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我國憲法中的團結原則之建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徐國棟
2022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通則部分的解釋(征求意見稿)》,筆者就該征求意見稿的第一條(合同解釋的細化規則)第一款有如下補充意見:人民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款、第四百六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對合同條款進行解釋時,應當以常人在相同情況下理解的詞句含義為基礎,結合合同的相關條款、合同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和“團結原則”(增加),參考締約背景、磋商過程、履行行為“以及合同的社會功能”(增加)等因素確定爭議條款的含義。意見中的“團結原則”研究在國外開展得如火如荼,除去論文,本文按出版時間及語種略舉幾本相關研究專著。
其一,法國政治家兼學者萊昂·維克多·奧古斯特·布爾茹瓦(Léon Victor Auguste Bourgeois)的《團結》(1896)①法語世界研究團結原則的專著眾多,限于篇幅,本文僅介紹其中的一本。。該書共四章。第一章談政治與社會觀念的進化,分析個人與社會關系在20世紀初的深刻轉變,對此有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兩種處理,前種處理是自由主義的,后種處理是社會主義的,兩種處理都以財富的分配為考慮對象。采用后種處理的學說名稱各異,但都可統稱為團結學說,這種學說正日漸發展并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②BOUEGEOIS L. Solidarité [M]. Paris: A Colin,1896:10.。第二章談關于自然團結的科學學說,自然團結是指分工導致的人們間的相互依賴。第三章談關于社會團結的科學學說,社會團結是指人們因為結社達成的團結①BOUEGEOIS L. Solidarité[M]. Paris: A Colin,1896:111.。第四章談人對社會的負債:準社會契約。該章首先講社會債務,主張人一出生就是欠債者,人吃的每一口食物,說的每一個詞,用的每一件物品,都是先輩和社會中的其他人提供的,因此人無時無刻不是欠債者,人一生下來就有償還社會債的義務。這種社會債不僅存在于同時代的人之間,也存在于不同時代的人之間。其次講準社會契約,布爾茹瓦用該詞描述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服務交換,它是一種準契約,因為它是不成文的,事實上,人在社會生活中要履行的義務是無意識形成的,并不需要就此制定法律,因此也不存在成文的社會契約②于蓓.對萊昂·布爾茹瓦連帶主義思想及其影響之初探[J].法國研究,2018(4):80-87.。此書開創了團結主義的治國路徑,它是介于自由—個人主義與集體—社會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其創立者官至法國總理,具有貫徹其理論的條件,加上這種理論本身的合理性,團結主義對后世影響巨大,所得稅、遺產稅、工人農民退休等制度都是這一主義的產品。所得稅、遺產稅制度都具有“刮富濟貧”的特點,工人農民退休制度體現了對高齡者的保護和對其社會貢獻的承認。團結主義緩解了貧富矛盾(或階級矛盾),布爾茹瓦也因此在192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其二,意大利學者塞爾喬·潘努喬(Sergio Panunzio)的《法律社會主義》(1906),其中第一章第三節的標題就是“團結原則”(principio di solidarietà)。潘努喬認為,團結性是社會性的同義詞,個人性的反義詞,因此,法律社會主義不過是存在于整個宇宙的團結原則在法律和道德領域的適用③PANUNZIO S. Il Socialismo giuridico: esposizione critica[M]. Genova: Libreria Moderna,1906:11,58.。潘努喬把團結原則理解為整合個人與社會的工具,力圖把民法團結化和人道化,提倡以社會功能的名義限制所有權、恢復合同當事人的均勢、保護經濟上的弱者、承認工會的法人地位和集體合同、限制繼承權、編纂社會法典等。顯然,與布爾茹瓦致力在公法領域貫徹團結原則有所不同,潘努喬致力在私法領域貫徹這一原則,《法律社會主義》以100多頁(從第53頁到第173頁)的篇幅研究了團結原則在法(實際上是私法)中的適用,分為物權法中的適用、債法中的適用、勞動合同法中的適用、家庭法中的適用、繼承法中的適用等子問題。因此,完全可以把這部分看作研究民法中的團結原則的專著。
其三,德國學者卡斯滕·烏爾利希(Carsten G.Ullrich)的專著《社會保障國家中的團結:團結原則在醫保立法中的確立》(2000)。與布爾茹瓦從宏觀的角度考察團結原則不同,烏爾利希從微觀的角度觀察該原則。烏爾利希認為福利國家的社保體系以團結為基礎,可以使用法定健康保險的具體例子來考察被保險人表現出的團結意愿,審查了在這一領域團結的制度要求是否得到支持。這里的團結體現為需求較低或收入較高的被保險人支持需求較高或收入較低的被保險人,烏爾利希的結論是人們的團結程度非常高。此外,他明確指出,被保險人的團結取向不能簡化為對行動類型的簡單二分法,例如團結與利己主義、理性與毫不在乎。在法定健康保險框架內相當明顯地表現出的團結的總體意愿要歸因于不同的利益動機和價值信念的復雜組合④ULLRICH C. Solidarit?t im Sozialversicherungsstaat. Die Akzeptanz des Solidarprinzips in der Gesetzlichen Krankenversicherung[M]. New York: Frankfurt: Campus-Verl,2000:S.1ss.。從此書可見,德國人研究的團結原則是私法性的,偏重于微觀問題。
其四,一部英文合著《團結作為一種公共美德?歐盟法律和公共政策中的團結》(2018)。該書分為三個部分外加結論。第一部分論述了團結作為歐洲國家的法律和憲法原則。這是一份幾個國家團結立法情況的國別報告。第二部分論述了團結作為歐盟法律制度的一個原則。確實,2008 年的《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臨時綱要版”打算把團結和社會責任列為其15 個原則之一,但最后未成功①龍衛球.我國民法基本原則的內容嬗變與體系化意義——關于《民法總則》第一章第3-9條的重點解讀[J].法治現代化研究,2017(2):26-36.。第三部分論述了團結在十字路口:團結與成員國關于失業、殘疾人、移民(避難者)的公共政策②FEDRICO V, LAHUSEN C. Solidarity as a public virtue?Law and public polic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M]. Nomos: Baden-Baden,2018:11-553.。這一部分凸顯了團結與保護弱者的關聯。
此外,筆者還想特別介紹俄羅斯學者葉甫根尼·博格丹諾夫等人合著的《俄羅斯民法中的團結原則》(2016)。俄羅斯聯邦的前身蘇聯是典型采取階級斗爭路線的國家,因此,當代俄羅斯學者證成民法與團結原則的關聯特別值得注意。作者的論證是,其一,俄羅斯聯邦是社會國家,其政策目的在于創造保證人的體面生活與自由發展的條件,因此,人的勞動與健康受到保護,法律規定保障最低限度的勞動報酬,保證國家對家庭、母親、父親、兒童、殘疾人和老年公民的支持,發展社會服務系統,國家承擔退休金、補助金和社會保險的其他保障措施。其二,許多國家的憲法都規定了團結原則,例如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國的憲法。另外還有《歐盟基本權利憲章》(又名《尼斯憲章》)③Евген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Богданов,Елена Евгеньевна Богданова,Дмитрий Евгеньевич Богданов. Принцип солидарностив гражданском праве России[J]. B Журнал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Права,2016(11):37-45.。上述兩點說的是福利國家的政策導向是團結原則的基礎以及“吾道不孤”。博格丹諾夫等人在文中提到的《歐盟基本權利憲章》第四章的標題就是“團結”。凡12 條(從第27 條到第38 條),前6 條規定勞動關系中的團結,接下來的4 條規定國家照顧弱者的義務,最后2 條分別規定環境保護和消費者保護④歐洲聯盟基 本 權利憲章[EB/OL].(2007-12-12)[2023-04-12]. https://www.lawlove.org/Top8/discovery.php?act=one&b=EU.001.。把這兩個“保護”納入“團結”的內容,超越了團結原則的傳統內容。
順便提及,俄羅斯學者還著有數篇研究憲法中的團結原則的論文,這里只提及伊琳娜·阿納托利耶芙娜·阿拉巴斯特洛娃的博士論文《憲法中的團結原則》(2017)⑤Ирина Анатольевна Алебастрова. Принцип Социальной Солидарности[D]. Москва: 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ом Праве,2017.而不論。需要強調的是,由于“團結”是“斗爭”的對反,有些著作未使用團結的術語甚至不研究團結,而是研究“互助”“法團”“社會主義”的,也可歸入團結問題研究文獻。這方面的例子除了前面講到的《法律社會主義》,還有彼得·阿歷克塞維奇·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1902)⑥克魯泡特金.互助論:進化的一個要素[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7-291.、拉蒙·魯伊斯·阿隆索的《職團主義》(1937)⑦ALONSO V. Corporativismo[M]. Salamanca: Comercial Salmantina,1937:1-296.,而查爾斯·奧林的《社會主義》⑧OLIN C. Socialism[M]. The Penn Publishing Company,1908:37-41.其中提出設立互助基金、建立信托保險系統、開征遺產稅,這些與布爾茹瓦基于團結原則采用的改革措施相同。需要強調的是,研究這樣的社會主義的著作不止一本,最有名的是迪爾凱姆(émile Durkheim)的《Le Socialisme. Sa définition-Ses débuts-La doctrine saint-simonnienne》。不同于列寧概括的“公有制加計劃經濟”意義上的社會主義,而是團結主義意義上的。皮埃爾·勒魯(Pierre Leroux)就認為,全社會的團結關系就是社會主義⑨于蓓.對萊昂·布爾茹瓦連帶主義思想及其影響之初探[J].法國研究,2018(4):80-87.。這三種學說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在講團結上是相同的。由于介紹它們有些偏離本文主題,故存而不論。但是,它們與團結主義的同時間并存告訴我們,在團結主義產生的時代,團結合作的思想已成為一股時代潮流。
