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
江蘇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期間,來自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與會省人大代表,肩負起人民群眾的期望重托,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飽滿的熱情,認真書寫提交議案、建議,傳遞基層心聲、反映社情民意,為加快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獻佳計謀良策……據悉,此次大會共收到符合條件的代表議案30件,其中立法方面22件,監督方面8件;共收到代表建議658條,主要涉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保障醫療衛生服務、完善老年健康服務、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等方面。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高水平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未來五年的首要目標任務,強調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這些振奮人心的字句,不僅落到了代表們心里,也體現到了為江蘇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的議案建議中。
制造業一直是江蘇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為進一步提升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跑出“加速度”,省十二屆政協副主席閻立代表在“關于推進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中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提升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支撐能力、以更新舉措推動制造業轉型應用場景拓展、以更多層次優化資源要素供給、以更多途徑提升安全協同防護保障能力。

中小企業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隨著我省不斷對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加大支持和培育力度,一批創新能力強、特色突出、占有優勢的專精特新產品和“小巨人”企業迅速成長,有力地促進了全省工業經濟發展。在江蘇金衛集團總經理居黛霞代表看來,政府工作報告在2023年重點工作中明確提出希望“小塊頭”釋放出大能量,更多的專精特新企業也期盼著能夠進一步茁壯成長、勇攀高峰。有感于此,她提交了“關于構建江蘇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聯盟融合發展的建議”。她認為,應積極借鑒外省先進方式,搭建產業聯盟,加強企業互動,助力我省“小塊頭”企業能夠更健康穩健的發展。
同樣聚焦中小企業,聚燦光電科技(宿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玉飛代表則關注到部分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動能不足、進度不快的問題,提交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的建議”,提出以梯隊建設為抓手,以平臺載體為支撐,進一步夯實企業創新基礎,強化自主創新能力,為江蘇制造業高質量健康發展添磚加瓦。
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汽車、電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興產業形態。為進一步完善頂層制度設計,營造良好法治環境,江蘇邁信林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友志等11位代表提交了“關于盡快制定《江蘇省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的議案”。議案指出,制定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既可以填補現行法律監管空白,也可以助力打通技術落地的關鍵一環,還可以解決保險尚未覆蓋等現實問題,是促進和保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無獨有偶,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陳大鵬與其他20位代表一起向大會提出了“關于盡快出臺《關于促進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決定》的議案”,議案認為,我省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為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經濟新動能,開展省級立法具有一定的首創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關系到民生福祉、發展質量。本次省人代會上,代表們咬定“青山”不放松,聚焦做好“水”“碳”“綠”三篇文章,帶來了高質量的議案建議。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省人大代表、省委書記信長星在參加無錫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治理好太湖母親湖,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常州市武進區區長惲淇丞等10名代表向大會提交了“關于修訂《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的議案”,建議對省條例作適當修訂,支持地方高標準建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配套電鍍工序產業園區,推動解決太湖流域現有電鍍企業環境污染問題。據了解,未來五年江蘇將全域推進幸福河湖建設。江蘇鹽城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正雄等10名代表帶來了“關于加強監督,推動《江蘇省河道管理條例》全面貫徹實施的議案”,建議開展河道管理條例執法檢查,強化河道管理要素保障,推動河湖長制全面落實。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一頭連著減污,一頭連著降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任務。江蘇波司登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其新等代表提交了“關于加快修訂《江蘇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的議案”,建議在源頭減量及高標準資源化利用上加強制度設計,鼓勵激勵企業發揮污染防治主體作用,實現固廢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堅決守住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底線。2021年,我省出臺了全國首個省級生態環境領域基礎設施“十四五”專項規劃。此次大會,省環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斌斌代表帶來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建議從強化關鍵要素支撐保障項目落地,推動生態產品轉化實現利益反哺,完善協同推進機制強化激勵約束,發揮國有企業作用引導資本聯動等方面入手,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江蘇百姓最具幸福感的公共產品。
生物多樣性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大會上,江蘇匯典律師事務所管委會主任封孝權等來自鎮江、南通、泰州的30名代表不約而同地提出了“關于修改《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的議案”。建議從明確濕地保護范圍、落實面積總量管控、完善監督及法律責任等方面入手,推動省條例與上位法有機銜接,更好適應我省濕地保護和利用的現實需要。省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管理中心主任劉明代表也關注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與其他9名代表共同提交了“關于加快制定《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的議案”,建議以地方立法推動解決現有制度措施分散、與資源利用沖突、相關部門協同不暢等問題,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作出引領示范。
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江蘇省醫療保障條例提交大會審議通過,讓更多代表將目光聚焦到醫療衛生領域。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守護群眾生命健康的前沿陣地,任務大、責任重。如何建強夯實基層醫療衛生體系成為代表們關心關注的話題。“保健康重在基層”,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盧紅建代表深感推進分級診療的重要性,帶來了“關于后疫情時代進一步加快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建議”,為加強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建設積極獻言。他建議,要科學統籌區域醫療資源,暢通雙向轉診通道,做好分級診療銜接。加強重點人群健康管理和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建設,改善基層機構基礎條件,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區域均衡分布,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水平醫療服務。“醫保基金是老百姓的‘看病錢’‘救命錢’。”隨著異地就醫人數不斷增加,宿遷市洋河新區王園小學副校長姚芳等10位代表關注到欺詐騙保等現象頻發,聯名提交了“關于加強醫保基金管理使用情況監督的議案”,建議開展專項監督活動,推動建立異地就醫基金監管激勵約束機制,真正讓老百姓“看得起病”。
