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薩爾圖區博諾廣告工作室/吳博遠
媒體融合是一種媒介發展的趨勢,即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種媒介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同時也將產生新的媒體形態,進而推動和引領新的傳播方式和媒介技術。藝術傳播領域也是如此。媒體從“一元”走向“多元”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報刊到電視,從廣播到網絡,從互聯網到移動終端,媒介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媒體形態的多元化并不是對原有單一渠道的否定,而是一種補充和完善。新媒體技術不僅促進了傳統媒體的轉型升級,也為傳統藝術創作和展示提供了新思路;而傳統媒體在傳播技術、傳播內容等方面的優勢,則使藝術傳播變得更加便捷、有效。面對新舊媒介之間存在的矛盾和沖突,以及媒體融合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有效傳播當代藝術是我們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通過藝術媒介進行傳播和創作的基本手段,傳播媒介也變得越來越多元。藝術家也可以借助媒體技術所提供的平臺進行藝術展示與傳播。這種傳播形式也使人們更好地了解藝術創作中所蘊含的思想內涵。
媒介融合是指“媒介內容、媒介形態、技術手段等方面的相互滲透,產生的一種多媒介共存共榮、融為一體的現象”。融媒體時代,藝術傳播需要融合不同媒介所具有的多種功能,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從當前的媒介發展趨勢來看,媒體融合將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從單一到多樣;二是從單一到融合。從單一到多樣,是因為互聯網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之間的界限,使人們能夠接觸到各種類型、各種功能的媒體產品;從單一到融合,則是因為自媒體、社交網絡等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使人們獲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時無需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人們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相關信息。
數字化的融合是指以數字技術為基礎,整合不同媒介的信息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多種信息的融合,從而實現對媒介內容的傳播。這一過程中,人們不僅能夠通過不同媒介中的信息內容實現信息傳遞,還可以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和技術成果使藝術傳播更具有創意。例如,通過數字技術來創造藝術作品,藝術創作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一些作品形象,而是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場景進行數字化處理后,再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象。這種利用數字技術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就是一種藝術創作。這種融媒體形式使藝術家在創作時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將自己的藝術作品和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和儲存,并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展示和傳播。這也是隨著互聯網等媒介的發展所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
媒介融合是指各種媒介在新的傳播技術推動下,媒體形態、傳播方式、用戶特性與產品特性等方面發生深度融合,形成資源整合型媒體的過程。媒介融合的過程中,傳播形式更加多元化。以微信為例,微信通過公眾號、小程序等形式提供了多種藝術傳播的平臺和手段。在這樣的融媒體環境中,藝術作品不再是藝術家自己完成的,而是藝術家借助融媒體技術提供的平臺完成作品發布。這就需要藝術家充分考慮融媒體所提供的傳播形式對作品傳播帶來的影響。因此,藝術傳播主體要充分考慮到新媒體環境下的藝術傳播形式和特點。藝術家在藝術創作時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所提供的平臺和形式展示作品,使受眾更加方便地了解藝術家創作時所蘊含的思想內涵。
媒體融合指的是傳媒產業中,多種媒介技術相互滲透、相互競爭,最終達到優勢互補、共贏共生的狀態。媒介技術的進步,為藝術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首先,在傳統的傳播方式上,藝術創作和藝術展示已經通過多媒體等現代技術進行了創新。其次,隨著媒介融合的推進,不同媒體之間在技術、平臺等方面開始合作與共享,同時也加強了不同媒體之間的融合,形成了新的傳播生態。藝術傳播和媒介技術在這一過程中逐漸融合,產生了新的藝術形態。如利用視頻、動畫、聲音等媒介技術進行藝術創作和展示;利用多媒體影像進行藝術展示;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進行藝術展示和傳播;利用增強現實(AR)技術進行藝術傳播等。