在中文文獻中,基本上無研究上述意義上的團結的專著,研究民族團結的著作則多有之。說“基本”,乃因為中文文獻中還有介紹上述意義上的團結的一部專著⑩陳玉瑤. 國民團結:法國的理念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1-231.和數篇論文○11本文引用的論文不另列舉。未引用論文見李建新.社會團結、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J].社會主義研究,2015(1):24-30;劉斌.“契約團結”的法理疏釋:面向主體化時代[J].北方法學,2015(1):141-151;邵六益.社會團結的悖論:變動社會下的法治秩序——以“許云鶴案”為切入[J].天津法學,2015(1):12-20.。有些學者觸及了團結原則問題。例如,范進學主張共同富裕的政治話語必須轉化為憲法術語共享權,才能得到落實,國家可運用稅收、社會保障與財政轉移支付等再分配權落實之①范進學.“共同富?!钡膽椃ū磉_:自由平等共享與法治國[J].交大法學,2022(6):40-57.。胡玉鴻主張法律必須擔當起扶助弱者的責任。兩文表達的都是團結原則的內容,卻未采取團結的可與歐洲同行對接的表述②胡玉鴻.法律如何面對弱者[J].政法論叢,2021(1):23-34.。為何我國學界對這樣意義上團結的態度冷淡或陌生,甚至布爾茹瓦那么有影響的專著都未譯成中文?筆者認為原因在于我國曾長期采取階級斗爭學說,而階級斗爭與團結對反。而且,一些早期的團結概念提出者,如弗雷德里克·巴斯夏(Frédéric Bastiat)、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都是馬克思的批評對象③陳錚.馬克思與蒲魯東思想關系的歷史性解讀[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13-22,169.④趙麥茹.馬克思與巴斯夏經濟和諧思想的差異及啟示[J].經濟縱橫,2011(9):40-43.,法律社會主義的類似學說,如奧地利法學家安東·門格爾(Anton Menger)所持的法學家的社會主義(Juristen Sozialismus)也遭受過恩格斯和考茨基的批評,這導致持團結主張的學者在我國備受冷落。但是,情況于1982 年9 月發生了轉變,黨的十二大報告指出:“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以后,我國社會存在的矛盾大多數不具有階級斗爭的性質,階級斗爭已經不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⑤胡耀邦.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07-08-28)[2023-06-04]. https://www.gov.cn/test/2007-08/28/content_729792.htm.這一宣示表示我國已進入全民國家階段,在這一階段,是可以講全民團結的,因此,我們可以把1982 年描述為我國的團結元年。1985 年,鄧小平提出:“我們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后的地區,先進地區幫助落后地區是一個義務。”⑥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此語中的“先富”表達了對個人和地區能力和機遇差別的承認,而“帶動”則表達了先富者的團結義務。再者,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個文件名中的“和諧社會”與“斗爭社會”對反,同時提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⑦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06-11-30)[2023-07-06].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453176.htm?ivk_sa=1024320u.,顯然把團結作為達成和諧社會的手段。
基于團結研究文獻中中少西多的對比以及我國國情的轉變,本文的寫作目的旨在縮小我國私法基本原則理論與歐洲相應理論的差距,利用我國自古以來豐富的團結思想和《民法典》中豐富的團結性規定,建構我國民法中的團結原則,合適的時候建議我國《憲法》采用團結原則,并把“團結”補充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
“團結”在辭典中的含義是“建立在利益、目標一致基礎上的思想和行動的統一以及感情上的和諧”,是分裂的反義詞,英文形式是unity⑧馮契.哲學大辭典:下[M].修訂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1469.。這一詞條表達的是“團結”一詞在漢語中最通常的意思,但我們遭遇的不是這個意思的“團結”現象卻不少,有如下列。
其一,2022 年6 月14 日是第19 個世界獻血者日,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活動口號為“獻血是一種團結行為(Donating blood is an act of solidarity)。此處的“團結”的英文是solidarity,其反義詞肯定不是分裂。世界衛生組織如此解釋這一口號:每一次獻血都可以改善或挽救生命并增強社會團結。它向全民健康覆蓋和人人享有健康發出了互助、公民承諾和社會支持的有力信息……通過建立穩定的定期、自愿、無償獻血者基礎,并通過確保輸血鏈的安全,該地區的社區和國家可以確保所有人都能及時和公平地獲得安全、有效和有質量保證的血液和血液產品①SEARO. World Blood Donor Day:“Donating blood is an act of solidarity. Join the effort and save lives”[EB/OL].[2023-07-10].https://www.who.int/southeastasia/news/detail/14-06-2022-world-blood-donor-day---donating-blood-is-an-act-of-solidarity.-join-theeffort-and-save-lives.。顯然,這里的“團結”是“互助”的意思。舉例來說,我無償獻血,在助人的同時我可以獲得一個獻血證,在我或我的家人需要醫療用血時可以免費用血,那時就是他人助我。這樣的安排,類似于我國固有法中的合會合同②關于合會合同.見廖天虎.論我國民間合會的法律屬性及其規制[J].江西社會科學,2013(7):170-175.。筆者之所以認為世界獻血日活動口號中的“團結”一詞為異類,乃因為中文的“團結”不具有這個意思,solidarity通常被理解為“連帶”(參見后文)。
其二,德國的團結稅(Solidarit?tszuschlag,請注意該詞中的Solidarit?t詞素)。1991年7月,統一不久的德國為平衡東西部發展,縮小兩地區間的經濟差距,決定對原西德地區各州納稅人的個人所得征收團結稅(稅率是5.5%),該稅收用于原東德地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承擔原東德地區國有企業改制的成本以及社會綜合援助等。繳納團結稅跟獻血差不多,都是助人,但獲得回報的機會更小,除非原西德地區遭難而原東德地區不遭,前者需要后者的援助。以上是國外在“異類”意義上使用團結術語的例子。除了德國,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如法國、匈牙利、加拿大魁北克地區)也征收團結稅,其共同特征是征有余而補不足③德國生活——團結稅[EB/OL].(2019-10-09)[2023-07-10]. https://www.sohu.com/a/345901110_100004350.。
我國古代也有不使用“團結”術語但具有這種意義的政治舉措。自西晉末中原士族南渡以后,南渡頻頻使得我國文化中心逐步南移。北宋大觀三年(1109 年),全國取進士300 名,其中常州府出身的進士人數(53 人)占全國的六分之一。這一比例是文化中心轉移的證明,造成南北官員比例的失衡,影響南北團結,但當時的宋徽宗不認為這是個問題,還特賜“褒詔”,曰“進賢”,給常州郡守、府學教官各晉升一級,郡守徐申于狀元橋南建進賢坊、榮賜亭④常州市圖書館.常州之最[EB/OL].(2021-09-17)[2023-06-03]. https://www.czlib.net/index.php/index.php?c=News&m=show&cid=491232589500/125184&tid=491236363908157440.。到了明朝,科舉結果南方人“一頭沉”的現象更嚴重。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翰林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試,后發榜,福建閩縣人陳為第一,是為春榜,上榜者竟無一人出自北方。為解決南北科舉取士不平衡的問題,明仁宗時期科舉取士開始實施南北分卷,明宣宗將其發展為南北中分卷,規定若會試錄取100名,則南卷取55名、北卷取35名、中卷取10名。南北大致以長江為界,中為漢族與少數民族混居較多地區(四川、廣西、云南、貴州,以及南直隸的廬州、鳳陽、安慶三府和徐州、滁州、和州三州)⑤王元林,梁姍姍.考試公平與區域公平的博弈——洪武丁丑會試南北榜案重新解讀[J].求索,2014(9):149-153.,這樣的安排讓南方的部分高分者不得錄取,北方和“中地區”的相對低分者可被錄取,盡管犧牲了一些南方讀書人的利益,但維護了科舉的全國性以及相應而來的官員的全國代表性。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是貫徹憲法上的團結原則的一次實踐。這個例子證明,盡管中文中無solidarity 意義上的團結術語,但國人的意識中完全有這樣意義上的團結理念,此理念是我們建構中文的新團結術語的本土資源。
英文solidarity 意義上的團結概念是如何形成的?通說認為,團結原則起源于法國大革命的三聯式口號“自由、平等、博愛”(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中的“博愛”。
第一個提出上述三聯式的是馬克西米連·佛朗索瓦·馬里·伊西多·德·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Fran?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他在1790年出版的《國民警衛隊的組織》一文中提出了一個組織國民警衛隊的法令的草案,其第16條關于國民警衛隊的制服上的字樣,羅伯斯庇爾建議:“國民警衛隊將在胸前佩戴以下文字:自由、平等、博愛。同樣的詞將寫在他們的旗幟上?!雹貽euvres completes,VI[M].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50:643.羅伯斯庇爾此舉似乎是想把軍人的制服當作他心中的三大共和理想的宣傳牌。法國大革命爆發的1793 年,民選巴黎市長讓-尼古拉·帕什(Jean-Nicolas Pache)接過這一口號并加以補充。他命人在巴黎的墻上寫上“自由、平等、博愛或死亡”②BORGETTO M. La Devise “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M].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97:43.,以表達他心中的革命目標以及為追求此等目標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波旁王朝復辟后,這個三聯式被摒棄。第二共和國時期,皮埃爾·勒魯重提這一口號,其辭曰:“法國革命恰當地把政治歸結為自由、平等、博愛三個詞。”③勒魯.論平等[M].王允道,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88:1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把上述三聯式寫入1946年憲法和1958年憲法,1958年憲法序言第二段寫道:“根據這些原則和人民自由決定的原則,共和國對那些表明愿意同共和國結合的海外領地提供以自由、平等、博愛的共同理想為基礎的,并且為其民主發展而設計的新體制?!雹芙苛?,陳瑋.世界憲法大全:上卷[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752.該憲法把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作為法國文明的制度優勢,吸引非法國人來歸。在筆者看來,這三大共和理想的適用對象大為不同,自由、平等適用于能力正?;虺U?,博愛適用于弱者。
