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林 (江蘇:鹽城市鹽都區大岡小學)
高效的數學課堂更應貼近學生,更應融入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生動起來。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的心理出發創設情境,使學生有機會更多地接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認識現實生活和數學知識的聯系,在生活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1~2年級學生天真可愛,更喜歡關注新奇有趣好玩的事物,如果我們用故事來導入新課,既能為學生學習新知做鋪墊,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以教學“8加幾”為例。
教師:“小朋友們喜歡聽故事嗎?”
學生:“喜歡。”
教師:“那我們就一起來聽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還有一匹馬哪兒去了?》,古時候,有一個人去集市買了8匹馬回家,當他騎上一匹馬的時候數了數,發現只有7匹馬,嚇了一身冷汗,立即跳下來又數了一遍,這時又是8匹馬了,于是他想:我步行就可以多出1匹馬,騎上就會損失1匹,看來我還是步行的好啊!你們聽完后,知道還有一匹馬哪兒去了嗎?”
學生聽故事的興趣很濃厚,并很正確地說出了理由。這讓我感受頗深:教學時,我們必須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喜歡你的課,這樣,學生就會學有樂趣,學有收獲,讓快樂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主旋律。
游戲和學習是分不開的,它們是相互聯系的。在玩中可以更好地釋放每個學生的天性,教師如果在教學中有機滲透游戲,就能借助玩達到數學知識的傳授。
一年級教材中“有趣的拼搭”是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課前預習我讓學生充分準備上課所需的材料,可以從家里自帶積木玩具,學生比較感興趣。“滾一滾”,可以知道哪些物體是能夠滾動的,哪些物體不能滾動,哪些物體滾得快,哪些物體滾得慢,滾得遠的原因是什么,從而使學生原有的感知和認識得到進一步的明確和強化。“堆一堆”,是要讓學生分別用不同的幾何體堆,要看怎樣的幾何體堆得更穩固,什么樣的幾何體不容易堆,是什么原因。“搭一搭”,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搭出相應的物體,再說一說,比一比,用了哪些形狀的物體,誰搭得好。學生在拼搭游戲的過程中,不僅感受了學習的樂趣,還增強了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態度。
“教育是什么?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這樣說:就是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所有學習習慣中,做到認真聽講最重要。學生只有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才會跟著教師的節奏學習數學知識,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認真聽講,首先要坐端正,腳放平,身體挺直,雙手擺好。怎樣聽呢?聽清教師的話,可以訓練把教師的話再說一遍,明確要求和任務。教師要杜絕平時一提出問題,教室里就像是炸開了鍋似的,要制止學生小手亂舉、不守紀律地“我,我”喊個不停、隨意站起來等現象。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不應追求表面的熱鬧,要指導學生靜下心來,學會要聽懂老師的話語,也要聽清同學的發言。只有做到“眼到、耳到、心到”的有效傾聽,才能幫助學生取長補短,在相互學習中提高,彌補自身思考的不足之處,還能使學生自覺遵守課堂秩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學了“認識位置”這一內容后,在重點練習方位“左”“右”時,筆者設計了按要求做一做的教學活動。“請所有同學舉起右手。”“請男生舉起左手。”“請每張課桌右邊的同學站起來。”“請每張課桌左邊的同學用右手摸左耳朵。”……學生只有仔細聽清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才能正確完成任務,更好地理解“左”和“右”,同時讓學生明白聽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在課堂上,學生有條理地表達,把話說完整也非常重要。例如,用1~10中的任意一個數完整地說一句話,學生可能說“3個人。”我糾正問:“哪兒有3個人?”學生再補充道:“我家有3個人。”再如,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時,出示例題后,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小華比小麗多多少張?”算式怎么列呀?列式“30-8=”。教師問:你會怎樣算?先和同學說一說,再引導學生交流:把30分成20和10,先算10-8=2,再算20+2=22。教師接著問:那為什么要把30分成20和10?因為個位不夠減,所以要拿出一個10來計算。第二個問題“小軍比小麗多多少張?”列式“34-8=”后,問學生:你能說說你是怎樣算的嗎?難點是從十位上拿一個10與個位上的數合起來減一位數。此時教師可以用小棒邊演示,邊讓學生練習有條理地口頭表達,用操作流程來規范語言的表達,從而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變得更加完整和規范。
從實物直接形象感知到抽象的數字知識,是小學1~2年級學習的重要形式。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角的初步認識”時,就可以通過做一個活動角讓學生構建對角的認識。先在兩根硬紙條一端打上小孔,再用扣子釘上,做成了一個活動角。做好后,讓學生張開和閉合兩根紙條,充分地玩一玩角。接著,水到渠成地提問,角由哪幾部分組成?學生自然會說,角是由兩條邊和一個頂點組成的。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呢?學生都會說出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兩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兩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這個教學過程都是讓學生動手操作,發現數學知識,構建角的認識,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課堂效率高。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例如二年級上冊的認識四邊形,我是這樣設計的。
課件出示:圖形王國背景(長方形、正方形)
課件播放聲音:同學們,在圖形王國里,我們可是一對好兄弟,還認得我們嗎?
