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巧玲,李秋蟬
慢性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為耳鼻喉科常見病及多發病,是一種鼻竇黏膜慢性炎癥,在我國發病率為2%~8%[1]。慢性鼻竇炎可分為2型慢性鼻竇炎和非2型慢性鼻竇炎。以2型炎癥為主的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CRSwNP)臨床癥狀重,常伴有過敏性鼻炎、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綜合征等,難治性比例較高,術后復發率高,術后需要綜合治療[2],病人的認知程度、依從性及心理變化對病情的恢復非常重要。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已在多個病種中應用并得到良好效果,可根據病人個體化的疾病特點和認識評價,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方案,使病人得到更好的康復治療[3]。本研究探討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對圍術期2型慢性鼻竇炎病人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科收治的68例診斷為2型慢性鼻竇炎手術病人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4例。觀察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21~74(44.12±7.22)歲。對照組:男16例,女18例;年齡24~75(46.34±6.32歲)。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歐洲鼻-鼻竇炎鼻息肉診療意見書2020(EPOS-2020)[4]及《中國慢性鼻竇炎診斷與治療指南(2018)》中2型慢性鼻竇炎診斷標準[5];②認知能力正常,可良好溝通;③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相關病例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評估可能生存周期<2年的合并晚期惡性腫瘤者;②合并嚴重肝、腎、肺等器官功能缺損者;③患有全身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血液疾病者;④患有肺結核等感染癥者。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病人給予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做好術前相關準備工作,術前給予一般健康宣教,告知病人及家屬手術治療期間相關注意事項,術后根據醫生醫囑進行一般藥品使用、飲食等指導。觀察組病人在傳統專科護理措施基礎上根據病人2型鼻竇炎特點由鼻科組醫護人員給予圍術期加速康復護理。
1.2.1 術前護理 ①術前宣教:主管醫生給病人介紹手術方案、手術情況及相關注意事項,讓病人及家屬充分認知該疾病特點及手術必要性,強調術后定期隨訪的重要性。鼻科組護士評估病人在門診治療期間用藥規范、用藥方法、家屬參與度,評估病人及家屬入院后對疾病知識的認知程度。根據評估結果給予個性化術前健康教育。并與病人確認術后主要照顧者和聯系方式、術后護理需求、規劃預期出院日,幫助其消除疑慮,正確認識手術治療相關知識,以期得到最佳配合,提高病人依從性。麻醉師術前一日充分評估氣道情況,根據肺功能情況決定術前是否用藥,避免術中發生氣道并發癥。②心理護理:通過主動與病人及家屬交流,評估病人心理變化,讓病人能夠更好地理解疾病特點及手術過程,緩解焦慮情緒[5]。③囑病人術前禁食6 h、禁飲2 h。糖尿病病人術前2 h給予腸內營養混懸液,減輕饑餓和口渴感,加速術后康復。
1.2.2 術中護理 告知麻醉師病人哮喘或阿司匹林不耐受三聯征病史,盡可能使用短效麻醉藥物,避免非甾體類止痛藥物,避免哮喘發作,幫助術后快速蘇醒。術中控制補液。術中醫生注意保護正常鼻竇黏膜,減少損傷,注意有效控制出血。
1.2.3 術后護理 鼻腔鼻竇術后常規鼻腔填塞,疼痛和鼻部不適不可避免,關注疼痛應激造成其他不適,避免非甾體類止痛藥物,避免誘發哮喘等,可通過轉移注意力、理療等減輕病人疼痛。術后溫涼半流質飲食,保持飲食營養均衡,術后協助病人早期下床活動。
1.2.4 出院前、出院后健康指導 出院前醫生介紹手術中情況,術后病理匯報情況,再次強調術后規范用藥及定期復查的重要性,介紹2型慢性鼻竇炎的臨床特點;鼻科組護士評估病人出院準備情況,向病人及家屬進行相關教育:鼻竇術后1~2周鼻腔少許血性分泌物屬正常現象,如大量活動性出血則及時就診,堅持鼻腔沖洗及滴鼻藥,指導鼻部用藥的使用方法。出院前告知病人復查時間,提供出院后隨訪預約方法。與家屬制定參與病人出院后的治療活動。鼻科組護士微信跟蹤隨訪病人規范用藥情況及提醒隨訪時間,并指導病人居家照護的相關問題。出院后根據復查情況給予個體化處理及藥物治療,并告知下一次復查時間。
1.3 觀察指標
1.3.1 遵醫行為 出院前完成遵醫行為評分。完全依從:病人能主動配合治療、護理,包括藥物及宣教內容;部分依從:病人需要督促才能完成治療、護理;不依從:病人不配合,甚至有抵抗心理。總依從=完全依從+部分依從[6]。
1.3.2 負性情緒 干預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7]評價病人的焦慮、抑郁情況,SAS以50分為臨界值,SDS以53分為臨界值,評分越高表示病人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
1.3.3 生活質量 出院后3個月采用常用生活質量問卷[8]評估病人的生活質量,內容主要包括睡眠質量、生活樂趣、社會功能及軀體癥狀4個方面,每項25分,評分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1.3.4 護理滿意度 采用滿意度調查表[9]評價病人護理滿意度,該調查表共23項,21項為主觀選擇題,2項為主觀問答題,總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90分)、基本滿意(60~89分)、不滿意(60分)3個維度。總滿意=非常滿意+基本滿意。
1.3.5 其他 評價病人術后6個月規范用藥及隨訪率、鼻部癥狀總分(TNSS)情況。根據CPOS2018詳細闡述的建議術后用藥和隨訪方式[5],規范用藥定義為每周使用藥物治療≥6 d。規范隨訪標準:①病人具有良好的依從性,規范執行術后1周、5周、9周、13周、6個月的鼻內鏡檢查,恰當地處理術腔水腫、囊泡、息肉等病變,復查次數至少≥4次。復查的次數還可以根據病人具體病情增加。②每次復查并得到恰當藥物治療指導,并且很好地執行用藥指導。
鼻部癥狀總分(TNSS)[10]:包括鼻塞、流鼻涕、頭/面部疼痛、嗅覺下降4個癥狀,每個癥狀評分10分,總分40分,評分越低表示病人癥狀越輕。


