編輯:劉東 圖/文:盧興東
“決定性瞬間”作為攝影史上最重要的經典理論之一,影響和指導了眾多攝影愛好者。盧興東經過多年研究,將這一理論分成三個狀態表達分類理解,提出延展性分析。
法國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先生于 20 世紀 50年代即已提煉出影響世界攝影至今的重要理論“決定性瞬間”。其實很少有人對這句話的語意進行解剖式的分解。以我不成熟的理解,“決定性瞬間”更適宜分成三個狀態表達來分類理解,即決定性、瞬間、決定性+瞬間,三者的難度系數是呈指數級遞增關系。需要強調的是,它們的關系并不是時刻都必須完整地結合在一起,而是首先追求其一,再求完美結合,也可以在某種時刻的某些畫面中以各有側重的方式來表達。其中,決定性+瞬間的完美結合往往是最佳表現結果。
攝影史中關于決定性瞬間的代表性作品,一幅為法國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名作《巴黎》圣·拉扎爾火車站,1932年;另一幅為《勝利之吻》美國時代廣場,1945年,作者:德裔美國攝影家,阿爾弗雷德·艾森施特泰。
關于決定性的定義,我想更多是對所攝事件重要性的強調,而這個重要性又要分為兩個不同的指向:
在攝影創作上,有時會把這個問題劃歸于作品主題的稀有程度、事件或者人物的分量乃至事件的影響力等。
例: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畫面對于中國歷史的重要性來說就是決定性的一刻。這個決定性的重要取決于事件本身的重大象征性。而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姿態、服裝、故宮窗格(如果是視頻的話還包含主席濃厚的湖南鄉音)、現場其他領導人以及具有典型時代特征的麥克風等則是對事件重要性的視覺補充。攝影者幾乎無需考慮瞬間抓拍問題,這類畫面屬于典型的“決定性畫面”。
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實行史無前例的改革開放政策,這個性會議的記錄畫面同樣是因其重要意義而成為國家歷史的決定性會議畫面。攝影者無需考慮瞬間抓拍,這類畫面也屬于典型的“決定性畫面”。
也就是作品所捕捉表現的應是事件發展(戲劇沖突)的階段性高潮或者最高潮部分。
例:1984年,許海峰奪得中國體育歷史上第一枚奧運金牌,他擊出最后的一槍以及站上冠軍領獎臺等重要畫面無疑都是中國體育歷史上的決定性時刻,但因打槍動作可以重復,頒獎儀式具有可預見性,且動作相對慢,故這類由內容本身重要性構成的畫面也屬于典型的“決定性畫面”。
例:子彈從飛出槍膛到擊中獵物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當把這一過程細分后,就會發現子彈飛出槍膛——飛在空中——擊中對象這三個高潮點(時間和軌跡的切片)正是事件中三個最重要瞬間。這類畫面的特點是高難度,過程往往肉眼不可見,畫面內容的重要性相對其次。
關于瞬間,我想首先得強調和分析“瞬間”只是作為時間長度表述的一個概念。所謂“瞬間”,是相對時間長度,而非絕對時間長度。而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把瞬間理解為狹義上“一閃而過”的瞬間。因此,在理解本文之前首先要理清關于瞬間的相對長度性質。
如:相對于一年來說,它是一億年的一瞬間。一秒鐘相對一天來說,同樣是一天中的一瞬間。而萬分之一秒相對于一秒來說,則是一秒鐘里的一瞬間。反之,一秒鐘相對于萬分之一秒來說是其一萬倍的長度,足可堪稱漫長。而我們總是習慣于把多少分之一秒以內的極短時間理解為“瞬間”,這顯然是對瞬間概念的狹義理解。長期以來,正是關于瞬間的理解偏差導致很多人執拗地認為“慢速曝光”甚至某些看上去更接近“靜態的畫面”不屬于瞬間的范疇,這樣的認知其實是經不起瞬間的相對性長度這個邏輯推敲的。
例:鐵餅運動員投擲鐵餅前將鐵餅往后回收到最大限度再到開始發力擲出之間是力量和動作的轉換點(馬拉松運動員跑到中途的轉折點也是同樣道理),上述兩種情況屬于被攝對象運動方向或者力量轉換的瞬間。在這類畫面中運動員的動作可以有預見的重復,有二次拍攝機會,不具備偶然性難度。而此類畫面屬于攝影中的“瞬間性畫面”。
例:足球運動員在踢中足球,球皮凹進去到最大限度即將反彈回來之前,球皮其實處于穩定的一瞬間。這樣的畫面肉眼顯然是無法捕捉的,但相機具備這個神奇的可能性。如在創作中,鏡頭捕捉到著名球星 C 羅精彩的倒鉤射門動作,屬于被攝對象動態動作中的最精彩瞬間。這類由攝影師就提前做好準備(守株待兔式)的抓拍畫面難度屬于僅次于“決定性瞬間”的“瞬間性畫面”。另外,在同一體育場的重大體育賽事,往往有幾十甚至上百名攝影記者或觀眾有機會拍出相近似的作品。因此,這類作品固然精彩,但很難體現作品的唯一性價值。
瞬間具有“延展性”特質。本質上,一切影像都是物體在特定的時間和運動軌跡中在某一段時間里被抽離切割下來后的影像切片,其被刻錄和定格在膠片及感光元件上留下的不可復制的畫面。
我認為將瞬間的定義在時間上的“相對性長度”概念提出來,作為對瞬間定義的廣義理解無疑創造性地延伸了“決定性瞬間”這個偉大理論的寬容度甚至價值。對紀實攝影多年以來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流派爭論將起到重要的平息作用。
