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新型工業化研究

2023-02-07 01:32:58杜傳忠王純王金杰
財經問題研究 2023年12期

杜傳忠 王純 王金杰

摘 要: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本文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從經濟體制改革、產業結構升級和關鍵生產要素變遷三個方面,揭示了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邏輯;闡明了新型工業化的新內涵,即以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為保障,以數據賦能為動力,以兼顧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為目標的智能工業化;通過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歸納總結了新型工業化的新特征。最后構建了新型工業化的推進機制:以產業差異化競爭機制和綠色產業長期激勵機制為驅動機制,挖掘新型工業化的增長潛力;以多層次人才供給機制和有效銜接的數實融合機制為運行機制,促進新型工業化高質高效運行;以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和政府部門履職評價機制為保障機制,為新型工業化正常有序推進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數字技術;產業差異化競爭

中圖分類號:F4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23)12-0041-1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一代人工智能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趨向及應對戰略研究”(20&ZD067)

一、引 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把建設制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現代化與工業化緊密相連,工業化是推進現代化的基礎,也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1]。

現階段,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全國各族人民邁上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數字技術的更迭革新使得經濟形態由工業經濟轉變為以數據為核心的數字經濟,中國進入科技創新爆發期,以數字化轉型為方向的新型工業化成為實現中國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也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切入點[2]。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符合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更要體現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使得中國式現代化對工業化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借鑒西方工業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生產力結構多階段一體化發展的特征[3],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并聯式發展之路[4]。在這種并聯式發展過程中,工業化進程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新型工業化,注重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下簡稱“數實融合”)[5],將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納入生產函數。這改變了原有的生產要素投入結構,并顯著提升了傳統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帶來價值增值和產業競爭力提升,進而引發社會變革。這種將數字化、智能化與工業化緊密聯系的高端工業化,成為了現代化文明發展的新趨勢[6]。只有在深刻理解新型工業化發展邏輯的基礎上,把握新型工業化的新內涵和新特征,才能準確把握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重點。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一環,不僅有助于實現制造強國和數字中國,而且能夠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為此,本文結合制度變遷、工業化階段、技術—經濟范式,系統梳理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邏輯,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型工業化的新內涵,通過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歸納總結新型工業化的新特征,并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型工業化的推進機制,以期為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研究提供理論借鑒。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邏輯

中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植根于世界技術革命和國內經濟發展的整體進程中。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中國既遵循了大國工業化進程的共性規律,又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由此形成了中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邏輯。

(一)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的制度變遷

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度變遷基本上沿著有利于經濟增長效率的方向推進[7],與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相輔相成。中國制度變遷的特殊性在于外部規則在開始階段幾乎覆蓋整個社會經濟系統,因而中國制度變遷的過程體現為政府對自身規則的動態調整。內部規則逐步發育完善和外部規則逐漸減弱,是制度變遷帶動新型工業化由數量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的重要保證。具體表現為,采取漸進式改革方式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保證了制度創新在制度變遷中的有效銜接和相對穩定,帶動了新型工業化從數量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實踐,打破了政府直接介入創新活動的指令性計劃的經濟體制,并開始探索和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一時期的制度變遷,主要以外部規則為主導,通過行政力量推動市場化改革[8],形成了數量擴張型的工業化發展模式。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內經濟發展面臨內需不足和資源約束壓力大等問題,使得低成本的數量擴張型工業化難以為繼。在第五次技術革命浪潮拓展期與第六次技術革命浪潮導入期的交疊下,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涌現,高質量發展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目標。基于有限理性和知識的分散性特征,外部規則與內部規則的關系將再次進行調整,這將帶動整體層面制度的變革,進而推動整體社會秩序的演進[9]。一種具體表現是,為減少制度創新風險和釋放市場活力,內部規則能夠實現自我演化并不斷完善。即在創新和發展過程中以內部規則為主導,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另一種具體表現是,外部規則會逐漸退出某些領域。具體來說,外部規則只在市場監管領域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等方面起到約束和治理作用,即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為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將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不僅是提升生產要素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注重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以及國家治理系統整體發展的重要體現[10],有助于推進新型工業化。即從外部規則主導逐漸向內部規則主導過渡[9],使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夠引領新型工業化向高水平邁進。

