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文:郭嘉
“煙花陣陣沖九霄,橋上眾人皆道好。又是一年吉時到,今朝定將心愿了。”年三十這一天在中國人心中有著特殊的位置,人們一年到頭東奔西走,但這一天必須回家。因為只有回到家鄉,回到父母身邊,我們的心才得以安頓。
年三十又叫除夕。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所以大年三十既是舊年的結束,又是新年的開始。在這一天到處鑼鼓聲聲,龍飛獅舞,大街小巷、村村寨寨都洋溢著歡樂的氣氛。那一聲聲或遙遠、或鄰近的祝福,可以讓人步步春風,滿面桃花。
李星潼,歌手、獨立創作人,2022年發布的《戀愛日記》《Funky relax time》《變色龍》三首單曲登錄各大音樂平臺后受到歌迷的好評,尤其《戀愛日記》在網易云收藏量已過萬。這位來自南方的小鎮姑娘2020年開始創作歌曲,練習、創作、學習至今。希望她能夠像星星一樣散發著美好的光。

時間如流水,匆匆而過,轉眼間2022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年正式開啟。李星潼說她每年都會給自己做一個總結。“對于過去的一年,我最驕傲的事情莫過于在最困難的時候,身邊的好朋友都在幫助我,讓我渡過了難關,并且發了新歌,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對于過去的一年里工作中的收獲,李星潼覺得應該是學會更加放松,不再對每件事情火急火燎,用一顆平和的心去做好每一件事,面對每一次突發的大大小小的變故。至于生活中李星潼說保持好的心態比什么都重要。“大膽一點,開心一點,才會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新的一年,我要把寫的歌完成,把半成品的專輯做好。希望能在好的節目、好的舞臺上展現自己,當然也希望多賺一點錢,或許還會去學習一下音樂制作。”李星潼開心地說著。
說到每年的春節是如何度過的,李星潼說當然是回家與家人團聚了。“但是自從疫情之后就沒有回家過年。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大概是回家吃到老家的特色早餐,還有每天早上被爸媽按時的‘叫醒服務’吧。”李星潼心中最完美的除夕夜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談論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然后和朋友們一起說說笑笑,熬夜到第二年。
“如果今年能回家過年的話,要把前兩年沒吃到的過年特色菜全都吃一遍。”說完,李星潼哈哈大笑起來。“如果還是留在北京的話,那就和好朋友們一起過年,大家可以談天說地,也可以天南海北地胡侃。然后每個人都帶著自己最喜歡的食物,大家一起吃,一起喝,困了就在沙發上睡覺。”
每年春節,家家戶戶最少不了的就是年夜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歡歡喜喜地吃著美味佳肴。問及李星潼她的家鄉會有什么在過年時必上的菜,李星潼說因為她的家鄉在江西,那里的人很喜歡喝湯,所以過年時也會有各種湯,比如雞湯、墨魚湯、排骨湯,或者魚湯等,除此之外也會有炒年糕,寓意“年年高”。
“我喜歡過傳統春節,畢竟是從小刻在骨子里的記憶。”但是李星潼覺得可以在繼承傳統時摒棄一些繁瑣的東西,讓年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味道。
因為從小喜歡唱歌,長大后李星潼發現唱歌還能成為職業,就決定投身其中。李星潼覺得音樂相對來說更加自由,更多元化,主觀發揮空間也大。“而且做音樂的同時,也有時間思考很多其他的東西,比如如何用音樂講故事,并讓聽故事的人感同身受。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和攝影師、作家一樣,李星潼說做歌手能夠把一件事情、一種心情通過音樂的方式記錄、保存、流傳下來,并且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同,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生活中李星潼形容自己是一個具有多面性的人,“不熟悉的人覺得我很乖,小女生的感覺。而熟悉的人可能覺得我的外表和內在反差很大。”沒有工作的時候,李星潼會給自己找點事做,聽歌、學習新技術,比如拳擊、DJ、摩托、混音……“雖然生活中會遇見不同的人,不同的機遇,也會面臨各種失敗,無數次地推倒重來,但我依舊喜歡充滿刺激和挑戰的生活。生活一定要開心充實,朝好的方向努力。”
《時尚北京》:在你的印象中最向往的過年是什么樣的?
