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陳 曉
安徽位于中國東南部,春秋時期曾被封為伯國,稱為皖國。康熙六年,取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建立安徽省。生活在安徽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把對大自然的汲取和感恩化作豐盈的文化積淀,為安徽民間音樂的產生、流播、衍變、提供了多樣文化環境。安徽音樂文化也因歷史地理環境不同呈現多姿多彩的精神風貌。安徽區域民歌音樂形態、音樂風格的多樣性、過渡性等特征無不彰顯安徽地理環境的優勢。通過對建國以來安徽民歌研究相關學術成果提綱挈領的梳理、歸納和總結,回顧安徽民歌研究的歷程,關注民歌研究的特點,肯定既往的學術成果,同時提出安徽民歌研究的幾個問題域,并針對問題提出了相關策略與建議,在此基礎上總結反思與前景展望,以期為安徽民歌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1955年,安徽省文化局音工組成立。同年3月,音工組委派專人赴皖西大別山區、巢縣、蕪湖、安慶、烔煬河等地搜集安徽民間音樂,歷時兩個月整理了原生民歌、歌舞音樂、民間鑼鼓和民間器樂曲等近200首,后與1955年1月“工農青年業余文藝會演”中部分作品匯編為《安徽民間音樂》(第1集)。1957年和1959年,安徽省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推出了《打麥歌》《劃龍船》等原生民歌,同時推選了一批農民歌手參加“全國農村業余文藝匯演”,得到中央領導和專家的好評。1958-1959年間,《蕪湖民歌選》《蚌埠民歌》《肥西民歌》《安徽民歌·歌唱新農村》等民歌選集相繼出版。1960 年,安徽省音樂家協會成立,對安徽民歌挖掘、采集、分類、編輯等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規范整理了《帶露的花朵》《安徽民歌選集》《安徽民間音樂(2-3 集)》《皖河新風·安慶地區民歌選》安徽省音協編《安徽民歌》(1978 年刊印稿)、滁州地區文化局編《皖東民歌》(1978年刊印稿)等民歌文本。1980年4月,中國音協舉辦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編選工作座談會在安徽蕪湖召開,呂驥主席、孫慎副主席以及各省專家70 余名出席會議。山西、河北、安徽三省編撰小組介紹經驗,后集體討論并制定編輯工作計劃,此次會議推動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編撰的進程。此后,《王三姐趕集——安徽民歌改編曲選》,姜玉峰、孟慶國編《鳳陽歌》,金寨縣黨史辦公室編《大別山蘇區民歌選》等出版。這些珍貴的文本(文字、圖片、曲譜)和音視頻,為安徽民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儲備。施文楠、施詠《安徽音樂志·野獲編》第4章“民間歌曲”的概述性研究,清晰完整地呈現了安徽民歌全貌,為民歌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2004年,《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安徽卷》出版,為民歌研究者提供了最權威的文獻資料。
21世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蓬勃興起,安徽民歌研究迎來了多元發展的騰飛時期,不同行政區域民歌新成果的呈現,對于深入熟悉、掌握、研究一個地域民歌形態及其發展變遷具有較高學術價值。成果包括三個部分,各地市非遺保護中心編輯的區域民歌選集和論文集;區域民歌研究專家學者撰寫的學術專著;區域民歌研究的碩士論文,較完整地昭示了不同地域民歌的音樂面貌。首先,各地市非遺保護中心編輯出版的民歌選集和論文集:《當涂民歌選》《大湖之聲——巢湖民歌選》《大別山民歌精選》《五河民歌選(第1-2 集)》《鳳陽民歌》《桐城民歌選》《池州民歌選》等。《當涂民歌論文集》《桐城歌論文集》《鳳陽民歌論文集》《巢湖民歌風韻情》等論文集。其次,區域民歌研究專家學者撰寫的學術專著:王紅艷《當涂民歌研究》,申育林《巢歌研究》,趙敏《皖西民歌研究》,廖家驊編著《紅旗滾滾過山來——大別山革命歷史民歌集萃》等。最后,區域民歌研究碩士論文:孫來法《當涂民歌研究》,徐楠《霍邱民歌研究》,陸偉《安徽慢趕牛音樂文化研究》等,安徽民歌的理論研究視野和領域步入多元發展的時期。以上研究對安徽區域民歌進行了系統的資料梳理和學理闡釋,但缺少區域民歌的縱向“親緣”關系和橫向“區域特色”的比較研究。