(二)以產業結構升級為主的工業化階段

工業化階段理論強調,工業化遵循一種結構性變化模式,即從農業向工業轉變。按照這一規律,中國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生產效率的提升[11]。然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不可持續,轉變發展方式勢在必行。同時,在信息化潮流和全球化浪潮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中國開始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理念的核心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以下簡稱“兩化融合”),這也意味著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融入工業化的進程。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出口和投資對推進工業化進程和調整產業結構的拉動作用降低,新型工業化的推進深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和消費結構升級的影響,并由此帶動產業結構呈現新特征。具體而言,兩化融合在新發展階段表現為制造業與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大規模運用替代了簡單的重復性勞動,推動了核心產業向其他產業擴散,形成了較強的產業協同性,產業結構呈現出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趨勢,出現產業邊界模糊的新特點[12],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制造化的模式開始出現。

一方面,制造業作為國家“增長引擎”和引領工業化進程的重點產業[13],呈現出服務化的趨勢。制造業服務化主要體現為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使用嵌入式服務來獲得競爭優勢。制造企業不再只銷售實物產品,而是捆綁銷售包括設計、開發、營銷、保修和售后服務等在內的一系列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服務業面對面的互動特征被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所替代,服務的轉移成本大大降低。在服務業制造化方面,技術創新與新的商業模式相結合,一些類別的服務業愈發傾向于采用制造業的方式參與市場活動,并呈現規模經濟、可貿易性等特征[14]。這些經濟活動很難在統計上實現制造業或服務業的完全區分,使得產業邊界趨于模糊。從產業增加值來看,2022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7. 3%、39. 9%和52. 8%,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日漸凸顯。如果片面地以產業結構作為劃分工業化進程的依據,不僅會使中國出現“過早去工業化”的問題,而且制約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創新空間。制造業能夠通過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發揮規模經濟的作用[14]。服務業能夠助力制造業差異化競爭,實現高附加值。綜合考慮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發展優勢,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成為中國式現代化下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以關鍵生產要素變遷為主的技術—經濟范式

工業化是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的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結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過程[15],進而實現經濟增長。廣泛使用關鍵生產要素意味著新技術—經濟范式的萌芽,這為工業化發展提供了契機。中國工業化道路深受全球性科技革命的影響,從技術—經濟范式所依賴的關鍵生產要素變遷可以看出,中國工業化道路與關鍵生產要素密不可分。

技術—經濟范式的構建通常伴隨著新的低成本生產要素的出現。這些生產要素被稱為關鍵生產要素,其具備成本低和大規模可得性的基本特征。西方工業革命證明了蒸汽機、鋼鐵、電力等成本的降低能夠推動工業化進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鋼鐵、汽車等工業得到快速發展。信息時代,在信息通信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下,產生了新的技術體系[16]。強化對關鍵生產要素的投入和使用,淘汰低質低效的生產要素,帶動了中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

然而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到來,新一代信息技術能夠深度挖掘信息價值,并形成海量數據。2022年中國的數據產量同比增長22. 7%,位居世界第二。除了滿足大規模可得性的特征之外,數據要素也滿足關鍵生產要素的低成本特征。相較于傳統生產要素,數據要素具有非競爭性、可完整復制性和及時性等特征。與有限的物理資源不同,數據可以被多個用戶同時使用且不會因此而減少價值,是一種非競爭性資源,這種非競爭性降低了數據的稀缺性。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有著近乎為零的復制成本和低傳輸成本,這使得數據的分發和共享成本相對較低,數據可以及時以電子形式存儲和傳輸,減少了與實物資源相關的物流和儲存成本,帶來了規模效應和范圍經濟[17]。依據佩蕾絲的觀點,技術—經濟范式的傳播分為導入期和展開期兩個階段。在導入期,關鍵生產要素能夠憑借低成本和大規模可得性提高市場的滲透率,并提升生產率。現階段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技術—經濟范式正處在由導入期向展開期轉變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2020年數據被正式納入生產要素范圍。這也標志著數據逐漸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實現經濟增長的關鍵生產要素。數據要素能夠通過傳輸、處理和解析挖掘有效信息,并作用于其他生產要素,實現數據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的協同,提升企業研發效率、知識創造效率等微觀主體運行效率[18],使新型工業化的驅動方式由發揮關鍵生產要素的直接拉動作用,轉向發揮關鍵生產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的協同作用,為新型工業化發展提供了新的驅動方式。

