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姜堰生態環境局 張景
染色工序:坯布→坯布準備→預定型→染色→水洗→脫水→理布→烘干→拉毛→梳毛、刷毛→燙光→剪毛→搖粒→定型→整理→產品。印花工序:坯布→預定型→印花→蒸化→水洗→脫水→烘干→拉毛→梳毛、刷毛→燙光→剪毛→搖粒→定型整理→產品。
(1)廢水產生環節:主要為染色工序的染色廢水、染色水洗廢水、染色脫水廢水,印花工序的印花廢水、印花水洗廢水、印花脫水廢水,設備沖洗廢水、地面沖洗廢水、職工生活廢水、循環冷卻系統排水,燃煤鍋爐廢氣處理設施的脫硫除塵廢水。(2)廢氣產生環節:1.鍋爐廢氣;燃煤鍋爐或生物質鍋爐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等;2.污水處理站,主要位包括初沉池、生化池、污泥濃縮池等含有廢水,主要污染因子為氨氣和硫化氫;定型車間:預定型、烘干定型、后定型廢氣;3.印花車間:印花、蒸化廢氣;4.燙光車間,燙光煙氣;5.染色車間:染色廢氣,水洗(加醋酸)廢氣;6.拉毛、后整理,主要為顆粒物、粉塵。3.固廢主要來源污水或中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鍋爐(煤炭、生物質顆粒)產生的灰渣,定型機廢氣處理后產生的廢油、廢染料助劑及包裝物,廢氣處理產生的廢過濾棉、廢活性炭、廢光氧燈管等[1]。
管理要求:是否采取措施實現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管理,生態紡織品的開發和認證是否已經開始,生產過程中是否使用對生態環境沒有負面影響的無害環保原輔材料; 是否符合國家和地方有關環境法律法規,污染物排放是否符合國家和地方排放標準。污染物排放許可證是否已經下發; 單位環境管理體系是否健全,生產數據有是否有相關記錄。
檢查生產手續和環保設施,檢查排污許可證,對相關污染防治設施、排污口、污染物監測裝進行檢查。一般工業固廢和危廢的相關情況是否與排污許可證一致[2]。
1.廢水:①廢水排口、雨水口、清下水口是否按排污許可證要求設置,是否私設排污口;②廢水排口、雨水口、清下水口是否按排污許可證要求設置在線監控,核查在線監控安裝的位置,六價鉻的在線監控點位應在車間排口,其他污染物在線監控點位應在廢水處理設施排放口,核查流量、污染物種類、污染物排放數值等是否達到相關要求;③檢查生產車間廢水產生環節產生的廢水是否進污水溝,廢水是否收集徹底,有無暗管、滲坑、移動泵等,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是否徹底到位,是否因廢水處理設施某些工序未遮蓋等行為導致雨水進入廢水收集池,部分物料、設備、產品、原料、污泥等因未采取三防措施,導致廢水進入雨水管網。
2.廢氣:對生產個環節產生的廢氣進行檢查,檢查廢氣收集系統效果;檢查凈化系統是否正常運行;檢查廢氣排放口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是否符合國家和地方標準。廢氣排放口檢查應注意:①檢查廢氣排氣筒高度是否符合相關規定。② 檢查廢氣排氣通道上是否設置采樣孔和采樣監測平臺,采樣監測平臺建設否符合相關技術要求。③無組織排放源:檢查無組織排放的粉塵、煙塵、VOC 的排放點,有條件做到有組織排放的,是否實行有組織排放;VOCs 的無組織排放是否達到《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標準》[3]。
3.固廢
