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把“扎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2023年重點工作之一,強調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農村宜居宜業。
會上,多位來自農業領域的省人大代表表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承載著農民群眾建設美麗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代表們圍繞“蹚”出鄉村振興新路子、解鎖美麗宜居“新密碼”,紛紛建言獻策。
平日里,無錫市陽山鎮果多多水蜜桃專業合作理事長吳曉波代表總會不時地看一眼閃爍的手機微信群。這個名叫“農科110”微信群里都是桃農們,主要為方便大家及時交流桃子品種、種植技術。
“今天陽山水蜜桃發展如此之好,既有金字招牌的底氣,更有乘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春風。”2009年,年輕的吳曉波放棄外企工作回到家鄉陽山鎮種植水蜜桃,做了一名“新農人”。經過十多年深耕,帶領桃農依靠發展桃產業帶動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種植的陽山水蜜桃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等諸多榮譽,實現了水蜜桃從“論擔賣”到“整箱賣”,再到“按個賣”的升級跨越。通過重塑整合農業、文旅、居住業態,無錫陽山在全國首創田園綜合體,該模式被成功寫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并在全國推廣。
吳曉波表示,學習了省委書記信長星在無錫團上的講話和省長許昆林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是對“三農”工作作出了部署要求,描繪了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后倍加振奮,深感重任在身、使命在肩。今后將持續謀利農之事,爭當農業發展實踐者;擔興農之責,探索農業發展新模式;踐富農之諾,讓農民享受發展紅利,勠力同心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而貢獻應有力量。
培養“懂農業、有文化、技術高、會管理、善運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是現代化農業人才建設的迫切需求,也是破解“三農”問題、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
來自職業教育教學一線的江蘇省淮海技師學院副院長朱宇亮代表去年在開展鄉村調研。他談到,目前農村還有很多勞動力無技能無學歷、農業職業教育認同度低、人才流失嚴重等現狀,以往也采取過不同形式的送技能下鄉,但實際效果不如預期。針對上述情形,應當構建系統化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推進農業職業教育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融合發展勢在必行。
他專門起草了“加強鄉土人才培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建議”,建議應當對接地方鄉村發展戰略,合理規劃地方技能人才培訓項目及層次,精準為鄉村發展戰略培養高技能人才,避免出現普通項目培養人才過剩,新興項目無單位培養的情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工匠培育計劃,挖掘、保護和傳承民間傳統技藝,打造一批“工匠園區”。對接鄉村發展戰略,與職技工院校合作,探索建設社區培訓學院,利用職業院校師資及實訓資源優勢,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和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培訓。突出需求導向目標,結合社區實際需求,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勞動力、貫穿勞動者學習工作終身、適應就業創業需要及高質量發展需求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牽手盒馬鮮生實現全鏈路數字化農產品供應鏈體系;鹽城市鹽南高新區有片1400畝的“數字水稻田”,田頭裝備可監測溫度、風向、土壤墑情、稻田長勢、病蟲害等各類指標,并實時反饋到智能平臺……這是江蘇加速擁抱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健康農業、高效農業,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道路上闊步前進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業界紛紛把目光聚焦農業數字化。江蘇瑞豐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成委代表深入調研后發現,目前全省農業數字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涉農信息服務多以在線查詢為主,缺少針對農業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分析和利用;各地探索創造了有特色的數字農業“盆景”,但還未形成有效可推廣的“風景”;數字技術的應用和采納缺少與之匹配的數字化人力資本等短板。為此,他建議:要堅持創新和服務齊頭并進,加快完善農業農村數據“一張網”。一是推動資源“集中化”,加快建設準確可靠的農田土地、自然資源、種質、農村集體資產、經營主體等基礎數據庫。二是推動數據“產業化”,建立數據有序共享開放機制,加快培育“政用產學研”一體化智慧農業創新產業體系。三是推動服務“便民化”,推廣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加快推進各種便民服務上線。
有著相同感受的還有江蘇銀寶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楊建文代表。作為鹽城的國字號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他認為要用工業思維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跨越。“讓數字農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支點,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煥發出農業新的光彩。”代表們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