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強小燕,羅飛,田丹,張友,李干蓉,張明洋,楊起會
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僅占陸域面積10-15%的喀斯特地區。中國西南喀斯特地區作為典型的喀斯特生態脆弱區,由于人地關系緊張導致農民生產活動向陡坡地區拓展,大量森林被砍伐,加劇土壤侵蝕和石漠化[1]。水土流失是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威脅人類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和水生生態環境安全。貴州位于我國西南部喀斯特中心,地形主要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占貴州國土面積的92.5%,土薄坡陡,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相對脆弱[1]。1987年到2000年間,貴州水土流失面積由76670km2(44%)下降到73179km2(42%),水土流失問題已經嚴重阻礙貴州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威脅兩江流域(長江、珠江)生態環境安全[1]。為了防治水土流失,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實施了多項大型生態建設工程來增加地面植被綠化,改善土壤質量,防止土壤侵蝕,保護水土等資源,維持和提高土壤生產力[1]。水土保持工程實施過程必然產生一定的經濟、環境效應。近年來,工程環境效應越來越被眾多學者關注[7-9]。但工程實施效果及其可持續發展評價還缺乏統一標準[10]。本文以思南縣2021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為例,通過對項目實施實施水土保持措施后所獲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或收益的預測與計算評價,通過水土保持效益的分析,不僅可以以實際量值衡量水土保持措施的成效,還可以檢驗水土保持的前期規劃、設計是否合理,最終為水土保持方案的選擇提供一定的支撐。
大壩場位于云貴高原東部,思南縣城東南部,距思南縣城40km,地處烏江流域上游,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質結構為下古生界寒武系的爐山組(E3l)、奧陶系的大灣組(O1d)及新生界第三系的下第三系,出露的巖層為碳酸鹽巖和碎屑巖。巖性為中厚層的白云巖,中厚層狀灰巖、白云質灰巖在區內均有出露。地勢西高東低,區內地貌類型以溶蝕及溶蝕-侵蝕成因的低中山、中山、巖溶盆地為主,地表多為第四系沉積物,土壤類型以黃壤為主,在河谷地區有紫色土土類,土層較薄,植被稀疏。由于大多是山區,以農業經濟為主,土壤資源十分稀缺,人地矛盾尖銳,耕作方式較單一,為維持必要的生活,不得不頻繁進行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活動,加之降雨頻繁,導致轄區內水土流失嚴重,據統計,水土流失面積為1269.88hm2,相當于94%的土地遭受著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大壩場區域被納入思南縣2021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區。(圖1)

圖1 項目規劃區域圖
本項目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占1100平方千米,主要涉及的措施有營造經濟林、封育治理、保土耕作、建立工程碑、封育牌等。配套建設蓄水池、沉沙池,新建機耕道及寬作業便道,截水溝,新建防護堤、涼亭及監測平臺等,具體的水土保持措施情況如表1。

