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儀 鄭泓灝 郭云屏 葉瑩



馬頭溪關水坪村概況
馬頭溪村始建于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1961年,湘西大庸縣馬頭溪、關水坪合并改名新莊大隊;1984年,撤銷新莊大隊,改名馬頭溪關水坪大隊;1994年,易名屬張家界市永定區;2016年6月,馬頭溪、關水坪、兩河口3個建制村合并為馬頭溪村。
馬頭溪村整體形似馬頭,是一個以土家族為主的村落,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王家坪鎮。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區,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馬頭溪村原住村民為土家族,占總人口的97.44%,包括鄭、歐、李、張、全等姓氏。
馬頭溪自北向南貫穿整個馬頭溪村,關水坪村位于馬頭溪中上部,是張家界市永定區王家坪鎮傳統土家族建筑保存完好的村落之一。2013年8月,關水坪村被湖南省民委授予“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關水坪村以此為契機,保護土家吊腳樓,弘揚土家族民族藝術。2014年2月,關水坪村入選國家民委發布的“十二五”時期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名錄。近年來,永定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保護搶救、傳承保存、開發利用寶貴的村落文化,認真貫徹執行中指辦字〔2016〕209號關于印發《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由區委區政府主編、馬頭溪村委會承編、歷時10個月完成的《馬頭溪村志》真實地記錄了馬頭溪的村民村貌。2017年,王家坪鎮馬頭溪村入選“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馬頭溪村志》名列中國名村志叢書26部名村志。
馬頭溪關水坪村傳統土家建筑及其功能
馬頭溪關水坪村土家族傳統建筑以木質結構為主,通常為吊腳樓或干欄式建筑,風格簡潔樸素,注重實用性和舒適性。此傳統建筑除了居住功能、文化功能,還有社會功能,建筑設計充分考慮了土家族人的社交需要,例如吊腳樓的設計便于土家族人在不同樓層之間進行交流和互動,同時方便了土家族居民的日常生活。近年來,我國不僅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還注重傳統與創新的結合。馬頭溪建筑作為土家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身處作為旅游城市開發的張家界,其旅游價值不可估量,作為旅游資源開發不但可以向外界更好地宣傳土家族的文化,還可以吸引廣大對建筑有興趣的文人雅士。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因地制宜,制定良好的保護方案,保護傳統水碾坊、木榨油坊等建筑。當然,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要注意,馬頭溪關水坪村民族建筑也屬于王家坪鎮土家吊腳樓核心保護區。
關水坪村榨油坊、碾坊集群圖譜分析
馬頭溪關水坪村傳統水碾榨油坊集群
馬頭溪傳統水碾榨油坊集群為關水坪村土家傳統建筑的代表性吊腳樓群,保存完善。其位于關水坪村風雨橋與福興坪之間,修建在路邊,緊靠馬頭溪(圖1)。馬頭溪水源豐富,村民修架坊、建榨坊,加工水碾米、木榨油,都很方便。隨著各種機械的出現,傳統的水碾坊、木榨油坊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近年來,馬頭溪村為發展鄉村旅游,在福星坪(福興坪)建起雙碾戲榨的傳統作坊,主要讓游客來村體驗土家人傳統的生活方式。隨著鄉村旅游的火爆,體驗水碾米、木榨油的客人越來越多,成為村寨的重要旅游項目(圖2)。
傳統水碾榨油坊集群圖譜分析
1.視覺成像圖譜
筆者通過關水坪田野調研收集了大量圖片資料,包括整體攝影(圖3)、局部攝影(圖4)。通過攝影收集數字圖譜有利于保存珍貴的圖片資料。之前有不少馬頭溪村土家傳統吊腳樓因失火被燒毀,沒有圖片資料,不利于重建與修復,這正是收集視覺成像圖譜的意義所在。
2.平面圖譜和立體圖譜
平面圖譜包括俯視圖譜、正立面圖譜(圖5)、側立面圖譜(圖6)。立體圖譜包括整體圖譜(圖7)和局部圖譜(圖8)。
通過關水坪村平面圖譜和立體圖譜,人們能更準確地了解關水坪土家傳統建筑的具體結構,更好地記錄土家傳統建筑元素。
關水坪村傳統土家建筑的文化屬性
土家人的建筑風格體現了“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注重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他們的木構吊腳樓群巧妙地融入了起伏錯落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充分利用了豐富的山林資源和流動的河水。這不僅創造了優美的生態環境,也保障了土家人的生產生活。同時,吊腳樓的建筑風格充分考慮了實用性和美觀性,例如大出檐和半露天空的柱廊與過亭,不僅能防止飄雨對墻壁的損害,也為居民提供了遮陽避雨的便利,并賦予了建筑藝術情調。土家人的建筑風格體現了他們對宇宙、人生的把握與理解,傳遞了土家人尊重人與自然的思想。
在關水坪村,這些傳統建筑與山水相得益彰,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可見,馬頭溪關水坪村傳統土家建筑群是土家族文化與土家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和弘揚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場所。這些建筑物反映了土家人的文化傳統、審美觀念和生活方式,具有文化性、藝術性和實用性等多重屬性,在建筑美學上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
基金項目:2022年度吉首大學本科生校級科研項目“馬頭溪關水坪村土家傳統建筑圖譜研究”(Jdx22083);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三高四新戰略下地方綜合性高校創新型美術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HNJG-2022-018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楊靜儀,女,漢族,山東威海人,吉首大學美術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鄭泓灝,男,滿族,廣東廣州人,吉首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學。
郭云屏,女,漢族,湖南湘潭人,吉首大學美術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葉瑩,女,漢族,江蘇宿遷人,吉首大學美術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