在法國革命理想傳播的過程中,英譯者把fraternité 翻譯為brotherhood,可謂不折不扣,但德譯者翻譯為Solidariet?t⑤王暉.法律中的團結觀與基本義務[J].清華法學,2015(3):5-17.,由此,博愛轉化為團結。Solidariet?t 一詞在德語中于18 世紀開始使用,于1850年達到高峰⑥SCHMALE W. European solidarity: a semantic history[J]. European review of history: Revue européenne d’histoire,2017,24:854-873.。爾后,其他歐洲語言也以“團結”取代了“博愛”。這具有積極意義,因為“博愛”一詞原用于具有結社關系的人員之內部,原意是兄弟關系。philanthropism 一詞的意思就是博愛,其希臘語來源的前綴phil表示“愛”,其同樣是希臘來源的詞素anthro表示人類,全人類都愛,并無等差,當然是博愛?、逷hilanthropism詞條[EB/OL].[2023-07-10]. http://dict.cn/Philanthropism.相對于philanthropism 和fraternité 縮減了被愛者的范圍,限于愛與自己在施愛前有橫向聯系(同父母關系、同行會關系等)的人。但“愛”是一種情感,并無行動意味,改“博愛”為“團結”后,表述質量大為提高。首先,縮小了涉及的人的范圍,不是全人類,而是與施動者有交集機會的人,這些人的數目是有限的。其次,團結具有行動意味。從積極方面來看,它要求施動者與人聯合;從消極方面來看,它要求施動者不實施有礙團結的行為。由于這些好處,即使原使用“博愛”的法國后來也改為使用“團結”。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其著作《法律》(1850)中,把“團結”作為“博愛”的同義詞使用,并區分了天意的團結(solidarité providentielle)和人為的團結(solidarité artificielle)⑧VAN DUN F. La Loi[EB/OL].[2023-07-16]. https://users.ugent.be/~frvandun/Texts/LinkedTexts/bastiat.htm.。蒲魯東在其《經濟矛盾的體系或曰貧困的哲學》一書中多次使用“團結”一詞。一方面,蒲魯東像巴斯夏一樣把“團結”當作“博愛”的同義詞使用,有自由、平等、團結、結社這樣的表達;另一方面,也有工業團結、商業團結、產品團結這樣的表達⑨PROUDHON P J. The system of economic contradictions; or the philosophy of poverty:Vol.I[M]. Moscow: Dodo Press,1847:18-64.。由于這些先驅者的開拓,從1877 年開始,“團結”成為一個法律術語,意思是“在兩個或更多的人之間確立的相互責任”⑩BOUEGEOIS L. Solidarité[M].Paris: A Colin,1896:6.。由此發展下來,現代法語中“團結”一詞大致有四個含義:一是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共同負責的連帶關系(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彼此依賴的關系,因為人是社會動物;三是共同體成員加強和維護上述連帶關系的義務,這一含義與筆者前述引的《哲學大辭典》中“團結”詞條的釋義相切;四是共同體成員基于共同福祉和利益對內部其他成員表現出的聯合、讓步、克制等行為,尤其是對處于不利境地的共同體成員提供的幫助○1Oeuvres completes,VI[M].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50:643.1。如果說,前三個含義用在哲學上說明人的社會本性的場合多,則第四個含義用在法律的場合多,無論在公法上還是私法上,團結都意味著要去幫助那些能力有限的人,也就是那些無法從一個開放、快速變動的社會中享受發展利益的人①翟晗“.團結”語詞的歐陸公法敘事 從思想到制度[J].中外法學,2022(5):1125-1142.,如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這個意義上的團結的前提是不平等,至少是能力的不平等,團結要求能力強者幫助能力弱者,平等的人之間不需要幫助。由于過去的合同法曾假定合同當事人能力平等,這一假定不真實,尤其在格式合同的場合,“必須以當事人地位不平等為出發點來重構當代合同法?!雹谑延?民法典與社會轉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8:161.因此,一旦確立這一假定,忠誠、團結和友愛將是合同法的新格言。由此看來,平等與團結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既然團結與自由、平等一起被并列為現代基本價值③王暉.法律中的團結觀與基本義務[J].清華法學,2015(3):5-17.,這意味著在立法者看來,平等的場域縮小了,過去被遮蓋的廣闊的不平等場域被暴露并獲得承認,并以團結原則應對之。
如前所述,法國是團結原則的前身——所謂的博愛原則的故鄉,因此,這里的團結原則的理論與實踐很豐富??椎隆⒌蠣杽P姆等人都比較系統地研究了團結問題④陳玉瑤.何謂團結?——基于法語“團結”的學術史考察[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49-156.。出于篇幅的考慮,本文只介紹萊昂·狄驥(Léon Duguit)和夏爾·紀德(Charles Gide)的團結理論。介紹狄驥的學說是因為其學說被另譯為“連帶理論”。介紹夏爾·紀德的學說則是因為他對布爾茹瓦的團結學說形成的影響很大。
萊昂·狄驥的社會連帶法學(social solidarist school of law)實際上就是團結法學,譯成連帶法學也沒有錯,因為據齊云的考證,solidariet?t一詞的拉丁詞根solidum 是整體的意思,日本人最早把在多數人之債場合使用的該詞翻譯為“連帶”,指在責任負擔和權利享有上的“整體性”⑤齊云.可分之債與連帶之債關系的歷史沿革研究——以不可分之債考察為中心[J].中外法學,2008(5):645-654.,包括連帶債務和連帶債權。連帶債務把復數債務人當作一個整體,一人償債等于向全體償債。一個債務人無力償債的,其他債務人要代他償還,以此避免債權人的等待和風險,由此便利了債權人。連帶債權把復數債權人當作一個整體,債務人對其中之一償債等于向全體償債,由此便利了債務人。這兩種情形,立法者都基于債務人或債務人之間存在的某種共同要素,把他們設定為一個整體,以獲得某種便利。如果連帶之債中的債務人或債權人是團結的,在法定連帶的情形,這種團結也是機械團結而非有機團結,因為他們自己并無“團結”的愿望。
狄驥的“社會連帶”則屬于有機團結。這個術語看似玄妙,但基于的事實卻很簡單。在現代分工社會,個人和群體都相互依賴,每個個人和群體都是有機整體的一部分,作為有機整體的一部分的彼此依賴,就是有機團結⑥胡興建.從“社會契約”到“社會連帶”——思想史中的盧梭和狄驥[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4(2):123-126.。有機團結是所有法律的客觀基礎⑦格林.狄驥思想之德式解讀[J].王蔚,譯.交大法學,2018(3):156-162.,反映這種團結的法律稱為社會法或者社會規范,它要求維持社會連帶的所有必要的行為,禁止所有侵害社會利益之行為⑧格林.狄驥思想之德式解讀[J].王蔚,譯.交大法學,2018(3):156-162.。那么,什么是侵害社會利益的行為?行使所有權和自由權的行為屬是。因為所有權是一種獨占權,一個人有了某物,就排斥其他人享有它,影響了人的社會性,所以狄驥主張拋棄財產權,讓人們滿足于享有占有權。就自由權而言,狄驥認為,“人沒有任何自由權,只有行動的社會義務、發展個性以及完成其社會任務的義務”“權利的自由應該消失并讓位于義務的自由?!雹岣窳?狄驥思想之德式解讀[J].王蔚,譯.交大法學,2018(3):156-162.由于否定了自由的價值(許多經典作家把所有權看作自由的保障),狄驥的理論被極權主義者追崇(如墨索里尼),而在自由主義流行的地方則影響不大。盡管如此,狄驥揭示了現代社會關系的“團結性”,或曰“連帶性”,并把所謂的“博愛”的范圍從某個團體的內部成員擴大到整個社會成員(當然改以“團結”的名目),他對法律思想的發展作出的貢獻不可謂不巨。
接下來發展團結理論的法國人是夏爾·紀德。在去世的那年,他于1927—1928年在法蘭西學院的講稿以《團結》的書名出版。該書分為導言和九章,第一章為對團結觀念的揭示,第二章梳理了“團結”一詞的歷史和定義,第三章和第四章討論了團結的不同方面,第五章講的是遺產中的團結,第六章講的是社會債務團結,第七章講的是團結與經濟學家,第八章講的是團結與道德,第九章講的是團結與慈善。該書的第一章曾以論文的形式發表,被布爾茹瓦引用①BOUEGEOIS L. Solidarité[M].Paris: A Colin,1896:44.。所以說,紀德曾影響布爾茹瓦,兩人都提出了社會債務,但布爾茹瓦先于紀德提出,因此被紀德引用②GIDE C. La solidarité: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27-1928[M].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32:109.。該書的第五章乍看起來是講繼承問題,實際上講的是跨代團結。這種團結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消極的團結,首先,我們通過遺傳繼承了先輩的生物學特性,其次,我們通過教育和傳統繼承了先輩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是積極的團結,現時的個人以各種方法影響其子孫,使后者在生物學方面和文化方面與他一致③GIDE C. La solidarité: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27-1928[M].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32:91.。這樣的跨代團結是社會債概念的基礎:后人生下來就欠了前人的債。這一觀點與認為個人是孤立的原子的理論對反。塞內加的話最好地說明了這一觀點:“人類社會如同拱頂,若作為拱頂組成部分的個別石頭之間無法相互支撐,則拱頂必然轟然倒塌?!雹芎▽?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法律規制的重構——基于團結原則和補充性原則的視角[J].財經科學,2015(10):46-54.
