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波【摘 要】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地方主流媒體在把控輿論方向、弘揚主流價值觀、增強社會凝聚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媒介融合時代,地方主流媒體應積極創新,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在2022年度廣西新聞獎評選中,《南國早報》“直通南寧12345”智慧聯動平臺獲得了應用創新一等獎。就“直通南寧12345”的
【摘 要】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地方主流媒體在把控輿論方向、弘揚主流價值觀、增強社會凝聚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媒介融合時代,地方主流媒體應積極創新,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在2022年度廣西新聞獎評選中,《南國早報》“直通南寧12345”智慧聯動平臺獲得了應用創新一等獎。就“直通南寧12345”的運行模式和內容特色來看,其“內容+政務+服務”的基本架構,以信息技術賦能民生政務服務,以創新驅動實現多方合作共贏,以“新聞+政務+服務”為導向,當好媒體融合先行軍的創新性實踐,體現地方媒體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責任和擔當。
【關鍵詞】智慧城市建設;應用創新;媒介融合
作者簡介? ?唐海波,南國早報新媒體中心副主任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于2008年提出,其核心特征是智能化、網絡化、感知化,本質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分散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從而提高城市管理的智慧化水平,使城市和諧平穩發展的同時也為民眾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務。截至2023年年中,我國已有290個智慧城市試點,各試點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目標,制定并逐步推行個性化的智慧城市建設方略。各行業、各領域所聚焦的智慧城市建設重點不同,因而影響和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維度也不同。就地方媒體而言,無論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抑或是信息流動渠道的競爭,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對于轉型中的地方主流媒體來說,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無疑是時代賦予的重大機遇。
一、地方媒體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優勢
(一)具有較強的公信力
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地方主流媒體在把控輿論方向、弘揚主流價值觀、增強社會凝聚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參與智慧城市的建設,既有助于地方主流媒體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又有助于把智慧城市建設所承載的時代價值意蘊最大限度地傳播開來。
(二)擁有豐富的用戶資源
智慧城市的最終旨歸是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城市公共服務,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共有10.67億,其中10.65億都是手機用戶。作為移動互聯時代受眾最不可或缺的用具,智能手機自然是智慧城市在基層的最佳流量入口。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許多地方主流媒體正在或已經較為成功地實現了以融媒體為目標的轉型,許多產品都通過移動終端來釋放。流量端口的重疊為地方主流媒體服務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
(三)掌握多元的信息資源
媒介融合時代的地方主流媒體與移動客戶端已然形成常態化聯動,這意味著媒體的絕大部分內容都可以通過移動終端進行全方位、融合式的呈現。不僅保留了媒體應有的新聞屬性,也為媒體賦予了服務性、公益性,這些屬性同樣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應有之義,即融媒體時代的地方媒體與智慧城市建設有著相同的底層邏輯。
二、地方媒體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創新舉措
(一)以“內容+政務+服務”為架構,打造運營創新樣本
《南國早報》開發的“直通南寧12345”智慧聯動平臺,是在融合轉型過程中,向民生報道進一步主動探索的成果。
《南國早報》深耕多年,成為廣西較有影響力的一份都市報,其為人熟知的熱線電話以及全媒體熱線報料后臺,每天都有很多讀者、用戶提交報料內容:“紅綠燈什么時候能裝好”“水泥路面被鑿開,影響車輛通行”“這里的行道樹上掛有一個反光錐筒,刮風下雨可能會墜落砸到行人”……這些民生訴求雖然不一定有新聞價值,卻是市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實實在在的問題。
