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金海 黃臻 郝昭
“影像的意義在于記錄,每一個歷史時刻、歷史事件都應該有人記錄。誰來記錄中國空間站的成長和變化?如果沒有人做的話,那我必須去做!”
2022年9月20日傍晚,赤色染透了天空,云彩如一團絢爛的火焰。從北京昌平的住處出發,90后天體物理學博士劉博洋,載著200多公斤重的天文觀測器材,驅車3個小時來到位于北京密云不老屯鎮的國家天文臺密云站附近,等待第二天凌晨5點左右中國空間站過境的5分鐘,力爭為“天宮”留下一張從地面拍攝的清晰影像。
從“一”字形、“土”字形、“L”形,再到“T”形、“十”字形,這些影像背后,是一名“追星”青年50次的追逐,是中國空間站從小到大的成長記錄,也是一部中國人“太空家園”的成長日記。
國家天文臺密云站是我國早期射電天文的主要觀測基地,也是北京周邊觀測星空和天文攝影的絕佳去處。9月21日,是劉博洋2022年第38次拍攝中國空間站,他打算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周年送上一份“特殊禮物”。
拍攝中國空間站的計劃始于2022年3月,而拍攝人造天體的想法早在兩年前就已萌生。2020年,還在西澳大學讀博的劉博洋驚訝于國外的攝影師能夠在地面拍出國際空間站的精細影像,作為一名天體物理學的“專業選手”和天文攝影的忠實愛好者,他暗暗決定也要拍出這樣的照片。
從地面拍攝太空中的運動物體,并不是簡單的事。首先,需要有能夠實現光學跟蹤的軟件,控制望遠鏡跟蹤拍攝。但劉博洋所能找到的軟件,要么開發年代久遠,要么設計不夠成熟。“開發出光學跟蹤程序,自己編程!”劉博洋決定不再等待,他不想錯過記錄中國空間站成長軌跡的最佳階段。
2022年是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的關鍵之年。5月上旬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中國空間站迎來在軌建造階段。伴隨每一次發射任務而來的,是中國空間站構型的不斷變化。這期間,每個月甚至每一天,中國空間站的形態都可能不一樣。
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2022年4月19日,在河北衡水郊外,劉博洋第一次使用自主開發的光學跟蹤程序,成功捕捉到清晰的中國空間站特寫影像。“如果沒有親手拍攝、親眼見證中國空間站的變化,你很難想象,一個在我們頭頂上方飛行的空間站還能像機器人一樣變形。”劉博洋兌現了自己對中國空間站的“諾言”。
在劉博洋的好友兼搭檔、清華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王卓驍看來,“劉博洋近一年對空間站的拍攝,完整記錄了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復雜的過程和隱藏的細節,在未來十年乃至更久的空間站應用階段,將會成為空間站重要的檔案資料。”
1990年,劉博洋出生在內蒙古鄂爾多斯一個普通家庭。上小學前,父母帶他參觀了眾多博物館,他對天文館情有獨鐘,于是父母花兩個月的工資托朋友買了一臺60毫米口徑、700毫米焦距,附帶赤道儀的折疊式望遠鏡。

有了這臺望遠鏡,劉博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夜空。高中時,劉博洋報名加入了天文社,因入社考試成績好,當上了社團技術部部長。其間,他讀了很多天文學科普書籍,還參加了全國中學生天文奧賽,慢慢積累了豐富的天文學基礎知識。
天文社的“鎮社之寶”是學校唯一的大口徑反射式望遠鏡,和社員一起外出觀測時,劉博洋第一次有了野外觀星的體驗。透過望遠鏡,璀璨的銀河撲面而來,無垠的宇宙,以及無限的未知,深深吸引著這位好奇的少年。
高考時,他堅定地選了天文學專業,并考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大三休學的一年,他做了兩件事,一是補課業成績,二是籌辦全國天文社團發展論壇。現在中國天文科普圈的同行中,有很多就是當年社團活動中最活躍的人。
本科畢業后,劉博洋去了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之后通過聯合培養去西澳大學讀博。就這樣,從內蒙古鄂爾多斯一個喜歡用望遠鏡看夜空的男孩,到天體物理學博士,再到在地面拍攝到中國空間站清晰特寫影像的天文攝影師,劉博洋把星辰大海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隨著每一次發射任務的完成,中國空間站不斷改變著構型,而在地面,能觀測并拍攝中國空間站過境的條件卻十分有限。為了不錯過良機,劉博洋自費輾轉多地,尋找具有更好拍攝條件的地點,等待中國空間站劃過夜空的那幾分鐘。
復雜的拍攝工作要求對程序算法不斷迭代演進,觀測條件的瞬息萬變更讓劉博洋追著云層賽跑。盡管有接近一半失敗的拍攝經歷,但功夫不負有心人,自2022年4月19日以來中國空間站的每一種構型,劉博洋都拍到了。
晝伏夜出,是這位90后天體物理學博士的工作常態。劉博洋說,要想與日月星辰對話,熬夜是必修課,受凍挨餓更是家常便飯。這些辛苦在劉博洋看來根本不算什么。
兒時的那臺望遠鏡不斷變大,再變大,將遙遠的太空逐漸拉近,再拉近。更多人透過他的望遠鏡看向了太空,看清了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作為一個90后,沒能經歷發射東方紅一號時的艱難困苦,但我們所經歷的時代同樣值得銘記。歷史將我置于此時此刻,我就要見證斯人斯事。”
讀博期間,劉博洋開始做天文科普。如今,他成為一名全職天文科普作者。專業的學科背景,加上近幾年人們對中國航天事業的關注度持續走高,天文學博士劉博洋“出圈了”。
對于未來,劉博洋有著清晰的規劃。除了做好天文科普,他也希望自己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工程價值。接下來,他將參與北京大學“6—8米口徑成長型通用光學望遠鏡項目”,打開與浩瀚蒼穹對話的“新窗口”。
在王卓驍眼中,“劉博洋這些基于航天和天文的科普創作,不僅把天文發現的樂趣帶給更多的受眾,而且通過獨特視角記錄航天發展,也讓人類奔向星辰大海的目標深入人心。”
為了能在中國空間站過境的短短幾分鐘內,成功捕捉到“天宮”的身影,劉博洋每次都要提前兩個小時開工。從硬件組裝到校準測試,每個環節都是一次對細心和耐心的考驗。
北京寒冷的冬夜里,劉博洋和同伴們正忙著架設設備。頭頂,星光半明半昧,宇宙深邃無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