比如我們熟知的羅伯特·弗蘭克(代表作:《美國人》),威廉·克萊因(代表作:《紐約》),日本“街拍狂人”森山大道,甚至以場景擺布方式對當代攝影帶來深遠影響的法國人貝納德·弗孔等享譽國際的名家的創作手段和理論立場同樣可以對應這個概念。其中羅伯特·弗蘭克等人雖然試圖以“非決定性瞬間”顛覆“決定性瞬間”理論,并以此發展出“新紀實”攝影理論,但在筆者看來,在相對性瞬間思維的加持和拓展下,后者再以狹義的“決定性瞬間”概念去理解前者作品理論基礎時,其本身也就陷入了局限。也就是說布列松在關于瞬間性的經典闡述在本質上其實是不可否認的。在此理論之下,后續衍生的理論及流派在瞬間的廣義性上并沒有超越前輩。
例:美國攝影家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和日本著名攝影家森山大道的代表作《野犬》。二位強調“非決定性瞬間”的名家的作品,在筆者看來,除了表達內涵上的差異,兩幅作品依然屬于瞬間作品的定義范疇,他們在作品的瞬間性本質上并沒有超越卡蒂埃·布列松。
布列松作品中不僅強調決定性瞬間的難度,還有著強烈的“設計”意味。除了瞬間抓拍功夫之外,可看出其作品中的幾何學邏輯關系嚴密,仿佛一盤棋。前后空間關系、黑白穿插關系、動靜關系等,在看似不經意的松散中實現了精妙的畫面設計。畫面要素之間刻意追求具有幾何學上的邏輯和次序關系,形成一種因嚴密的次序而形成的“儀式感”,我想或許弗蘭克等人真正試圖掙脫的正是這個“嚴密性”帶來的束縛甚至儀式感,從而實現表達“在拍攝狀態層面上”的自由。
例:法國人攝影家貝納德·弗孔一生致力于表現其童年夢境般的場景再造,對當代觀念攝影影響深遠。他以大張旗鼓的“擺拍”方式開創了一種有別于前人攝影的另類表達,但其作品依然符合廣義性瞬間的定義。
無論一幅圖片曝光長短,無疑所有的攝影形態本質上都符合廣義上的瞬間性定義。當然,我們有必要把探討的瞬間概念范疇盡量界定和拉回在狹義理解上的以多少分之一秒作為計時的“快速瞬間”。
“決定性+瞬間”正是所攝事件的重要性和啟動快門的精確性等要素在相對短暫的時空內完美結合形成的獨一無二的畫面。這樣的畫面同時具備了作品的重要性和唯一性價值。根據事件重要性和捕捉的不可復制難度而決定其珍貴程度直至其超越記錄功能達到藝術的高度和價值。這樣的創作體驗正是攝影創作中的“本體價值”(也就是相較于其他藝術門類,攝影藝術獨有的追求和表現語言)。而在實現決定性+瞬間畫面的過程中,創作者所獲得的極致快樂或許是很多熱衷于后期處理甚至數碼加工的作者一輩子都沒有機會體悟到的。“決定性+瞬間”是攝影創作中各種偶然性因素和必然性因素在相對短暫時間內實現的完美組合,也是戲劇沖突的高潮,更是攝影難度的指數級疊加,這類沒有任何提前預設的“突發性抓拍”作品成為攝影創作中最高難度且珍貴的一級,也是作為一名致力于捕捉超高難度作品的攝影家理應追求的境界。而實現捕捉這樣完美組合畫面之前,需要我們訓練出高度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反應能力,以及對畫面構成瞬間的組織能力。做足各項先決條件的準備:從畫面主題的確立——實現從心——眼睛——手——相機——被攝物體及時出現——完美的構圖及光影——各項技術性參數的配置——直到精準啟動快門完成拍攝。以上流程必須在幾乎同步的時間里完成。
在攝影創作中,有奇特意味的、唯一的、稍瞬即逝的畫面無比珍貴且捉摸不定,而這正是瞬間性攝影的超高難度魅力所在。在快門啟動的一剎那三者完美地結合在最終的畫面中,體現了攝影中“必然中的偶然”和“偶然中的必然”的玄妙境界。或許在冥冥的天道之中,確實存在吸引力法則,當人把做成一件事的所有準備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余下的百分之十,無形的宇宙能量會自動補齊。這也是本人多年來的創作體驗。
終上所述,“決定性瞬間”不單是作為卡蒂埃·布列松老先生個人的理論實踐,它揭示了攝影之所以可能成為攝影藝術最重要的奧妙和本質之一,也是新聞紀實類攝影評判標準中最深刻而高級的指導原則,其價值作為攝影史上最重要的經典理論之一,無疑將繼續熠熠生輝,并指引后人在攝影藝術探尋上前仆后繼,記錄世間百態,創造影像傳奇。

《千“載”難逢》 2021,成都,?盧興東在這幅讓人忍俊不禁的畫面中,天才的廣告人將轎車和公交車絕妙地組合在一輛車上。

《修道》1999,四川紅原(2001年獲人民畫報社收藏),?盧興東整個場景中的人物站位、動作、表情等要素在一瞬間實現完美結合且稍縱即逝,當拍完才發現是相機里的唯一的、也是最后一張膠片。

《動態平衡》2007,敦煌,?盧興東月牙泉邊的滑沙現場。右邊客人離弦之箭般滑下來,左邊的商家再將輪胎緩緩抬上去……一快一慢,相交匯的畫面是肉眼無法定格的一剎那。

《并駕齊驅》2014,云南澄江,?盧興東這幅作品中,騎著自行車牽馬的畫面是作者發現的結果,但后來出現的摩托車卻是偶然的結果。在快門啟動的一剎那三者完美地結合在最終的畫面中,體現了攝影中“必然中的偶然”和“偶然中的必然”的玄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