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勇 周珊珊 葉放 顧天飛 戴亞倫 楊再能
茄子是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熱帶地區是多年生植物。原產于印度、東南亞等地,于4-5世紀正式傳入我國[1]。大部分情況下,將茄子嫩漿果作為食用器官,果肉含水量高于93%。其每100 g 鮮果肉中,含蛋白質2.3 g,碳水化合物3.1 g,脂類0.1 g,此外還含有磷、鐵等成分,能夠炒、燒、燉、蒸,還可以生食,或腌制及干制[2,3]。茄子是仙居縣種植面積最多的蔬菜之一,早期廣度、上張等鄉鎮高山蔬菜茄子知名度較高,常年栽植面積穩定在200 hm2以上,品種以引茄、杭茄2010、浙茄1 號為主。連續多年種植,受連作障礙等因素影響,茄子土傳病害時有發生[4]。根據栽培實踐經驗,進行茄子育苗嫁接是當前防治土傳病害最為理想的手段[5]。
2019-2021年,筆者主持了浙江省產業技術團隊項目《蔬菜集約化育苗技術示范和應用》,在浙江弘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基地,重點對茄子集約化嫁接育苗進行了試驗示范,集成了一套關鍵技術,并進行了效益分析。目前該基地年繁育茄子嫁接苗900 萬株,大田栽培面積近萬畝(1 萬畝=666.7 hm2),為茄農增收,助力山區實現共同富裕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現將關鍵技術和效益分析介紹如下。
育苗場所選在連棟大棚,配有催芽室、泵房。育苗苗床為育苗床架(圖1),其中一半為潮汐式床架。育苗容器為穴盤。加溫設備為潮汐式灌溉床架配有電加溫膜和拱架,覆蓋薄膜后可用于冬季育苗。降溫設備為遮陽網、通風扇、水簾。補水設備為移動噴水車 (圖2)。降濕設備為通風設備。播種設備為半自動播種流水線(圖3)。包裝運輸設備為包裝車間、包裝箱、運輸車。

圖1 苗床

圖2 移動噴水設備

圖3 半自動播種流水線
茄子山地種植茬育苗季節在3~5月,秋后越冬茬在7~11月,具體育苗時間根據茄農實際生產需要確定。
選擇PS 標準穴盤,以黑色較為適宜,規格為540 mm×280 mm。接穗播種用72 孔穴盤,砧木播種用50 孔穴盤,若習慣大苗嫁接,可選用32 孔穴盤。
基質用優質草炭、蛭石、珍珠巖(圖4),草炭使用基質攪拌機破碎,三者按體積比3∶1∶1(或7∶2∶1) 混合配制。基質含水率50%~60%,確保種子正常發芽。

圖4 育苗基質
①溫室消毒 每667 m2用甲醛1.65 kg、高錳酸鉀1.65 kg、沸水8.4 kg。于密閉大棚里,將甲醛添加到沸水中,再添加高錳酸鉀,產生煙霧反應。經過2 d,待棚內氣味散盡,便能夠使用。
②穴盤消毒 用40%福爾馬林100 倍液浸泡穴盤15~20 min,覆蓋塑料薄膜,密封1 周后,揭開薄膜,沖洗干凈。
③基質消毒 每1 m3基質中加入國標三元復合肥1~2 kg、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2 kg攪拌消毒。
①用種量計算方法 砧木用種量(g,品種一般選用托魯巴姆)=[需苗數/(發芽率×出苗率×砧木苗合格率×嫁接成活率×壯苗率)]/1 000×種子千粒質量;接穗用種量(g,品種如杭茄2010、領秀)=[需苗數/(發芽率×出苗率×接穗苗合格率×嫁接成活率×壯苗率)]/1 000×種子千粒質量。
②種子處理及催芽 晴天曬種3~5 h,清水浸泡30 min,去除秕籽。把種子放置在50~55℃溫水中,燙種,持續攪拌,待水溫降到30℃時,加500~600 mg/L 赤霉素溶液,浸種10~12 h,撈出種子,用濕布包好,將水瀝干,外包薄膜,溫度控制在25~28℃,當60%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①茄子砧木種子播種及管理 砧木一般選用托魯巴姆,越冬、早春時節嫁接時,砧木比接穗提前2 個月播種;夏秋時節嫁接時,砧木比接穗提前40 d 播種。利用半自動播種流水線,將催好芽的砧木播種在裝有基質的標準50 孔穴盤內,播種深度保持大約1.0 cm,播種后,添加消毒蛭石,用水淋透。白天溫度保持在25~28℃,夜間溫度高于20℃。幼苗出土后進行降溫,白天溫度穩定在22~25℃,夜間溫度13~14℃。齊苗后,加強、加長光照,延長通風時間。砧木長至2 葉1 心時分苗移栽到50 孔穴盤內。砧木2~3片真葉時,噴1 000 mg/L 助壯素,6~7 片真葉時摘心,促進根系發育,確保莖稈粗壯。
②茄子接穗種子播種及管理 接穗播種時間按1.7①進行。通過半自動播種流水線,將催好芽的接穗種子播種在裝有基質的標準72 孔穴盤內,播種深度保持在0.4~0.6 cm。播后覆蓋消毒蛭石,淋透水,直到每個穴孔清晰可見。白天溫度25~28℃,夜間溫度高于20℃。幼苗出土后需要降溫,白天氣溫控制在25℃左右,夜間氣溫控制在15~18℃。達到齊苗程度后,延長光照和通風時間,進而得到壯苗。當接穗2~3 片真葉時,噴施1 000 mg/L 助壯素。接穗3~4 片真葉時嫁接。
①準備工作 砧木6~7 葉1 心,且接穗和砧木莖粗相當時為最佳嫁接時間。嫁接前1~2 d,對砧木、接穗淋足水分,并在葉面噴殺菌、殺蟲劑,可選用68%陽光多抗霉素水劑500~600 倍+6%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700~800 倍混合液或35%螺蟲·苯丁錫懸浮劑600~700 倍液,一般噴2~3 次。噴霧要做到細致周到。刀片、夾子、套管等可以選用高錳酸鉀、氯溴異氰脲酸等消毒,還可用70~80℃溫水進行浸泡,避免使用沸水浸泡以免鋼釬、夾子損曲變形。大棚上面加蓋遮陽網,并且固定牢固。
②貼接法 選晴天尤其存在散射光或處于遮光條件時嫁接。將砧木放在適宜高度的平臺上,砧木留3 片真葉,在5 cm 高度處,于真葉間,用刀片向上進行45°貼切,完全切斷,保留根端。接穗在第3~4 片真葉下方位置,與砧木莖粗一致處向下0.8 cm、45°斜切,完全切斷,保留芽端。接著將接穗上部和砧木下部斜向切口貼緊對齊,用嫁接夾固定好。確保砧木和接穗的第3、4 片真葉不在同一個方向上。嫁接苗盤放置于苗床上,邊嫁接邊覆蓋薄膜,以防接穗過分失水萎焉,不利成活(圖5)。

