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霞
面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英語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角落,用英語交流已經成為一項必備的技能。況且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語言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要使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的語言知識,還要有效把握語言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此使學生在文化的理解、掌握中有效地參與到跨文化交際活動之中,提升其語言交際水平。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應立足英語語言學科的教學特點,采取多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使學生在文化的熏陶下,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以此促進其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開展中常常采取以下策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通過交際途徑,培養學生文化意識
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打破英語基礎知識,如詞匯、語法等的限制,在交際目的和交際方式的引導下,將各種英語語言資源整合到一起,引導學生在用語言的過程中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容,以此促進其文化意識的發展。相較于傳統的知識灌輸的方法,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開展中應用交際途徑,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活動,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其在目標語言的使用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加深對其的理解。基于此,我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往往采取游戲教學法和角色扮演法,引導學生在參與交際活動的過程中積累語言知識,掌握語言應用方法。以Is there a bank near here ?為例,我在基礎知識講授中,利用角色扮演法引導學生自由交際。首先,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展現了本地的地圖。接著,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引導各組成員分別扮演警察、路人等角色。為了提高學生交際的積極性,我還為每組設計了交際要求。如一個小組要在交際的過程中,由警察向路人指出如何到達目的地。在該要求的驅使下,學生會想出不同的路徑,為路人指明方向。在這樣的交際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靈活地運用,還可以在中西指路習慣的對比下,理解中西文化差異,有利于其文化意識的養成。
二、通過任務途徑,培養學生文化意識
在語言教學活動開展中,應用合作性學習,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可以使他們在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下進入一個積極的學習狀態,以此幫助他們降低心理對應用學習的戒備,自主投身到更多的語言活動之中。基于此,我在英語教學活動開展中,首先按照根據所要講授的內容,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運用,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使其潛移默化地受到文化因素的熏陶。以Id like some noodles為例,我在基礎知識講解之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點餐。在活動開展之初,我先鼓勵全體學生將本節課所學的所有有關于食物的詞匯說出來,并一一列舉購物的時候所使用到的常用句式。接著,將前后桌擺在一起,設置餐廳場景,各組出三名學生點餐。在此過程中,我會給予學生大概5分鐘的準備時間。在準備的過程中,“顧客”可以就自己所點餐點的用料、做法等進行詢問,而“老板”則要進行解釋。最后,各組分別展現本組的對話情況。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交際,還在知識應用中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可以使學生在地道的英文使用下樹立起跨文化交際意識。
三、通過視聽途徑,培養學生文化意識
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播放錄音、視頻資料等,以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感受到西方國家的文化氛圍,使其潛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在視聽途徑應用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在網絡資源的驅使下,實現視野和知識儲備的拓展,還可以將其中所蘊含的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對比,在中西文化差異下,樹立起正確的文化意識。以When is your birthday ?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針對birthday該主題,為學生播放了西方國家慶祝生日的視頻內容。在觀看的過程中,不少學生會不由自主地聯想自己的生活實際,就我們中國人是如何慶祝生日進行思考。借此在中西生日慶祝差異的驅使下,理解西方人的文化習慣,從而客觀地對待中西文化差異。除此之外,我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還會為學生推薦一些英文電影或電視劇,使其在放松的時候掌握大量的西方文化知識。
四、通過讀寫途徑,培養學生文化意識
在閱讀環節中,我會設置不同思維層級的閱讀活動,如觀察、概括、歸納、對比、分析、批判、評價等,在文化主線的引領下,指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深入閱讀文本,理解文化內涵。我也會引導學生在梳理文本結構中,歸納結構性文化知識;在文化對比中,探索不同文化現象背后的歷史根源;在文學作品鑒賞中,感悟語言藝術和精神內涵;在批判反思中,作出正確的文化價值判斷。這不僅是文本閱讀由淺入深的過程,也是文化思維和文化意識同時進階的過程。
首先,理清文本結構,獲得文化知識。在閱讀中獲得結構性文化知識的第一步是
梳理文本結構。我會鼓勵學生構建思維導圖,搭建結構和知識框架,分層梳理文化信息。思維導圖是一種圖像式的思維工具,它把各個概念和主題間的邏輯、層級關系利用圖形的方式表達出來。它既為學生搭建了語言支架,也架設了表達臺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理清文章結構,將概括、推斷出的結論有條理地納入個人認知體系中。其次,分析與比較,感知文化差異,分析文化根源。文化知識的學習不能只停留于觀察文化現象及對表層文化信息的獲取,而要進一步思考文化現象背后的文化本源,并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領悟思維方法,主動完成認知結構的構建過程。我也會通過文化內涵探究、文化對比等學習方式激發學生深度思考,探究產生不同文化現象的本源,輔助學生自我構建文化知識體系,促成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對文化意識培養給予充分的重視,利用多種途徑,逐漸地滲透西方文化,使學生在知識掌握的過程中獲得文化熏陶,借此促進其文化意識的發展。并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英語,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