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食類紀錄片《風味人間》以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為切入點,運用飲食符號喚起民族認同,用敘事風格彰顯身份認同,用畫面表達傳遞情感認同,并在民族認同、身份認同、情感認同的共同作用下建構了飲食文化認同?!暗厍虼濉北尘跋?,跨文化傳播已經成為建構國家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式。《風味人間》作為我國美食類紀錄片的杰出代表之一,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僅成功傳遞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而且具備了描繪世界飲食文化的功能。本文從跨文化傳播視角出發,旨在探討《風味人間》如何構建文化認同,評估其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礎上探索美食類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路徑,以期為中國美食類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美食類紀錄片;《風味人間》;跨文化傳播
作者簡介? ?周皓,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 ?2023年度海南省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海南題材的音視頻文獻資源整合與開發研究”(項目編號:Hnky2023-44)階段性研究成果。
民以食為天,食物及其所攜帶的信息、情感是任何人都無法避開的,是植根于基因的一種認同。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人們對于飲食、溫飽等生理需求被認為是所有需求中最基礎、最本能的需求,個人只有在實現這一基礎需求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其他諸如社交、自我實現等社會性需求。[1]在當今時代,飲食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生理性活動,更是一項富有文化含義的活動。作為一種非語言符號,食物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備喚起文化記憶和連接人類情感的能力?!讹L味人間》以“全球風味”為立足點,巧妙挖掘各國在立場、認知及價值觀方面的共通之處,以影視為傳播媒介,將不同文化間的飲食及其深層文化內涵傳遞給觀眾,從而引發全球范圍內人類的共情體驗。這種傳播方式突破了語言交流的客觀阻礙,以較低的“文化折扣”傳播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內涵。[2]《風味人間》的出現是中國紀錄片在國際傳播中從“宣傳中國”走向“傳播中國”的優秀范例。
一、《風味人間》的文化認同建構
《風味人間》在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的同時,兼具描繪世界飲食文化的功能。《風味人間》的創作者運用獨特的視聽語言對飲食文化、情感和時間等抽象概念進行了編碼,通過蒙太奇式的快速轉換闡釋了文化的內涵,旨在謀求世界各國人民對作品的理解與認同。黃昌林指出,“從理論上推斷,敘事學可廣泛應用于各種文本研究。只要一個地方存在故事,就存在著敘事學的生存空間”[3]。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亦曾明言,“敘事如同生命一般永恒,存在于各時代、地域和社會形態之中。其博愛性質涵蓋不同國度之差異,超越了歷史與文化所設立的局限”[4]。基于此,本文歸納《風味人間》的具體內容及敘事策略,運用不同的敘事元素和方法分析研究該紀錄片的文化認同建構策略。
(一)飲食符號喚起民族認同
民族認同是社會成員對自身民族歸屬的認知和情感依戀,是文化認同的一個分支。[5]紀錄片《風味人間》運用飲食符號喚起民族認同,這主要體現在節慶儀式和食物符號兩個方面。從節慶儀式的角度來看,節慶儀式是文化符號中的非物質部分。《風味人間》記錄了部分少數民族或地區的節日和儀式,從侗族慶祝新生命的“三朝酒”到水族祭祖的端陽節,都體現出了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不同地區的節日風俗及飲食習慣雖然存在差異,但是這種陌生并不會造成隔閡,而是在彼此了解中不斷深化民族認同。在慶祝儀式上,傳統慶祝儀式的設計主要是在有限的地理社會中,基于農業生活的家庭、氏族、姻親等血緣和聯姻組織。[6]因此,在歐美的一些部落及我國的特定地區,以農業社會為基礎的節日傳統并未消失,而是依然保持著活躍的力量。這些節日傳統通過反復進行的儀式成功構建了民眾對于族群和村莊的集體記憶。從食物符號的角度來看,《風味人間4·谷物星球》以“谷物星球”為主題,分別介紹了小麥、水稻、蜀禾等谷物的種植、傳播歷史及其可制作的食物,傳播了文化內容,也勾連起了受眾的身體記憶,并完善了民族共同體的想象。
(二)敘事風格彰顯身份認同
每一個團體都不是孤島,它們可以與其他團體找到相通性,逐漸與更大的社會融合,這個相通性便是彼此間的身份認同。《風味人間》在敘事風格中彰顯了身份認同,這主要體現在敘事方式和敘事視角兩個方面。從敘事方式來看,《風味人間》注重在差異比較中找尋文化共性,通過類比相同食物的不同制作方法或不同食物的類似制作技巧,幫助觀眾形成共同的認知。在《風味人間4·谷物星球》第一期節目中,制作團隊拍攝了小麥這一全球種植范圍最廣的谷物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不同制作方式。例如,巴勒斯坦的翡麥,以及中國澳門地區的竹升面、浙江富陽的面筋等。在差異比較下,食物的口味與形式已經退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它所傳達的文化認同:“一個人越認同社會,他本身與他所處社會的相似性就越高。移情現象、擬人化思維,其實都是個體在社會中尋求身份認同?!盵7]從敘事視角來看,《風味人間》應用了雙線結構敘事:一條以中國美食為線索,探索食物的最初風貌;一條以世界美食為線索,探索同一谷物在不同國家的不同制作方式。這兩條線的相互結合體現了族群對個人影響延伸至族群對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認同。這種以食物為線索的全新敘事視角,將食物帶給人的快樂由味蕾轉變為世界民眾的文化認同,是彰顯身份認同的重要基礎。