視覺藝術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可以通過影像、聲音等形式來表達。例如,在傳統的影像藝術中,通常采用傳統繪畫方式進行藝術創作和表達。然而,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電影、電視、網絡視頻技術不斷成熟,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得視覺藝術的創作方式更加多樣化。如隨著視頻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已經能夠通過網絡隨時隨地觀看藝術作品,并利用短視頻等形式記錄和分享。傳統的美術創作方法與視頻創作方式存在明顯差異,因此,需要將二者整合起來。將兩者融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媒介融合下的視覺藝術既要結合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又要結合新媒體傳播方式與傳播平臺的特點,實現新技術環境下的融合。
在藝術傳播中,視覺元素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視覺元素的表達,讓人們從不同角度對藝術作品進行解讀。例如,中國美術館珍藏的《長江萬里圖》卷,就是通過多種視覺元素的組合,充分展現了長江流域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及人文情懷。利用《長江萬里圖》卷中豐富的藝術元素,可以將不同歷史時期長江流域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以及人文情懷等展示給觀眾。藝術家根據主題選擇了大量的視覺元素進行表現,例如用青銅裝飾紋樣作為畫面主體,用藍色和綠色作為背景色,使畫面充滿生機與活力。此外,運用藝術表現形式中的音樂、色彩、圖形等視覺元素也有助于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獲得美的體驗和情感上的共鳴。在“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中,中國美術館運用了多種視覺元素進行藝術表現,如用不同形式的圖形來代表不同時期絲綢之路上人們生活的場景等。
融媒體時代藝術傳播的特點在很多方面都有所體現。首先,融媒體時代的藝術傳播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在傳統媒介中,藝術傳播主體主要是藝術家,他們大多屬于專業藝術領域的精英人群,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素養。而融媒體時代的藝術傳播主體已經走向多元化,傳統媒介與新媒介、傳統藝術與數字媒介等都有了交叉的部分。藝術作品是由人創作的,藝術作品在接受時需要經過觀眾的理解和再創造,才能使作品呈現出新時代精神。在傳統媒介中,作品本身是藝術品;而在融媒體時代中,接受對象不再是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與作品產生互動關系的人。在這樣的傳播語境中,藝術傳播主體與客體之間也形成了新的互動關系。
隨著傳媒技術的不斷進步,融媒體的出現對藝術傳播內容產生了巨大影響。例如,在傳統媒介中,藝術品作為藝術作品本身是無法進入大眾的視野,這也是傳統媒介中藝術傳播內容單一的原因。而在融媒體時代,各種新媒介的出現使藝術傳播內容更加多元化。
例如,傳統的繪畫作品進入數字媒介中后,便產生了以繪畫為主題的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等;以影像為主題的視頻類社交媒體平臺,如抖音、快手等;以聲音為主題的音頻類社交媒體平臺,如喜馬拉雅、蜻蜓FM等;以文字為主題的圖文類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等。這些平臺豐富了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使藝術傳播內容更加多元化。
藝術作品成為融媒體時代藝術品傳播內容的重要來源。在傳統媒介中,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交流往往局限于作品本身;而在融媒體時代中,藝術家與觀眾之間不再是單純簡單的交流活動,他們可以在各種平臺上交流、互動,如評論、轉發、點贊等。隨著各種新媒介和藝術傳播主體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藝術傳播活動中來,這也使藝術傳播內容更加多元。
例如,在一些展覽中,既有專業人員又有普通觀眾;在一些藝術教育講座中,既有專家學者又有普通大眾;在一些展覽中,既有藝術家又有觀眾;在一些音樂演出中,既有專業人員又有普通觀眾;在一些展覽中,藝術家和普通民眾通過各種數字媒介進行互動。雖然新老傳播主體之間存在著各自的特點,但是他們之間的互動關系并沒有改變。例如,在一些藝術教育講座中,既有專家學者也有普通民眾;在一些音樂演出中,既有專業演員又有普通觀眾。例如,傳統藝術作品中的視覺信息和聽覺信息,以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中的視覺信息和聽覺信息都會形成一種互動關系。融媒體時代由于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化、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傳播媒介更加多樣化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藝術作品的內容以及藝術作品所包含的聲音信息和視覺信息等也會形成一種互動關系。這些新老傳播主體之間互動關系的形成,使得藝術作品本身以及藝術傳播主體、藝術受眾和藝術創作者等都成為了藝術作品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融媒體時代,藝術傳播方式也變得多樣化了起來,不僅有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還有新興的VR/AR/MR 技術以及全息影像等。例如,一些藝術家將創作好的藝術品通過全息影像或投影等方式呈現給觀眾。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藝術傳播手段越來越多樣化,這使得藝術傳播更加注重視聽結合。例如,《一年》《二十四節氣》等系列紀錄片就采用了全息影像和VR/AR 技術。在《一年》中,人們可以通過全息影像體驗春天的美好;在《二十四節氣》中,人們可以通過VR/AR 體驗夏天的炎熱之下的清涼之感。這些作品中都運用了視聽結合的藝術傳播方式。