三、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型工業化的新內涵和新特征

(一)新型工業化的新內涵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傳統意義的新型工業化植根于第五次技術革命浪潮時期。然而現階段全球已經進入以數字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趨勢愈發明顯。在數字經濟時代,中國式現代化下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內涵逐漸深化。結合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邏輯,筆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下的新型工業化是以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為保障,以數據賦能為動力,以兼顧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為目標的智能工業化。根據新內涵,中國式現代化下的新型工業化應包含“一個核心”“三個基本面”。“一個核心”是指智能技術觸發的智能化貫穿工業化的全過程;“三個基本面”是指以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為保障,以數據賦能為動力,以兼顧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為目標。

中國式現代化下新型工業化的核心是智能工業化。智能工業化是對兩化融合內涵的深化,是工業化的高級形態。智能工業化將智能技術嵌入工業內部,使智能化與工業化融合愈發緊密,并最終實現兩者充分融合。一方面,智能化與工業化的融合貫穿制造業全過程,形成智能制造模式,帶動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的提升。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人工智能賦能機器,使其具備感知、分析、學習的能力。在設計和研發過程中,智能化能夠在虛擬環境中對產品進行測試和模擬,實現產品性能的優化。在生產過程中,智能化能夠鏈接各種智能設備,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實時可視化。在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過程中,智能監測和維護能夠及時找出制造過程的問題節點,并進行自我修正,從而保證產品質量。另一方面,智能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是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微觀表現。將服務思想嵌入制造業企業的運行理念中,催生出服務型制造的生產模式。服務型制造以智能技術為依托,注重企業與客戶的合作,以提供更靈活和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這是新型工業化下新的制造方式。

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是中國式現代化下新型工業化的保障。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阻礙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實質問題在于,經濟體制變革無法與快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相協調。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一方面,市場機制通常用于調節微觀結構,但在宏觀和中觀層面仍需政府發揮作用。企業借助市場機制實現要素資源的有序流動,使工業化產品能夠自由流通和高效匹配。同時,制度不完善導致經濟負外部性等問題,需要政府為新型工業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呈現出高度復雜的不確定性和高頻率的互動性[19],對政府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數字政府作為新型治理方式,可以通過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滿足公眾多元化的需求,分類分級開放公共數據,有序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為市場主體發展營造更好營商環境。

數據賦能是中國式現代化下新型工業化的動力。一方面,依托數字技術將信息轉化為數據資源,通過數據流動和積累打通生產鏈的擁堵環節,控制工業信息流,對傳統生產要素進行有效配置。通過識別資源浪費和低效率環節,及時調整生產要素投入組合,消除資源結構性短缺或結構性過剩[20],實現要素資源的協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催生了人機協作的交互式學習模式,使數據要素與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生產要素相協同,提升企業智能化水平,從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提升新型工業化的運行效率提供內生動力。

兼顧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是中國式現代化下新型工業化的目標。一方面,ESG投資體現了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公正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經成為外部投資者考慮的主要投資項目。投資者投資偏好的轉變迫使市場主體在新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采用綠色智能技術滿足日益增長的環保需求,實現經濟活動的綠色化。另一方面,綠色思維滲透到產品制造的全生命周期,數字技術的更新使傳統高耗能技術逐漸被替代,使生產模式趨于綠色化。此外,新型工業化的綠色發展具體體現為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轉型。生活方式的綠色化能夠帶動消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轉型,這會從需求側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21],進而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