表1 兩組病人遵醫行為比較 單位:例(%)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病人護理滿意度比較 單位:例(%)

表5 兩組病人術后6個月規范用藥及隨訪率比較 單位:例(%)

表6 兩組病人術后3個月、6個月TNSS評分比較 單位:分
慢性鼻竇炎是鼻-鼻竇炎性疾病,部分慢性鼻竇炎病人具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手術后反復復發等特點,是臨床中的難點問題。研究表明,這些反復復發的難治性鼻竇炎病人常合并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等下呼吸道疾病或系統性疾病,具有外周血嗜酸粒細胞水平升高、血清總IgE水平升高、黏膜局部大量嗜酸粒細胞浸潤、黏膜局部多克隆IgE明顯增加等特點被稱為2型慢性鼻竇炎[11-12]。手術治療是2型鼻竇炎的重要部分,但需要更綜合的治療。規范治療、個體化隨訪護理是降低術后復發率的重要因素[11]。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文化素質的提高,護理理念也逐步向“以病人為中心”轉變,更加有利于醫療一體化管理模式[13]及病人的康復。本研究觀察組實施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病人總依從率為94.12%,高于對照組的76.47%;干預后兩組病人SAS、SDS評分均得到改善,且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干預后兩組病人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提高,且觀察組病人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病人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術前宣教、禁食禁飲及心理護理等改變了傳統模式,術前2 h給予腸內營養液或能力飲料可避免體內分泌代謝的較大變化,為術后恢復提供了良好的基礎[14]。說明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可提高病人和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度,改善病人圍術期焦慮及抑郁情況,使病人充分認識到手術必要性,提高了病人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15-16],從而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與常規護理模式相比,加速康復護理模式在準確、高效及綜合評價上更明顯,從而提高了病人整體康復效果,護理滿意度更好。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6個月鼻部癥狀TN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病人術后隨訪行鼻內鏡復查和規范用藥方面,依從性更好,這可能是病人術后鼻部癥狀改善的主要原因。分析原因:2型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術后規范隨訪行鼻內鏡下治療以及規范用藥對于控制鼻部癥狀及預防復發具有重要作用。觀察組病人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的新型模式,個體化向病人及家屬推送圍術期注意事項,并根據每次復查情況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使病人出院后仍能接受科學、高效的康復治療。觀察組病人對2型鼻竇炎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疾病有了正確的認識,理解術后規范隨訪和規范用藥的重要性,從而得到較滿意的鼻部癥狀控制。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在耳科和骨科也取得了類似的結果[17-18]。不過應注意2型鼻竇炎本身的疾病特點,發病機制尚不清楚[19],即使術后規范隨訪給藥也存在部分病人癥狀控制不良,需要在治療方案及相關基礎研究中進一步探究,為2型鼻竇炎提供更準確的治療方案。
在2型慢性鼻竇炎的治療中,利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對病人進行干預,可以有效提高病人依從性及術后規范隨訪和規范用藥,改善生活質量,改善術后鼻部癥狀,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