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鑄 陳 輝 趙恒山 伊懷成 李芳宇 朱繼華 金照峰 馬 寧
骨質疏松性骨折是指身體中的鈣流失嚴重,出現骨質疏松,骨量減少,骨纖維結構受損,骨骼脆性增加,骨質量相對較差,以至于在輕微外力下即可發生的骨折[1-2]。在骨質疏松性骨折中,胸腰椎骨折、髖部骨折最為常見,部分患者可沒有疼痛或僅有輕微疼痛,大部分患者臨床表現有骨折部位明顯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可嚴重影響其的日常生活[3]。骨質疏松性骨折在老年人群中發病率較高。骨質疏松性骨折愈合緩慢,且容易反復發生,臨床治療中根據骨折程度主要采用藥物和手術等治療,其中骨化三醇、降鈣素等是常用藥物,通過補充鈣含量來增加骨密度,促進骨折愈合,但患者易出現食欲減退、嘔吐、頭痛等不良反應,整體療效并不理想。近年來,隨著中醫理論在臨床的廣泛應用,中藥治療經驗得到不斷豐富,并在骨質疏松性骨折治療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醫學中,骨質疏松癥歸屬于“骨枯”“骨極”范疇,病因為腎虛,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病機為脾虛,脾虛則四肢不用。骨質疏松癥病理產物及促進因素為血瘀,血液運行依賴元氣推動,元氣來源于腎精,腎精不足則無源化氣,致血瘀,反之瘀血又影響氣血運行,營養物質無法濡養臟腑筋骨,脾腎虧虛加重,導致骨質疏松癥發生;脾虛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而致氣虛,氣虛不足血行不利而致血瘀。腎精和肝血相互滋生,同盛同衰,肝、腎、脾等臟虛損均會引起骨質疏松癥,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個臟腑機能逐漸衰退,所以老年人群更容易出現骨質疏松性骨折。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將“治”和“調”相結合,以補腎作為重點,同時加強對脾胃的調理,以此加強對五谷精微、藥物、鈣劑的吸收,改善腎虛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變。
中醫學講究辨證論治,以四診八綱為主,治療過程中因人制宜、審因論治,骨質疏松癥依據其病因病機可分為氣滯血瘀、脾腎陽虛、肝腎陰虛等證型,針對不同證型予以對應的中醫辨證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嚴重并發癥是骨折,通過中醫藥辨證治療可取得良好效果。
氣滯血瘀型骨質疏松癥癥狀為:骨節疼痛,痛有定處,痛處拒按,筋肉攣縮,舌質紫暗,舌下脈絡瘀阻有瘀斑或瘀點,舌苔薄白,脈澀。治則治法:活血理氣、化瘀止痛。氣血功能紊亂是機體退變性病變的基礎,氣血由臟腑產生并在經脈中運行,調節營養全身各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維持人體生命活動。血由脾胃中水谷精微所化,運行全身,滋養全身組織器官。氣源于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之氣相結合,推動呼吸,促進心血運行,同時有防御、溫煦等多種生理作用。馬擁軍等[4]選取氣滯血瘀型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純西醫治療)和治療組(40例,對照組+桃紅四物湯加味)治療,將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后發現,桃紅四物湯加味治療氣滯血瘀型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臨床癥狀,促進骨折愈合。唐偲等[5]選取氣滯血瘀型骨質疏松性股骨干骨折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5例,常規治療)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桃紅四物湯),將其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后發現,桃紅四物湯有助于提升臨床療效,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促進骨折愈合。
脾腎陽虛型骨質疏松癥癥狀為:腰背冷痛,下肢痿弱,神倦乏力,心悸失眠,氣少寡言,舌暗紅,舌苔薄白,脈細弱。治則治法:補腎健脾、生髓壯骨。腎虛是骨質疏松癥發病的根本原因,腎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腎精不足導致機體正常生理活動受到影響,進而導致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腎主骨生髓,骨骼生長發育、修復均依賴于腎精的充盈推動,腎虛精衰,骨髓虛空,骨骼失養易骨折。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升清、統攝血液,是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虛則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減退,氣血生化不足,肢體之骨骼肌肉得不到充分濡養發生痿弱無力。