檢查固廢產生排放情況與生產經營情況是否一致。①污泥量:生化污泥量按有機物濃度、污泥產率系數計算,物化污泥量根據廢水量、懸浮物、藥品投加量、有機物去除率等進行計算。②爐渣:按照鍋爐燃料使用情況進行計算。③廢礦物油:定型機廢氣收集處理后的廢油按照原料使用情況以及去除率進行計算。④廢染料助劑包裝物:按照染料使用量進行計算。⑤廢氣處理產生的廢過濾棉、廢活性炭、廢光氧燈管按去除率和更換頻率計算。
1.污水處理設施檢查要點
①查用水量:一般情況下,廢水量為全廠用水量80%-85%左右。②查運行狀態是否正常:檢查主要工序運行情況,加藥裝置是自動加藥還是手動加藥,如果是自動加藥需查看加藥程序和設備能否按照設定運轉,如果是手動加藥,需專人負責并查看藥品入庫單、出庫單、加藥記錄等;檢查好氧生化處理裝置曝氣區,如果在曝氣區發現大量堆積的泡沫,或者泡沫的色澤發生了變化,則預示著好氧處理系統的運行出現了問題[3]。③查污泥處理、處置:檢查廢水處理中排出的污泥產生量和污水處理量是否匹配(一般物化-生化裝置產生污泥量為 3%-7‰),污泥的堆放、存貯是否會產生二次污染。④查設施的歷史運行情況:檢查設施的歷史運行記錄,結合記錄中的運行時間、處理水量、能耗、藥耗等數據,綜合判斷歷史運行記錄的真實性,確保水污染防治設施的歷史運行情況。⑤查處于停產狀態時,污水處理設施添加營養液、廢水進出口情況。營養液添加情況需查看臺賬能否保證菌種活性。⑥查污染物的收集、處理、排放等環節:污染物的收集是否有滲漏現象。同時,注意初期雨水收集,并接駁至污水收集系統,檢查污水管道,不得有不必要的管道和設備(如三通、軟管、移動泵等)。檢查應急池是否完整,是否能夠保證廢水的截留和存儲,并提醒企業及時處理應急池中的廢水。
2.VOCs廢氣收集處理系統的檢查要點
檢查定型機、燙光機、印花機等設備是否安裝有廢氣收集處理系統,且與生產工藝設備同步運行;廢氣收集系統采用外部排風罩的,距排風罩開口面最遠處的 VOCs 排放位置,控制風速是否≥0.3m/s;廢氣收集系統開口面積及捕集效率和廢氣排放是否匹配;廢氣輸送管道是否出現臭味,漏風等感官可察覺泄露;廢氣收集、處理設施及 CEMS 是否與生產工藝設備同步運行,無擅自停運或不正常運行情況;是否建立臺賬,記錄VOCs處理設施的主要運行和維護信息;靜電式處理工藝檢查現場電機運行狀況(主要看電場電壓狀況),水噴淋處理工藝廢油產生情況(主要看油水分離箱狀況,循環噴淋水泵是否開啟),活性炭吸附裝置是否按照規范更換活性炭、是否存在短路,高溫等離子焚燒、催化燃燒、RTO檢查燃燒溫度是否在設計范圍內,現場檢查如圖1所示。

圖1 廢氣裝置檢查
3.污水處理站廢氣處理裝置檢查要點
廢水儲存和處理設施敞開頁面上方100mm處VOCs檢測濃度≥100ppm,是否采用浮動頂蓋,或采用固定頂蓋,收集廢氣至VOCs廢氣收集系統,或其他等效措施;檢查初沉池、生化池、污泥濃縮池等廢氣產生部位有沒有加蓋密閉并集氣收集,有沒有泄漏點,現場檢查如圖2所示。如使用噴淋吸收工藝的,需要對處理塔水泵運行情況、吸收洗滌水的PH值進行檢查。采用生物脫臭的,檢查其溫度、濕度。采用 UV紫外線光解的,檢查紫外線燈管是否開啟。(見圖2)

圖2 污水裝置檢查
4.在線監測檢查要點
檢查環境檢測裝置是否運行正常,檢測裝置參數及取樣點,發現問題及時調整。
5.固廢貯存設施檢查要點
一般固廢:是否建設貯存設施、場所并安全分類存放;貯存場所是否執行相關污染控制標準與規定;是否存在無任何防護設施隨意露天堆放現象。危險廢物:貯存場所地面是否作硬化及防滲處理;場所有無雨棚、圍堰或圍墻(或者是封閉倉庫);有無廢水導排管道或渠道,是否將沖洗廢水納入廢水處理設施處理;有無泄露液體收集裝置;裝載危險廢物的容器是否完好無損;有無規范的視頻監控、通訊設備、照明設施和應急設施,應急設施是否齊全;倉庫是否設置氣體導出口及氣體凈化裝置,氣體凈化裝置運行情況;是否存在性質不相容而未經安全性處置的危險廢物混合貯存以及危險廢物混入非危險廢物中貯存的現象;危險廢物是否分類存放,不同類危險廢物建是否有明顯的間隔;危險廢物的容器和包裝物,貯存設施是否規范設置危險廢物識別標志;k.是否有超期貯存情況,是否及時申請延期[4]。現場檢查如圖3所示。

