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斌 (浙江:杭州市蕭山區城東小學)
科學論證是培養學生實證意識的重要學習方式。學生在論證過程中,需要像科學家一樣經歷深層的探究過程,通過收集觀察到的事實和證據,開展個人論證和集體論證,并將證據和結論有機聯系起來。論證教學的開展,能夠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引領學生走向深度探究、發展理性思維,進而提高科學素養和對科學本質的認識。
科學論證是學生習得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技能、發展創新能力必不可少的環節。美國《K-12科學教育框架》聚焦兩方面的重要內容:一是提出“科學即實踐”,作為實踐的科學,不僅包括科學過程與方法,還包括以語言為載體的社會互動與話語論述;二是提出以論證和批判為關鍵要素的評估活動是科學實踐的核心(見下圖),在探究實驗和構建解釋等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都需要辨別、比較和評判不同的競爭性觀點。

2022年頒發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有較大篇幅提到“基于證據、事實表達自己的觀點”,其實就在指向科學論證。如,在科學探究維度的課程目標中提出,“科學探究需要圍繞已提出和聚焦的問題設計研究方案,通過收集和分析信息獲取證據,經過推理得出結論,并通過有效表達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結果和觀點”,倡導實事求是的科學教學目標,并分年級做了細致要求,為各年級開展科學論證提供了正確導向。
當前科學教學更加偏重對實驗現象和結論的描述,基于現象得出結論的論證過程卻容易被忽視。缺失了思維參與的探究是盲目的,也是淺薄的,教師在科學教學中要注重在科學論證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通過調查分析,學生在科學課堂論證環節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在科學學習中,學生是帶著原有認知,即前概念,進行探究活動的。當獲得的實驗現象或數據和學生原有想法一致時,他們就會很快得出結論,提前享受實驗成功的喜悅。但這種結論概念的建立未經過反復驗證,嚴謹性亟須提高。
當班上的學優生提出觀點、數據或者結論并得到大多數學生認可時,其他有不同觀點的學生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就開始質疑自己的實驗數據,怯于把自己真實的觀點表達出來,導致有些寶貴的發現石沉大海。
論證是理性的思維活動,在呈現、闡述、組織證據和主張時,非常注重嚴密性和邏輯性。但是,很多學生不知道怎樣開展基于證據的深度論證,缺乏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精神,不會使用科學術語進行表達,使得課堂交流研討草草了之。
1.充分討論,明確目的
在探究前拋出論證主題,引導學生進行預測,再以預測展開實驗前的推理,暴露學生的觀點。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實驗目的以及自己的預測和現有的解釋,使學生將要收集的證據與觀點建立初步聯系,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實驗,使探究更加深入。
2.細致指導,精準探究
當學生在收集信息過程中產生迷茫時,需要教師適時介入,提供細致的實驗指導,引導學生收集有效的證據。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體現:(1)通過提出關鍵性的問題,使學生聚焦實驗細節,使學生明確要收集的證據,使探究更有目的性;(2)通過提示重要步驟,提醒學生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使學生收集更加準確的證據;(3)明確學生的分工,使探究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以收集最完整的信息。
【案例1】在三年上冊《水能溶解多少物質》一課中,筆者引導學生如何公平地對食鹽和小蘇打進行溶解能力的比較。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抓住重點,明確相同條件:都是50ml的水;每次都加一勺;兩組都攪拌。在此基礎上追問關鍵性問題:怎么樣保證一勺一樣多?可以將勺子裝滿,再用牙簽刮平。怎樣才算完全溶解呢?看不到食鹽顆粒。如果加到第7勺時,食鹽沒有完全溶解,那算溶解了幾勺?最后明確學生的分工:學生分別負責攪拌、取一勺勺的食鹽、記錄、監督。
3.優化表單,翔實記錄
描述是解釋的基礎,描述是證據,解釋是觀點。因此,設計優秀實驗記錄單,使學生可以方便又完整地記錄,有助于學生將信息轉化成證據,將證據和觀點建立聯系。
【案例2】在六年級下冊《發現變化中的新物質》一課中,白糖加熱是一個經典的化學實驗。為了讓學生更加細致地觀察,獲得更加完整的證據,筆者設計了以下學習單。

白糖顏色形態氣味我們的發現加熱前 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加熱后