(三)畫面表達傳遞情感認同
情感認同是指個體在情感上對某種群體或社會價值觀的認同,這種認同可以是一種情感聯系、一種社會認知或一種社會化關系。從心理學角度看,情感認同是人們獲得身份認同、擺脫焦慮和獲得認可的一種途徑。[8]《風味人間》借助畫面表達傳遞了情感認同,這主要體現在視聽語言的運用和視聽素材的選擇中。從視聽語言的運用來看,與傳統紀錄片慣用的寫實處理不同,其注重運用構圖、色彩、光線等攝像技巧處理畫面,在攝像設備,以及超微攝影、顯微攝影等技術的加持下,善于運用聯覺等藝術手法渲染、形象直觀地呈現食物的“活色生香”。在視覺與聽覺的共同作用下調動觀眾的感知,動聽的音樂、動感的畫面和深刻的解說詞交相輝映,引發了觀眾強烈的情感認同。從視聽素材的選擇來看,《風味人間4·谷物星球》以谷物為切入點,每期都有大量相似的食物出現,從巴勒斯坦的翡麥到中國澳門地區的竹升面再到浙江富陽的面筋等。當相似的食物出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就開始了。
二、《風味人間》的跨文化傳播有效性分析
紀錄片講究以樸素的語言記錄真實的世界,也是一種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在文化交流、跨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紀錄片產業化發展背景下,越來越多優秀紀錄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承擔起傳播中國文化的歷史重任。《風味人間》作為美食類紀錄片的代表,不僅具有文化與商業屬性,還是跨文化傳播中的佼佼者。
(一)文化影響:增強文化認同感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感知和思維方式是認知的基礎,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在文化認知、文化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在信息過載的網絡世界中,要想真正實現文化傳播并非易事?;羲菇鹚梗℉oskins)等學者提出,文化產品在跨國傳播中必然會遭遇相關文化、語言、習慣等方面的障礙,產生文化折扣。若要減少文化折扣,將文化產品轉化為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文化資本,則需要建立不同國家與地區間可以共享的文化想象空間?!讹L味人間》在本地可及性與全球可及性之間找到了平衡點,構建了共享文化想象空間,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從具體內容上分析,《風味人間》系列視頻中精致的視聽語言、獨具吸引力的美食等均體現了區別于同質化城市狀態、回歸原始生活的特點。在食材選擇上,《風味人間》具有普遍性,揭示了同一作物在不同國家飲食中的應用,彰顯了飲食文化的全球性和共享性,降低了文化折扣。在地點空間上,無論是中國浙江的村鎮還是巴勒斯坦的部落,都為美食制作與傳播塑造了可供觀眾想象的真實場景?!讹L味人間》從獨特的視角出發,形成了文化傳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現了跨文化傳播中的認同提升。
(二)經濟效益:實現全球營收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紀錄片營銷傳播注重應用新興技術、借助網絡平臺實現內容傳播。在受眾年輕化趨勢下,培育和發展IP已經成為紀錄片的全新賽道。在這一背景下,騰訊視頻借助IP形式創建內容矩陣,除傳播美食類紀錄片《風味人間》外,還衍生了美食脫口秀《風味實驗室》和微紀錄片《風味原產地》等一批作品。風格各異的作品觸及不同圈層,在分眾傳播的基礎上實現了與受眾的全方位交流。因此,《風味人間》系列作品一經問世便破圈而出,吸引了大量流量。在占據國內市場之余,《風味人間》制作團隊還注重在全球傳播中國風味與飲食文化?!讹L味人間4·谷物星球》上線之初就得到了海外渠道的青睞。同時,該系列作品成功發行至全球多家電視臺,還在全球9家航空公司播出。《風味原產地》系列是Netflix采購的第一部中國原創系列紀錄片,在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步播出。由此來看,美食類紀錄片《風味人間》的跨文化傳播不僅促進了飲食文化交流,而且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三)傳播效應:講好中國故事
不同國家、地區間存在意識形態與文化差異,導致帶有偏見的印象先入為主,跨文化傳播受到阻礙?!讹L味人間》通過對食物本源的深入追溯,以各種近景和特寫鏡頭揭示每種食物的歷史,通過畫面和故事傳遞文化內涵。同時,該系列作品充分發揮了紀錄片的主體性,構建了獨立的影像意義系統。在意識形態變遷的傳播中,《風味人間》將價值觀融入真實而觸動人心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影響觀眾并獲得認同,以實現中國國家形象的自塑。其中在《風味人間4·谷物星球》中,攝制組走訪了全球許多國家與地區,揭示了不同谷物的起源與發展。水稻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作物,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隨著使臣交流傳播至全球各地,并衍生出多種食物類型。《風味人間》攝制組不僅傳播了水稻文化知識,還記錄了中國農村的真實生活,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了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國家形象。
三、美食類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路徑
隨著社會多元化及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實現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已成為大勢所趨。紀錄片憑借可視化、可聽化、可感化等特點,成為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媒介。美食類紀錄片作為紀錄片的重要類型,在跨文化傳播背景下積極探索跨文化對話的可能。下面從美食類紀錄片的內容、營銷、傳播三個層面出發,深入研究美食類紀錄片在跨文化傳播中的路徑。