李星潼:應該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孩子們在外面放鞭炮,大人們邊看電視邊嘮嗑。
《時尚北京》:你的家鄉在過春節的時候會有什么特殊的風俗習慣嗎?
李星潼:沒有什么特別的習俗,和大家都一樣放鞭炮、一整夜不關燈這種。
《時尚北京》:有沒有想過和家里人過一個不一樣的春節?你會怎樣去策劃?
李星潼:如果策劃一個不一樣的春節的話,我希望能租一艘大游輪,把一大家子都帶去,在游輪上過除夕,然后等游輪到達港口,就開始過年旅游。
《時尚北京》:你喜歡哪些運動?有沒有一些好的保持身材的方法呢?
李星潼:一般會跑步,也會打羽毛球,在家做有氧,去外面舞房跳街舞。保持身材的話,平板撐搭配著一些有氧的搏擊訓練,出汗之后會很舒服。
《時尚北京》:有喜歡的歌手嗎?他(她)的什么最吸引你或者說讓你欣賞?

李星潼:有很多,像歐美的Adel、A妹、LP,國內的裘得。喜歡他們真實表達自己的那種感覺。
《時尚北京》:覺得自己是一個時尚達人嗎?對時尚怎么理解?
李星潼:我覺得自己算半個時尚達人吧,很喜歡研究穿搭。在我看來時尚就是在不費力的情況下,呈現出舒服且有態度的自己。
《時尚北京》:你給自己定位的時尚風格是什么?最喜歡怎樣的穿衣搭配方式?
李星潼:沒有定位具體的風格,心血來潮是什么風格可能就是什么風格。我喜歡簡單寬松,但色彩明亮色塊點綴的穿搭方式。

陳家銘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名融合中西的藝術家。“藝術有很多種表現手法,如中國的民樂,西方的古典樂,我認為藝術不該有太多的教條主義,應該讓不同的藝術相互碰撞,那種碰撞后的激情與創造是美麗且壯闊的。當然這種融合、碰撞的前提是要先學習傳統的藝術,保留其特點,有根可尋。當有一天可以將它們融會貫通時,就能創造出充滿活力的作品了。”
新一年的開始,預示著舊一年的結束,對于過去的一年陳家銘給自己做了一個總結:“這一年里我基本都在學習,比如參加了一些學術交流活動。我認為2022年是養精蓄銳的一年。畢竟之前的生活節奏一直是比較快的,很容易疏忽一些細節。但在2022年我開始有意識地放慢腳步,把一些以前沒有空去整理的事情一一理清,可以說有前所未有的體會。”
陳家銘坦言不論是誰肯定都會有瓶頸空窗期,正所謂“臥久者行必遠,伏久者飛必高”。在他看來人生的高度往往來自內在的修為,最值得的事情莫過于復盤,做事不能盲目蠻干,要跳出自己原有的執著,找出問題的根本。“過去一年,我在工作中有更多的時間精煉自己的業務能力,給自己找到更好更優的出路。在生活上,我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以前總是忙忙碌碌的,而這樣的變化讓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才是無價的。”
對于新的一年里工作上的計劃,陳家銘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2023年是萬物復蘇的一年,會出現很多新型的模式。“所以在2023年我會把握現有的,創造新穎的,把傳統行業和新型互聯網模式做融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陳家銘說2022年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情就是他的藝術工作室還未完工,那是一個很好玩的平臺。在2023年,必須把藝術工作室完成,“因為它是我喜歡且期待的一個藝術交流平臺,是我一生的熱愛。”


提起農歷新年,陳家銘說過年肯定是重中之重:“因為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過年是很大的事情,要走親訪友,互相送上祝福。”讓陳家銘印象深刻的是他的那些遠在國外的親朋好友,有的人已經有好幾年沒有見面了。“雖然現在科技很發達,網絡聊天也很便捷,但是卻少了過年大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的親切感。除此之外,我記得小時候過年時都會放鞭炮慶祝,但是現在基本無處可尋了。”
