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

喬治·華盛頓在出發鎮壓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威士忌起義之前,在馬里蘭州檢閱軍隊。 威士忌起義是對美國聯邦政府權威的首次重要考驗。
是什么讓美國成為美國?我們可以有好多答案,但如果愿意拿著一瓶波本威士忌,透過酒液去看看,也許會發現一些不一樣的事情。假如不往美國歷史里兌一點酒,絕對沒有今天的美國。
近些年,美國政客們會在公開場合提到“美國精神”的重建與回歸,而如果選擇一種酒代表美國精神,再沒有比波本威士忌更合適的了。波本威士忌在美國的誕生甚至早于棒球,因其驚人的銷量,它創造的稅收在非石油類本土商品對美國基礎建設的貢獻中首屈一指。波本威士忌已成為了美國一個重要的象征。在美國總統的演說、電影電視、社交媒體熱搜甚至跨界聯名的波本漢堡廣告中,你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美國政治家亨利·克萊曾說,他要用波本威士忌來“潤滑正義之輪”。
一個生活在18世紀的北美居民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喝的第一口波本威士忌與蘇格蘭的高地清洗運動有什么關系,但讓美國人擁有自己的威士忌卻正是源自一場來自歐洲的蝴蝶效應。
1750年,蘇格蘭開始推動牧場私有化,大批蘇格蘭高地的農民因無法承擔與牧民相當的高昂租金,被迫讓出自己原有的土地,被驅趕到更貧瘠的小塊土地上。這些靠種植莊稼為生的農民沒法僅靠種地養活家庭,于是便私自蒸餾威士忌來填補收入,這種私釀威士忌是一種沒有經過橡木桶陳年的無色透明的酒液,有點像威士忌新酒,因為避免被官方發現,總在夜晚釀制蒸餾,這種私酒也被稱為“月光酒”(moonshine)。威士忌給他們帶來了一點收入,也維持著他們脆弱的精神狀態。正如《箴言書》中所說:“讓他喝酒,忘記他的貧窮,不再記得痛苦?!?然而酒精只能麻醉自己,地主們為了加快圈地的速度,獲得更多土地,承諾他們只要同意移民,就免除地租,貧窮伴隨著武力驅逐迫使這些農民最終離開了蘇格蘭。
與其說他們選擇了北美,不如反過來說,只有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歡迎他們。新來的蘇格蘭人在從當地居民手中征來的土地上進行耕作,并用多余的谷物來蒸餾威士忌。起初,他們發現蘇格蘭的大麥在北美東部土壤生長得并不理想,就用黑麥來替代。他們的首選并不是后來釀造波本用的玉米,因為早期蒸餾師們認為玉米沒辦法做出與黑麥相同品質的酒。但隨著玉米在殖民地上的大量種植,最終代替了一部分大麥和黑麥,成為了美國威士忌的主要原料之一,這也是波本威士忌的雛形。玉米在美洲阿茲克特文明里具有神圣的意義,它也讓威士忌有了屬于美國的風骨,并最終通過法律確定下來。今天的波本威士忌原料中必須有51%以上的玉米,實際生產中這個比例會更高,讓波本看上去更像是一種玉米酒。蘇格蘭新移民將威士忌用作和原住民部落交流的手段,這份來自蘇格蘭高地移民的禮物沒過多久就成了美國最受歡迎的烈酒。偏執一些的美國人會告訴你,威士忌是威士忌,波本是波本,他們為波本自豪。
在美國,各個國家的移民帶來了不同的飲酒文化,比如愛爾蘭和德國移民就和盎格魯-撒克遜裔移民很不同,他們習慣在工作結束后到酒館喝上一杯,賭一局,聊聊政治或者打上一架。酒館成了不同移民群體最常聚集的地方。背景不同的人在這里喝酒時,也發生著文化沖突、觀念碰撞,逐漸形成了對彼此的認識——或者說偏見。酒館后來一方面逐漸成為美國的特色景觀,特別是狂野的西部酒館已成為美國建筑和文化的標志性元素,另一方面,在人們的想象中,它也和斗毆、賣淫、賭博聯系在一起,成了罪惡的代名詞。這與后來禁酒令時期把所有罪孽歸責于酒精有直接的關系。
盡管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飲酒習慣和風俗,但是人們對酒精的癡迷卻是一樣的。整個18世紀,廉價、不受監管的烈酒充斥著市場,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酗酒。在這一時期,美國人的平均飲酒量達到空前絕后的高度,部分原因是普通民眾認為蒸餾烈酒對健康有益,而且酒被宣傳為有醫療作用的液體。不管是有人真的相信這個說法抑或只是想找個借口喝酒,結果是酒精消費暴增。到了1830年,每個成年人的絕對酒精含量達到了7.5加侖,幾乎是現在美國平均消費量的3倍。如果不考慮很少喝酒的女性人口,這個數字會翻倍。酒精消費產生的稅收甚至成為美國對英國獨立戰爭的重要資金來源,其中對威士忌的消費尤為龐大。
在獨立戰爭勝利以后,國家需要收入來重建城市修復戰爭創傷。當時的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向喬治·華盛頓總統建議征收威士忌稅,幫助建立一個戰后穩固的聯邦政府。華盛頓總統接受了他的建議,國會于1791年3月通過《國產酒稅法案》,因為只對威士忌征稅,這個法案又叫《威士忌法案》,這是獨立戰爭后頒布的第一個對美國公民征稅的法律。法案的支持者希望借助這項所謂的“罪孽稅”來喚起公眾對酒精危害的認識。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華盛頓本人也是一個酒商,在他的弗農山種植園每年蒸餾的黑麥威士忌多達30萬桶。