(一)實現文化對話:國際化與本土化結合
“若想中國紀錄片得到國際觀眾的青睞,就必須將各國觀眾的觀看習慣以及審美情趣納入考慮?!盵9]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盲目迎合觀眾的觀看習慣及審美情趣,而是要用國際表達傳播中國本土化內容。在本土化交流中,美食類紀錄片應選擇展現中國獨特民族精神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以增強文化價值。例如,《風味人間4·谷物星球》在第二期中,以“一顆神奇的種子,萌發于東方,滋養了大半個星球。稻作民族,以群體之力耕耘,也獲得豐厚回報”作為開場白,凸顯了水稻的來源及重要性,并彰顯了中華民族團結協作、勤勞致富的優良傳統,同時在內容選擇和形式表達上又注重凸顯國際性?!讹L味人間》作為美食類紀錄片的典型代表,立足全球,揭示了不同食材在全球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觀眾的接近心理,更好實現文化對話,在跨文化背景下講有情感的故事,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交流之橋,也是其破圈之道。
(二)改善營銷手段:品牌化與市場化發展
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為美食類紀錄片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提條件。美食類紀錄片若想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所建樹,則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滿足受眾需求和喜好。首先,打造品牌IP。美食類紀錄片作為影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追求卓越制作的基礎上加強IP衍生產品及配套產品的開發營銷,延伸產業鏈,充分利用剩余價值。例如,《風味人間》不僅應用先進攝影攝像技術,而且打造了諸如《風味原產地》《風味實驗室》等衍生IP文化產品,吸引不同受眾群體,以此擴大自身影響力,強化品牌效應。其次,落實個性化營銷。我國美食類紀錄片仍處于市場探索的早期階段,基于此,美食類紀錄片在發展中應建立一個完整、全面的營銷部門,并堅持細分營銷對象,針對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進行精準營銷,以取得良好的傳播和營銷效果。
(三)拓寬傳播渠道:打造跨媒介傳播矩陣
隨著新媒體平臺迅速崛起,媒介融合向縱深發展。美食類紀錄片應在跨文化交流中突破傳統傳播渠道的桎梏,順應媒介融合趨勢,打造跨媒介傳播矩陣。首先,構建(下轉第66頁)(上接第39頁)完善的國內信息傳播渠道。積極借助視頻平臺、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宣傳,以此提升美食類紀錄片的影響力,例如,《風味人間》依托騰訊視頻播放,并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進行宣傳,提升了知名度。其次,建設完善的對外傳播渠道。若想讓國產美食類紀錄片實現海外傳播,就需要完善傳播渠道建設和話語體系建設?;诖?,美食類紀錄片應當擴展海外社交網絡,創辦信息發布平臺,并加強與海外傳統媒體、社交媒體等平臺合作,著力建設完善的對外傳播渠道。
四、結語
文化是民族之根。中華民族只有充分認同本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自信,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風味人間》制作團隊通過加強文化對話、改善營銷手段、拓寬傳播渠道等策略,在立足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基礎上,挖掘飲食文化內涵,并將這一內涵以可視化形式呈現,實現了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播和傳承,立足全球,探索全球美食間的相通性,并積極進行跨文化傳播,贏得了全球觀眾的認可和喜愛?!讹L味人間》的成功實踐為美食類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交流提供了可貴的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吳宏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及哲學底蘊[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6(2):31-33,60.
[2]許光.四重維度談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力:主體、理念、渠道與題材的轉變與拓展[J].對外傳播,2018(2):29-31.
[3]黃昌林.電視紀實性節目的敘事學批評[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71-75.
[4]羅蘭·巴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213.
[5]王希恩.民族過程與國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98.
[6]劉魁立,蕭放,張勃,等.傳統節日與當代社會[J].民間文化論壇,2005(3):1-13.
[7]崔延虎.多元文化場景中的文化互動與多民族族際交往:新疆多民族社會跨文化交際研究之一[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113-117.
[8]許圖.《風味人間》:文化認同視角下中國飲食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8):89-91.
[9]任遠.東西方電視紀錄片對比研究[J].世界電影,1998(5):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