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是支撐江蘇制造向江蘇智造邁進,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江蘇現有技能人才1417萬人,高技能人才470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達33.2%,位居全國前列。伴隨著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新時代從業者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記者注意到,本屆省人大代表中,專業技術人員有200名,占24.9%,會上,不少人大代表更加關注和聚焦技能人才的生存現狀、成長通道及發展前景——
“能夠繼續當選為省十四屆人大代表,對我是一種肯定。”來自常州公路運輸集團的喬森代表,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全國勞模,同時也是國家級大師工作室的負責人。他最喜歡大家稱呼他為“喬代表”,飽含了人們對他的信任與期許。作為連任代表,喬森說將全力以赴,不負人民重托。“今后五年,我會進一步深入基層,把掌握的信息和群眾反映的問題帶上來,把政策方向、發展趨勢帶下去。”
今年省人代會上,他帶來了“關于高技能人才培養與管理制度的建議”,希望能夠盡快貫通專業學歷與技能等級的評價體系,打通技能人才成長途徑。同時,通過加強對技能評定機構與技能等級證書的管理,保障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健康有序發展,為江蘇制造提供堅實基礎和人才支撐。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智能化加快發展,迫切需要建立高素質、高技能的產業隊伍。”作為長安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設備維護高級技師的余偉偉代表很關注智能制造和技能人才培養,在他看來,要通過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部門的合作,加快形成智能產品的研發和有效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拓寬一線工人和技術人才晉升通道,讓企業員工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動力及方向,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從一線產業工人走向省人大代表,他表示,在立足本職崗位的同時,更多聽取和收集身邊人的意見和要求,更多關注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和痛點,積極建言獻策,傳遞基層聲音。
和余偉偉一樣,中建鋼構江蘇有限公司二車間工段長楊鳳道代表也關注產業工人發展,他說,建筑工人大有作為大有可為,關鍵是要向產業工人轉型。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業規范程度、管理體系、施工工藝不斷更新,但建筑工人卻面臨“青黃不接”的現狀,從事建筑行業的技能人才越來越少,甚至“00后”從業者幾乎沒有。不僅如此,建筑工人在素質素養、生活方式、社會認可度等方面依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將建筑工人培育成‘新型產業工人’很緊迫。”楊鳳道積極為建筑工人職業發展“代言”,建議加大研發智能制造技術力度,加強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并呼吁社會關注建筑工人的權益保障等。
干練中透著親和,這句話用在宜興紫砂工藝廠工人許艷春代表身上十分貼切。隨著紫砂行業的迅速發展,宜興市尤其是丁蜀鎮因紫砂而繁榮發展、富民增收,并帶動十余萬人創業就業。
“從傳統中走來,非遺文化要找到與當代生活的連接點。”許艷春對于傳統紫砂如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行了深入思考,她認為,不僅要提升紫砂品牌的綜合影響力,推動紫砂技藝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以特色小鎮建設和歷史文化街區為載體,有效推動紫砂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作為連任省人大代表,許艷春結合職業特點和現實情況,帶來了“關于加快開展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評審的建議”,她希望通過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培養出更多的非遺人才,從而去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服務產業就業、弘揚工匠精神。同時她也期待大師、名人、高工等人才發揮“傳幫帶”作用,形成人才梯隊,推動紫砂陶藝發揚光大。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人才引領驅動,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縱深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多維度引進培育壯大戰略人才力量,積極打造發展現代化先行區。”這充分體現了我省對人才培育、發展的重視。
向改革要動力,以改革增活力。進入新時代,要進一步加強人才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更好激活人才“蓄水池”,激蕩創新“一池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