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納爾遜 喬治·蒙比爾特

歐洲每天會將大量食用油用作汽車燃料。不管是從糧食安全還是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都不可取。
一項最新調查發現,盡管和2021年之前相比,食用油的價格已提高了近2.5倍,歐洲每天仍會將1.7萬噸(約1900萬瓶)食用油用作汽車燃料。另外,每天還有約1400萬瓶棕櫚油和豆油被用作燃油。
烏克蘭是歐洲最大的菜籽油供應國,也是全球第一大葵花籽油出口國。俄烏沖突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食用油價格的飆升。
2015年至2019年間,歐洲有58%的菜籽油和9%的葵花籽油都被用作了燃油,盡管這些油對環境的影響可能比化石燃料還要嚴重。
“超市被迫限量供應食用油,價格也隨之大幅上漲。”主要負責這項調查的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成員邁克·馬拉倫斯說,“而與此同時,我們每天要燒掉上萬噸的葵花籽油和菜籽油。在物資匱乏時期,我們應該優先考慮食物,而不是燃油。”我們能吃多少是有限的,但能用多少卻是無限的。
糧食安全問題空前嚴峻,但全球仍有約10%的糧食被制成了生物燃料。據估計,這些糧食足夠養活19億人口一整年。
綠色聯盟發布的另一項調查發現,英國進口了大量糧食來生產生物乙醇,而如果將這些糧食用作口糧,每年就能多養活350萬人口,使戰爭導致的全球營養不良問題得到改善。
這項調查認為,如果英國、美國、歐盟能將生物燃料的用量減半,就可以完全補足因戰爭而造成的糧食缺口——這些糧食足夠養活1.25億人口。
“戰爭導致發展中國家人民沒有足夠的糧食,而在這種情況下還繼續推廣生物燃料就說不過去了。”綠色聯盟政策主管達斯汀·本頓說,“減少生物燃料的使用能夠迅速緩解全球饑餓問題。”
多項研究發現,生物燃料的使用和糧食價格高企有密切聯系,因為生產生物燃料會增加對耕地的需求,減少糧食的供應。普林斯頓大學學者、世界資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蒂莫西·斯金格認為,生物燃料在2008年和2011年的糧食危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說:“對生物燃料的需求快速增長,但糧食生產的速度卻跟不上。政府要求未來繼續推廣生物燃料,這意味著糧食的售價會保持在高位。”
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全球有約18%的植物油被用作生物燃料,這些油基本都可以供人類食用。
而專家認為,植物油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要高于化石燃料,因為人們不得不開辟新的耕地來種植糧食,這通常需要靠砍伐森林來實現。菜籽油、豆油、棕櫚油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分別是化石燃料的1.2倍、2倍和3倍。用小麥生產的乙醇也是一樣的情況。
本世紀,全球耕地面積增加了1億多公頃——差不多相當于埃及的面積——其中一半開發自自然生態環境。這種增速遠高于過去八個世紀。
斯金格說:“減少石油的使用確實有好處,但生物燃料的代價更高。歐洲和其他地方的問題在于,它們完全忽略了這一點,表現得就好像使用土地沒有任何代價一樣,但如今的糧食危機告訴我們并非如此。”生物燃料的使用增加了對土地的需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西和非洲的雨林、沼澤及稀樹草原都被開墾成了耕地。
為了保障糧食安全,歐盟已經放松了之前的農業政策,開始允許在休耕耕地上種植糧食,并且放寬了有關作物輪作的規定。
國際鳥盟歐洲分會歐盟政策主管艾瑞爾·布倫納說:“我們一邊大談環境保護,一邊又將大量的糧食燒掉,這簡直太虛偽了。”
歐盟委員會一官員表示,歐盟將支持各成員國使用混合生物燃料以減少糧食燃料的使用,這樣生物燃料便能夠加強糧食安全,并替代化石燃料。這名官員補充說:“用糧食和飼料作物制作生物燃料的減排效果非常有限,所以應該限制這種燃料的使用。”
[編譯自英國《衛報》]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