表1 水土保持措施及數量匯總表
(1)田間道路工程:為了改善耕作條件,根據工程總體布置原則,結合特色油茶產業規劃,并充分利用現有的田間道路布置。本工程擬定在項目區內經濟林區域和其它園區區域布置機耕道1條,共計730m。
(2)小型蓄排引水工程:主要為排水溝、截水溝、蓄水池和沉沙池。小型蓄排引水工程布置的目的主要是解決部分經濟林灌溉。為便于蓄水,蓄水池、沉沙池布置在機耕道內側,并修建截水溝引水進入蓄水池。
(3)經濟林:根據思南縣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結合大壩場鎮的產業布局,經思南縣水務局和當地政府等部門共同協商,在項目區內實施油茶167.06hm2,分別布置區內各個自然村。
(4)保土耕作措施:項目區耕作土地主要集中在坡耕地區,通過進行科學耕犁整地,根據土壤背景理化特征引進專家推薦培肥配方,定期開展栽培管理技術培訓,強化耕作技能,改善土壤結構和肥力狀況,在不影響農作物產量的同時,減少農業生產資料投入,提高土壤抗侵蝕能力。
(5)封育治理:根據項目區下墊面的特性,在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和生態功能脆弱區實施封禁管護,促進現有植被生態系統良性演替,防治其水土流失。
區內涉及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截水溝、防護堤、蓄水池、沉砂池、機耕道、工程碑。
結合區內發展當地產業特色經濟的規劃要求,以發展農村經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為原則。在交通方便、集中、連片的地塊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經濟林,同時將郁閉度<0.50的低質低效林地、疏幼林以及覆蓋率較低的灌木林地采取封育措施。
根據思南縣2021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綜合治理要求,在主要耕作坡耕地上實施保土耕作措施,優化土壤培養配方,提升土壤肥力有效性,改善土壤質量,增加糧食產量和經濟收益。目標保土耕作面積165.04hm2。
(1)蓄水效益
保土措施改變地表微地形增加土壤入滲,植物措施增大地表植被面積增加土壤入滲,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能直接攔蓄徑流。根據保水效益計算式得出,項目年蓄水效益為11.42萬m3。
(2)保土效益
水土保持措施改變微地形,增加地表植被,減輕面蝕,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有效制止溝頭前進、下切和擴寬,減輕溝蝕,可直接攔截泥沙。各項措施的年保土效益計算方法與保水效益相似,經計算,項目年減少泥沙量為0.56萬噸。具體的水土保持措施實施的蓄水保土效益見表2。

表2 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統計表
通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項目區內林草植被覆蓋率達到47.8%,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81.18%。水土保持措施的優勢充分顯現出來,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及氣候在項目區內都有很大的提高,年土壤侵蝕量減少了0.56萬噸,侵蝕模數也遠遠低于之前。
通過水土保持工程的實施,調整了項目區產業結構,增加人人均收入,改善了人們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等社會效益,具體表現為:
(1)通過項目的實施,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和利用率,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產品質量和產量,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配套建設道路工程以及小型水利工程,使項目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水平得到有效改善與提高。
(2)項目實施過程中,可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農民群眾脫貧致富,提高項目區村民的就業率,通過讓村民的就業,實現當地的農村經濟增長。
(3)通過項目封山育林等措施,增強境內暴雨就地入滲和地面植被吸持雨水的作用,削減洪峰,提高庫塘攔蓄調洪能力和溪河行洪能力,降低暴雨成災幾率,減少滑坡、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災害,使群眾具有安居樂業的生產生活環境。
(4)工程建成后,較大幅度提高項目治理區林草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減輕水土流失的危害程度,降低生存風險;吸附空氣中有害氣體(如CO2)和粉塵微粒,凈化治理區空氣,使之更清新、更有益于人類健康;美化景觀,使之更符合“返樸歸真”的現代文明生活理念。環境容量的提升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以生態旅游為主導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奠定一個好的基礎,推動區域經濟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治,通過荒地改造,將原來的167.06hm2荒地改造成167.06hm2油茶基地。由表3看出,治理后經濟林2年后可進入初盛產期,治理前年凈產值為57.29萬元,治理后年凈產值為221.97萬元,治理2年后年凈增產值164.68萬元,即農民年增加凈產值164.68萬元,思南縣2021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涉及農業人口1282人,治理2年后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達1285元,大于目標值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2865元。

表3 項目區治理前后經濟效益計算表
項目區經濟效益收入主要體現在糧食收入,包括玉米、小麥和油茶等。項目實施前后,毛經濟收入增加了300.7萬元,在以前的基礎上提高209.94%。凈產值增加214.68萬,凈產值在以前的基礎上增加221.84%。通過水土保持工程實施不僅帶動項目區及周邊產業結構調整,同時也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表3)
本文以思南縣2021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為例,通過對項目實施的對前后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或收益的預測與計算評價,主要結論如下:
(1)通過對水土保持方案實施后的效益進行分析比較,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后的年凈產值可高達164.68萬元,蓄水增加量11.42萬m3,保土0.56萬t,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81.18%。
(2)項目實施前后,毛經濟收入增加了300.7萬元,在以前的基礎上提高209.94%;凈產值增加214.68萬,凈產值在以前的基礎上增加221.84%。
(3)通過水土保持工程的實施,調整了項目區產業結構,增加了人均收入,改善了人們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等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