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晶晶 魏玖長 孫寧 徐思紅



摘 要:召回是一種國際通行的產品安全監管制度。為了進一步了解國外主要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制造產品召回的規律與趨勢,本文對2013-2020年美國、歐盟、澳大利亞、日本發布的產品召回信息進行了詳細的數據統計,系統分析了中國制造產品國外召回的特點,并對中國制造企業出口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消費品,國外召回,監管,對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5.040
0 引 言
2 02 0年以來,中國制造產品出口增長超出預期,以美元計出口額同比增速大幅走強。從具體產品來看,電子產品、玩具、箱包、家具和燈具等出口增速提升明顯。上述相關產品也是中國制造產品國外召回的主要產品領域。加強對國外產品召回信息的監測與分析,對中國制造企業應對國外產品安全監管要求有重要幫助。為進一步分析國外對中國制造產品召回的規律與趨勢,本文基于2013-2020年美國、歐盟、澳大利亞以及日本發布的產品召回信息,結合(Global Trade Alert)網站、谷歌全球新聞信息數據庫(GDELT)網站、聯合國數據庫(UNDATABASE)的相關數據,對中國制造產品國外召回特點進行了統計分析,為中國制造企業適應國外產品安全監管要求提出了應對策略和建議。
1 中國制造產品國外召回特點
1.1 國外對中國制造產品召回次數基本保持穩定
2013-2020年,美國和歐盟產品召回情況如圖1和圖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美國和歐盟每年召回次數基本保持穩定,美國每年召回280次左右,歐盟每年召回1600次左右。中國制造產品召回次數占美國和歐盟召回總次數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美國平均為54.33%,歐盟平均為68.84%。中國制造產品召回次數占比較高的主要原因為在美國與歐盟銷售產品中中國制造產品占比較高。
1.2 美國、澳大利亞召回趨同,歐盟、日本召回相對獨立
2013-2020年,美國、歐盟、日本以及澳大利亞召回中國制造產品的次數如圖3所示。各個國家和地區召回次數差別較大,主要是因產品召回監管制度不同。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召回決策主要是基于產品傷害或事故報告信息[1]。以2019年美國發布的涉及中國制造產品的139次召回為例,76.3%召回涉及產品傷害或事故。歐盟的召回決策主要是基于產品質量標準檢測信息[2],2017年至2019年中國制造產品在歐盟因標準符合性問題召回的占比分別為96.5%、97.0%、98.3%。
對比各個國家和地區產品召回可以看出,美國召回決策主要基于產品傷害或事故報告信息(以2019年1-2月美國發布的19次召回為例,13次召回涉及產品傷害或事故,詳見表1)。澳大利亞的部分召回決策參考了美國。當某一產品在美國發生召回,如果該產品也在澳大利亞銷售,那么該產品也會進行召回[3]。例如美國某嬰兒睡袋因“睡袋頸部開口尺寸對于0至6個月的嬰兒過大,可能導致嬰兒頭部滑入睡袋并被睡袋罩住,從而造成窒息風險”召回后,次月澳大利亞發布相同召回公告。歐盟、日本的召回決策更為獨立。歐盟產品質量標準檢測選取的產品范圍和類型決定了召回決策的制定(以2019年1月歐盟發布的20次召回為例,18次召回為標準符合性問題,詳見表2)。日本召回決策主要基于產品傷害或事故報告信息。產品傷害或事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這也導致日本召回決策更加獨立。影響美國、歐盟、日本以及澳大利亞召回決策的因素差異較大,這也提示中國制造企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應遵守不同的產品安全監管要求。
1.3 電子電器與兒童用品是召回的主要產品領域
2013-2020年,美國、歐盟召回中國制造產品類型如圖4和圖5所示。美國召回的中國制造產品中電子電器占比43%,歐盟召回的中國制造產品中電子電器占比24%。歐盟召回的中國制造產品中兒童用品占比55%,美國召回的中國制造產品中兒童用品占比21%。電子電器和兒童用品在美國和歐盟召回的中國制造產品中占比均超過60%,是召回的主要產品領域,但在美國與歐盟產品召回中它們的占比差別卻非常大[4]。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與歐盟產品缺陷線索來源不同。美國以產品傷害監測、事故報告以及消費者投訴等作為主要線索源,歐盟是以產品質量標準檢測結果作為主要線索源。與此同時,美國與歐盟在法律法規監管要求、產品危險識別、可能性評價、缺陷判定標準等方面也稍有差別。
1.4 健康風險導致召回次數占比顯著增多
2013-2020年,美國、歐盟召回中國制造產品中風險類型分布如圖6-7所示。美國因受傷風險和火災風險導致的中國制造產品召回占比非常高。2020年因健康風險導致的召回顯著增長,達到12次,2019年為0次,2018年為1次。歐盟因受傷風險和火災風險導致的中國制造產品召回占比較美國明顯偏低,但是因健康風險導致的召回從2019年開始占比顯著增長,2020年健康風險導致的召回共459次,占2020年總召回總次數44.6%。這表明引發人體慢性傷害的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此同時,從美國和歐盟召回我國的紡織服裝來看,涉及窒息風險的召回整體均呈下降趨勢,側面說明我國制造產品涉及傳統安全風險水平已得到較大改善。
2 中國制造產品國外召回應對策略
2.1 強化對國外產品召回要求的理解