藝術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已經成為新媒體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大眾傳播與群體傳播成為藝術傳播的主要手段。由于融媒體時代信息內容呈現的載體更加多樣化,大眾也可以參與到藝術傳播過程中,這使得大眾也可以成為藝術傳播的參與者和傳播者。在傳統媒體中,藝術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只有單向交流,而在融媒體時代,人們既可以在傳統媒介中傳播藝術,也可以在新興媒體中交流和溝通。例如,一些博物館通過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展覽和線上講座,將線下活動和線上觀看相結合。此外,一些知名藝術家也會在微博上舉辦一些藝術評論或文化互動,這些都成為融媒體時代藝術傳播的新形式。由此可見,在融媒體時代,藝術家與普通大眾都是藝術傳播中的參與者和傳播者,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共同推動著藝術傳播的發展。
藝術是一個社會實踐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往往不能離開社會這個大背景。文藝作品的創作、傳播和接受也需要社會環境的支撐和支持,這種關系既是互動的,又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在傳播過程中,藝術作品總是要通過一定的媒介來傳播,藝術作品與傳媒的結合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從形式上看,傳媒以信息交流為中心,可以分為電子信息、數字信息和影像信息。融媒體時代的藝術傳播,也應該充分利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各自優勢,實現兩者之間的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建立起藝術創作、傳播、接受之間溝通協調、互動共贏的良性關系。
在融媒體時代,借助新興技術手段進行藝術傳播并不是完全不可能。以網絡直播為例:網絡直播具有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互動性強等特點,在藝術作品呈現方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網絡直播也可稱為“云演出”,這種方式將傳統文藝表演搬到網絡上傳播,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文藝演出的主要受眾群體為青少年兒童,在藝術傳播方式上就可采取一些措施:
“云演出”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傳播方式,能在短時間內將文藝演出呈現在互聯網上,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互聯網具有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優勢,它能為觀眾提供隨時隨地參與演出、評論演出的便利。尤其是在疫情期間,觀眾可以通過網絡直播平臺觀看文藝演出,對文藝作品有更直觀、全面的認識。例如: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創演的《只此青綠》是一部優秀的舞劇,在今年“五一”假期期間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攜手優酷平臺共同推出了網絡直播活動,以線上形式呈現給觀眾,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該作品在“優酷”平臺上播放近4 萬次,評論互動達9000 余條。另一部舞劇《只此青綠》通過網絡直播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先生參與了該活動的網絡直播,與網友交流對《只此青綠》這部作品的看法并評論。此外,還可以通過“抖音”平臺直播表演、制作短視頻等方式傳播藝術作品,如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孟廣祿老師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湖北武漢抗疫醫護人員演唱《在這里》。
“‘融媒體’時代,電視傳播不是簡單地將各種媒介‘拼湊’在一起,而是實現多種傳播手段的‘融合’。”“融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媒體形式的融合,二是傳播方式的融合。傳統電視節目與網絡直播、互聯網平臺相結合,利用網絡直播、互聯網平臺的交互性與多媒體資源的豐富性,拓展了傳統電視節目與網絡直播、互聯網平臺的合作領域,同時也改變了藝術傳播的傳統方式。
例如央視新聞就已經開始嘗試網絡直播,在《新聞聯播》中可以看到“云采訪”“云播報”“云連線”等節目,同時還推出了新媒體平臺賬號“央視新聞客戶端”,該客戶端可以通過手機、Pad等終端設備登錄。另外在一些重大活動中還會通過網絡直播向網友展示活動現場。除了通過傳統媒體進行宣傳以外,也可以在網絡上直播。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藝術傳播不僅能夠拓寬傳播渠道,還能提升傳播深度。
目前,媒體融合已成為行業發展趨勢。在網絡技術、新媒體、數字技術等新興技術的支撐下,藝術作品實現了數字化傳播、移動化傳播、交互化傳播等多種形式的藝術展示。但藝術要素與技術要素緊密結合的有效路徑,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