(二)新型工業化的新特征

在數字經濟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面臨技術快速更迭和全球貿易放緩的現狀,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對經濟社會的引領帶動作用日益凸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不僅揭示了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新特征,而且為新型工業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新型工業化是勞動力要素與新技能、新就業形態有效匹配的工業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人口規模巨大是新型工業化發展面臨的基本國情。一方面,人口規模巨大對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勞動力就業問題提出了挑戰。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和人口老齡化壓力使中國逐漸喪失勞動力優勢,同時數字技術對勞動力技能匹配也提出了要求。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挖掘消費者偏好等市場信息,能預測供給數量和價格。然而勞動力對數據的處理和分析能力欠缺,存在人力資本無法匹配數字技術的窘境,進而出現結構性失業。另一方面,數字平臺的興起對傳統標準化的雇傭制就業形態發起了挑戰。具備靈活性的“去雇主化”新就業形態具有強大的就業吸納能力,可以彌補傳統就業崗位的不足,為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提供了新途徑[22]。依托重新配置和精準匹配資源的功能,數字平臺突破傳統產業鏈在地理、資源等方面的束縛,通過虛擬空間將任務進行碎片化重組[23],使就業形態突破時空限制,因而勞動力可以隨時隨地從事自己能力范圍內的多項工作。新就業形態憑借低成本、高效率滿足了新型工業化的市場需求,進而改善了資源配置效率和產業組織形態。這就要求在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要使人力資本的發展與新技能相匹配,而且要推動人力資本與新就業形態相匹配。

第二,新型工業化是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工業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并非絕對的平均主義,而是將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就收入差距方面而言,一方面,數據壟斷導致“贏者通吃”的局面,隱私加密技術可以用于隱藏財務交易和資金流動,使稅務部門難以監測和追蹤企業的財務活動。數據壟斷和稅源隱蔽等問題,正在加速拉大不同群體間的收入差距[24]。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意味著勞動者需要新的技能和知識來適應新的工作場景。數字技術增加了高技能、高學歷勞動者的就業機會,使高學歷勞動者與低學歷勞動者的收入差距逐漸拉大[25]。就區域差距方面而言,一方面,要素市場分割是制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點問題,也是中國難以發揮超大市場規模的比較優勢以獲取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問題;另一方面,區域間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的巨大差異也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隨著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數字技術的不斷革新為釋放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潛力提供了契機,這有助于實現跨區域的分工合作,打破市場分割和資源約束。因此,中國式現代化下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重點在于如何通過數字技術縮小收入差距和區域差距,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新型工業化是新型消費場景和新消費模式涌現的工業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價值特征。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的特征,這就要求新型工業化的產品更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新型消費場景和新消費模式要求產品保持創意的同時能夠高效匹配用戶的異質性需求[26]。一味追求創造性會導致研發周期過長,難以將創新創意轉化為企業績效。然而低成本、大規模復制無法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如何在市場供給競爭加劇和消費需求多變的環境中平衡創新與效率成為制造企業關注的重點。另一方面,在精神文明方面,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的融合衍生出數字文化產業[27],這不僅開拓了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以“點擊量”“關注度”為基礎的商業盈利模式具有低成本、可復制的特點,不僅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帶來了市場價值。然而由于數字文化平臺用戶低黏性的特點,客戶能夠通過快速更換平臺滿足自身精神需求。因此,在時間約束下,競爭并不限于同類服務,更多體現為平臺等生態系統的整體競爭,新型工業化如何引導生態系統間以及生態系統成員的良性競爭,進而助力需求轉化為更高的市場價值成為重要議題。

第四,新型工業化是綠色低碳發展的工業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式現代化要求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形成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正反饋效應。將可持續性納入新型工業化的目標是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方面。因此,新型工業化必須符合綠色發展理念,重視自然資源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環境污染是典型的負外部性問題,新型工業化要求將外部性問題內部化,關注綠色低碳項目在防范債務風險和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的作用。一方面,彌補污染產業的“舊賬”,提升綠色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保證新型工業化的綠色低碳轉型;另一方面,發展綠色產業,將綠色理念轉化為生產力,注重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生態資源的協調統籌和生態資源產業的價值開發。此外,算力承接的海量數據能夠準確計算市場主體減排行為,對碳足跡進行跟蹤檢測,使環境保護行為與市場和社會激勵相容[28]。這就要求在新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采用數字技術,將綠色資源轉化為綠色生產力,提升綠色治理能力。

第五,新型工業化是推動互利共贏的工業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中國的發展以和平的方式崛起,在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使中國的工業化以發展社會生產力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的,始終堅持新型工業化的成果服務于社會發展和人民。此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同世界各國建立了互利共贏的關系,為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信息技術和算法愈發先進的環境下,一方面,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努力為世界經濟創造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讓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成果惠及世界,共建互利共贏的新型合作方式和全球治理體系,使中國的發展成果能夠為各國互利共贏和全球治理作出貢獻。