圖5 嫁接操作
①溫度管理 嫁接后,白天保持25~28℃,夜間18~20℃。6~7 d 后,傷口愈合,白天保持22~30℃,夜間16~20℃。嫁接后遮光,早晚適當見散射光,經過3 d,循序漸進延長光照時間。夏季高溫高濕時可采用無紡布與反光膜覆蓋,膜下濕度過高,2~3 h 后及時翻膜、撤膜。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通風量,減少植株徒長。
②濕度管理 在苗床上覆蓋薄膜保濕。嫁接后3 d 內保持相對濕度高于95%。參照苗情,提升通風換氣時間及換氣量。6~7 d 后,保持相對濕度在50%~60%。
③病蟲害防治 a.物理防治。嫁接苗成活后,加大通風量,降低濕度。加掛防蟲網(40 目)、黃板(每10 m21 塊),主要誘殺蚜蟲、白粉虱等害蟲。
b.化學防治。對于茄子嫁接苗而言,苗床上出現的病蟲害大多為立枯病、白粉虱、蚜蟲等。藥物可交替使用50%多抗喹啉銅可濕性粉劑3 000~4 000 倍液、68%陽光多抗霉素水劑500~600倍液、5%亞胺唑(不會抑制生長安全的唑類產品) 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6%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700~800 倍液等。注意:茄子終生禁用代森錳鋅,茄子對錳較為敏感,噴施后錳元素積累,導致錳過剩,造成葉片發黃乃至落葉。
定植前1 周通風,保證水分及溫度。低溫季節煉苗,白天16~20℃,夜間10~12℃。
苗高13~15 cm,莖粗0.4~0.5 cm,莖稈較為粗壯,節間相對較短,且根系較為發達,根須白色,緊密纏繞在基質中,葉片濃綠色,未出現病蟲為害。
①檢驗 出廠前,質檢員主要檢驗嫁接苗品種名稱、數量、合格率、病蟲害等。
②包裝 選用的包裝箱在運輸時,需要保證茄子嫁接苗的安全,有透氣、防凍等特點。具體尺寸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確定。
茄子集約化育苗與散戶相比,省工省種優勢顯著。據調查統計,散戶傳統散播育苗,每667 m2大田茄子育苗環節需要用工4 個,勞動力成本為320元。集約化育苗用工為3.5 個,勞動力成本為280 元,節省勞動力費用40 元,下降12.5%。
由于茄子成苗率的巨大差異,散戶每667 m2用種量約2包,而集約化育苗為1.1 包,節約種子0.9 包。按種子130 元/包估算,每667 m2可省種款117 元。
茄子集約化穴盤商品苗素質明顯好于常規苗,667 m2可增產30%,可增產500 kg,增加產值2 500 元。3 項合計,每667 m2可節本增效2 657 元。
集約化育苗可以將茄農從環節眾多、風險較高的育苗環節解放出來,把更多的精力專注于種植管理。當前,規模主體購買商品苗已成為一種趨勢,基地客戶信譽度和知名度越來越高,服務面由本縣種植戶已發展到整個臺州地區并輻射到全省。據統計,該育苗基地2021年規模客戶數為800 戶,銷售茄子嫁接苗900 萬株。同時,集約化育苗每年支付工資230 萬元,一定程度上助力周邊農民實現共同富裕。
先進的育苗設施和專業的管理技術降低了育苗風險,育苗質量得到大幅提升,減少了用種成本,勞動強度下降,加快了蔬菜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的推廣步伐,從而為蔬菜優質高產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集約化育苗中心的社會化服務,訂苗即提供配套的品種、茬口、播期、種植技術服務,使之成為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新平臺。同時,集約化育苗有效降低了茄子土傳病害的發生趨勢,降低了農藥使用量,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