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芬,劉建麗,焦麗華
(唐山市婦幼保健院兒內科,河北 唐山 063000)
兒童糖尿病是危害兒童和青少年健康的內分泌疾病。據統計,我國兒童1型糖尿病患病率為2/10萬~5/10萬,并呈低齡化趨勢增長[1];2型糖尿病患病率亦隨著兒童肥胖人數日益增多而增高[2]。初診糖尿病患兒常伴有其他內分泌代謝異常,與后期血糖控制達標情況及胰島β細胞功能相關。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GH)/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軸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代謝軸,參與生長、新陳代謝及血糖代謝調節[3],其中IGF-1是一種結構與胰島素相似的激素,主要由肝臟在GH刺激下產生,作用于周圍靶器官發揮胰島素樣作用,增加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抑制胰島素抵抗狀態,穩定血糖水平[4]。GH是一種葡萄糖反調節激素,在低血糖時升高,發揮高血糖作用并導致胰島素抵抗[5]。探討糖尿病患兒的GH、IGF-1水平可能有助于了解其胰島β細胞功能,并促進血糖控制達標,但是其間關系尚未得到證實。鑒于此,本研究擬檢測糖尿病患兒的血清GH、IGF-1水平,分析其與血糖控制、胰島β細胞的相關性,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唐山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型和2型糖尿病患兒共136例,其中男81例(59.56%),女55例(40.44%);年齡為2~14歲,平均(7.02±2.35)歲;1型糖尿病105例(77.21%),2型糖尿病31例(22.79%)。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6]和《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7]中的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周歲以下。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液疾病;②有感染性疾病、先天遺傳性疾病;③資料不全或實驗室數據缺失。
收集患兒的相關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糖尿病家族史、實驗室檢測數據(血糖、血脂、GH/IGF-1),以及低血糖、酮癥酸中毒發生情況等。根據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8]將患兒分為Ⅰ組(HbA1c<7%,42例)、Ⅱ組(HbA1c為7%~<9%,60例)、Ⅲ組(HbA1c≥9%,34例)。本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審核批準(P514241)。
1.2.1標本的采集
門診當日或入院24h內采集空腹肘靜脈血3mL,室溫下靜置,待血液自然凝固后取上層液離心(4℃下5 031×g,離心半徑10cm)10min,取血清上機檢測。
1.2.2 GH/IGF-1的檢測
BIOBASE 2000全自動酶免分析儀(山東博科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應用酶鏈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GH、IGF-1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晶抗生物公司。
1.2.3血糖和血脂的檢測
鄭州安圖A2000全自動化學發光測定儀及配套試劑檢測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PG)、空腹胰島素(fasting insulin,FINS)、空腹C肽(fasting C-peptide,FC-P)、餐后2hC肽(2h postprandial C-peptide,2hFC-P)水平。D-10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儀(美國Bio-Rad公司)檢測HbA1c水平。穩態模型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FPG×FINS/22.5,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β-cell function,HOMA-β)=20×FINS/(FPG-3.5)。日本奧林巴斯AU582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載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載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
1.2.4胰島β細胞功能的檢測
所有患兒均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試驗前禁食12h,OGTT后30min、60min、120min、180min時分別采集靜脈血3mL,全自動化學發光測定儀檢測胰島素、血糖、C肽(C-peptide,C-P)水平。計算糖負荷30min凈增C-P與葡萄糖比值(△C-P30/△G30),糖負荷30min凈增胰島素與葡萄糖比值(△I30/△G30),評估早相胰島素分泌功能;計算120min血糖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校正后的C-P AUC(C-PAUC/GAUC)和120min血糖AUC校正后的胰島素AUC(IAUC/GAUC),評估總的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采用不規則梯形法計算AUC。

三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糖尿病分型、身高、體重、病程、糖尿病家族史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發癥中低血糖和酮癥酸中毒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Ⅲ組低血糖和酮癥酸中毒發生率均高于Ⅰ組(χ2值分別為7.153、8.050,P<0.017),但與Ⅱ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5.632、3.134,P>0.017),見表1。

表1 三組基線資料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among the three
Ⅲ組的HOMA-β、△C-P30/△G30、△I30/△G30、C-PAUC/GAUC、IAUC/GAUC、ApoA1、IGF-1均低于Ⅱ組和Ⅰ組(P<0.05),且Ⅱ組均低于Ⅰ組(P<0.05);Ⅲ組的FPG、HbA1c、FC-P、2hFC-P、HOMA-IR、TG、TC、ApoB、GH均高于Ⅱ組和Ⅰ組(P<0.05),且Ⅱ組高于Ⅰ組(P<0.05);Ⅲ組和Ⅱ組的2hPG、FINS均高于Ⅰ組(P<0.05),但Ⅲ組與Ⅱ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實驗室指標的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indicators among the three
血清GH水平與FPG、2hPG、FINS、HbA1c、FC-P、2hFC-P、HOMA-IR、TG、TC、ApoB均呈正相關(P<0.05),與HOMA-β、△C-P30/△G30、△I30/△G30、C-PAUC/GAUC、IAUC/GAUC、ApoA1均呈負相關(P<0.05);血清IGF-1水平與HOMA-β、△C-P30/△G30、△I30/△G30、C-PAUC/GAUC、IAUC/GAUC、ApoA1均呈正相關(P<0.05),與FPG、2hPG、FINS、HbA1c、FC-P、2hFC-P、HOMA-IR、TG、TC、ApoB均呈負相關(P<0.05),見表3。