四、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型工業化的推進機制

在深刻認識新型工業化新內涵和新特征的基礎上,筆者從驅動機制、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三個方面構建新型工業化的推進機制。即以產業差異化競爭機制和綠色產業長期激勵機制為驅動機制,挖掘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潛力;以多層次人才供給機制和有效銜接的數實融合機制為運行機制,促進新型工業化高質高效運行;以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和政府部門履職評價機制為保障機制,為新型工業化正常有序推進提供有力支撐。

(一)完善產業差異化競爭機制

產業差異化競爭能為新型工業化帶來長期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可以通過完善硬件基礎設施、形成差異化競爭和補齊鏈條短板彌補產業發展缺口,通過完善生態系統服務拓寬產業發展空間。

一是建立新型基礎設施均等化供給機制,完善區域發展必備的硬件基礎設施。開拓市場的重點在于挖掘國內市場潛力。為此,應以新型基礎設施和數字服務為依托,加強頂層設計。加大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工業互聯網等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拉動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工業需求,發揮新型基礎設施的網絡效應,完善欠發達地區的硬件基礎設施。二是完善產業幫扶機制,助力產業協同創新和產業差異化競爭。一方面,以大城市群—區域級城市群—小城市群的產業梯度轉移為主線,注重城市群內部的產業轉移。建立發達地區和后進地區的協同創新和轉移幫扶機制,推動產業發展布局的合理化,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另一方面,以特色文化資源的利用為主線,打造地區特色文化產業集聚區。鼓勵農村地區通過數字文化產品和地方特色,拓展文化消費空間[29]。三是打造產業鏈合作機制。通過產業鏈條網狀式延伸,強化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效應,帶動國內建立自主的研發設計、生產和服務體系。強化產業鏈與創新鏈的銜接,補齊鏈條短板,使國內企業迅速融入并開拓國外市場,形成以本國產業鏈為核心的布局。四是完善生態系統服務機制。以產業生態系統為核心,提供開放的平臺和應用接口,使生態系統成員能夠共享數據和服務。不斷完善系統進入和退出機制,及時調整系統空間以滿足系統成員需求,拓寬新型工業化市場空間。

(二)構建綠色產業長期激勵機制

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更注重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目標的實現。保持綠色產業激勵機制的長期有效性,不僅需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個方面進行激勵,而且需要通過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解決創新動力不足問題。

從供給側完善綠色資源共享機制。一是建立生態資源大數據平臺。挖掘和整合生態資源的數據信息,實現環境數據和信息開放共享,打造綠色生態產品,并構建綠色產品質量溯源機制,加強綠色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打造一體化碳排放管理體系。通過機器學習分析、預測碳足跡數據,并進行虛擬場景模擬,對模擬結果超過綠色標準臨界值的環節進行參數優化調整,實現污染的前端治理,形成企業碳足跡共享的管理自治模式。

從需求側建立綠色生產倒逼機制。一是打造綠色理念的網絡營銷體系。通過精準推送綠色產品的個性化數字廣告,加大對綠色低碳理念的宣傳,引導并鼓勵消費者選擇綠色生活方式,以綠色化需求倒逼供給實現綠色化。二是優化“數字金融+綠色低碳”的服務體系。以新型工業化發展所需場景為導向,加強跨系統多層次合作,鼓勵金融機構分類開發綠色金融產品,拓寬綠色融資渠道。

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是彌補微觀主體綠色創新激勵不足的重要途徑。應建立全國涉稅信息共享平臺,使稅務部門與環保部門實現數據共享,運用自動監測系統和算法模擬,分類逐級制定綠色稅收優惠方案。同時,應構建可追溯的補貼體系,通過數據分析精準評估需求,分類制定綠色產業補貼標準,建立個性化補貼資格評估機制,完善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確保補貼政策的公平性和及時性。

(三)健全多層次人才供給機制

以人的需求為中心是實現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勞動力是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滿足勞動力多元化的需求,進而實現人力資本的高級化,能夠推動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多層次的市場需求和新經濟形態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力資本[30],然而現階段中國新就業形態在教育水平和職業技能水平等方面呈現整體低水平的特點[31],因而需要完善多樣化人才培育交流機制,培育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破除阻礙人才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形成人才發展良性循環。