禁酒令博物館位于美國佐治亞州薩凡納市,是美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于禁酒令歷史的博物館,館內再現了20世紀初反酒精集會席卷全國的真實景象。

1920年至1933年,美國施行了近14年的禁酒令,在此期間,制造、銷售和運輸酒屬于非法行為。

美國禁酒期間,酒商在街上傾倒成桶的酒。
《威士忌法案》對美國西部農民產生的消極影響最大,他們覺得政府要開始“搶錢”了,在法案頒布之前,他們就習慣通過將谷物釀成威士忌的辦法來解決運輸和儲存的問題,賣酒是重要的家庭收入,再加上西部缺乏現金,威士忌通常會被當成代幣。因此,這個法案引起了西部農民和釀酒廠的極大不滿。抗議在賓夕法尼亞西部以請愿開始。請愿失敗后,抗議者又在匹茲堡組織了幾次更為激進的集會,在1792年8月的集會中,一個叫做明戈溪協會的軍事組織甚至控制了當地民兵,成立了自己的“法院” 阻礙訴訟。1793年,抗稅行為在賓夕法尼亞西部又持續了一整年,抗議者與當地聯邦稅務稽查員約翰·內維爾將軍發生了沖突,還燒毀了他的畫像。1974年,抗稅運動達到高潮,漢密爾頓派遣執法官到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給拒絕納稅的釀酒商發傳票,要他們到法庭候審,這一動作導致大量武裝民兵襲擊了約翰·內維爾將軍的住宅。
華盛頓總統認為這次暴動是新憲法的試金石,國家的法律不能一遇到挑戰就妥協,必須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從另一個角度說,通過成功實施稅收法建立起一種社會范式的重要性要超過征稅行為本身。于是他決定親率聯邦軍隊來到賓州鎮壓叛亂,由總統親自上戰場指揮作戰,這在美國歷史上實屬罕見。反抗活動很快被鎮壓下來,許多抗議者搬到了肯塔基州避難。這些釀制威士忌的農民后來對肯塔基州的蒸餾釀酒行業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許多釀酒廠聲稱他們的酒廠建立始于威士忌叛亂,仿佛給肯塔基州的波本威士忌找到了一個名正言順的考據。
盡管抗議活動被平息,但威士忌稅事實上仍然很難順利征收,這也成了后來托馬斯·杰斐遜當選總統的關鍵因素。他在1801年就任總統后和國會一起迅速取消了該稅。
威士忌起義是華盛頓在任期間最大的一次政治危機,成為了對美國聯邦政府和新憲法權威的重要考驗。威士忌起義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什么樣的抗議是憲法允許的?鎮壓抗議者認為,聯邦政府產生于人民,以人民的名義建立,因此激進的抗議不合法。但威士忌起義的支持者認為,革命帶來了集體權利,因此人民擁有集體權利來以憲法之外的方式改變或者挑戰政府。但無論如何,起義被鎮壓下去證明了聯邦政府有能力平定對其法律的暴力反抗,促進了西部人對憲法的逐漸接受,開始習慣通過投票而不是抗議來實現訴求。而另一方面,聯邦黨也通過這次事件接受了民眾在國家治理中所能扮演的重要角色,再也沒有挑戰公民集會和請愿的權利。
由于威士忌等蒸餾酒越來越受歡迎,酗酒的人越來越多,美國公眾開始推動節制飲酒。1789年,第一個美國禁酒協會在康涅狄格州成立,此后各種禁酒組織應運而生。禁酒的理論支持來自一位名叫本杰明·拉什的博士,他質疑了酒精的醫療用途,認為它是犯罪、暴力和貧困的根源。這個理論在今天很好理解,但在當時是非常革新的思想。
女性在抗擊酒精的斗爭中組織得更好,她們表現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堅韌。禁酒運動讓美國女性第一次為同一項事業團結在一起。而女性成為禁酒運動的主要力量并不是無緣無故的,她們是男性酗酒的受害者,寄希望于通過這種方式擺脫家庭暴力、丈夫醉酒失業和因為賭債失去財產的悲慘人生,她們決心要聯合起來打敗“酒瓶子底部的惡魔”,于是開始演講、游說。參加禁酒運動的很大一部分女性并沒有在生前見到禁酒令的頒布,不過她們在此階段的活動為之后禁令的頒布做了重要的準備和鋪墊。
