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祖同,1944年生,1968年畢業于常州市紡織技術學校。1994年成立常州市天橋廣告攝影有限公司,曾任兩屆常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1992年,《老宅系列》獲“全國首屆‘探索攝影藝術大獎賽”銀獎。1993年,《新綠》入選“第十六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1997年,《流年》《輕羅小扇》入選“第十八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1998年,《金夢》入選“中國第八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2001年,《自然印象》《憶江南》入選“中國第九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2002年,《構成系列》獲“第二十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藝術類銅牌獎。2002年,被評為江蘇“十杰”攝影家。
巴金在《我與文學》中寫道:“我正是因為不善于講話,有感情表達不出來,才求助于紙筆,用小說的情景發泄自己的愛和恨。”我也不善于講話,幸好,我有攝影。
1982年,我對攝影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開始熱衷于以紀實手法拍攝江浙和皖南一帶古村落的人物與場景。1994年,工廠破產后我下海從事廣告攝影,一干就是三十個年頭。因為生計,不太有時間往外跑,就常常在影棚中擺弄那些鄉間收集來的物件。這些中國農業文明時代的日常用品飽含傳統文化的特征與細節,被我一幀一幀在底片上重構,成了一些不入流的靜物作品。
20多年前就有一位攝影專業人士對我說,他十分認可我靜物作品的創意與攝影語言的應用,但不明白為何拍得那么煩瑣深重,難道不知攝影是做減法嗎?我無言以答,但固執地認為,這些定格的靜物和煩瑣的背景正是長久以來我與它們對談的結果。從這些物件中,我觸碰的是家族的變故、親人多舛的命運以及自己作為一介平民的種種艱難經歷。
我在物與影的對談中臆造某些場景,以此“發泄自己的愛和恨”,僅此而已。
著名攝影評論家孫概簡評廖祖同
靜物攝影,宛若在物象的重組和拼合中用光影的馳騁呈現人類的意識與理念。創作者是以相機體現價值的攝影家,也像是運籌帷幄的畫家,又像是匠心獨具的設計師;但優秀的靜物攝影作品,其創作者更像是一個成竹在胸、造詣不凡的藝術家。
廖祖同的靜物攝影歷經15年艱辛探索、刻苦磨煉,于蕓蕓大眾間獨樹一幟,棋勝一籌。其特點在于,始終從中國悠遠的歷史中尋覓國人亙古久長的文化基因,在足以代表文化的符號中巧妙切入當代中國的現實元素,最終在二者的融匯彌合中完成貫穿古今的影像生成;思想性乃其內核,藝術性彰顯其價值。
這位年屆七旬的攝影師,將自己對生命與社會、藝術與世界的所有認識和理解全部置于中國歷史與文化這一背景下予以細密審視,個性化的攝影創作分明是對國人公共記憶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