對于2023年的春節陳家銘希望一切順利,想見的、想聊的不會因為其他因素擱置,大家在一起吃一頓暖心的年夜飯。春節,最少不了的就是年夜飯,陳家銘說他最向往的年夜飯就是有人、有情、有餃子,全家人開開心心地在一起。小酌兩口,歡聲笑語,人來人往。“因為我是澳門人,我們的年夜飯必須有生菜和鮑魚,寓意是生財和包有余,在廣東也是這樣的習慣。”
“澳門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所以就產生了有些人很傳統,有些人很西化。但是澳門大部分人還是保留了傳統的習俗,跟廣東的習俗差不多,比如沒有過完農歷十五不能開紅包,不能剪頭發之類的。而這里最有特色的可能就是在過年的時候人們都喜歡去求流年簽,就像香港人喜歡求黃大仙一樣。”陳家銘介紹道。
因為很多家人、朋友都生活在世界各地,所以陳家銘想策劃一個網上形式的年夜飯,讓遠在他鄉的親朋好友一起感受濃濃的中國情和年味,大家還可以一起倒數迎新。陳家銘特別喜歡春節,“中國人有句話:‘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年過好了,一年都順心順意,中國人不能把自己的傳統、習俗、美德忘記,因為那是真真正正屬于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所以要堅守傳統文化。”
生活中陳家銘是一個不太喜歡熱鬧和交際的人。“我時常與古物打交道,一件優秀的物品往往能讓我一天不出門,細細地研究把玩,直到發現它更美的一面。我也喜歡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喝茶聊天,分享各自的想法。”
作為收藏鑒賞家,陳家銘會閱讀大量書籍和資料,他說是為了滿足心中的求知欲。同時作為小提琴家,在沒有工作時,他也喜歡研究技法和音樂的表現。“對生活我一直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我喜歡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因為在自己的認知提高后,會對事與物有更高的理解。尤其在古董方面,真的是要活到老學到老,畢竟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
陳家銘坦言自己最自信的方面就來自于古董和小提琴,“每當我聊起古董時,總是滔滔不絕,喜歡跟他人分享我的知識,幫他們答疑解惑,讓我很有成就感;而在小提琴演奏方面,當我站在舞臺上與大家分享好聽的音樂時,總能感受到他們的快樂。”
“為什么會從小提琴家轉行古董鑒定收藏家?”我問道。
“因為熱愛。”陳家銘堅定地說。“每當看見古物時我都會興奮不已,想去探索并了解它們。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深深吸引著我,比如瓷器里的交泰轉心瓶,不僅它的制作技藝極為復雜巧妙,它的寓意也很美好,轉心是指時來運轉,交泰則代表國泰民安。而研究的過程也讓我感嘆它們的絕和美。”
朱靜星,吊九樓非遺傳承人。他說這是一份很有使命感的工作,但也會有瓶頸。首先是你要不斷培養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下一代;其次是你要破圈,把圈子擴大才能把這種傳統文化傳揚出去,讓別人知道。知道的人多了,表演多了,愿意來學的人也就多了,這種非遺文化就不會消失。“這個過程,會遇到很多阻礙,但這就是我的事業,我會帶著團隊堅守下去,用一句話來講,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才可期。”

2022年有收獲,也有遺憾。收獲的是2022年一整年,過得挺充實的,基本沒有碌碌無為的狀態,帶著團隊拓圈子,也去其他城市弘揚我們吊九樓非遺技藝。在自己喜歡的行業里奮斗,每天朝著目標前進一些,是很滿足的事情。比較驕傲的就是帶領團隊去不同的城市宣傳我們的非遺文化,慢慢地讓全國人都知道我們這項非遺技藝,了解它的特色和特點,這讓團隊的伙伴們都很有滿足感。但比較遺憾的是沒能給他們爭取到更多的、有意義的表演機會。不過這些遺憾,也是新一年我們奮斗的動力。