在人才培育方面,一是完善基礎教育資源分配機制。強化人才培育的頂層設計,加大偏遠地區基礎教育的財政投入,優先將基礎教育資源向欠發達的農村和鄉鎮傾斜,帶動國家整體層面教育水平的提升。二是建立復合型人才跨部門協作機制。以交叉學科人才培育為重點,完善政、產、學、研、創互動模式,打通人才鏈銜接的關鍵環節,提升人才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運用的能力。三是完善終身學習機制。新就業形態對基礎性技術、專業化程度的要求較高,因而需要完善終身學習的激勵機制,鼓勵人們通過在線學習等方式不斷更新專業技能和知識,加快重點職業的專業化教育,以專業化帶動行業效率的提升。

在人才交流方面,一是借鑒發達國家技術移民經驗,開辟技術人才移民的綠色通道,提升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二是健全人才流動配置機制。以開放式創新的生態系統開展國內外人才交流,搭建跨界交流的數字平臺,實現開放共享的知識技能交流,發揮知識的溢出效應,提高人才的創新能力。三是創造創新性環境。搭建“企業—創意人才—創意項目”交流平臺,優化人才鏈、資源鏈、產業鏈的互聯互通,充分發揮人才的潛能,提升創意轉為競爭力的可能性,有效平衡創意與效率的關系。

(四)建立有效銜接的數實融合機制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數實融合的關鍵在于建立有效銜接的融合機制。一方面,完善產業融合的硬件基礎。新型基礎設施是助力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要打造新型基礎設施分類運行機制。另一方面,完善產業融合的標準,提升融合的軟實力。一致的標準能夠為減少路徑偏離提供有力支撐[32],保證新型工業化正常有序運行。

在完善硬件基礎設施方面,一是拓展信息基礎設施的功能。保證信息基礎設施所傳輸的數據準確、及時,推動數據共享,為融合基礎設施提供服務,助力融合基礎設施的數據采集和開放。二是開拓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應用場景。結合行業的差異性和新型工業化的需求,加強融合基礎設施的創新度和協調度,以高效的鏈接加快場景落地。三是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統一發展思路,實現共性技術的開放共享,加快推進融合基礎設施與信息基礎設施協同發展。

在提升軟實力方面,一是分類構建可推廣的標準體系。以融合領域內的市場需求為重點,從基礎共性標準、關鍵核心技術標準和產業應用標準三個方面搶占標準制定權。強化對基礎共性標準的系統布局,重點在于及時彌補空白領域。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標準,加強基礎研究與產業鏈的緊密銜接。搶占產業應用標準制定權,打造產業標準化示范試點,加快產業應用標準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的滲透和應用。二是構建開放包容的標準交流機制。以產業鏈合作為契機,鼓勵國內標準“走出去”,建立國際標準交流平臺,提升中國在國際標準制定過程中的話語權,提高國內標準的國際影響力。三是推動跨部門協作機制,完善標準認證體系。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認證管理制度和“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標準認證平臺,對標準進行動態認證,以市場檢驗為反饋,推動平臺進行信息公示,提升認證的規范化和透明度。

(五)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

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參與要素分配,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使數據能夠按照市場規律流向高生產率領域,提升新型工業化資源配置效率。同時,完善數據要素市場體系,縮小數據要素分配不均導致的收入差距,提升數據要素分配的公平性。因此,應注重初次分配的基礎性作用和再分配的調節作用,保障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兼顧效率與公平。

發揮初次分配的基礎性作用,建立數據要素收益分配機制。初次分配的關鍵在于分配主體和分配比例。發揮數據要素初次分配基礎性作用的重點在于數據的確權和定價。一是加快完善數據產權歸屬制度。一方面,按照個人數據、政務數據和商業數據對數據進行分類確權;另一方面,按照數據擁有權、數據處理權和數據使用權對數據進行分類確權。二是探索數據多元權利主體在應用場景下的動態價格機制。動態調整數據價格,開展行業試點,以點帶面完善數據定價機制。