學生在完成實驗記錄時,必須通過仔細觀察,收集完整的證據,然后分析、比較白糖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進而認識到白糖在加熱過程中發生了兩種變化。一是白糖的ron融化:白糖從白色的固態變成無色的液態,又馬上變成黃褐色;二是白糖的炭化:液態白糖顏色加深,最后變成黑色的炭等。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引導學生判斷是否產生了新物質,整理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
1.數據信息,圖表呈現
在學生獲取實驗數據后,需要把數據呈現出來進行解釋與論證。常見的讀報數據、投影數據、板書匯總等數據呈現方式,都不利于數據的直接處理,而且也費時間。在數字化時代,我們完全可以利用Excel等軟件,以數據圖表的形式呈現,同時可以對數據進行直觀處理,提高論證的有效性。
2.全班記錄,集體呈現
教科版教材中經常會出現一張班級記錄表,需要全班學生共同記錄,把探究活動中獲得的信息集體呈現。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從全班的角度觀察數據、分析數據,圍繞記錄中的不同觀點表達贊同、質疑或者進行補充,通過集體論證形成共識。這樣,學生的匯報交流就不再是數據的簡單呈現與結果的主觀臆斷,而是一個不斷對話、理性思考的過程。
3.活動板書,分類呈現
教科版科學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涉及分類,如,一年級下冊《給物體分類》和《給動物分類》。這類課型沒有有趣的探究實驗,更多的是基于經驗進行研討論證。如何把觀點與結論有序地呈現,以便于學生開展論證呢?很多教師采用了分類呈現的方法,即把文字或圖片粘上磁貼,做成活動式板貼,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論點即時改變呈現方式。
1.圍繞核心問題,做好論證準備
探究結束后,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核心問題,做好論證的準備。首先,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論證,討論實驗現象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最終形成小組的論點;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圍繞核心問題進行匯報交流,強調論證術語的使用;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可以讓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匯報。
2.創設教學情境,提供論證技巧
在集體論證環節,教師營造論證的情境,有利于幫助學生厘清思維過程,建立證據和論點之間的聯系。這樣就不僅僅是簡單匯報交流了。
(1)用規范的要求,創設論證的情境
規范要求具體包括:學會傾聽;輪流發言;發言聲音宏亮;清晰表達;注意發言者的態度;保持冷靜、友善。
(2)用一定的句式,對話論證的情境
可以用以下一些句式:①我贊同……同時我想補充;②我的觀點是……因為……;③我反對……因為……;④我不明白你的觀點……你能詳細地說一下嗎?⑤剛才的觀點你能提供證據嗎?⑥對于這個觀點你有什么看法?
【案例3】筆者在執教蘇教版新教材《適應生存的本領》一課時,在學生閱讀科學資料完成探究任務后,組織了一次科學論證會,讓學生基于證據發表觀點。
3.我們的科學論證會要開始了,我給你們三個建議
(1)表達自己的觀點,有證據:我認為……因為……
(2)分析別人的觀點,有證據:我贊同……;我補充……;我反對……因為……
(3)互動交流觀點,有追問:關于……你能詳細地講一下嗎?
4.講述:支撐你們論證的是這兩張氣候數據圖和地形圖,請你根據這些信息說說對兩個問題的理解
(1)東非大草原的環境特點是怎樣的?
(2)東非野生動物遷徙的原因是什么?
5.講述:既然是論證會,當表達結束,你要組織學生對你的觀點提出建議。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嗎
6.引領證據推理,建立論證邏輯
在學生論證、解釋的關鍵階段,教師要采用恰當的關鍵導學語點撥引領,幫助學生學會邏輯推理。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1)“亮出觀點”階段
在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后,教師可以引導式提問:“根據實驗現象(數據),你有什么想法?”“你為什么這樣認為?”從而讓學生慎重審視自己的結論是否建立在科學證據之上。
(2)“進一步論證”階段
在學生基于證據提出主張后,教師可以向其他學生提問:“你們都這么認為嗎?”“誰有不同的看法?”等批判式問題,鼓勵他們對其他學生的解釋與結論進行反思、批判和質疑。
(3)“形成合理解釋”階段
論證的最終目的是形成合理解釋,教師可以提出“誰的解釋更有說服力?”“你現在是怎么想的?”“我們的研究現象支持這樣的觀點嗎?”等反思式問題,引導學生再次思考研究結論是否嚴謹科學。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實踐活動中獲取的事實與證據,時時滲透“用證據說話”的思想,讓學生用證據去分析現象、解釋問題,學生的認知結構就會不斷重組、優化,就會不斷糾正和完善屬于自己的科學概念體系。如此,相信他們的科學核心素養必能得到極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