我最理想的是可以全家人一起過一個年味兒十足的春節,因為現在城市里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記得小時候有幾年的春節都是住在外公家,那邊村里過年很熱鬧,時間也很長,會有很多民俗活動。基本上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四就開始“祭灶”“送神”,準備著 過年了。祭完灶神后,一大家子就開始準備除夕“吃隔歲”,一起“圍爐”,很熱鬧。晚上大家還會一起守歲,或者給正月初一準備“留火種”,很有意思。但是現在和爸媽住在城里,過年就沒這么熱鬧。我心中完美的春節還是原來那種有濃濃年味的,全家人在一起,熱熱鬧鬧的。
今年過年挺想回外公村里看看,在村里過個年。因為現在村里過年很多風俗習慣還保留著,而且大灶臺燒出來的飯也香,再和大家一起守歲,做點我們畬族的特色吃食,想想就很開心。我非常喜歡傳統春節,因為傳統春節里我們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有著美好寓意。比如食物上,會做糍粑,我們叫作黃金糍粑,圓形象征著來年團團圓圓,黃金象征著來年豐收。還有年三十圍爐后,會把干柴放到灶臺里燒,燒到一定程度后蓋一層灰,讓火不熄滅,一直到正月初一,這叫給來年留火種,都是有好寓意在里面。這些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民俗特色,肯定是有道理的。某些方面來講,過年的這些民俗活動流程也是人們寄托來年美好心愿的一種“儀式感”。
我印象里的年夜飯是很熱鬧的。我們畬族有個傳統,就是除夕夜的前半夜,大家都會走街串巷,拜訪親戚鄰里,也會帶上一些自家準備的食物分給大家吃。我們年夜飯必上的菜,一個是蒸烏米飯,另一個是糯米糍粑。我很喜歡豆腐娘,這個當地人都知道,它不僅是在春節時必吃的,更是我們畬族當地的特色食物。“豆腐娘”就是“豆腐之母”的意思,是在大豆做成豆腐之前,用石磨磨成漿后直接倒進鍋煎煮而成。它可以保留豆腐的香氣,再配上幾碟子醬菜,太有家鄉的味道了。
之所以會選擇成為吊九樓的非遺傳承人,是因為我們家族一直很喜歡這些非遺的東西。小時候爸爸媽媽帶我去市民廣場,我看到有人在表演吊九樓,覺得太帥了。就在平地上,把九張方桌臨空疊起來,表演的藝人從底部往上翻越,中間還要表演一系列高空動作。那時候我覺得他們好像具有超能力。
之后每次去市民廣場我都要去看吊九樓的表演,漸漸地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這項技藝,就央求爸爸給我找個師父學習。可沒想到的是訓練的過程真的很苦,尤其對肌肉力量是有一定要求的,還要考驗平衡感。摔跤是常事,甚至翻到中間時一不留神還會掉下去。而且到了頂端也不是就結束了,還要吹龍角,那個龍角可不好吹,不像鋼琴你按下去就行,是什么聲音就是什么。龍角這種樂器,老師傅們也不清楚要怎么教,都是表演者自己摸索著學會的。我當時練了兩個月,嘴角都磨破了,才能吹出最標準的音調。雖然學習的過程很苦,但是這項技藝能夠因為我的表演讓更多的人認識它,把它的技藝和文化帶到各地,這讓我很有成就感。而且最近我獲得了2022第四屆中國夢東方美大型網絡頒獎典禮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大獎,這讓我深感欣慰的同時也想把這項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生活中的我一直保持熱愛、積極向上的態度,心里有光,把傳統的東西先繼承下來,然后再用新的方式把它們傳揚得更廣更寬。沒有工作的時候,我喜歡和朋友們時不時聚一下,吃點好吃的,放松心情,也會去打卡一些喜歡的娛樂項目,過知足的小日子。
我喜歡旅行,周圍的人也都知道我喜歡到處跑,去全國各地欣賞美景、了解風俗、品嘗美食。旅行的意義就是去看那些平時看不到、觸碰不到、體驗不到的文化,去結識一些新朋友。聊天的時候我也會向他們介紹我的家鄉,只有走出去,文化才能交流起來。所以我覺得旅行除了看世界,也是一個讓各地文化交流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