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丹
時代大劇下,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盡管具體的悲歡并不相通,但在熱播劇《縣委大院》中,眾人卻分享著共同的集體情緒。該劇以“溫暖現實主義”為基調的一個個敘事單元,清晰地呈示出“體制內的真實”和基層百態,引發著你我的揪心與共情。
劇集開篇,梅曉歌、艾鮮枝、林志為三個主要人物依次登場。如果說,梅曉歌在縣委大院擔任的是領路人和主事者的角色,亦即為光明縣確立指導方針的人,那么,艾鮮枝作為縣委副書記,是一個認真負責、能力突出、善于抓住問題關鍵的基層女性工作者代表;林志為則是最能引起年輕代際共鳴的職場新人,同時,也是初到縣委大院且最能讓我們產生代入感的一個觀察者。三人作為各自情節段落中的焦點,串聯和延展出大院的內和外、光明縣的城鎮和鄉村。
該劇的多面性人物設計豐富,不論從干部視角、群眾視角各種角度帶入,皆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共鳴。也正是基于對“人”的多重描繪,該劇才精彩勾勒出一幅鮮活且真實的全景式人物畫卷。而在職場和家庭兩個維度,劇集將劇中每個認真對待工作和生活的人,都定位和還原成了“小人物”。
我們說,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他們的“煙火與塵埃”。即使是梅曉歌,也曾處于和“援藏干部”、妻子喬麥的兩地分隔,在帶領全縣人民走向光明的過程中,犧牲了個人生活。母親的“嘴硬心軟”和喬麥的“外冷內熱”,某種程度上,是他難以平衡的家庭內部矛盾。而他與喬麥的感情線,聚少離多,是兩人關系的主軸。一方面表明,梅曉歌不是一個刻板的縣長形象;另一方面,刻畫出他深植于人間煙火事的人物狀態。
要說整部劇最意外的一幕,莫過于原平鄉黨委書記李保平的“酒后吐真言”。借著“訴苦”,他一口承認扎侯處長中巴車輪胎是自己的主意,為了給鄉里干點兒實事,寧可被處分,在梅曉歌的凝視之下,克制又動情地說完工作中的矛盾現狀和報表會議的無效。演員充滿激情又毫無修飾的肢體語言,無不在傳達一個基層干部的辛酸和樸素情感。在細節處,該劇以現實主義的白描手法制造的“戲劇效果”令人動容。
在個性鮮明的人物群像、結構層層推進的情節架構之外,豐富錯落的人際交往,是該劇的一大看點。值得注意的是,劇中描繪的人情,不是狡獪輕浮的人情世故與勢利精明的生存法則,而是對他人的確切關心,人與人的溫情表達隨處可見。
這部劇集講述的是光明縣的故事,也是一群“小人物”的故事。作為片名,它別具新意地聚焦一個輻射至廣袤縣域的行政單位,在展演大院中風貌各異的人和事的同時,更折射出自身的多樣內涵:一個家庭式的集體、多方人員溝通的場域,和有人情味的基層干部。全劇不僅描摹了基層干部的工作日常,也是平凡生活中,每個普通人的人生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