生物醫藥貼近人類生命的長度與質量,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競爭的焦點賽道之一。“各醫療衛生機構都有不少‘沉睡專利’,這是生物醫藥創新的潛在動能。”泰州醫藥高新區管委會主任丁志強代表深有感觸。此次他提交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江蘇省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希望加快釋放醫療機構科技創新成果,在創新藥物和疫苗、醫療器械和診斷試劑、預防和臨床診治新技術等方面加快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醫療健康產業技術創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復星全球合伙人吳以芳代表深感及時布局搶占產業技術高地至關重要,建議“盡快出臺支持政策鼓勵細胞治療產業發展”,制定和完善細胞治療產品臨床應用規范和指南,鼓勵產品研發CRO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更好造福廣大患者。
促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健康江蘇建設,人才支撐是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徐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宮海濱代表多次深入鄉村一線調研視察,他發現衛生人才斷檔斷層、青黃不接等問題在農村地區尤為突出。此次他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強我省鄉村醫生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建議從加強鄉村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和全科醫生培養、完善激勵機制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入手,讓基層衛生人員“招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政府工作報告中把“加快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用心打造‘蘇適養老’服務品牌,深入推進醫養、康養融合發展,更好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作為2023年重點工作。記者了解到,多位省人大代表圍繞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向大會提交了相關建議。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我國老年人大多數都在居家和社區養老,社區養老具體推進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亟待引起重視。”在淮安市淮陰區區長陳張代表看來,受多方因素影響,目前我省在社區養老上還存在統籌不夠、內容單一、經費不足等急需改進之處。關注到這個問題后,他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社區養老的建議”,從完善平臺、強化指導、豐富項目、加強培訓、建立品牌五個方面入手,對社區養老工作提出了一份詳盡的“意見建議書”。來自同一城市的淮安廣濟醫藥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華林代表提出了“關于促進利用低效閑置資源舉辦養老服務機構的建議”。她認為,在當前養老服務機構不足的情況下,不少地方由于受用地規劃性質等限制,無法新設養老服務機構,制約了當地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建議加強現有資源的清查整理,優先將合適的閑置資源用于建設養老服務機構等民生設施,促進資源的盤活利用,促進全民的服務就業。
江蘇老齡化程度較高,常住老年人口超過1800萬,其中高齡、空巢獨居、重度殘疾、失能半失能等特殊老年人的出行問題,引起了南通萬達能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工程師朱霞代表的關注。她在“關于老舊小區改造與適老化改造同步施工的建議”中表示,要合理關切老舊小區改造與適老化改造需求,施工時盡量同步兼顧,為這些“弱勢群體”們打造無障礙環境。江蘇正大豐海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夏文余代表則著重關注養老健康服務方面,并建議為老年人提供更優質的醫療保障和更高質量的醫療體驗。他表示,要從加強老年人就診服務、推進康養體系建設、構建老年保健文化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提升“蘇適養老”品牌影響力。
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普遍應用的當下社會,使老年人共享智慧江蘇發展成果是數字江蘇建設中的應有之義和應盡之責。南京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史國君代表認為,要更加注重保護老年人的“數字權利”,圍繞出行、就醫、消費等事項,由社會、家庭、企業等共同形成合力,切實解決好老年人的“數字鴻溝”困難,幫助老年人融入數字化生活,為老年人創造優質普惠的數字生活新圖景。
江河湖海,文脈悠長,造就了“水韻江蘇”獨有的吳韻漢風。“講好江蘇發生的中國故事”“讓全省人民享有更為豐富、更為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新時代江蘇文化標識。”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些話語,引起了代表們的共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常州市金壇區種植業技術推廣中心檢驗科科長王虎琴代表與其他9位代表一起遞交的“關于制定《江蘇省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條例》的議案”中提到,我省紅色文化遺存資源豐富,涉及革命領域多,空間分布廣,具有重要的黨史價值和教育價值,建議通過立法加強紅色文化遺存的保護、管理和利用。省社會科學院科研組織處處長陳朋代表亦提出了“關于充分挖掘我省紅色文化資源的建議”。建議開展省內紅色文化資源調查摸底、加強系統規劃、完善配套設施、打造紅色品牌,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使得民間藝術在當代社會保持生命力并煥發新的生機?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副教授林瑋代表在“關于促進江蘇民間藝術保護傳承的建議”中認為,應結合民眾生活方式,采取開放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保護舉措,為傳統民間藝術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日新月異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得以傳承,實現民間藝術的可持續性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江蘇省既是文化大省,也是“非遺大省”,擁有極為豐富的非遺資源,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便多達108項。淮安市文化館館長干露代表在提交的“關于構建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設施體系的建議”中表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推動文明交流、增進民心相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她建議拓展公共文化場館功能,利用公共文化場館和景區景點、文化街區等增設非遺項目傳承體驗內容,構建專題非遺傳承體驗設施與兼具非遺傳承體驗功能的設施并存的設施體系。南京市盛莊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巧琴代表則關注意到了那些蘊藏著大量歷史故事與文化傳承的“非遺老字號”,提出了“關于打造我省‘非遺老字號夜市’聚集地的建議”。她表示,“非遺老字號”具有不容忽視的經濟文化價值,夜市經濟則側面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發展水平與繁榮程度。促進兩者融合發展,以美食帶動文化,在打響非遺品牌、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更能打造出嶄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昂首闊步啟新程,重任千鈞再奮蹄。代表們紛紛表示,將認真落實大會精神,充分發揮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的優勢,更好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用擔當與智慧書寫履職答卷,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貢獻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