張有為等[6]選取脾腎陽虛型骨質疏松性骨折術后恢復期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常規治療)和觀察組(50例,對照組+自擬益腎健骨湯)治療,將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后可發現,自擬益腎健骨湯治療脾腎陽虛型骨質疏松性骨折術后恢復期患者可以改善骨代謝,促進成骨細胞增殖,提升骨密度,加快骨折愈合。鄭有鑫等[7]選取脾腎陽虛型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常規+降鈣素治療)和中藥組(60例,常規+健脾益腎通督湯)治療,將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后可發現,健脾益腎通督湯治療脾腎陽虛型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升骨密度,促進機體平衡能力的恢復。孟山明[8]通過選取脾腎陽虛型骨質疏松癥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35例,西藥治療)和治療組(35例,對照組+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將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后可發現,獨活寄生湯可有效減輕脾腎陽虛型骨質疏松癥患者疼痛程度,提升骨密度,臨床療效顯著。
肝腎陰虛型骨質疏松癥癥狀為:膝軟無力,腰膝酸痛,骨折處痿軟微熱,形體消瘦,耳鳴眩暈,失眠多夢,舌紅少津,脈沉細數。治則治法:滋補肝腎、填精養陰。肝藏血,主疏泄,維持機體津液和氣血正常運行及疏布代謝,肝血不足,肝陰不足,氣郁化火,腎陰不足,水不涵木,陰液虧虛,虛熱內擾,脈絡空虛,筋骨失濡潤,骨痿筋遲,易發生骨質疏松癥。羅小玲和張群[9]選取肝腎陰虛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11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58例,常規西藥治療)和觀察組(58例,對照組+補肝益腎湯治療),將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后可發現,補肝益腎湯治療肝腎陰虛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可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謝,調節性激素水平,提高骨密度。高駿[10]選取肝腎陰虛型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44例,唑來膦酸注射液)和觀察組(44例,對照組+自擬補肝益腎活血湯)治療,將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后可發現,補肝益腎活血湯治療肝腎陰虛型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椎體功能,提升骨密度,促進骨折愈合。
骨質疏松性骨折后,破骨細胞大量增殖,骨小梁較脆弱,骨痂成熟速率緩慢,骨折愈合遲緩。多種細胞生長因子參與調節骨折的愈合過程,其中成骨細胞因子是促進骨形成的誘導劑;血管內皮因子對血管的形成和增殖有促進作用,同時直接作用于骨原細胞,對成骨細胞分化有刺激作用,促進骨形成;轉化生長因子在軟骨形成及成骨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促進軟骨生成。破骨細胞因子則會導致骨量降低,增加骨折風險。劉明素等[11]的研究表明,益腎補骨湯可以顯著提高IGF-1、OG等成骨代謝指標水平,降低iPTH等破骨代謝指標水平,表明益腎補骨湯可提升成骨細胞活性,抑制破骨細胞增殖,促進骨折愈合。骨質量的評估指標之一是骨密度,對于預測骨折發生風險具有重要意義,桂光明等[12]的研究報道,溫陽補腎方具有溫陽補腎、生髓滋骨功效,用于治療老年多發性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骨密度水平,促進骨折愈合。
骨質疏松性骨折和一般骨折不同,即使通過功能復位或解剖復位,還需抑制骨量丟失,提高骨密度,防止骨折再次發生。中藥治療骨傷歷史悠久,研究證實中藥對骨質疏松性骨折愈合有促進作用。中藥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重視辨證論治,兼顧局部和整體,因人制宜,組方可靈活調整,有助于對癥治療。中藥能夠促進成骨細胞分泌多種細胞生長因子,增加骨密度,促進骨折愈合,且不良反應較少,患者易于接受,極大緩解了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13]。但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病例嚴重程度不一,療效判斷標準不同,實驗室方面研究不豐富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藥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推廣應用。基于此,后續可加強臨床研究,通過多途徑為中藥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提供更多理論支持和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