發揮再分配的調節作用,加大稅收和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一是探索智慧稅收調節模式。在數字平臺的稅收制定方面,針對跨國數字平臺憑借稅制差異獲得稅收優惠的行為,制定完善跨國平臺專門稅收制度,為積極推動數據共享和規范數據使用提供標準。采用機器學習方法對智能稅收模式進行模擬,強化人工智能技術的互補作用,利用模型算法改進重點行業納稅模式。二是完善轉移支付調節模式。采用自動化流程來處理轉移支付申請和審核,提升轉移支付的供給效率。同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合理分配各項轉移支付的比重,提升轉移支付的精準度。

(六)強化政府部門履職評價機制

工業化的演進過程也是相關制度和政策體系不斷改革創新的過程。在數字經濟時代,惡性的平臺競爭以及隱秘的壟斷、合謀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數據要素發揮作用的空間。因此,需要政府發揮作用,以解決負外部性問題。

一是建立持續性的評價互動機制。打造以中央政府為主導的政務評價平臺,提升政府政務評價的時效性,使評價結果呈現動態性,便于地方政府及時整改相關問題。二是構建多元化共治機制。在監管治理中,引導企業構建防范、識別、應對風險的自我監督機制。鼓勵跨組織協作的第三方監管機構加入監管體系,建立數據溯源和追蹤性能標準化的監管系統。制定平臺交易和活動準則,分類推進準則試點。在監管保障中,提升政府的數據處理能力,降低數據共享造成的隱私過度暴露風險,保證數據交易的規范性。三是構建數字化發展治理機制。以政府公開算法規則為重點,采用算法監管,統一執法標準和提高執法透明度。綜合考慮算法技術的差異性和算法應用風險的差異性,分類構建具體化、可操作的評估體系,從平臺功能和用戶評價等方面,定期對平臺運營效果和交易情況進行評估。

五、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這為中國推進新型工業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數字技術的滲透和賦能是新型工業化區別于傳統工業化的最主要特征,推動了新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并逐漸衍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邏輯。即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的制度變遷、以產業結構升級為主的工業化階段和以關鍵生產要素變遷為主的技術—經濟范式。這種發展邏輯既體現了大國工業化發展的共性規律,又蘊含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反映了中國在工業化道路方面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型工業化朝著以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為保障,以數據賦能為動力,以兼顧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為目標的智能工業化方向邁進。與此同時,新型工業化的新特征是勞動力要素與新技能、新就業形態有效匹配,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新消費場景和新消費模式涌現,綠色低碳發展,推動互利共贏。為此,要以系統性思維構建新型工業化的推進機制:完善產業差異化競爭機制,構建綠色產業長期激勵機制,健全多層次人才供給機制,建立有效銜接的數實融合機制,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強化政府部門履職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 任志江,林超,湯希.從新民主主義工業化道路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J].經濟問題,2020(2):17-26.

[2] 劉洪愧,鄧曲恒.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文明新形態的理論分析[J].經濟學動態,2022(6):11-24.

[3] 劉志彪.全國統一大市場[J].經濟研究,2022,57(5):13-22.

[4] 韓保江,李志斌.中國式現代化:特征、挑戰與路徑[J].管理世界,2022,38(11):29-43.

[5]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新型工業化內涵特征、體系構建與實施路徑[J].中國工業經濟,2023(3):5-19.

[6] 劉建軍.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J].中國社會科學,2023(3):60-74+205-206.

[7] 任保平.從中國經濟增長奇跡到經濟高質量發展[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13(6):3-34.

[8] 何東霞,何一鳴.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用制度變遷解釋中國經濟增長的各種理論模型綜述[J].上海經濟研究,2006(4):38-45.

[9] 周業安.中國制度變遷的演進論解釋[J].經濟研究,2000(5):3-11+79.

[10] 高培勇,袁富華,胡懷國,等.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與治理[J].經濟研究,2020,55(4):4-19.

[11] 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46(5):4-16+ 31+3.

[12] 郭克莎.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趨勢與“十四五”時期政策思路[J].中國工業經濟,2019(7):24-41.

[13] 黃群慧,黃陽華,賀俊,等.面向中上等收入階段的中國工業化戰略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17(12):94-116+207.