各國產品安全監管發展階段與技術要求各不相同,美國與歐盟產品安全監管法律法規較為完善[5]。我國產品召回起步較晚,仍處于發展階段。部分企業對產品召回認識不夠,對外貿易中過于重視市場開拓而忽略了進口國的產品安全監管要求,使得企業可能面臨責令召回甚至被處罰的局面[6]。例如2021年格力在美國因除濕機缺陷調查過程中相關行為和流程不符合美國產品安全監管的要求,被美國政府罰款9100萬美元。因此,建議企業加強對國外產品召回要求的認識和理解,提高適應監管的能力。
2.2 構建安全事故信息監測與預警體系
產品傷害監測工作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產品安全監管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由于產品安全風險引發傷害或事故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為了盡早發現識別出產品安全風險,保護消費者人身和財產安全,及早為企業提供質量改進決策依據,避免在國外發生召回進而導致重大經濟損失,建議企業構建產品安全事故信息監測與預警體系,根據進口國產品安全監管要求及時履行相關法律義務,及早發掘產品存在的質量安全問題并科學合理進行相關決策[7]。
2.3 重點關注兒童相關產品的安全風險
兒童用品具有產品種類多、技術迭代速度快、產品樣式新穎等一系列特點,這也導致產品安全風險類別多、產品技術標準要求更新快、易受媒體和公眾的關注等,因產品傷害涉及未成年人,一直以來都是各國產品安全監管的重點領域。為避免或降低中國制造產品發生召回的概率,兒童用品企業應完善企業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共同構建行業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技術共享知識庫,推動我國兒童用品行業良性健康發展,切實保護兒童安全與健康。
2.4 加強對化學品引發健康風險的研究
新興產品或新風險,如水晶泥(硼過量問題)、氣球和指畫顏料(亞硝胺過量問題)、皮革制品(六價鉻過量問題)等引發的健康風險,可能存在安全監管法規與技術標準滯后等情況。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健康風險將成為今后觸發召回活動的重點問題。相關技術機構、行業協會應加強對企業的技術指導,提升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組織企業推動相關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共同加強對健康風險的研究。
2.5 提升企業產品售后服務技術能力
通過對各國消費品召回統計來看,電子電器、兒童用品是召回主要產品領域,新技術和新產品導致的健康風險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企業應在強化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同時也要提升售后服務技術能力[8]。例如針對出口規模較大的產品,重點研究進口國消費者的使用行為,編制符合進口國消費者閱讀習慣的產品使用手冊,增強國外消費者對產品信息的熟悉度,降低相關傷害或事故的發生。與此同時,企業應加強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和追溯機制建設,對發現的缺陷產品及時進行召回,切實保護消費者人身和財產安全。
3 結 論
通過對2013-2020年美國、歐盟、澳大利亞、日本發布的產品召回信息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中國制造產品在國外召回情況總體基本穩定,各個國家和地區產品召回監管要求差異較大,電子電器與兒童用品是主要召回領域,健康風險引發召回受到越來越多重視等特點。針對上述行業問題,從企業監管政策研究、產品安全事故監測、重點產品領域研究、健康風險關鍵技術研究、產品售后服務技術能力提升等角度提出了中國制造產品國外召回應對策略,可以為中國制造企業產品出口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宋黎, 姜肇財, 徐思紅. 歐盟消費品快速預警(RAPEX系統)通報情況及對我國消費品召回的啟示[J]. 標準科學, 2018(11): 19-24.
[2]徐云靖, 董文芳. 美國產品傷害監測系統及其應用[J]. 傷害醫學, 2019, 8 (2): 46-50.
[3]王丹丹, 王佳良, 邵帥. 澳大利亞機動車產品準入規則及最新法規動態研究[J]. 標準科學, 2022 (8): 99-102.
[4]王長林, 丁潔. 《消費品召回 電子電器風險評估》國家標準解析[J]. 標準科學, 2021 (3):77-82.
[5]非食品類消費品風險評估指南(在第2001/95/EC號歐盟通用產品安全指令下)[Z].
[6]王新剛,李祖蘭.全球市場產品召回雙重標準研究:公平感知偏差視角[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2):12-27.[6]
[7]莫英俊,趙健.消費品召回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3):177-181.
[8]張曉瑞,尹彥,李文昭.全球產品召回情況及貿易關聯性分析[J].標準科學,2021(11):30-33.
作者簡介
田晶晶,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產品安全大數據分析技術。
魏玖長,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公共安全管理。
孫寧,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產品安全大數據分析技術。
徐思紅,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產品安全大數據分析技術。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