多年來,做好政務服務一直是《南國早報》的努力方向,關注首府城市綜合治理,將新聞與服務有機結合。
南寧市行政審批局是南寧市12345政務服務熱線的主管部門,其前身為南寧市市長公開電話,于2001年11月11日正式開通,2019年11月更名為南寧市12345政務服務熱線。目前,這條熱線已經整合了各縣(區)長熱線、開發區主任公開電話、12369環保投訴熱線、12355青少年維權熱線等25條熱線。南寧市行政審批局等政府部門也在積極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進一步暢通社情民意、拓寬群眾訴求反映渠道的想法尤其迫切。
《南國早報》多次與南寧市12345政務服務熱線接洽,和南寧市行政審批局達成了共識。為了增加南寧市12345政務服務熱線的附加價值,《南國早報》提出為其提供數據同步、媒體介入、直播接聽等服務的一系列設想。最終,雙方歷經幾個月的磨合、研發,依托《南國早報》自身的產品技術研發隊伍,打通數據后臺、將技術與內容結合。2021年11月起,雙方創新推出廣西首個“媒體+12345熱線”平臺——《南國早報》“直通南寧12345”智慧聯動平臺。
(二)以數據連通帶動技術,賦能民生政務服務
“直通南寧12345”智慧聯動平臺在南國早報客戶端上線后,采用人工智能、數據同步等技術,打通了南國早報客戶端與南寧12345系統。平臺設南寧市12345熱線辦事、報料、找記者等窗口,包括咨詢、建議、投訴等子菜單。依托平臺,《南國早報》開設了《早報幫辦》《南國法援》《以案說法》等新聞欄目。
市民在公共服務領域遇到問題,打開南國早報客戶端,在該平臺上即可反映,遇到新聞線索,可以直接提交或找記者線上交流。平臺經過“智能+人工”協同分揀,分門別類進行處理——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線索,由《南國早報》安排記者采訪報道,推動問題解決;符合南寧市12345熱線受理范圍的由12345熱線平臺按照流程統一受理,待責任單位辦結后,辦結結果會反饋回平臺,并接受媒體、網友的監督。整個流程有效提升了用戶體驗,通過訴求提交、訴求跟辦、訴求監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民生服務閉環。
平臺上線以來,收到社會一線的“疑難雜癥”類訴求6000多條(次),大部分問題得到部門反饋或解決,成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重要渠道。這樣的結果,不僅助力南寧市的智慧城市建設,也彰顯了《南國早報》作為地方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感。
(三)以創新驅動,實現多方合作共贏
“直通南寧12345”智慧聯動平臺是《南國早報》主動應用互聯網技術,挖掘并滿足用戶需求,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有益嘗試。平臺上線至2023年11月,收集、反饋、解決市民訴求6000多條(次),南寧市行政審批局將“直通南寧12345”轉接的線索納入南寧市12345接訴即辦,開展專項對接,切實解決群眾訴求,群眾反映的絕大多數問題得到了解決。
2023年3月下旬,南寧市某小區業主反映,該小區地下停車場出現一家開在11個停車位上的超市,常有騎手開車在地下停車場到超市接單,存在安全隱患,建超市未經業主同意,或屬違建。隨后,《南國早報》安排記者采訪,并將業主希望拆除違建超市的訴求上傳至“直通南寧12345”智慧聯動平臺,推動問題解決。接到訴求,南寧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工作人員立即聯系業主,了解具體情況后,派發工單到對應的職能部門核實處理。4個工作日后,業主收到反饋:相關部門已通知超市限期整改。幾天后,該小區地下停車場的違建超市被拆除,還車位于民。整個處理過程中,從部門跟進處理、媒體全程跟蹤報道到最后形成報道《11個車位改建成一個超市》,在《南國早報》全媒體平臺進行推送。
據統計,《南國早報》從“直通南寧12345”平臺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安排記者采訪、調查、報道,通過《早報幫辦》等欄目在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全媒體平臺發布稿件約800篇(次),多條新聞閱讀量達到10萬+。
目前,用戶登錄南國早報客戶端看新聞、辦事、報料,或通過“直通南寧12345”向有關部門咨詢、投訴、舉報,參與社會治理,體驗更豐富。“直通南寧12345”智慧聯動平臺,作為南國早報客戶端拓展的新媒介功能,實現了《南國早報》從“報道者”身份向“服務者”身份轉變,是地方主流媒體主動融入智慧城市建設的有益探索。
“直通南寧12345”的創新應用得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數據發展局和南寧市行政審批局的高度認可,三方擬將“直通南寧12345”擴展到“直通廣西12345”,推出《12345會客廳》《每月TOP榜發布》等欄目,持續改進服務,加強用戶連接,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正是在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助力的理念引領下,以及大膽進行融媒體產品創新的實踐指引下,“直通南寧12345”智慧聯動平臺的創新與探索收獲了網友、政府和媒體的“三贏”。
(四)媒體資源+政府平臺,引領媒體融合新模式
2022年9月,“直通南寧12345”智慧聯動平臺入選中國報業媒體融合“用得好”案例庫名錄;2023年10月,“直通南寧12345”應用平臺獲得2022年度廣西新聞獎應用創新一等獎。