“瓶子里有惡魔”這個說法在后來禁酒法案的頒布期間廣為傳播:酒瓶中封印著會引誘人打開瓶蓋的惡魔,聲稱其能夠滿足任何愿望,受到誘惑的人打開瓶蓋,通常用靈魂與惡魔進行交易,或者僅僅是幫助惡魔打開瓶蓋,而后因為貪欲受到懲罰??傊?,飲酒被認為是萬惡之源,禁酒的支持者認為,他們在為國家的公共道德和人們的健康而戰。
女權力量的斗爭、資本家對酗酒曠工的工人的負面情緒都加速了禁酒令的頒布,但更直接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需要足夠的糧食供給,而恰恰釀酒被認為是對糧食的浪費。經歷幾十年的辯論,美國國會在1917年終于提交了第18修正案,并決定于1920年1月17日,全國開始禁酒。修正案的文本很簡短,但當時很多人沒有想到,就是這份簡短的修正案永遠地改變了美國社會。
禁酒令的執行者阻止全國人飲酒,甚至想成立世界禁酒聯盟,雄心勃勃地要把禁酒運動推向全球。他們此時還不知道,禁酒令挑戰的不是那些喝酒的人,而正是實施禁令的人。禁酒運動希望遏制暴力和犯罪,但最終產生了相反的結果。人們渴望喝酒的決心和欲望超乎想象,并動用了十足的創造力想方設法喝到酒:如果你想喝酒,可以去地下酒吧說服看門人,可以去“麥芽和蛇麻草”商店購買實際是酒精飲料的“糖漿”,可以冒險去運送月光酒的運輸線路“雷霆之路”上采購一卡車威士忌,甚至還可以去找醫生開烈酒“處方”,或者干脆離開美國,去一個能光明正大喝酒的地方,比如古巴。古巴百加得公司在1926年的廣告中勸美國人:“把這片干巴巴的土地撇一邊去吧?!?我們無法確定同期的作家海明威是不是聽到這句廣告后決定在古巴居住一段時間的。
在禁酒期間,大量走私威士忌從歐洲運到美國,私釀酒的品質參差不齊,其中一個名叫“順風”(cutty sark)的蘇格蘭威士忌迅速成了炙手可熱的寵兒。電影《綠皮書》里曾出鏡過的黃標小綠瓶的酒即是此酒。后來還有人特意推出“禁酒令”版本的紀念酒來紀念“順風”在美國發跡的故事。
禁酒令頒布之后,不能合法生產銷售酒精飲料,使得這些業務落到了犯罪分子手中,由于非法制造、進口和銷售酒過程中產生了大量資金,美國發展出了一些大規模的幫派,最著名的要屬綽號疤臉的阿爾·卡彭和他的芝加哥幫??ㄅ沓錾诩~約一個意大利那不勒斯的移民家庭,14歲時因為抽了女老師耳光而被學校開除。20多歲時他搬到芝加哥,成為“狐貍”強尼·托里奧的馬仔,托里奧是非法銷售酒的芝加哥犯罪集團的頭目,他在退休后將控制權交給了卡彭??ㄅ沓錾貐f調了來自美國各地的酒類進口,同時負責數百家酒廠的運營。為此,他建立了自己的分銷系統,包括送貨司機、銷售人員,甚至還武裝了自己的微型軍隊??ㄅ砬擅畹赝ㄟ^賄賂政客、執法人員甚至芝加哥市長來逃避法律制裁。他被認為是集冷血和魅力于一身的人,一邊用暴力的手段干掉競爭對手,一邊開餐廳為失業者提供工作,向慈善機構捐款??ㄅ肀辉S多人視為現代“羅賓漢”,但由于情人節大屠殺事件被媒體稱為“頭號公敵”,終于被聯邦政府以逃稅罪名起訴并判處11年徒刑,并最終在出獄后病逝。卡彭最有名的一句話是:“我做的所有事情就是為了滿足公共需要,總要有人給那些口渴的人一些酒,為什么不是我呢?” 曾在奧斯卡評選中獲獎的電影《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就展現了他戲劇性的一生。在美國不少影視作品的反面角色中,似乎都能看到卡彭的影子。
在禁酒令頒布幾年后,犯罪活動大量滋生,私酒泛濫導致很多人視力受損,女性深惡痛絕的家庭暴力并沒消失,反對禁酒令的人越來越多。但這些都不是推動禁酒令終結的最主要力量,據《最后的呼喚:禁酒令的興衰》一書的作者、學者丹尼爾·奧克倫特說:“在廢除禁酒令方面,沒有比政府對收入的迫切需要起到更大作用的了?!?929年,美國迎來西方世界有史以來最長、最深刻的經濟衰退,全國失業率達到了25%,家庭的平均收入下降了40%,政客們終于意識到,酒類的回歸可以幫助支撐聯邦財政,也可以通過釀酒廠和酒館創造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幫助國家拯救人們沮喪的情緒,這最終促成了禁酒令時代的終結。事實證明,在廢除禁酒令后的第一年即1934年,全部聯邦收入的9%來自恢復的酒精稅。