表3 血清GH和IGF-1水平與有關臨床指標的相關性Table 3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GH and IGF-1 levels and relevant clinical indicators
分別以GH、IGF-1為因變量,以年齡、性別、糖尿病分型、身高、體重、病程、糖尿病家族史、并發低血糖、并發酮癥酸中毒、FPG、2hPG、FINS、HbA1c、FC-P、2hFC-P、HOMA-IR、TG、TC、ApoB、HOMA-β、△C-P30/△G30、△I30/△G30、C-PAUC/GAUC、IAUC/GAUC、ApoA1為自變量,建立多重線性回歸方程,用逐步法排除無關變量,最終HOMA-β、HOMA-IR、△C-P30/△G30、HbA1c均為影響GH/IGF-1軸的相關因素(P<0.05),見表4和表5。

表4 影響GH的多重線性回歸方程Table 4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 affecting GH

表5 影響IGF-1的多重線性回歸方程Table 5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 affecting IGF-1
糖尿病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代謝紊亂性疾病。近年來,兒童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顯著增加,其中1型糖尿病由免疫相關因素引起胰島β細胞破壞而誘發[9];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與成人相似,表現為胰島素抵抗和非自身免疫性β細胞衰竭[10]。兒童糖尿病胰島β細胞功能衰退更快,出現糖尿病并發癥更早[2],增加了血糖的控制難度。有研究顯示,青少年兒童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達標率(HbA1c<7.5%)僅為41.55%[11]。糖尿病患兒因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導致血糖升高、炎癥及應激狀態,常發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影響了內分泌系統的穩定。
GH是一種具有胰島素反向調節作用的高血糖激素,其作用與胰島素相反,可增加肝臟和腎臟的葡萄糖產量,并減少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GH過度合成可導致葡萄糖耐受不良及糖尿病的發生[12]。GH在脂肪組織中可誘導脂肪分解,并釋放游離脂肪酸,過量游離脂肪酸的產生可導致脂毒性,破壞細胞膜的完整性,改變細胞的酸堿平衡,并引發有害脂質的產生,導致骨骼肌胰島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降低[13]。GH的大部分生理作用是通過IGF-1實現的。IGF-1是一種結構上與胰島素相似的激素,在兒童成長中參與調節生長和細胞增殖,在葡萄糖代謝中有類胰島素樣作用,通過與胰島素受體結合增強對葡萄糖的吸收,促進糖原合成和乳酸分泌,提高人體肝臟和肌肉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發揮降糖作用。IGF-1具有負向調節GH的作用,IGF-1合成減少可刺激GH過度分泌,引起胰島素抵抗,低水平IGF-1已被證明與胰島素減少有關[14]。IGF-1還可與脂聯素相互作用促進脂肪合成,抑制脂肪組織分解,具有降脂作用,低血清IGF-1水平與血脂異常有關[15]。有研究顯示,與健康同齡人相比,兒童糖尿病常出現GH/IGF-1軸異常[16]。在胰島素缺乏的狀態下,GH/IGF-1軸因肝臟中GH抵抗而發生改變,導致GH分泌過多和循環IGF-1濃度低[17]。
本研究發現,兒童糖尿病GH/IGF-1軸異常與血糖控制存在明顯關系,血清GH水平在Ⅲ組中最高,Ⅰ組中最低,而血清IGF-1水平在Ⅲ組中最低,Ⅰ組中最高,說明GH過度合成及IGF-1缺乏與糖尿病患兒血糖控制不良有關。分析原因可能為:GH/IGF-1軸失調,GH合成增多,IGF-1合成減少,增加糖異生,抑制周圍靶器官對葡萄糖的敏感性和利用度,引起血糖升高及胰島素抵抗。本研究相關性分析結果也顯示,血清IGF-1水平與FPG、2hPG、FINS、HbA1c、FC-P、2hFC-P、HOMA-IR均呈負相關,GH與之均呈正相關,表明GH/IGF-1軸失調可能引起糖代謝紊亂和胰島素抵抗,進而導致血糖控制不良。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發現,血清IGF-1水平與HOMA-β、△C-P30/△G30、△I30/△G30、C-PAUC/GAUC、IAUC/GAUC均呈正相關,GH與之均呈負相關,提示GH/IGF-1軸與胰島β細胞功能衰退亦有關。有研究顯示,胰島β細胞數量進行性減少,胰島素分泌受損在糖尿病血糖紊亂中發揮重要作用,而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與β細胞生長和凋亡間失衡有關[18]。GH/IGF-1軸可調節胰島β細胞的生長、存活、分化和胰島素分泌[19],其中IGF-1可促使胰島素受體底物-2的酪氨酸磷酸化,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號通路[20];PI3K/Akt信號通路的激活可誘導胰島β細胞增殖,促進胰島β細胞存活,維持胰島β細胞的數量,進而抑制胰島素抵抗,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21]。由此可見,GH/IGF-1軸可能通過調控胰島β細胞功能參與兒童糖尿病的發病及進展過程。本研究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HOMA-β、HOMA-IR、△C-P30/△G30、HbA1c均是影響GH/IGF-1軸的相關因素;提示血糖控制不良、胰島素抵抗、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GH/IGF-1軸穩態。
綜上,糖尿病患兒血清GH水平增高,血清IGF-1水平降低,GH/IGF-1軸失調與其血糖控制不良及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有關。本研究局限之處在于樣本例數偏少,且多為1型糖尿病患兒,尚需進一步招募2型糖尿病患兒并收集資料,以證實GH/IGF-1軸在2型糖尿病患兒中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