[14] 胡樂明,楊虎濤.產業發展戰略選擇的內在邏輯——一個連接演進的解析框架[J].經濟研究,2022,57(6):45-63.

[15] 張培剛.論工業化與現代化的涵義及其相互關系[J].經濟學家,1992(4):53-61+127.

[16] 蔡躍洲.“互聯網+”行動的創新創業機遇與挑戰——技術革命及技術—經濟范式視角的分析[J].求是學刊,2016,43(3):43-52.

[17] 李三希,李嘉琦,劉小魯.數據要素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與推進路徑[J].改革,2023(5):29-40.

[18] 蔡躍洲,馬文君.數據要素對高質量發展影響與數據流動制約[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38(3):64-83.

[19] 戴長征,鮑靜.數字政府治理——基于社會形態演變進程的考察[J].中國行政管理,2017(9):21-27.

[20] 余東華,李云漢.數字經濟時代的產業組織創新——以數字技術驅動的產業鏈群生態體系為例[J].改革,2021(7):24-43.

[21] 楊虎濤.智能綠色增長、生活方式與社會—政治范式的重構[J].財經問題研究,2021(3):3-12.

[22] 洪銀興,王輝龍,耿智.從供給和需求兩側夯實新發展格局的根基[J].經濟學動態,2023(6):3-14.

[23] 李海艦,李燕.對經濟新形態的認識:微觀經濟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20(12):159-177.

[24] 楊銘鑫,王建冬,竇悅.數字經濟背景下數據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制度進路研究[J].電子政務,2022(2):31-39.

[25] AUTOR D H, KATZ L F, KRUEGER A B. Computing inequality: have computers changed the labor marke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4):1169-1213.

[26] 吳小龍,肖靜華,吳記.當創意遇到智能:人與AI協同的產品創新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3,39(5):112-126+144+127.

[27] 江小涓.數字時代的技術與文化[J].中國社會科學,2021(8):4-34+204.

[28] 蔡昉,江小涓,黃泰巖,等.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筆談(上)[J].經濟研究,2022,57(11):4-28.

[29] 顧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就、經驗與展望[J].管理世界,2022,38(7):49-60.

[30] 李曉華.數字技術推動下的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J].改革,2021(10):72-83.

[31] 陳云.新就業形態內涵、發展趨勢與政策思路[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16):60-69.

[32] 戚聿東,杜博,葉勝然.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協同驅動數字產業創新[J].中國工業經濟,2022(8):5-24.

New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Logic,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on Mechanisms

DU Chuan-zhong1, WANG Chun 2, WANG Jin-jie2

(1.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Summary: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real economy to promote new industria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in the late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core of grasping the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is the route that Chinese modernization must take. Therefore, how to use digital technology to lea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s a major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to realize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elucidates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three aspects of economic system,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key production factors based on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and techno?economic paradigm. This paper also explains the new connotation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as intelligent industrialization, which is guaranteed by a better alignment between an efficient market and a well?functioning government, powered by data empowerment, and considered to have both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growth benefi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key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matching of labor force with new skills and new forms of employment, build a collaborative and shared factor market, and create new consumption scenarios with healthy market competition, build a green and low?carbon resource?saving development model, and advocate a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with mutual benefit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systematic think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a long?term and effective promo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should promote industrial differentiation competition, encourage green production and green governance,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circle of the talents supply and demand, improve hardware infrastructure and soft power, optimize the market?oriented allocation of factors, and strengthen government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new connotation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t clarifi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systematically proposes the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thus facilita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industrial differentiation competition

(責任編輯:孫艷)

[DOI]10.19654/j.cnki.cjwtyj.2023.12.004

[引用格式]杜傳忠,王純,王金杰.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新型工業化研究——發展邏輯、內涵特征及推進機制[J].財經問題研究,2023(12):41-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黑人在线|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国产97视频在线|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a级毛片网|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国产精品性|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久久综合成人| 亚洲男女天堂| 国产流白浆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尤物国产在线|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欧美一道本|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97久久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床戏一区|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无码日韩视频| 欧美成人第一页| 青青草原国产|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类av怡春院|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91视频国产高清|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欧美区在线播放|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第一区|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毛片免费试看| 亚洲另类色|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av在线|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在线欧美|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