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元 薛祥龍 王小紅
嗜酸性粒細胞性胃腸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種以胃腸道組織中大量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s,EOS)異常浸潤為特征的少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可發生于各年齡段,好發于30~50歲,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總體發病率為1/10 萬~30/10 萬[1,2]。本病發病機制尚未闡明,研究發現本病可能因變應原與胃腸組織接觸后在胃腸壁內發生抗原-抗體反應,釋放出組胺類血管活性物質觸發的過敏反應及炎癥反應有關[3]。本病按部位分為局限性和彌漫性,按浸潤程度分為黏膜病變型、肌層病變型及漿膜病變型[4]。本病臨床表現多樣且缺乏特異性,因而診斷較為困難。本研究對我院近20 年來臨床資料完整的16 例黏膜病變型EG 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消化內鏡聯合病理學檢查對黏膜病變型EG 的診斷價值,通過認識黏膜病變型EG 的消化內鏡及病理學表現特點,提高診斷率。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3 年4 月~2023 年2 月丹陽市人民醫院及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儀征醫院資料完整的16 例黏膜病變型EG 患者為研究對象,男10 例,女6 例,年齡22~69 歲,平均42.2 歲,其中30~50 歲占81.3%。所有病例均經相關診斷標準確診[5,6]:①存在相關藥物、食物過敏史及支氣管哮喘史等;②存在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③消化道病理活體組織檢查示存在1 個或多個部位EOS 浸潤,同時血清總免疫球蛋白(Immune globulin,Ig)E 水平、外周血或骨髓EOS 異常升高;④排除寄生蟲感染以及胃腸道外EOS 增多疾病,如淋巴瘤、結締組織病、EOS 增多癥、克羅恩病、原發性淀粉樣變性等;⑤未服用可引起EOS 異常升高的藥物,如卡馬西平、利福平及非甾體類抗炎藥等。
1.2 臨床表現腹痛14 例(87.5%),腹瀉9 例(56.3%),惡心、嘔吐6 例(37.5%),腹脹4 例(25.0%),黑便3 例(18.8%),便血2 例(12.5%),體重下降2 例(12.5%)。病程4d~5 年,中位病程5 個月。
2.1 消化內鏡下及病理學表現16 例均經消化內鏡聯合病理學檢查,其中于丹陽市人民醫院及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儀征醫院確診14 例,確診率87.5%,另2 例在其他醫院確診。
14 例確診患者中有2 例在診治初期未能確診,其中1 例潰瘍型患者初期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降部潰瘍,經抗潰瘍治療效果不佳,結合患者血清總IgE水平及外周血EOS 異常升高,再次行內鏡檢查并多點病理活體組織檢查后確診;1 例息肉型患者初期診斷為胃多發小息肉,內鏡醫生取病理活體組織1 塊送病理科,因病理科醫生認識不足,僅作蘇木素-伊紅(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而未作HGE染色及阿利新藍沙黃染色等特殊染色而未能確診,后結合患者血清總IgE 水平及外周血EOS 異常升高且患者存在藥物過敏史(青霉素、頭孢類藥物等)、食物過敏史(雞蛋及牛奶等)及支氣管哮喘病史等再次行內鏡檢查并多點病理活體組織檢查后確診。
14 例消化內鏡下表現分為3 型:①糜爛型:表現為胃腸道黏膜糜爛并伴有充血、水腫;②潰瘍型:表現為胃腸道黏膜表淺潰瘍,表面覆黃白苔及黑痂,邊緣充血、水腫;③息肉型:表現為胃腸道多發小息肉,呈扁平狀或亞蒂并伴有充血、水腫。病理學檢查表現為:蘇木素-姬姆薩-伊紅(Hematoxylingiemsa-eosin staining,HGE)染色EOS 計 數,食管均>15 個/每高倍視野(High power field,HPF),胃、十二指腸均>30 個/HPF,結腸均>50 個/HPF;同時行阿利新藍沙黃染色法示肥大細胞浸潤,肥大細胞計數均>20 個/HPF。