生:你們是長方形、正方形。
課件播放聲音:我們還有一個小小的秘密呢,想知道嗎?那就是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什么名字呢?需要你們自己去探索。
師:你們剛才摸的地方是圖形的邊。
引導:同學們用手摸一摸自己課前準備的圖形,再和你的同桌交流,圖形的邊區別在那里?每種圖形各有幾條邊?
生1:它們都有四條邊。
生2:我給它們起了一個名字:四邊形。
生3:對,因為它們都有4條邊,所以叫四邊形。
師:同學們,你們非常聰明,說得真好。長方形和正方形我們也可以叫它們是四邊形。四邊形有4條邊,同學們,你們能畫出其他不同形狀的四邊形嗎?
學生小組活動:有的小組用紙剪折,有的小組在方格紙上畫,有的小組在釘子板上用橡皮筋圍。
讓學生先摸一摸、數一數,進行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大膽起名,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有四條邊的圖形是四邊形,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通過活動,學生加深了對四邊形的認識,初步感受了不同圖形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在教學時,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數學問題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所學的數學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也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多多少少已經學會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和生活常識。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就要運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開發新鮮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樂于操作、勇于討論、勤于思考。在第一冊教材中有這樣一題,要求學生分別找出水里的、天上的、陸地上的動物。圖上有魚、狗、兔子、青蛙、鯨魚、鹿、螃蟹、猴子、松鼠、蝦、小鳥。由于這些動物素材來自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學生的思維火花一下就被激發出來了,討論一發而不可收。有的說:“水里游的還有鯊魚。”有的說:“陸地上走的還有老虎、獅子、豹子等等。”還有的說:“天上飛的還有鴿子、老鷹。”……讓人感受到學生思維火花的迸發,原來分類思想是如此貼近學生的生活,數學思想牢牢植根于學生生活的土壤。
在完成教學“人民幣的認識”后,我就設計了一個到“佳佳超市”模擬購物體驗實踐活動,拿出1張10元的人民幣,問學生“如果你有10元,都用來買商品,能買到哪些物品?”有的說:“我用10元買了一個10元的玩具小狗。”有的說:“我買了一本2元的日記本和8元的鋼筆。”還有的學生這樣說:“我用10元買了3樣物品,1元的橡皮、2元的三角板和7元的文具盒。”……學生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就比較容易學會用人民幣相關的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在1~2年級的口算訓練中,為了讓學生能又快又好地口算,就要讓學生真正能理解其中的算理。因此,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計算算理的重難點突破。例如,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先進行兩個一位數的湊成十的練習,然后讓學生根據湊十法的原理,理解為什么9加幾需要將較小的數拆成1和幾,以此類推8加幾、7加幾、6加幾……的口算方法,最后再通過練習加以鞏固。又如,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上課一開始,出示“17-9=()”,問:“17減9等于幾呢?”學生會異口同聲地回答:“8”。我又問道:“你是怎樣想的?”有的學生說:“因為9+8=17,所以17-9=8”;有的學生說:“可以先算10-9=1,再算1+7=8”;還有學生會說:“還可以先算17-7=10,再算10-2=8”。教師總結比較,“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幾種方法都可以算出17-9=8,哪種方法最簡便,我們就用哪種方法計算。”這時學生的思路完全被打開了,興趣也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個個積極發言,都想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在教學中,高效的課堂務必使學生積極地開動腦筋,思考問題,鉆研方法,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有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但恰恰相反,如今很多學生碰到難題,不是上網搜索、手機求助,就是急于從同學那兒得到答案。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怕動腦筋,或者不理解題意,也可能沒有找到思考的角度。鑒于此,教學時我常采用的方法是,將題目聯系學生實際,化難為簡,便于學生思考,找到方法,體驗動腦的快樂。
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的一道思考題,“小力和小芳看同一本童話書。小芳看了28頁,小力看了34頁。那誰看的頁數多?”學生會異口同聲說,“小力看的頁數多。”此時,我將這一題的問題稍微改動一下,“小力和小芳看同一本童話書。小芳看了28頁,小力看了34頁。誰剩的頁數多?誰剩的頁數少?”追問,“兩個人都看同一本書,為什么小芳剩的頁數比小力多?”學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是因為小芳看得少,而小力看得多。
又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中有一道題,“李叔叔收了一批雞蛋,前3天賣出64箱,還剩6箱。他一共收了多少箱雞蛋?”學生看到數字就隨意地列式,“3+64=67(箱)”或“64+3+6=73(箱)”。我提示:問題中的“3”是指“3箱雞蛋嗎?”學生恍然大悟,多余條件“3天”沒有作用,只是迷惑人的,提醒學生解題時要根據問題,選擇合適的數。
在小學1~2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深入踐行新課程理念,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潛移默化中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能力,促進其數學素養的提升,構建高效的課堂,這正是我們一線教學實踐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