1.鳳陽歌研究。1989 年4 月,由安徽省宿縣地區文聯發起,中國音協民族音樂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學會和安徽相關部門支持,“鳳陽歌全國學術研討會”于1990 年12 月15 日至17日在安徽鳳陽召開。參會人員有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吉林、山東、安徽等13 個省市的戲劇、音樂、曲藝、文學和歷史等學科的專家、學者,其中10個省市23位專家學者宣讀論文。他們從多學科、多視角探討了鳳陽歌起源與形成;鳳陽歌概念與界定;鳳陽歌傳播;鳳陽歌與樂種的親緣關系等問題。1995 年1 月,鳳陽歌論文集《唱遍神州大地的鳳陽歌》出版,該文集探討了鳳陽歌起源與形成,概念與界定,傳播地域與涉足多種音聲形式的諸多問題。21世紀,許國紅的三篇文章:鳳陽歌的傳播與分布、鳳陽歌系研究、鳳陽歌的歷史淵源初探,對鳳陽歌歷史淵源、鳳陽歌的傳播路徑與分布特征以及鳳陽歌系構建等進行了系統探討。另外,王義彬“論鳳陽歌的傳播與影響”,吳凡“民歌的流傳變異性芻議——以民歌〈打花鼓〉與〈鳳陽花鼓〉為例”,邵彬“從〈鳳陽歌〉的發展看俗曲向說唱、戲曲之流變”等從傳播學、社會學視角對鳳陽歌進行了較深入的學術探索。《鳳陽歌》研究者可在此基礎上,探究鳳陽歌、鳳陽花鼓、花鼓戲姊妹藝術的同宗關系。
2.桐城歌研究。《桐城歌研究文集》的50篇學術論文,從以下四個方面呈現了桐城歌研究成果:桐城歌歷史發展脈絡、生存地理環境、歌體句式文學基因;桐城歌的音樂特色、審美情趣和對黃梅戲形成與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桐城歌的歷史形態、情感美學和對桐城文化的歷史貢獻;桐城歌當下的生存狀態和在非遺背景下桐城歌的傳承保護。作為民間文學范疇的桐城歌以其五句頭歌謠開創了民間文學鮮活的表現形式,奠定了她在中國民間歌謠之林的鮮明特色。當然對于桐城歌流播于湖北黃梅和江浙吳語地區,在皖、鄂、贛、湘以及浙西等更大空間形成一條“桐城歌謠文化帶”的歷史成因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探究。此外,桐城歌值得深究的學術課題還有:(1)徐元勇在日本各大圖書館覓見明清時期流傳到日本的“桐城歌音樂詞曲工尺樂譜”;(2)《明代雜曲錄》(明抄本)收錄的桐城歌25首;(3)明《風月詞珍》收錄的“時興桐城山歌”54 首;(4)馮夢龍《山歌》中輯錄的“桐城時興歌”24 首等,都值得跨科學研究者集體攻關,必將對桐城地方文化史的補充具有重要學術意義。《鳳陽歌》《桐城歌》專題研究的學術探索,在安徽民歌研究的歷史上產生了良好影響。
1.音樂形態學研究視角。音樂形態本體研究諸如:竹笛《略論安徽民歌的沿革、分布、色彩及風格》,王成瑞《民間歌曲的襯詞和襯腔》,時白林《鳳陽歌、鳳陽花鼓與戲曲》,崔琳《花鼓燈歌的曲式特點》等。從音階、調式(性)、旋法、句式結構等方面,對安徽不同地域民歌的音樂形態分析研究頗具價值,遺憾的是,以上研究沒有應用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研究方法,自然有很多現象難以厘清。另外,研究“文本”也未建立在扎實田野調查基礎上,而是僅以“本文”作為理論分析基礎,在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不同程度變遷的當下,仍以靜態本體形態分析,勢必會脫離原生民歌的文化生態,研究成果必將與傳統文化割裂。
2.民族音樂學研究視角。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于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音樂學家積極將這種新理論和方法應用于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之中,學術新成果不斷涌現。如:王義彬《試從慢趕牛、五更調看安徽民歌的地域性分布》,張雪莉《繁昌角調式耘田歌特有現象的文化透視》,申育林《巢湖民歌的歷史解讀》,喻林、劉艷《皖西民歌中的物質民俗事象考察》,李曉婷《巢湖民間小曲考述:淵源、形態與傳播特征》,余亞飛《從五河民歌音樂結構基因看淮河文化過渡區的南北融合》,史一豐、胡亮《徽州民歌民族志書寫研究》等。對區域民歌地理分布、歷史解讀和民族志等的研究,彰顯了跨學科研究學術特征。如果能夠借鑒“歷史的民族音樂學”共時與歷時相結合的研究理念,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探究區域民歌文化屬性及其成因,定會取得既往只在共時層面認知安徽民歌所不曾有的收獲。
3.非遺學研究視角。孟凡玉《巢湖秧歌現狀考察及保護工作幾點思考概要》,張程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下的當涂民歌保護與傳承研究》,王安潮《皖江地區傳統音樂藝術的歷史形成及其傳承保護研究》,史一豐《現代化語境下徽州民歌的生存境遇與保護原則》,李城、武松林《徽州傳統音樂的歷史文化特征及當代續存特點》,黃莉《近現代桐城民間歌謠的演變發展與傳承保護》,吳丹《當涂民歌的現狀、傳承與發展》,陳曉《殷光蘭口述史料的挖掘與整理》等。上述論文從多視角、多維度探索了對安徽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有其獨到和新穎之處。仍存在如下不足:首先,認識到民歌活態傳承與整體保護意義,民歌要由傳承人負載,而民歌傳承人的生活方式不斷變遷,這使得原生民歌注定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給其保護及可持續利用帶來系列問題,對民歌傳承人生命歷程的個案研究尤為重要。其次,巢湖司集鄉民歌村所承載的民風、習俗等文化生態應立體研究,司集民歌村的“因—地關系”專題研究應更加深入。最后,對于非遺學視野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文化遺產概念的學理闡釋等有待全面深入,對民歌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研究尚有較大空間。