其他醫院確診的2 例中1 例診斷為糜爛性胃炎,表現為胃竇部多發糜爛并伴有充血、水腫,因消化內鏡醫生未能多點病理活體組織檢查及病理科醫生認識不足而未能在本院確診;1 例診斷為十二指腸潰瘍,表現為十二指腸球降部黏膜多發表淺潰瘍,表面覆黃白苔及黑痂,邊緣充血、水腫,因消化內鏡醫生認識不足未病理活體組織檢查而未能確診,后至其他醫院就診明確診斷。
2.2 其他影像學檢查結果本組5 例行腹部CT 檢查患者未能確診,其中2 例未見明顯異常,1 例表現為腹腔淋巴結腫大,1 例表現為小腸壁增厚,1 例表現為胃壁增厚;4 例行消化道造影檢查患者未能確診,其中1 例未見明顯異常,1 例表現為食管壁增厚,1 例表現為回盲部腸壁增厚,1 例表現為胃壁增厚。這些檢查結果均為非特異性,但結合其他臨床資料對本病均具有一定的輔助診斷作用。
EG 于1937 年由Kaijser[7]首先報道。1970 年Klein 等[4]根據EOS 在消化道壁內浸潤的深度將EG 分為3 型:①黏膜病變型,此型最常見,病變主要累及胃腸道黏膜,黏膜內見大量EOS 浸潤,伴有腸上皮細胞異常、腸絨毛消失;②肌層病變型,此型較少見,病變主要以浸潤肌層為主,導致胃腸壁增厚、僵硬、呈結節狀;③漿膜病變型,此型極為罕見,病變主要以浸潤漿膜層為主,可引起漿膜增厚、漿膜炎、漿膜腔積液等。此3 型病變可單獨出現,亦可混合出現。
EG 臨床癥狀表現與病變浸潤部位、病理類型、范圍和深度相關。黏膜病變型EG 主要累及部位是胃、十二指腸、回腸末端及回盲部,食管、小腸等其他部位亦可累及。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腹脹,黑便,便血,體重下降等,臨床表現多樣且缺乏特異性,因而診斷較為困難[8]。
盡管黏膜病變型EG 的消化內鏡下表現也具有多樣性及非特異性,但消化內鏡檢查仍對本病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消化內鏡檢查優點在于其可直接發現病變,直觀性強,給予多點病理活體組織檢查可以確診本病[9]。關于EG 目前尚無統一的病理學診斷標準,通常認為EOS 計數>20 個/HPF 可診斷為EG[10]。而林果為等[11]擬定的EG 診斷標準為:有2 處及以上病理活體組織檢查顯示EOS 計數食管>15 個/HPF,胃、十二指腸及回腸>20~30個/HPF,結腸>20~50 個/HPF。一項關于EG 病理學的研究提出,上皮內EOS 浸潤是EG 的固有特征[12]。本組16 例黏膜病變型EG 經消化內鏡聯合病理學檢查確診14 例,確診率87.5%,表明消化內鏡聯合病理學檢查是診斷黏膜病變型EG 的一種重要方法。2 例未能確診,其中1 例糜爛性胃炎因消化內鏡醫生未能多點病理活體組織檢查及病理科醫生認識不足而未能確診;1 例十二指腸球降部多發潰瘍因消化內鏡醫生認識不足未進行病理活體組織檢查而未能確診,后至外院就診明確診斷。本組2 例在診治過程初期誤診的原因主要是消化內鏡醫生及病理科醫生對黏膜病變型EG 的臨床特點認識不足。除了常見的糜爛型外,黏膜病變型EG 的消化內鏡下及病理學表現還有:①潰瘍型:此類潰瘍由EOS 浸潤引起,并非一般性潰瘍;②息肉型:此類息肉由EOS 浸潤引起,并非常見息肉類型。消化內鏡及病理科醫生應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相關臨床資料。需密切關注患者是否有過敏史,血清總IgE 水平及外周血或骨髓EOS 是否異常升高等[13]。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另有2 例患者初期診斷為EG 后經免疫組化確診為淋巴瘤,原因是給予患者EG 正規治療病變及臨床癥狀均無好轉,經認真分析患者臨床資料后再次行消化內鏡檢查,給予多點深層次病理活體組織檢查并作病理免疫組化后確診。
EG 另有肌層病變型及漿膜病變型兩種類型,因消化內鏡下病理活體組織檢查難以深達肌層,故消化內鏡聯合病理學檢查對此兩型EG 的診斷價值有限[14]。
臨床上一些輔助檢查,如腹部CT、消化道造影等對黏膜病變型EG 的診斷價值有限,但有時可用于評估病變部位和范圍,并為消化內鏡下病理活體組織檢查提供定位信息,可提示診斷或作為診斷的線索[15]。
綜上所述,消化內鏡聯合病理學檢查是診斷黏膜病變型EG 的重要方法,認識黏膜病變型EG 的消化內鏡及病理學表現特點可提高對該病的診斷水平;CT 及消化道造影等具有一定的輔助診斷作用;消化內鏡及病理科醫生只有對臨床資料應用辨證的臨床思維進行綜合、整理、全面分析和鑒別,才能提高對黏膜病變型EG 的診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