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們潑墨揮毫,筆走龍蛇,揮灑自如,真草隸篆各顯神韻。
1月16日,雪霽初晴,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劉套鎮的集市上,由鎮文化站舉辦的免費送春聯活動現場熱火朝天。領到春聯的村民如獲至寶,贊不絕口。這樣的活動,每年春節前都會舉辦。
地處安徽北部故黃河岸邊,蕭縣素有國畫之鄉、書畫藝術之鄉的美譽。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學齡兒童,習書作畫蔚然成風。無論是飯店、賓館,還是居民家中,隨處可見書畫作品。
送春聯活動只是劉套鎮迎春筆會的一部分。挽袖、研墨、調色、揮毫……“在這里,人人拿畫筆,人人論書畫。鎮里每年都要舉辦幾十場筆會,熱愛書畫者可以以筆會友、切磋技藝。”劉套鎮綜合文化站站長陸中華說。
“和買來的印刷品感覺完全不同,手寫的春聯有靈魂、有個性。”“陳宜良老師用隸書寫的春聯氣勢渾厚,雄健壯美。”“我想要這位小朋友寫的,麻煩給我寫一副。”
長條桌旁,人頭攢動,排隊求春聯的村民七嘴八舌議論起來。
無聯不成春,有聯春意濃。“迎新春、送春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更彰顯了年味、民味,是迎接新年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
一副副寫滿新春祝福的春聯,為即將來臨的春節增添了濃濃的節日氣氛。除了送春聯,迎春筆會還有書畫創作環節。一批書畫家雅集于此,或寫、或畫、或評、或賞,熱鬧中透出雅意。
回憶起自己小時候,60多歲的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畫家張長永說,那時每天都期盼過年。只有過年,才能吃上肉和白面饅頭。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從吃穿用度來看,平時和春節并沒有太大區別。
很多人感慨,年味越來越淡。“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群眾的需求已從物質層面轉向精神文化生活層面。以前,老百姓都吃不上飯,哪有時間和閑心熱愛書畫呢。”張長永感慨。
“近年來,喜愛書畫的人多了。”張長永談道,除了逢年過節外,婚喪喜慶、農事活動中也都用書畫裝飾,鄉村特色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承發展。
位于黃河故道邊的劉套鎮,是齊白石弟子、國畫大師蕭龍士的家鄉。“家中無字畫,不算劉套人。”據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彭敏介紹,5萬多人的小鎮能寫會畫的就有1000多人,其中注冊書畫會員的多達800人。不管是種地的、養豬的,還是理發的、賣豆腐的,往往拿起筆就能寫會畫。
1987年,劉套鎮建立全國第一家農民書畫院—劉套農民書畫院。2019年,劉套鎮被文旅部評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這里的農民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寫字畫畫;農忙時備耕務農,農閑時潑墨揮毫。甚至閨女出嫁,彩禮錢好商量,必須要有字畫。

書畫家們現場為群眾書寫春聯。圖/鄭智維
劉套鎮是蕭縣書畫藝術興盛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蕭縣23個鄉鎮全部成立了書畫院、書畫協會,全縣擅施丹青的書畫人才3萬余人。各類書畫展、畫展、筆會不定期舉辦,鄉鎮綜合文化站每年還舉辦農民書畫藝術培訓班。
在蕭縣,春節送春聯、送福字,舉辦大大小小的筆會,已成為當地重要的年俗活動。在張長永看來,民間習書作畫蔚然成風,和人們的生活條件提高有很大關系。幾年前,蕭縣還是國家級扶貧開發縣、安徽省深度貧困縣。
近年來,蕭縣借助書畫特色文化,為脫貧攻堅提供精神動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不僅如期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還連續上榜安徽省縣域經濟總量20強,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第一次參加送春聯活動,我寫了一副春聯,得到了叔叔阿姨的認可和夸獎,我感到很高興。”姚嘉怡說。
作為2023年劉套鎮迎春筆會最小的參與者,姚嘉怡今年剛滿9歲。雖然年齡小,卻已參加過多次筆會。“通過這種活動,可增長見識,也能得到老師們的指導。”她說。
“多數筆會都是老、中、青、幼四代人同時參與,書畫藝術傳承有序。”談及筆會盛況,彭敏說。
屬于漢文化腹地,蕭縣是“龍城畫派”發源地。據介紹,清朝乾隆、嘉慶年間,蕭縣就形成了以王為翰等為代表的“龍城畫派”。
書畫藝術歷史悠久,蕭縣名家世代相傳。新中國成立以來,從蕭縣走出的劉開渠、朱德群、王肇民、蕭龍士、卓然、吳燃等人,都是國內外著名的藝術大師,猶如繁星璀璨。因為書畫活動興盛,1993年,蕭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目前,蕭縣除了23個鄉鎮全部成立了書畫院、書畫協會,村里還建有書畫室,群眾性書畫活動豐富多彩,已形成一支規模浩大的民間創作隊伍。
陸中華說,由于民間書畫活動興盛,帶動了大批青年、兒童走上書畫藝術道路。筆會的參與者,老中青幼都有。興之所至,圍觀群眾也會主動參與其中,提筆寫下新春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