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農歷癸卯年還有3天,吉林東遼的大街小巷洋溢著喜慶的節日氛圍。鄉鎮、村屯掛著外地牌照的車多了起來。
春節,如同寫進人的記憶,不需要刻意提醒,路途再遙遠,到了年底都要回家過年。
在東遼縣文體活動中心內,非遺傳承人們忙碌起來,普普通通的剪刀、烙筆在他們手中幻化出一件件令人拍案叫絕的藝術品。
東遼剪紙、木板烙畫、玉米秸稈畫,將創作者巧思奇想與精湛技藝表現得淋漓盡致,欣賞的同時也是在解鎖年味“密碼”。
東遼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于守江,正在創作一幅以癸卯兔年為主題的剪紙作品。
剪刀開合間,一只憨態可掬、躍躍欲動的兔子就呈現了出來。對于守江來說,這幅作品他傾注了不少心思。
“構思的時間會久一點兒,加一些新的元素,要有新意。”于守江說,一幅看似簡單的剪紙作品,構思可能就要十天半個月,如何布局、虛實關系、線條輪廓都要考量,有時候完成一幅讓自己滿意的作品需要更長時間。
于守江把航天員與空間站的元素融入這幅作品,可愛的兔子手捧酒樽與同樣是兔子模樣的航天員互致問候,他把這幅作品取名“天宮攬月 玉兔呈祥”。
“有傳承有創新,很時尚,掛在家里喜慶有年味,這幅作品真棒。”文體活動中心內不時傳來贊許聲。
于守江的作品,既有東北人的粗獷豪放,又透著創作者的細膩真情,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賦予年味新的內涵。
如今,城鄉百姓的米袋子越來越沉,錢袋子越來越鼓。在于守江看來,最能彰顯年味的剪紙藝術應與時俱進,演繹出不一樣的味道、不一樣的精彩。
近些年,東遼剪紙在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剪紙書簽、剪紙賀卡、精裝剪紙冊、精裱剪紙軸等高檔文旅產品備受市場歡迎。東遼剪紙已經成為省市縣對外交流的名片。
一塊木板,一支烙筆,筆尖落下,青煙騰起,精美圖案便呈現出來。這是一種古老的手工技藝—烙畫。烙畫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制烙筆的溫度,不加任何顏料,在木板上烘燙作畫。
作為東遼木板烙畫的代表性傳承人,尤金華和楊勇在傳承非遺過程中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
初春炊煙爬上云端,盛夏白鵝河邊沐浴,晚秋鳥兒枝頭入巢,寒冬樹梢白雪初醒……飽含著創作者對新年的美好愿景,讓人們享受辭舊迎新的喜悅,也是年味的嶄新表達。
事實上,烙畫這種藝術形式對技法要求極高,不僅要把握火候,還要控制好下筆的力度,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

于守江剪刀開合間,一只憨態可掬、躍躍欲動的兔子就呈現了出來。圖/于海軍
“木板烙畫需要具備一定美術功底,素描、工筆畫是必須具備的技能。”尤金華說。
楊勇表示,制作一幅精美的木板烙畫作品很耗功夫,從構思到完成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烙畫不僅要求過硬的技術、深厚的繪畫功底,更需要創作靈感。
文體活動中心內展示的木板烙畫作品,既保持了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又有著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其豐富的藝術語言、特殊的材質肌理、獨特的色彩關系,營造出十足的藝術美感和濃濃的節日氛圍。
常見的莊稼秸稈,在一般人眼中并沒有特別之處,但在康曉輝手中卻煥發了新生。
作為秸稈畫的載體,要選擇秸稈的上部頭兩節,用刀片把里層瓤刮掉,用水浸泡進行消毒處理,粘貼、壓制后才能在上面創作。
康曉輝介紹,一幅秸稈畫需經過10余天的精心制作,歷經選、削、剪、貼、燙、裱等20多道復雜工序制作而成。
在文體活動中心內,栩栩如生的秸稈畫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制作精巧的《五牛圖》、賞心悅目的《梅蘭竹菊》,種類豐富、形象逼真,令人贊嘆。
作為東遼玉米秸稈畫代表性傳承人,康曉輝用一雙巧手,讓沉睡的秸稈皮有了二次生命。東遼玉米秸稈畫作品題材廣泛,包括民俗民風、故事傳說、花鳥魚蟲、山水風景等,借不同圖案表達富貴、吉祥、喜慶等美好寓意。
癸卯兔年,網友們創造了不少有趣有愛的諧音祝詞:前“兔”似錦、大展宏“兔”……東遼玉米秸稈畫這種以純天然、環保為特質的藝術形式,散發著濃郁的東北特色和鄉土氣息,兼具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東遼縣是東遼河的發源地,文化底蘊深厚,非遺作品既有深邃的歷史內涵,也有時尚的創新元素;既有自然的鄉土韻味,也有拙美的人文特色;既是民俗的文化符號,也不乏現代藝術魅力。
近幾年,東遼經常組織非遺作品的展覽展出,人們在觀賞中了解東遼的文化底蘊,也拓展了非遺傳播渠道,豐富了群眾文化活動。
在稻穗鼓脹、玉米滿倉之后,非遺傳承人以慶祝農歷新年的方式,通過一件件非遺作品表達著對新一年的期冀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