“順風”威士忌是在美國眾多走私威士忌中走紅的蘇格蘭威士忌,曾出現在電影《綠皮書》中。

在禁酒令期間,底特律,人們私下聚在一起喝啤酒。

1933年12月5日,紐約,禁酒令剛剛廢除,民眾在衛生局辦公室外排隊,申領售賣酒的牌照。

阿爾·卡彭和他的芝加哥幫通過非法制造、進口和銷售酒而迅速崛起。

1969年6月發生的“石墻事件”,引發了美國同性戀群體的維權行動,并迅速擴展到世界范圍。

波本威士忌以美國肯塔基州的波本鎮命名,但生產地并不限制于此,今天的波本威士忌原料必須有51%以上的玉米。

波本威士忌成為美國一個重要的象征。
不能說禁酒令是完全失敗的,它確實幫助降低了因酒精導致死亡的人數,但禁酒令引發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可能更有價值,那就是在試圖用強硬手段解決社會問題之前,有必要對社會問題進行徹底深入的調查,并謹慎分析手段的可行性。禁酒令證明,如果人們真想要獲得某種東西,他們就會去做,不管是不是合法。有效的監管有時比完全禁止更加實際。當然,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酒精在美國文化中早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誰也別想輕易拿走美國人的酒瓶子。
正如啟蒙運動時期的咖啡館成為當時歐洲孕育新思想的孵化器,美國禁酒令廢除后,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膚色、種族和理念的人選擇在酒吧聚集,包容的特質讓酒吧變成了推動社會變革的地方。
比如1969年6月27日,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石墻酒吧發生了一場性少數群體反抗政府迫害的平權運動。“石墻事件”是同性戀維權歷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它引發了美國同性戀群體維權的行動,并迅速擴展到世界范圍。石墻酒吧是當地的一個同性戀酒吧(當時性少數群體不允許在公共場所展露小眾性向和身份,否則會被捕),平日就聚集了不同性向的人群以及所謂的社會邊緣人。當天晚上,警察對石墻酒吧進行3個星期內第6次突擊檢查時,人們開始聚集并進行示威抗議活動。在接下來的短短6個月內,紐約就成立了同性戀社群和報紙,數年后,性少數群體的權利組織就從美國發展到了加拿大、法國、英國、德國等全球各地。1970年6月28日,美國紐約、洛杉磯、舊金山及芝加哥舉行了第一次驕傲游行,用以紀念石墻運動1周年,此后的每年6月底,世界各地都會舉行驕傲游行,并衍生出了驕傲月。石墻酒吧因為這次平權運動也成為了美國現代性少數人權運動的發源地,激發了許多其他美國群體為自己爭取權利的斗爭。
很難用幾句話描述酒與美國人的羈絆,但自從美國矗立在這片北美大陸的土地上開始,酒精就像血液一樣流淌在美國人的身體里。它有時候是天使讓人泥醉,有時候是瓶子里的惡魔,有時候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催化劑,有時又是斗爭勝利后得到的瓊漿。在美國,有人喜歡酒,有人討厭酒,但沒有人繞得開酒。一位以著作《酒精共和國》而聞名的歷史學家寫道:“美國人在家喝,在國外也喝;自己喝,和別人也喝;在工作時喝,在玩的時候喝;認真喝,也喝著玩。他們從一個黎明喝到另一個。美國人在飯前、飯中和飯后喝酒。他們在田間地頭喝,也喝著酒穿越半個大洲。他們年輕的時候喝酒,如果活得足夠長,就喝到老?!?/p>
讓美國這個車輪上的國家往前跑的可不只是汽油和電,還有酒精。
(責編: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