就實踐而言,團結原則理論促成了三大制度(即所得稅制度、遺產稅制度、工人和農民退休制)的創立。就所得稅制度而言,早在 1895 年,布爾茹瓦就提出征收累進所得稅。這是一種富人稅,從社會中獲得很多且因此受益于高收入的人必須通過交稅來至少償還他們獲得的一部分,而無這些優勢的人可以免交。他的方案遭到議會否決,布爾茹瓦以辭職作為反應⑤于蓓.對萊昂·布爾茹瓦連帶主義思想及其影響之初探[J].法國研究,2018(4):80-87.。到了1916 年,所得稅終于在法國得到推行⑥CLERCl D. Les grands débats économiques de 1914: protection sociale et imp?t progressif[J]. En L'économie politique,2014(3):97-105.。就遺產稅制度而言,團結主義者認為純粹的個人財產是不存在的,所有財產部分地具有社會淵源,因此征收遺產稅符合代際團結的要求。1895 年11 月,在布爾茹瓦擔任法國總理期間,法國議會以多數通過了遺產稅法案⑦PERRIER J, PASSY F. Solidarisme et fiscalité au début du XXe siècle[EB/OL].[2023-02-21]. https://www. contrepoints.org/2015/10/16/225534-frederic-passy-solidarisme-et-fiscalite-au-debut-du-xxe-siecle.。就工人和農民退休制而言,在布爾茹瓦的推動下,法國1910 年 4 月 4 日的法律確立了工人和農民的自愿退休制度,退休者可領取養老金⑧LARANé A. Histoire sociale:La retraite, une vieille revendication[EB/OL].(2023-01-18)[2023-02-21]. https://www.herodote.net /La_retraite_une_vieille_revendication-synthese-537.php.。在布爾茹瓦之后,法國繼續沿著團結主義的道路前進。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設立國家團結部,該部負責實施各種社會福利計劃,并且把對象擴大到移民⑨翟晗.“團結”語詞的歐陸公法敘事 從思想到制度[J].中外法學,2022(5):1125-1142.。
潘努喬于1930年又出版了《工會法與職團法》⑩PANUZIO S. Il diritto sindacale e corporativo-Programma, concetto, metodo[M]. Perugia-Venezia: La Nuova Italia editrice,1930:1-77.,該書標志著潘努喬把自己的法律社會主義轉化為工團主義和職團主義,它們是自由主義的原子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對反①La voce di Sergio Panunzio [EB/OL].[2023-06-24]. https://it.wikipedia.org/wiki/Sergio_Panunzio.。團結主義反對原子主義和個人主義,因此,職團主義具有團結性。此種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意大利的主流意識形態。它可被如此定義:一種主張建立一個利益代表系統把公民社會中的組織化利益聯合到國家的決策結構中的學說②張靜.法團主義[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23.。由于認為當代社會的問題不是個體自由不足,而是組織化不足造成③張靜.法團主義[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19.,職團主義主張把國民組織置于不同的職團中,各職團彼此依存、合作,但它們共同受國家領導。因此,職團主義的要旨是強調階級合作,排斥階級斗爭。與團結主義相比,職團主義只講究在職人員間的團結,從字面上來看,無業人員(包括未成年人、病人、退休老人、殘疾人)和家庭婦女,除非把他們解釋成在職人員的家屬也受職團原則的支配,否則是不受職團主義管轄的。因此,職團主義的團結范圍不如團結主義的團結范圍廣泛,只考慮到了職業活動范圍內的弱者,未考慮超出這一范圍的弱者,很有“博愛”(fraternité)的味道,因為最早的“博愛”講的就是行會等職業團體內部人員的互助義務④高鵬程.法國大革命并未提出“博愛”口號[J].青海社會科學,2014(2):196-201.。不過,從“博愛”的“兄弟”詞根來看,它把互助的緣由歸之于自然的或擬制的血緣關系⑤《團結之法律觀》(HECQUARD-THéRON M Solidarité(s): perspectives juridiques[M]. Toulouse: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Toulouse 1 Capitole, LGDJ - Lextenso Editions, 2009)的法文論文集封面照片,其設計是一個母親裸露上身持法國國旗蒙眼端坐,兩個幼兒各吸她的一只乳房,一個未吸到的幼兒扶臉坐于其膝下。這一設計表現團結關系的參與者的共母性。,而職團主義超越了血緣關系,強調一個整體的各個部分基于功能互補的合作。此等合作的必要性可在伊索的《肚子寓言》(又名《胃和體內的各器官》)中找到最好的說明⑥本文把原譯文中的“胃”改成“肚子”以符合原文中的ventrem。見李維.自建城以來:第一至十卷選段[M].王煥生,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86.。寓言中寫道:“有一次,人體內的各個器官集體抗議胃。他們說:‘你過著享受的日子,又很懶惰,從來沒有干過什么活,而我們不僅要承擔繁重的必要工作,還得甘當你的奴隸,為滿足你的各種欲望而服務。從現在起,我們什么都不做了,你自力更生吧!’他們的確說到做到了,胃只得一直挨餓,而結果肯定是他們早就預料到的——整個身體很快就虛弱下來,體內的各個器官也跟著一起衰弱下來。他們這才悔恨自己的愚蠢,可為時已晚了。”⑦伊索.伊索寓言[M].邱宏,瓊斯,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160.此時,這些器官才相信,肚子雖看似笨拙、無用,實際上卻有其自身重要的作用。他離不開他們,而他們也同樣離不開他。如果想讓身體保持健康的話,他們就得為了共同的利益,精誠合作,各司其職。如果把“肚子”解讀為一個社會的主導階級,其他“器官”解讀為從屬階級,這個寓言就有了階級合作論的意味。確實,歷史上人們兩次用這個寓言化解階級矛盾。一次在古羅馬,借助于這個寓言,平民與貴族和解;一次在17 世紀的英國,該寓言也被用來化解約翰王與諸男爵之間的緊張關系,推進了《大憲章》的誕生⑧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第4卷[M].朱生豪,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381.。實際上,把這個寓言解讀為一個身體的各個器官之間的互相依賴,正符合職團主義的含義,該詞的詞根就是“身體”(corpus)。
無論如何,潘努喬帶著職團主義的思想參與了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的起草,他并非起草委員會的初始成員⑨RONDINONE N.Storia ineditta della codificazione civile[M].Milano:Giuffrè,2003:128.,而為后來加入,但貢獻很大,主要有五方面。其一,他建議在《意大利民法典》序編的“一般原則”前加上“職團的”定語并最后得到了采納。1932年,潘努喬在意大利第一屆法學大會上提出這一建議,當時未得到采納,但6 年后在《意大利民法典》第12 條第2 款中得到采納,該款規定,無法根據一項明確的規則解決歧義的,應當根據調整類似情況或者類似領域的規則進行確定;如果仍然存在疑問,則應當根據國家法制的一般原則加以確定⑩意大利民法典[M].費安玲,丁玫,張宓,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5.。該款把“國家法制的一般原則”當作最終的補充淵源。按照意大利著名學者圭多·阿爾巴的解釋,該原則包括《勞動憲章》,因此也包括職團規則①ALPA G. La cultura delle regole: storia del diritto civile Italiano[M]. Roma-Bari: Laterza,2009:291.。其二,他建議把職團主義的重要文獻《勞動憲章》作為民法典的序言并得到采納②RONDINONE N. Storia ineditta della codificazione civile[M].Milano :Giuffrè,2003:376.。由此,《意大利民法典》“勞動化”。其三,他建議設立第5 編“勞動”并得到接受。1940 年,他發表《民法典趨向于新設勞動編》一文,批評舊民法典把勞動遮蔽在勞務的租賃合同中,也批評在新民法典草案的債編中,勞動的地位也不突出,因此,他建議設“勞動與勞動合同編”。這一建議基本被接受,《意大利民法典》設置了勞動編。由此,《意大利民法典》圍繞著所有權、勞動和企業三個軸心架構起來。不同于老舊的資本主義民法典只單純關注所有權,新民法典中的所有權,其客體被理解勞動產品,它們由企業組織生產,此等生產是為了加強國力。因此,企業的概念也是新民法典的軸心③RONDINONE N. Storia ineditta della codificazione civile[M]. Milano: Giuffrè,2003:454.。其四,與上文相聯系,他與另一位職團主義理論家卡爾羅·科斯塔曼尼亞(Carlo Costamangna)一起,促成了取消制定商法典的計劃,因為商法的核心主體是企業,在職團主義背景下,企業不再是一個商法概念,過去的農業企業、商業企業、工業企業等不再是分離的,也不能分離,因為各種類型的企業中的勞動是統一的,相應的勞動合同是統一的,所以無必要民商分立④RONDINONE N. Storia ineditta della codificazione civile[M]. Milano: Giuffrè,2003:455.,《意大利民法典》由此采用民商合一模式⑤RONDINONE N. Storia ineditta della codificazione civile[M]. Milano: Giuffrè,2003:48.。其五,起草民法典第832 條給所有權課加了義務。該條規定,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并且在遵守法律規定的義務的前提下,所有權人對所有物享有完全的、排他的使用和處分的權利⑥RONDINONE N. Storia ineditta della codificazione civile[M]. Milano: Giuffrè,2003:266.。該條中對所有權的限制有二。首先是“法律規定的范圍”,這個限制在《法國民法典》第544 條中也有,不過表述不同⑦該條辭曰:所有權是對于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見拿破侖法典[M].李浩培,吳傳頤,孫鳴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82. 此條中的但書與《意大利民法典》第832條中的“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等值。,因此不足為奇。其次是“遵守法律規定的義務”。按照此條的評注者的解釋⑧ANTONIMO. Contenuto del Diritto: Articolo 832 Codice Civile (R.D. 16 marzo 1942, n. 262)[EB/OL].(2022-04-29)[2023-06-26].https://www.brocardi.it/codice-civile/libro-terzo/titolo-ii/capo-i/art832.html.,此等義務主要由意大利憲法第42條、第43條、第44條規定,其內容無非是接受征收、依法改良土壤、接受生產單位重整等⑨姜士林,陳瑋.世界憲法大全:上卷[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1113.。這些是新的進一步減少所有權的絕對性或個人性的舉措。