在2022年度的廣西新聞獎評選中,評委如此評價“直通南寧12345”智慧聯動平臺:“直通南寧12345”是媒體資源與政府平臺整合的創新模式,借助數據同步、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技術,將“新聞+政務+服務”有機結合,有利于暢通百姓與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渠道,引導民意,有利于更好發揮政府和媒體的優勢,服務市民,有利于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支撐,有利于豐富媒體民生報道的形式與內容,為媒體融合轉型提供了經驗和探索方向。
當然,《南國早報》“直通南寧12345”智慧聯動平臺在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服務水平、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少挑戰:首先,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何保持平臺的更新和升級,以及平臺可持續運營,繼續擴大其在圈層的影響力是面臨的一大問題;其次,在居民投訴、部門介入這一過程中,如何保證信息傳播的準確性和公正性,也值得思考;最后,如何在保護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的同時,滿足公眾對信息的需求,也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三、地方媒體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未來路徑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穩步推進,越來越多行業將業務觸角延伸到這一領域,地方主流媒體在參與其中時,需要充分發揮傳媒優勢,豐富業務類型、拓寬內容入口,實現媒體轉型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的合作共贏。
(一)爭取外部賦能,健全自有平臺
在享有屬性、受眾、信源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的同時,地方媒體參與智慧城市建設也存在資金支持和技術供應不足的問題,需要爭取外部賦能。
首先要入駐本土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爭取得到政府在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為媒體疏通政務服務的接口、填補業務開發的缺口;其次要汲取媒體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外部經驗并爭取外部團隊的技術支持,如到智慧城市建設走在前端的城市地區開展走訪調查,下載當地媒體的客戶端研究其功能模塊設計,總結媒體與智慧城市的融合點,進而結合本土智慧城市建設的方向和理念進行相關產品的開發以及相關服務的延伸。
(二)強化產品內容,為智慧城市應用引流
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后,地方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為內容的深度和公信力。具體到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設上,地方媒體發布的獨家的、序列性的、有公信力的本土新聞亦能發揮智慧城市應用引流口的作用,借助媒體的影響力將智慧城市中的公共服務類應用全面鋪開,真正發揮智慧城市在高效管理方面的職能。就當前地方媒體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踐看,其基本采用“資訊+服務”的運行架構,其中“資訊”是媒體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業務,“服務”則是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導向設置的功能板塊,決定了服務智慧城市建設的維度和有效性。在未來,地方媒體需要做深“資訊”板塊的核心業務,繼續增強對地方受眾的影響力,做廣“服務”板塊的延伸業務,使受眾可以通過媒體獲得更多與智慧城市相關的服務。
地方媒體對智慧城市建設的參與,一方面為地方媒體在媒介融合趨勢下的轉型和業務拓展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也使受眾得以通過媒體開發的客戶端獲取更好更多的智慧服務。
四、結語
《南國早報》與相關部門聯合打造的“直通南寧12345”智慧聯動平臺,通過“內容+政務+服務”的基本架構,以信息技術賦能民生政務服務,以創新驅動實現多方合作共贏,其探索實踐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未來,地方主流媒體要繼續發揮自身在公信力方面的優勢,繼續探索媒體業務與智慧城市建設的結合點,打造具有融媒體特色的城市服務平臺,助力地方政府提高城市管理質量和效率,在滿足本土受眾的資訊需求和生活需求基礎上開辟多元盈利來源,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田志強,馮小云.媒體融合大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設探究:以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為例[J].數字傳媒研究,2019(10):27-30.
[2]白順階.基于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窺探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媒介技術實踐[J].數字傳媒研究,2019(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