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榮 ,馬穎化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工信部、教育部等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指出智能制造是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到2035 年規模以上制造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1]。2022 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提出要強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推進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培養高層次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2-3]。在這種機遇與挑戰并存的背景下,探索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是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重任[4-5]。課題組以“雙高”建設機電一體化專業群人才培養為例,結合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特色,弘揚人民兵工精神、工匠精神、國防職教精神,培養紅色軍工智造傳人;通過構建紅色軍工文化生態,賡續紅色軍工血脈;數字技能驅動,一體化設計中高本培養目標;數字技能融合,實現中高本課程體系銜接等一系列組合拳,為智能制造產業不斷培養“強國工匠”,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路徑如圖1所示。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創建“館廊場像坊站”軍工文化場景,建設專業課程思政示范課,開發軍工智造特色教材,全方位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與科技報國情懷,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積極創新、規范操作的“工匠精神”,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切實體會“工匠精神”價值觀。將兵工精神、“工匠精神”、國防職教精神根植于心[6]。

圖1 “強國工匠”培養路徑
傳承“忠、博、武、毅”國防職教精神,專業群將參觀國防展館作為新生第一課,將展館內陳列的軍工裝備和產品作為課程延伸閱讀內容,激發一代國防職院學子報效祖國的激情。依托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教學、實訓、協會等活動場所,采用展板、文字、浮雕等形式,將國防職教精神內涵布置于樓梯、過道和走廊里,打造軍工文化長廊,時刻警醒全校師生要有忠誠的品格、廣博的學識、強健的體魄、堅毅的意志,提高師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激發其愛國熱情。
弘揚“把一切獻給黨”的人民兵工精神,以“利劍廣場”和“吳運鐸雕像”作為專業群課程思政“主戰場”。以“利劍廣場”的坦克、大炮為載體講述新中國三大兵工廠的歷史,瞻仰“吳運鐸雕像”,緬懷先烈,研究吳運鐸的感人事跡和人生經歷,構建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課程思政體系,如圖2 所示,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人民兵工精神嵌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專業課程,浸潤課堂。踐行“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校企共建“智造工坊”和“技能大師工作站”?!爸窃旃し弧辈捎脦煄降默F代學徒制模式,聘請技能大師、技術能手和校內教學名師等組建“大師+名師”導師團隊,以軍工智造真實項目和產品為載體,以崗位為陣地,培養紅色軍工智造拔尖人才?!凹寄艽髱煿ぷ髡尽辈捎没炀幓テ改J?,聘請大國工匠、全國勞模、三秦工匠等入站指導,“匠、師、生”共同參與項目的“開發—研究—創新”環節,營造“敬業樂群、注重細節、精益求精、執著努力、創新改革、追求突破”的“工匠精神”育人氛圍。

圖2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單元,在人才培養中具有基礎性作用,立德樹人,根在課程[7]。為充分發揮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以建設課程思政示范課為抓手,厚植紅色軍工智造育人沃土。根據軍工裝備制造企業的崗位要求,五育并舉改革專業群課程體系,創新專業群課程內容、評價,開發智造特色教材,在各個環節滲透習近平新時代國防職教精神、軍工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育人元素,將課程思政落實在行動上。已建成了“UG 軟件應用(CAM)”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單元應用”“智能制造工藝設計”等48 門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對整個課程體系進行了育人功能的全面融入。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將軍工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最新技術和行業對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融入教學內容,校企合作開發了一批軍工特色新型教材?,F已開展了“軍工裝備數控編程與加工”等8 門軍工特色工作手冊式教材的編寫及使用,啟動了“裝甲車制造與維護”等9 門軍工特色工作手冊式教材的開發工作。軍工特色新型教材以軍工真實項目和產品為載體,展示了我國軍工史上的光輝事跡和先進技術,大大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和抬頭聽課的熱情,培養了師生的愛國心、報國情、強國志。自全面改革至今,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平均有29.4%的畢業生服務于國防軍工企業,2021 年最高,達到了37.2%,國防工業文化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以數字經濟為引領,探索數字化轉型升級路徑,以培養掌握數字技能的“強國工匠”為目標,基于數字技能驅動和數字技能融合,一體化設計中高本貫通培養目標,實現中高本課程體系有機銜接[8]。
依托高端人才培養平臺,分析“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初、中、高三階段的數字技能,一體化設計貫通培養目標,形成數字化意識,樹立數字化觀念,進行數字化實踐,具體目標培養路徑如圖3 所示。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崗位需求為導向,積極選拔優秀中職學校作為生源基地,支援建設對口專業,加快中高職有效銜接。同時與陜西理工大學聯合開展本科層次人才培養,將高職專科階段課程與本科階段有機結合,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訓練,培養能在智能制造產業第一線從事機械設計、制造、應用研究、運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精、尖”技術技能型人才。創新性、數字化、全方位、一體化地參與職業教育的中高本階段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明確三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切合數字化經濟轉型為驅動,將“智造強國”與“工匠精神”融入各個階段的人才培養過程,從而鍛造出支撐區域智能制造型企業的技能工匠、技術工匠、智慧工匠。在此培養目標下,畢業生趙彥邦、任金鵬入選陜西省“首席技師”,李鵬輝獲評洛陽市“河洛工匠”。
梳理“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技能,其中,初級工需掌握數字化產品設計與開發、智能裝備安裝調試工作流程的數字化設計;中級工需掌握運用CAX、PLM、ERP 等數字技術進行智能制造子系統數字化產品的設計與開發,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智能制造子系統的產品工藝設計與制造;高級工需掌握運用生產系統工程、價值工程、精益生產管理等方法及相關工業軟件,進行數字化流程與總體方案設計和工業軟件系統選型[9]。三階段對數字技能的要求逐級提高,與中職、高職、職業本科相對應。根據貫通培養目標、崗位職業能力要求,構建各階段課程體系,既有銜接又有特色。制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方案,綜合考慮每個階段學生就業和繼續學習情況,明確中職機械制造技術和機械加工技術、高職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技術、職業本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的培養分工,形成數字技能融合、內容完整、對接緊密的中高本銜接課程體系,為“強國工匠”培養計劃提供標本,該成果榮獲陜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得到中國青年報、新華網公開報道。