1942 年《意大利民法典》的團結性由當時的意大利司法部部長格郎蒂(Dino Grandi)在對1942 年《意大利民法典》債編的說明中揭示:這種團結的責任產生于并且必須產生于這樣一個事實,即感覺自己是民族社會這個偉大團體的一員,具有同等的道德尊嚴;這只不過是一種義務,其行為方式不得在合法保護自身利益的范圍之外損害他人的利益,體現了團結原則整合個人與社會的要求。
那么,《意大利民法典》中還有哪些制度體現了團結原則呢?讓我們看看當代意大利學者羅伯托·齊畢坦尼(Roberto Cippitani)是怎么說的。齊畢坦尼是團結問題專家,著有《在公與私之間的法律團結》,這是意大利新近的研究團結的專著之一⑩另一專著:RODOTà S. Solidarietà: Un'utopia necessaria[M]. Roma-Bari: Laterza,2014.書名說團結是一種必要的烏托邦,其中的烏托邦三字,耐人尋味。表明實現團結原則需要極多的資源支撐,資源不夠,團結原則就成了烏托邦。,但該書的書名說的是公法和私法中的團結,內容卻主要是公法團結,顯得文不對題。似乎為了彌補這一缺憾,齊畢坦尼又寫了《團結原則與私法關系》,其中有專節講1942 年《意大利民法典》中的團結。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齊畢坦尼只論述財產性私法關系中的團結,不講人身性的私法關系中的團結。他提到的團結性規定數目較多,不能盡述,本文選擇原則性的規定予以介紹。
其一,端方原則?!兑獯罄穹ǖ洹返?175條規定,債務人與債權人應依端方規則進行活動①見意大利民法典[M].費安玲,丁玫,張宓,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91,筆者對譯文稍有改動。。何謂端方?按當時的意大利司法部部長格郎蒂發表的民法典立法理由書第558點的說法,端方是一種道德風格,指的是忠誠的精神、堅定不移的丈夫氣概、表里一致、行為一貫、忠誠和尊重根據一般良心應在同事(consociato)關系中遵從的義務②TRABUCCHI A. Istituzione del diritto civile[M].Padova: CEDAM,1984:540.。不難看出,端方的使用語境是同事之間,這是一個具有共同目的的團體。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的起草者之所以要打造“端方”一詞,是因為傳統的“誠信”一詞已表達不了他們想表達的意思?!罢\信”考慮的是對立的當事人對彼此利益的照顧,而“端方”意味著遵守民法典規定的職團團結原則課加的法定義務,這種義務的基礎是所有意大利人都是國家這個大有機體的成員,具有同等的道德尊嚴。因此,端方原則的目的是確認個人利益之間的彼此依存。
其二,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兑獯罄穹ǖ洹返?33條規定,所有權人不得從事旨在損害或者干擾他人的活動③意大利民法典[M].費安玲,丁玫,張宓,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08.。按照該條,以損害他人為目的行權的,構成權利濫用,因為這樣的行權者并未把自己的“鄰人”當作共同體的一員。
其三,勞資團結原則?!兑獯罄穹ǖ洹返?107 條規定,提供勞務者的日工作時間與周工作時間均不得超過特別法規定的限度④意大利民法典[M].費安玲,丁玫,張宓,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492.。該條要求雇主不濫用自己的優勢讓工人過度工作,從而傷害身體和家庭。勞動法(即此條提到的“特別法”)起到對工人的保障作用。
其四,保護弱者原則?!兑獯罄穹ǖ洹返?034條規定,在履行道德的或社會的義務時,即時給付者不允許索還,但若該給付是由無行為能力人實施的,不在此限⑤意大利民法典[M].費安玲,丁玫,張宓,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476.。該條說的是,如果一個人超過自己的能力實施了公益捐贈,已給付了的,不得索還,以維持禁反言原則,但無行為能力人除外。當然,可以把這種安排解釋為法律行為因為實施人能力欠缺無效,但也可解釋為照顧無行為能力人這樣的弱者。
《意大利民法典》第 1467 條第1 款規定的情勢變更原則不在齊畢坦尼的清單內,筆者補充之。該款規定,在持續、定期或延期履行的契約中,一方當事人的給付因發生特別的和不可預見的事件而變成了過重負擔的,應當履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第1458 條規定的效力,請求解除契約⑥意大利民法典[M].費安玲,丁玫,張宓,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50.。情勢變更原則的本質是要求居于演變式有利地位的一方不利用他方遭遇的困境謀利,這種“不利用”體現了團結精神。
在意大利,團結原則尤其適用于家庭關系?!兑獯罄麘椃ā返?9條第2款規定,婚姻應以夫妻雙方在道德上和法律上平等為基礎,并應遵守法定的各種限制,以保證家庭的團結⑦姜士林,陳瑋.世界憲法大全:上卷[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1112.。該條中的“團結”,原文不是solidarietà,而是unità,盡管后者也被譯為“團結”,但要求的團結程度更高,強調連成一體。申言之,其內容是夫妻間物質和精神的相互協助義務和在對方需要時的相互支持義務。夫妻團結還體現為第143 條Ⅱ規定的妻冠夫姓制度:妻子在自己的姓氏前面加上丈夫的姓氏,并且在孀居期間保留該姓氏直到再婚時為止⑧意大利民法典[M].費安玲,丁玫,張宓,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45.。冠姓表明妻子加入丈夫的家庭并成為其中的一員,表達的是連成一體的意思,但現在的人看來有傷男女平等,已在這方面作出改革。
由于憲法的上述規定,意大利一度在家庭法中只適用團結原則,不適用客觀誠信原則,當時的意大利司法部部長格郎蒂在對1942 年《意大利民法典》的說明中指出,誠信義務要求合同關系的主體在此等關系本身的范圍內實施由正直感激發的行為①GRANDI D. Relazione al codice civile: Libro IV-Delle Obbligazioni[M]. Istituto Poligraficodello Stato, Roma 1943-ANNOXXI,:132.,這等于說客觀誠信原則是合同法的原則。之所以以團結原則統領家庭法,是為了阻止為傳統的家庭道德所肯認的義務本位轉化為權利本位②MENGONI L. La famiglia in una società complessa[J].Iustitia,1990(00):1-240.。需要說明的是,家庭法對誠信原則的排除并非意大利獨有,主要民法典(如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國的)的家庭法部分以及我國《民法典》中的婚姻家庭編,也都無客觀誠信原則規定,盡管可以找到關于主觀誠信的規定,尤其是關于擬制婚姻的誠信當事人的規定③徐國棟.誠信原則在意大利民法典中的類型化考察[J].甘肅社會科學,2022(4):151-162.??傊?,可以得出的觀察結果是,團結原則要求家庭成員(尤其是夫妻)。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形成有機家庭,而誠信原則允許保持一定距離的成員間合作。團結原則原本適用于團體內部關系,客觀誠信原則適用于相反的關系。布爾茹瓦等人推行廣泛的團結原則,實際上是把一國的全體人民當作一家人。確實,紀德論證,由于每對夫妻的后代按幾何級數增加,因此,幾千萬法國人實際上是幾對夫妻的后代,他們都是親屬④GIDE C. La solidarité :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1927-1928[M].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32:1-214.。故而,團結原則與誠信原則間的楚河漢界,實際上反映了人際關系的不同類型。團結原則的考慮對象是內部人,誠信原則的考慮對象是“外人”,兩類人際關系的要求不一樣。應該說,團結原則的要求更高。
然而,工業化社會造成了夫妻關系乃至家庭關系的疏離化,有機家庭個人主義家庭化。應該說,過去的有機家庭大多建立在婦女的從屬上,這樣的家庭的核心是丈夫。由此造成場景的變化是:在婦女不工作的時代,在丈夫工作調動的情形下,妻隨夫走,兩人總是同居在共同的婚姻住所,在法律上被視為一個緊密共同體,雙方在家庭事務上都可代理對方;婦女廣泛就業后,丈夫工作調動,妻子則不一定隨夫走了,同時方便、快捷、價格低廉的鐵路客運甚至空運也使這種因夫妻分居帶來的痛苦可以忍受,因此,夫妻各有住所,如此動搖了夫妻一體主義。這導致現在的意大利也適用誠信原則于家庭關系。尤其是在妻子婚外懷孕的情形,必須向丈夫坦白,以免他扶養一個并非自己的孩子⑤見Cass.10 Maggio 2005.。由此產生團結原則與客觀誠信原則的關系重設問題。意大利最高法院在2018 年的一個判例中指出,誠信作為團結原則的一個要求或課加的義務,要求每方當事人都誠信行事⑥Sentenza Cassazione Civile n. 23069 del 26/09/2018[DB/OL].[2023-02-26].https://sentenze.laleggepertutti.it/sentenza/cassazionecivile-n-23069-del-26-09-2018.。該判例把誠信看作團結原則的要求,整合了過去不在同一軌道上的兩個原則。
以上說的都是團結原則在私法上的體現。在意大利,該原則也屬于公法。意大利憲法第2條規定,共和國無論對個人還是對表現其個性的社團成員,均承認并保障其人權之不可侵犯,并要求履行政治團結、經濟團結和社會團結方面不可違背的義務⑦姜士林,陳瑋. 世界憲法大全:上卷[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1111.。該條要求每個個人和法人都承擔三個團結的義務。對個人而言,政治團結要求公民參與政治生活,選舉時投票,加入政治社團或工會,參與關于社會問題的辯論,等等⑧ANONIMO. Esempi di solidarietà[EB/OL].[2023-07-02].https://www.skuola.net/educazione-civica-medie/solidarieta.html.;經濟團結要求公民繳納各種稅費,以便國家能做出各種公共開支,讓國家得到發展⑨ANONIMO. Esempi di solidarietà[EB/OL].[2023-07-02].https://www.skuola.net/educazione-civica-medie/solidarieta.html.;社會團結表現為幫助他人,讓后者生活得更好,例如,加入各種志愿者組織⑩ANONIMO. Esempi di solidarietà[EB/OL].[2023-07-02].https://www.skuola.net/educazione-civica-medie/solidarieta.html.。顯然可見,三個團結要求一種好的參與型的公民道德。