圖3 固廢現場檢查
是否將污染處理設施管理納入日常管理工作范疇,落實責任人、操作人員、維修人員、運行經費等,建立崗位責任制、制定操作規程、建立管理臺賬,進行科學管理,以保存檔案資料,方便查詢。基本信息:檢查企業名稱、經營地址、企業類別、法人代表、產品名稱、工藝規模、投資、排污許可證編號等信息;(2)監測記錄信息:按排污許可證要求記錄在線監測和手動監測的相關內容;(3)其他環境管理信息:記錄應對重污染天氣期間(特殊時段)生產執行情況,固體廢物收集處理信息;(4)生產設施運行管理信息:生產設施、公共單元和全廠運行情況,重點是與產生污染物、治理、排放相關的運行記錄,主要產品的產量,主要原輔材料、燃料、電力的耗用記錄;(5)污染治理措施運行管理信息:記錄所有污染處理設施的運行參數,包括污水處理設施每日進出水量、藥劑使用量、污泥產生量、出水水質、維護記錄等。廢氣處理設施運行記錄、維 護記錄等,特殊工況污水防治設施運行記錄、應對措施等。(6)環境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7)一般固廢:①是否建立健全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全過程的污染環境防治責任制度。②查看管理臺賬,是否如實記錄產生的種類、數量、流向、貯存、利用、處置等信息。③查看委托處置合同,是否在有效期內,對方的相關證件,以及是否在合同中約定污染防治要求。④查看有無管理計劃,是否包括種類、數量、流向、貯存、利用、處置等有關情況,以及是否包括減少工業固體廢物產生、促進綜合利用的具體措施。(8)危險廢物:①是否建立責任制度,明確負責人;負責人是否熟悉危險廢物管理相關法規、制度、標準、規范。是否在適當場所的顯著位置張貼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責任信息,表明危險廢物產生環節、危險特性、去向及責任人等。是否在企業廠區門口設置規范的危險廢物信息公開欄,或者在其官網公開相關信息。②是否建立廢物管理計劃,對危險管理措施是否完善。③是否及時申報重大改變。④查看是否向生態環境部門報批危險廢物轉移計劃,并得到批準;是否如實填寫轉移聯單并保存齊全。[5]⑤查看委托處置合同和對方危廢經營許可證應在有效期內。⑥有無制定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是否報生態環境部門備案,查看每年組織應急演練的記錄。⑦.檢查單位管理人員和危險廢物收集儲存人員的培訓記錄,看能否掌握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規定。⑧.查看危險廢物臺賬,是否如實和規范記錄危險廢物貯存情況。
本文闡述現場檢查的印染行業基本情況、現場管理檢查要點等,供生態環境管理人員現場管理作為參考,杜絕現場檢查過程中標準不統一、隨意性管理的問題。同時,這也讓印染企業明白管理檢查的要求和標準,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部門監管能力、提升企業環境管理水平,真正實現環境管理、管理的公開高效、環境效益的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