圖3 專業群中高本人才培養目標
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基礎,應加快推進產業技術發展,培養適應新業態、新模式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10]。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是國家級雙高建設專業群,積極落實國家各項智造產業人才培養指導意見,結合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需求改革創新、優化更新人才培養方案,搭建智造資源數字化開放平臺,設立“學分銀行”數據庫,落實“1+X”證書試點工作,實施成果、技能證書學分轉換積累辦法,校企共建穩固的智造人才“回爐”學習平臺,暢通產業技能人才成長渠道,全面推進制造業產業升級與人才隊伍建設發展。
在雙高專業群建設支持下,深化產教融合,建成多元化校企共育平臺,面向智造產業新技術、新工藝建成的FANUC 產業學院,涵蓋了高端制造裝備、柔性制造加工單元、產線、機器人及智能檢測等設備、技術。與兵器工業202 研究所、兵器844 廠等企業共建的兵器工匠學院,實施“企校雙元、工學一體”的供需對接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極富愛國精神的技能工匠。
建立數字化教學資源開放平臺——國家級智能智造虛擬仿真實訓基地,面向專業技術人員、學生全面開放,提升專業人才學習效率,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從根本上暢通技能人才學習渠道,為其提供精品開放資源。平臺先后開放“數控加工技術”三維虛擬教學系統、基于三坐標檢測數控加工虛擬試驗、“機械設計”創新實驗、“機器人技術”三維虛擬實驗教學系統、“物流與倉儲”三維虛擬實驗系統等若干產業急需的技術資源,供專業人才回爐提升。同時,為進一步深化落實校企合作,實現技術交流研討、資源共建,成立周信安創新工作室、付斌利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創新人才和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交流溝通搭建平臺,與企業緊密對接,完成校企人才互通、校企資源共用的深層次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方式。
為激勵學生、技術工匠回爐提升,實施基于“學分銀行”數據庫的人才培養方式,如圖4 所示。針對全日制、非全日制性質學生建立“一生一策”制度,充分發掘個人潛力,結合個體差異,靈活調整學習時間;專業團隊對技能人才情況進行評估,制定個性化學習策略,學生可根據個人情況靈活完成學習,進行學分積累;企業在職人員可通過網絡學習、行業認可證書獲得學分積累。數據庫還可對入庫人員進行數據狀態監測、提醒,對規定時間內學分積累不夠的人員進行提示,對已經畢業的行業技能工匠進行學習積分數據推送,實現產業技能人才專業水平持續高質量提升。

圖4 基于“學分銀行”的智造人才培養方式
專業群現已實施智能制造生產管理與控制、數控設備維護與維修、多工序數控機床操作等7 項符合“1+X”證書制度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結合行業、產業區域發展特色,靈活發展“X”證書制度,技術技能人員可憑借認證的智造類專業技能證書、行業技能大賽獲獎證書、企業內部專業類獲獎證書等進行學習積分累計、更換,深化書證融通內涵,暢通人才成才渠道,激發產業技能人才回爐提升的積極性。已先后完成了中、高、本不同層次技術人才、行業從業人員的技能提升,培訓人次近2 000 人,在行業、企業內取得了良好的反饋評價。
以紅色軍工文化為背景,創建“館廊場像坊站”軍工育人場景,重構涵蓋育人功能的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材,全方位支持堅定培養“強國工匠”的育人理念。以數字經濟引領,數字技能驅動,打通中職、高職和職業本科的人才培養壁壘,一體化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三階段課程無縫銜接,夯實“強國工匠”的根基;搭建多元化智造學習資源開放平臺,暢通技能人才“回爐”提升通道,創新落實“學分銀行”“1+X”證書等人才培養方式,激發行業人才技能提升的積極性,提升“強國工匠”的適應性。持續高質量地為智造產業培養并輸送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