由上可見,團結原則是階級斗爭主義的對反,兩種主張的斗爭是19世紀下半葉歐洲思想斗爭的主線,不同的國家作出了不同的路線選擇。采用團結原則的國家的情況可見上文介紹的法國和意大利。蘇聯是選擇階級斗爭路線的國家,但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提出了“全民國家”的概念。到了1962年,蘇共二十二大通過的《蘇聯共產黨綱領》指出,無產階級專政在蘇聯已不再必要,作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產生的國家已轉變為全民國家,成為整個社會的工具,表現整個社會利益,具有全民組織的性質①王正泉.蘇聯“全民國家”理論的過去和現在[J].科社研究,1982(5):47-55.。這意味著蘇聯進入了團結國家階段,與法國、意大利等較早選擇團結路線的國家殊途同歸。我國于1982年邁出了同樣的步伐。是年9月召開了黨的十二大,黨的十二大報告指出:“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以后,我國社會存在的矛盾大多數不具有階級斗爭的性質,階級斗爭已經不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雹诤?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07-08-28)[2023-07-04]. https://www.gov.cn/test/2007-08/28/content_729792.htm.該宣示與上引蘇共黨綱措辭有異,意思無別。隨著前提問題的解決,198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三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痹陔A級斗爭為綱的時代,這樣的規定不可能出現,因為1958 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基本問題》強調,民法是階級斗爭和階級矛盾的產物,它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斗爭的工具,保護和鞏固本階級的根本利益,限制或取締敵對階級的財產利益,這是民法的階級性的極鮮明的表現③中央政法干部學校民法教研室.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基本問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4-5.。此語把維辛斯基的一般的法的定義具體化到民法,使其無任何平等的空間。因此,1964 年的民法典草案不承認平等原則④何勤華,李秀清,陳頤.新中國民法典草案總覽增訂本:中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910.。與此相應,197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把1954年憲法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一律平等的規定刪除。《民法通則》的上述規定為201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第四條繼承,但在“平等”前加了“一律”兩字,強調無差別平等。
《民法通則》第三條是平等原則的確立者,《民法總則》第四條是平等原則的重新確立者。在重新確立的過程中,立法者發現了弱者例外問題?!睹穹倓t》第四條的原型是中國法學會的民法總則草案第三條:“1.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3.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婦女、消費者、勞動者等民事主體有特別保護的,依照其規定?!雹葜袊▽W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總則專家建議稿(征求意見稿)[EB/OL].(2015-06-24)[2023-02-23]. https://civillaw.com.cn/zt/t/?id=30198.該條中,第三款是第一款的但書,它涉及6 類民事主體(還以“等”表示為不窮盡列舉),他們可被統稱為弱者,故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為他們設置了保護性規定。“保護”是“平等”的對反,保護性規定是對弱者一方的支持,有了這樣的規定,就不能講平等,只能講團結,因為團結原則的最重要含義就是保護弱者。團結就是差別對待,能力強者被要求幫助能力弱者。相反,平等是一體對待,例如,執行某項任務的人有高中矮三人,中等身高者執行該任務正好,高者甚至能力有余,但矮者執行不了卻同樣被要求執行,理由是三人是平等的。這樣的平等對于矮者是個捉弄,而按照團結原則處理此事,就會降低對矮者的任務要求或為他配備執行任務的特別手段①對于平等與團結的對反性,意大利學者艾麗卡·阿爾班(Erika Arban)有不同觀點。她的《意大利:團結原則作為平等原則》一文把團結與平等兩個對反概念同一化,有些反潮流。此文旨在論述意大利中央政府與地方的關系,因此屬于研究公法上的團結的作品。其有意思的地方是把筆者看來彼此對立的團結原則和平等原則看作等同的。艾麗卡這樣論述團結與平等的關系:“團結意味著尊重個人的自然存在及其需要,平等意味著禁止歧視并排除特權。這種意義上的團結和平等是互通的。”這樣勉強說過得去。見ARBAN E. Italy: the principle of solidarity as a principle of equality[M]// BELSER E M.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in diverse states: reconciling autonomy with equal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Leiden, Boston: Brill Nijhoff,2021:112.。
但上文所引中國法學會的民法總則草案第三條在轉化為《民法總則》第四條時經受了兩個變故。其一,六類弱者中的“勞動者”被去掉,可能的原因是勞動法在我國是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如果《民法總則》規定勞動關系,有“越位”之嫌②沈建峰. 勞動法作為特別私法:《民法典》制定背景下的勞動法定位[J].中外法學,2017(6):1506-1525.。其二,第三款被剝離,成為《民法總則》的第一百二十八條,其“上文”是民事權利列舉,其“下文”是民事權利取得。第一百二十八條似乎與其“上文”更有邏輯關聯,可概括其內容為“弱者受保護權”。立法者將其剝離出平等原則條文,可能相信此等原則的絕對性。但“剝離”并“移位”并未解決立法者的心病,第一百二十八條無論位于何處,都是對平等原則的一個否證以及對團結原則的一個證成。
不按照團結原則的意旨爬梳我國《民法典》的全部條文,不知其包含的團結規定之豐富。
1. 看其中包含“團結”字樣的兩條條文
其一,第二百八十八條:“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此為物權法中的團結性規定,意思是犧牲自己,成就他人。其二,第一千一百三十二條:“繼承人應當本著互諒互讓、和睦團結的精神,協商處理繼承問題?!贝藶槔^承法中的團結性規定,意思也是犧牲自己,成就他人。
2. 看4條原則性的團結規定
其一,第六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贝藯l規定公平原則,為了保障相對方的利益,要求一方不濫用自己的優勢,此等克制正是團結原則的要求。其二,作為對第六條的貫徹,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一方利用對方處于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本條規定顯失公平的法律行為可被撤銷,以保護此等行為的弱勢受害人。其三,第一千一百八十六條:“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依照法律的規定由雙方分擔損失?!贝藯l通常被稱為公平責任原則,它要求即使無過錯的經濟能力強的一方當事人全部或多承擔責任,其團結精神體現為對弱者的照顧,表現了民法“柔軟”的一面。其四,第一百三十二條:“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如上所見,意大利學界把權利不得濫用原則作為團結原則的體現,我國也應作如是觀。其五,第五百三十三條:“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礎條件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于當事人一方明顯不公平的,受不利影響的當事人可以與對方重新協商;在合理期限內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根據公平原則變更或者解除合同?!贝藯l可簡稱為情勢變更原則,具有十足的團結性。
前文已論及,德國學者認為法定健康保險具有團結性,其實,《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六條規定的交強險和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同此。該條規定:“機動車駕駛人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該機動車參加強制保險的,由保險人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機動車不明、該機動車未參加強制保險或者搶救費用超過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需要支付被侵權人人身傷亡的搶救、喪葬等費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墊付。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墊付后,其管理機構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痹摋l按兩種方式解決肇事車司機逃逸后受害人的賠償問題。其一,肇事車主買了交強險的,由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是從眾多投保人匯集的保險費中支出這一開支的,這樣,未出險的投保人就幫助了出險的投保人,此團結性之體現也!其二,機動車不明、該機動車主未買交強險或者搶救費用超過交強險責任限額,而被害人急等搶救或亡故時其家屬急等喪葬費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墊付上述費用。該救助基金可謂團結基金設立于2010年。此前,由于找不到肇事者而導致醫院因繳費問題搶救不及時,發生過事故受害人的不應有的死亡事件多起。痛定思痛,最終于2010年設立此基金讓受害人先得到及時的搶救。該救助基金部分來自交強險的保費,部分來自社會捐助,部分來自對不買交強險者的罰款,等等,而其中的捐助部分,尤其具有團結性。