回顧安徽民歌的研究歷程,雖然在宏觀(向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等領域擴展)和微觀(音樂形態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仍存在諸多未引起關注的問題域值得探究。
安徽豐富的文化資源創造了淵遠燦爛的文明。《呂氏春秋·音初篇》記載:“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被譽為南音之始。以“曹操、曹丕、曹植”為核心的建安文藝團體,首創了清商樂,促進了樂府民歌的文人化轉型。漢樂府《雜曲歌辭》中長篇敘事民歌《孔雀東南飛》,代表了漢樂府民歌的最高水平。明代文學家、劇作家馮夢龍在民歌集《童癡二弄·山歌》中記載了桐城時興歌二十四首。明末清初,產生于鳳陽府的《鳳陽歌》《鳳陽花鼓》流播全國,構織了鳳陽歌系等。將安徽民歌研究置于歷史的民族音樂學視域觀照,將歷史文獻爬梳與田野考察結合,探究安徽民歌空間分布與歷史地理、方言、民俗等的關系,接通民歌歷史樣態與當下活態的歷史淵源。進一步從學術角度厘清安徽民歌歷史發展脈絡,撰寫《安徽民歌史略》專著,為安徽音樂文化史研究奠定基礎。
不同的分類依據必定產生不同的分類法,對于安徽民歌分類應具有總體布局,通過分類層次呈現安徽民歌的基本面貌。
以上依據歷史時期、題材內容、體裁和功能等分類,缺乏統一的分類標準,出現了分類交叉重復和混雜現象。如序列3、7、9體裁和題材分類混用,且子項與母項交叉重疊;序列4、5、6、10體裁、時期、功能分類混亂等。安徽民歌不能形成統一的分類標準,必將限制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安徽民歌研究雖然在理念、視角和方法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但與其他研究成果相比,研究的理念、視角與方法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安徽民歌傳承人口述史的專門研究。通過對傳承人個人生活經歷和內心世界的考察,有助于把握傳承人的社會行為和傳承方式,進而以民歌為媒介實現民歌傳承人與歷史的互為建構,為如何應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進行民歌傳承人個案研究提供口述史與民族音樂學的研究范式。其次,“民歌村”的個案研究。不同的歷史地理、文化生態對于不同地域文化形成具有決定作用。以巢湖市司集鄉民歌村為例,可從五個方面系統研究:第一,巢湖市司集鄉人文史地理概況;第二,司集鄉民歌的題材、體裁內容;第三,司集鄉民間歌手李家蓮個人史;第四,從司集鄉地域文化歷史淵源去追尋古老稻作文化歷史答案;第五,司集鄉民歌的價值、傳承、保護等多視角審視,以加強對特定地域民歌個性特征的多維探討。最后,《八月桂花遍地開》的社會學研究。可借鑒社會學研究方法,從該作品的創作、表演和傳播環節入手,治歷史軸線對這首民歌綜合考量:第一,《八月桂花遍地開》——戰爭中誕生的音樂武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大別山紅色民歌是傳統民歌與革命思想結合的藝術形式,從中國革命史和文藝學研究視角考察紅色民歌對傳統民歌的承繼和拓展。第二,《八月桂花遍地開》——建國之初走向全國,1964 年,《八月桂花遍地開》入選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迅速傳遍全國,可在此基礎上探尋這首紅色民歌的傳播學意義。第三,《八月桂花遍地開》——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化、多元化發展路向。通過多視角審視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的社會學研究價值。
經過歷代安徽民歌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在民歌曲譜、文獻、音視頻的搜集整理;區域民歌的研究;《鳳陽歌》《桐城歌》的專題研究;民族音樂學視域下民歌研究的新視角(音樂形態學、民族音樂學、非遺學)等方面取得豐碩學術成果,并在研究理念、視角、方法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在安徽民歌的體裁分類;安徽民歌文化區(圈)的劃分;安徽民歌的流播及與曲藝、戲曲等姊妹藝術的親緣關系;安徽民歌相關的文化事象等研究不夠系統、全面。譬如缺少從整體意義上認知區域音樂文化;缺少對安徽民歌與民間禮俗依附共存現象探討等學術理念。通過對安徽民歌研究的回顧和前瞻性思考,管窺其豐碩成果和研究路徑,有理由相信,隨著研究理念、視角、方法的拓展,通過有志于民歌研究的跨學科專家、學者聯合攻關,安徽民歌研究領域定能呈現更多充滿學術光芒的研究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