3. 分人(含法人)身法、財產法來爬梳我國《民法典》中的其他團結性規定
一是人身法方面的團結性規定。其一,第一千零五條規定:“自然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受到侵害或者處于其他危難情形的,負有法定救助義務的組織或者個人應當及時施救。”此條課加的救助他人的生命、身體健康完整的義務體現了社會團結。該條也告訴我們,可以實施團結行為的不僅有自然人,還有組織或法人。其二,第一千零六條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捐贈自己的一部分組織或器官給他人,也體現了社會團結。其三,第一千零四十四條規定:“收養應當遵循最有利于被收養人的原則,保障被收養人和收養人的合法權益。”在被收養者為孤兒而收養人已有自己的孩子時,此條尤為體現團結精神①我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條規定:無子女的收養人可以收養兩名子女;有子女的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其四,第一千零五十九條規定:“夫妻有相互扶養的義務。”此條體現意大利法上的所謂夫妻團結②CAFRRA V. Il dovere di solidarietà tra i coniugi[J]. Foro Italiano,1976:(96):297-339.。其五,第一千零六十條規定:“夫妻一方因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夫妻雙方發生效力,但是夫妻一方與相對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贝藯l但書之前講的是夫妻一體主義,法律把他們視為團結的整體允許有機代理。其六,第一千零九十條規定:“離婚時,如果一方生活困難,有負擔能力的另一方應當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贝藯l規定離婚后有能力的一方對困難的一方為定期給付,此構成意大利法上的所謂離婚后團結③CAFRRA V. Il dovere di solidarietà tra i coniugi[J]. Foro Italiano,1976:(96):297-339.。其七,第二十七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可以擔任監護人。此等個人或組織自愿監護他人子女的行為具有團結性。其八,第二十八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在沒有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近親屬任監護人時,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也可擔任監護人,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此項也規定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經有權機關的同意擔任監護人問題,不過被監護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而已,因此,對第二十七條中的個人或組織行為的團結性的評價,也可適用于此條中的個人或組織。其九,第四十二條規定:“失蹤人的財產由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或者其他愿意擔任財產代管人的人代管?!贝藯l中的失蹤人的財產的非親屬代管人富有團結精神。其十,第八十六條規定:“營利法人從事經營活動,應當遵守商業道德,維護交易安全,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贝藯l要求營利法人承擔社會責任,例如不得解雇孕婦,接受產假后的女員工復職,接受兵役后男員工復職。用布爾茹瓦的話來說,法人社會責任的依據是社會債,履行社會債就踐行了團結原則。其十一,第九十二條規定:“具備法人條件,為公益目的以捐助財產設立的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經依法登記成立,取得捐助法人資格?!痹摋l允許設立的捐助法人、社會服務機構專門從事公益活動,所有的公益活動都具有團結性。
二是財產法方面的團結性規定。以下分類說明財產法方面的團結性規定。第一說抑制強者型的團結性規定。其一,第六百八十條規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备呃J可被理解為富人對窮人的壓迫,極度破壞國民團結,本條禁止之。其二,第四百九十八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的提供者為合同關系中的強勢方,本條在合同條款解釋趨向上對其進行抑制,以維護社會團結。其三,第一千二百三十六條規定:“從事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备叨任kU作業的實施人通常為大企業,通過此等作業獲利,犧牲了其他社會成員的安全,欠下社會債,要以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方式還債。
第二說本性利他型的團結性規定。其一,第三百六十八條規定:“居住權無償設立,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睙o償賦予他人對自家房屋的居住權,體現了社會團結。其二,第五百七十五條規定:“債權人免除債務人部分或者全部債務的,債權債務部分或者全部終止,但是債務人在合理期限內拒絕的除外。”免債的理由至少包括出于憐憫不能還債者而豁免之的情形,這是團結性的體現。其三,第六百五十七條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可以說,贈與通常是團結行為,回報性贈與除外。
第三說助人型的團結性規定。其一,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的人,有權請求受益人償還由此支出的必要費用?!痹摋l規定的無因管理是典型的團結性行為。其二,第九百七十九條規定:“管理人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管理他人事務的,可以請求受益人償還因管理事務而支出的必要費用;管理人因管理事務受到損失的,可以請求受益人給予適當補償?!痹摋l是對第一百二十一條的重復,故不另評價。其三,第一百八十三條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逼渌?,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痹摋l讓非專業助人者免責。如果說“其一”和“其二”是無因管理的總則性規定,“其三”和“其四”則屬于分則性規定?!捌淙北U蠈嵤﹫F結行為助人者不吃虧,“其四”免除團結原則踐行者的后顧之憂。
第四說提供便利與分享型的團結性規定。其一,第二百九十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應當為相鄰權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逼涠诙倬攀粭l規定:“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逼淙?,第二百九十二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因建造、修繕建筑物以及鋪設電線、電纜、水管、暖氣和燃氣管線等必須利用相鄰土地、建筑物的,該土地、建筑物的權利人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三個條文都要求不動產權利人為他人的民事活動提供便利,因為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存在,人類在互助中可以生活得更好,此即團結之要義也!其四,第八百二十二條規定:“承運人在運輸過程中,應當盡力救助患有急病、分娩、遇險的旅客。”該條的團結性自不待言,要說的是旅客運送合同中的其他團結性安排,例如,人體重不同,買票價格同樣,其中包含團結性①陸益峰.澳航前高管提議征收胖子坐飛機的“肥胖稅”[EB/OL].(2012-02-12)[2023-07-04].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2/02/12/008635527.shtml.。又如,允許旅客免票攜帶低于一定高度的小孩同乘,此舉也具有團結性。
第五說保護弱者型的團結性規定。其一,第九百四十四條規定:“業主應當按照約定向物業服務人支付物業費?!飿I服務人不得采取停止供電、供水、供熱、供燃氣等方式催交物業費?!痹摋l確認業主的生存利益高于物業服務人的經濟利益,非?!皥F結”。其二,第七百二十五條規定:“租賃物在承租人按照租賃合同占有期限內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該條確立了買賣不破租賃規則,以保護租賃關系的弱勢方。出租人往往是權力財產②即權利人控制他人,使其以此等財產為基礎勞動或作為他命令的活動的舞臺的財產。見RADIN M J. Reinterpreting propert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49.的擁有者,極端情況下可利用這種身份支配承租人的人身①缺德!房東疫情期間,肉體抵房租更猖獗,逾3 萬妙齡女房客失身[EB/OL].(2021-01-04)[2023-07-04]. https://www. sohu.com/a/442296628_141509.。第九百四十四條講到的物業服務人可能對業主以停止供電、供水、供熱、供燃氣等方式催交物業費,這些“方式”同樣可以由房東采用來對房客催交房租。其三,第一千一百三十條規定:“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對生活有特殊困難又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該條第二款打破第一款確立的遺產平均分配原則,讓處于困境的繼承人多分遺產。其四,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條規定:“對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扶養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給適當的遺產?!贝藯l在血緣作為取得遺產的依據之外,補充經濟依賴性和盡義務多作為取得遺產的依據,以保護弱者并鼓勵多盡義務,這兩種安排都具有團結性。
第六說豁免身陷窘困者責任型的團結性規定。其一,第一百八十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痹摋l讓承受天災等不利因素的違約者免負責任,具有團結精神。其二,第五百九十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痹摋l可被理解為對第一百八十條的重復,故不另置評。其三,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危險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可以給予適當補償?!痹摋l中的緊急避險人與不可抗力的受影響人都屬于身陷窘困者,因為兩者無過錯而豁免前者的責任像豁免后者的責任一樣具有團結性,所以在第一百八十條和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情形,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害、避險人造成的損害原則上由受害人自己承擔,他們投保了的,由保險公司承擔。如果保險公司介入,對身陷窘困者的安排就更有團結性了。
第七說不利用他人疏忽型的團結性規定。見諸第一百九十二條:“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卑丛摋l,訴訟時效屆滿后,義務人也可不利用權利人的疏忽履行義務。如果他這樣選擇,就體現了團結精神。如果他不這樣選擇,可提出時效已經完成的抗辯。
我國《民法典》總共包含41條團結性規定,足以支撐在民法學理上確立一個團結原則②28個綠色規定就足以支撐綠色原則。見徐國棟.民法典整體貫徹綠色理念模式研究[J].中國法學,2023(2): 48-70.。這些規定中,有些十分古老(如無因管理制度),產生在“博愛—團結”理論產生之前,對此,我只能解讀為民法本身具有團結性,因為它是調整社會生活的法,換言之,不是只考慮孤立的個人的法,既然是社會生活,就要求最低限度的團結。在經濟學晚近崛起后,有人把民法中的人解釋成經濟人,實在不全面,民法中的人,很多場合都是社會人③董建新. 經濟人與社會人[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2(3):15-22,73.。
我國《憲法》中的團結原則規定至少有兩條。其一,第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痹摋l中有兩個“團結”,可見我國制憲者對民族團結的重視,一旦失去這種團結,國家就會分裂。其二,第五十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贝藯l還是關乎民族團結。盡管如此,這些團結規定可以成為建構憲法中的更一般團結原則的出發點。它至少可以涵蓋相對發達省份與發展中省份之間的團結。例如,福建省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結成幫扶關系,廈門大學與貴州師范大學建立對口支援關系,這些都體現了地域團結和校際團結。它還可以涵蓋發生巨大自然災害或疫情于某地時該地與全國其他地方達成的救災團結④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全國支持該地重建的案例?;蚓o急狀態團結⑤如2020年武漢疫情暴發后全國各地派醫療隊馳援的案例。。其實,黨和國家推進構建和諧社會部署也把《憲法》中團結規定的適用范圍予以大大拓寬。同時,我國的團結實踐非常豐富,例如,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和部分少數民族的高考生錄取時加5 分的政策①文東茅.少數民族高考加分的“動態等值模式”探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4(10):37-42.,按一定比例任用婦女干部的政策等②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的通知[EB/OL].(2021-09-27)[2023-07-04].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9/27/content_5639412.htm.,分別體現了民族團結和性別團結。其三,被公認為團結原則體現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在我國于1980年創立,工人退休制度于1951年創立,遺產稅制度在籌劃中,因此,建構我國憲法上的團結原則并非毫無基礎。
團結原則產生在工業革命引發的兩極分化的環境中,面對極大的社會不公,一些理論家選擇階級斗爭、武裝革命道路,另一些理論家選擇發展成果盡可能全社會分享的改良主義道路,后者是團結原則的溫床,該原則的適用最終導致福利國家的產生。實行階級斗爭方略的國家,在敵對階級因自然規律不存在以后,也或遲或早地走上了團結道路。因此,以前采取不同得權路線的國家現在于團結問題上趨同。對于采取過階級斗爭路線的國家來說,團結理念通過在公私法中確立平等原則來表達。但立法者很快發現平等原則不能掩蓋人們事實上強弱有別的事實,于是以團結性的制度安排來緩解平等原則的剛性,再加上民法的許多制度(如無因管理、包括居住權在內的人役權),本身具有團結性。兩種原因共同作用,使得我國《民法典》中至少有41 條團結性規定,足以支撐起一個團結原則,由此產生有無必要在我國民法中補立團結原則的問題。筆者的意見是,我國《民法典》既然已確立平等原則,與之對反的團結原則難以與之并列為基本原則,不妨把它確立為一個解釋原則。因此,如前文所述,筆者建議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通則部分的解釋(征求意見稿)》的第一條中增加團結原則和合同的社會功能為合同解釋原則。需要強調的是,合同的社會功能學說也是團結原則理論的內容之一,為狄驥等團結主義學者提出③菲古埃羅.巴西新民法典第421 條與合同的社會功能原則的適用[M]//田甜,譯.徐國棟.羅馬法與現代民法:第5 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05.。從表面來看,筆者的建議有兩點,但實際上只有團結原則一點。當然,團結原則不僅是解釋和適用合同法的指南,也是解釋和適用民法的其他部分的指南。目前暫未發現有哪一部民法典直接規定了團結原則,即使在團結理論很發達的國家,團結原則也只是作為解釋原則存在。本文力圖建構中國式的團結原則,那么,“中國式”何以體現,具體在三個方面。其一,體現為團結依據的設定上。從前文可見,團結原則的要旨是化外部關系為內部關系,法國的路徑是把團結原則的適用對象擬制為親屬,意大利的路徑是把他們擬制為在一個大的職團中,我國的團結原則不以這些擬制為基礎,而是以國民身份為基礎,所以,“中國式”團結原則倡揚的是國民團結。那么,為何把團結對象限定為國民?因為資源有限,需要幫助的對象無限,團結就是強扶弱,“弱”多了實在扶不過來。其二,體現在對團結的含義選擇上,我國主要應選擇團結一詞的保護弱者的含義,讓團結原則作為平等原則的解毒劑存在④可與馮契的團結定義比較的是意大利的團結定義:團結是對處在困難的情況下的一項事業或他人利益的切實支持或支撐。團結就是與他人分享物質和情感,為他人提供幫助,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這個定義假定團結的當事人一強一弱,前者幫助后者,因此,團結是一種不平等關系中的存在。。其三,體現在對團結原則與誠信原則的關系的說明上。如前所述,當代意大利最高法院把團結原則作為誠信原則的母原則,這是因為該國憲法已確立了團結原則,該原則能被說成誠信原則的依據。我國憲法暫未確立團結原則,所以筆者還是主張我國的團結原則與誠信原則彼此獨立。
以上說的是建構私法上的中國式團結原則,只以《民法典》中的團結性規定為考察對象,這樣就犧牲了對勞動合同和保險合同這兩個適用團結原則的大本營的說明。以下略講一下建構我國憲法上的中國式團結原則。1982 年《憲法》制定于我國脫離階級斗爭論不久的時期,帶有前一時期的遺跡,故團結規定不多?,F在,我國已進入團結時代,因此可考慮在適當時機修憲,補立團結原則,當然是中國式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從學說史的角度看,社會主義像團結主義一樣跟個人主義對立,兩者屬于近親,因此,我國公法接受團結原則應是理所當然。另外,黨的十八大確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包含“團結”,建議在適當時候補充之,以總結我國廣大的團結實踐并進一步推行團結價值。
最后,建議我國的各種詞典重寫團結詞條?,F有的詞條(如前引馮契主編的《哲學大辭典》中的相關詞條)基于階級斗爭時期國人對團結一詞的用法,現在的我國已走出這一時期,因此,按照本文介紹的各種團結理解重寫團結詞條,很有必要。這里特別建議補充對前引蒲魯東提到的對“產品團結”的說明,該詞講不同生產者生產的同類產品的兼容(即生產的標準化)以及不同生產者生產的零部件之間的兼容。在這方面,正面的例子是德國前總理默克爾來華統一電動汽車充電器接口的作為①馬連華.默克爾訪華為德企代言 中德將統一電動車充電標準[N].中國青年報,2014-07-10(09).。此舉的意義在于中德兩國各自生產的電動車都能在對方國家用自己的充電器充電,減少了另備充電器的成本,直接達成了產品團結,間接踐行了綠色原則。反面的例子是某廠家生產的電腦不許配用其他公司生產的電池,否則干擾使用電腦,這無疑是一種不團結的行為,造成了用戶的不便。另外,建議在“團結”詞條的英文同義詞選用上,不僅加unity,而且加solidarity。
在強調正確使用“團結”一詞的同時,也要厘清對該詞的不正確使用。眾所周知,更高、更快、更強在1920 年在第6 次國際奧林匹克代表大會上被確立為奧林匹克格言(Olympic Motto),2021 年7 月在東京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38 次全會增加了所謂的“更團結”的格言②岳東興,白旭. 100 多年后,奧林匹克格言為何加入“更團結”?[EB/OL].(2021-07-20)[2023-07-01]. http://www.xinhuanet.com /2021-07/20/c_1127676045.htm.,并以在奧運會期間休戰的慣例作為對該格言的詮釋。所謂的“更團結”的英文是together,此詞并無團結的含義,而是“在一起”的意思,更無“更”的意思。其他語種(包括日語)對together 的翻譯都是“在一起”③拉丁文為Citius,Altius,Fortius-Communis;法語為Citius, Altius, Fortius-Communite;意大利語為Più veloce, più in alto, più forte-insieme;日語為より速く、より高く、より強く、一緒に,其中的“一緒”,意思是“一起”。。國人把together翻譯為團結,還是因為對“團結”一詞理解不全。如果together的含義是團結,則更高、更快、更強就無意義,因為具有這三個“更”的都是強者,而參加奧運會的代表隊有強有弱,按照所謂的“更團結”的要求,具有三個“更”者應把部分獎牌讓給弱隊,以求皆大歡喜。實際上,together表達的是重在參與的意思。奧運會是全人類的聚會,弱隊拿不了獎牌,也要參加,如此可得到交流的機會。實際上,在增加together于奧林匹克格言的東京會議上,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講得很清楚:“奧運會的意義就是讓全世界相聚在一起”。言下之意,過去的三個“更”是比高低,現在顯得不夠,要以重在參與補充之。可惜這句話被中文譯者所忽略,而且擅自加了原文中沒有的“更”。當然,如果有些國家經濟狀況不好,其代表隊無錢與會,則東道國對其提供一定的資助,可把“重在參與”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