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全局高度,對家庭教育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期家庭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雙減”背景下,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是教師的責任與義務,推進家庭教育指導,是時代發展與教育發展的應然與必然。我們可以通過“實現社會家庭教育資源共享、建立學校家庭教育服務模式、提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樹立家長家庭教育主體意識”四方面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促進家校協同育人,生成黏性教育合力;指導家庭教育優化,護航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教師育人能力,保障教育教學質量。[1]
一、新時代小學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意義
(一)協同育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政策內涵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中小學校、幼兒園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作為教師業務培訓內容。”在這部法律中明確了家庭責任、國家支持、社會協同以及法律責任。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這些都標志著我國家庭教育已經進入法治化時代,開始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的發展道路。
以上文件都體現了家庭教育、家校協同育人的重要性;確立了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廣度,需面向全社會,要求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同心同向、同力同行,致力于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實施。
(二)現實驅動:學校需要提供高質量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家庭是促進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紐帶,家庭教育的質量對一個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優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育人功能,是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學校作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構建的重要主體,對于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研究,關系著廣大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提高,讓每個家庭受益。教師作為實踐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主體,其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能力、服務的方法都很大程度影響了家庭教育指導的效果。
二、新時代小學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實踐路徑
(一)實現社會家庭教育資源共享
在新時代背景下,信息的傳播速度飛快,獲取資源的途徑和方式也極為多樣化。首先,加快法律法規建設。一方面,相關部門應當立足社會現實,并吸收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進一步完善《家庭教育促進法》,提高該法律的普適性,為家長、教師的教育工作提供明確的指導和規范。[2]其次,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搭建一個集資源共享、信息交流、學習指導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在線平臺,家長通過點擊平臺各類資源,及時了解、掌握、獲取優質的教育資源。再次,在社區中建立家庭教育中心,提供家庭教育咨詢、課程培訓、活動交流等服務,讓家庭教育中心成為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持,幫助家庭更好地進行孩子的教育培養。最后,通過多種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家庭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建設。
(二)建立學校家庭教育服務模式
學校作為實施家庭教育服務的主要實踐場所,我校在德育生態系統視域下,通過不斷實踐探索出“四共四力”“雙堂雙通道”的家校協同模式(如下圖所示),全面滲透到影響學生發展的微、中、外、宏四個系統中,形成具有系統性、生長性的有效家校協同模式。
1.四共原則與四力協同
四共原則即目標共識、制度共立、內容共建、成效共評。圍繞遵從國家意志、體現學校訴求、傾聽家長意見、指向學生成長需要的大背景,依據辦學理念,由學校主導,師生、家長、社會共同參與提出、詮釋、認同、確立學校的育人目標,規劃出“六年一體”的家校協同內容及學生、家長的評價體系,體現出多元治理理念下的共同參與。
四力協同即學校的力量、教師的力量、家長的力量和社會的力量。學校倡導積極真誠邀請家長進入校門,使家長在近距離、零距離與學校接觸過程中了解學校、熟悉學校的管理理念、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家長在家校協同模式中由被動變主動,提升自身教育素養和能力,成為學校與教師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助手和合作者,而非旁觀者。教師在家校協同模式中提升自我,明確自身角色定位與職責,與學生家長面對面交流,聽取家長在孩子教育中遇到的問題,為其提供指導幫助。聯合社區中的社會工作者、醫療工作者、交通工作者等主要人員,守護好學生健康成長的土壤,為孩子在社會中生活、學習、實踐、成長等創造健康安全的環境,提供支持與支撐力量。
2.雙堂雙通道——家長進課堂與家長講堂
我校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中以開展“家長進課堂”與“家長講堂”為主,目前,學校已形成相應的機制與內容,讓家長通過參與學校活動、專家及教師講座,近距離參與到學校教育中,明確家校合力的重要性,讓家長更加支持老師們的工作,截止到2023年5月8日,我校的“家長進課堂”共開展了71期,進課堂家長達2000人次;每月一次的“家長講堂”到現在已開辦了22期,自愿主動參加學習的家長共計4000人次。
(三)提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
當前“學習提升意識不足”“資源方法途徑不清”“客觀現實條件阻礙”是制約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力的提升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小學教師應積極探索家庭教育指導力的提升途徑,利用內驅力自我提升,借助同伴力互助提升,突破現實阻礙高效提升。
作為教師,我們首先需要掌握科學系統的家庭教育知識、心理學和社交學知識,同時要具備溝通了解家長需求的能力、分析家長痛點難點的能力、設計組織與實施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的能力、進行家庭教育研究的能力以及提供個性化指導服務的能力。這些核心能力就是教師家庭教育指導的勝任力。其次教師也可對家庭教育課程進行研發,采取專家引領、同伴互助的方式研發出經典的、適合本校的家庭教育課程。[3]教師之間也可成立學習共同體,通過同伴互助方式進行學習提升,研修共同體被認為是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最為有效的方式;通過主題沙龍、有書共讀等活動,成員可以分享交流自己在家庭教育指導方面遇到的困惑、難點和痛點、經驗和提升策略,互通有無,啟發借鑒,營造學習氛圍,形成學習提升合力。
(四)樹立家長家庭教育主體意識
樹立家長的家庭教育主體意識是新時代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通過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以身作則以及尋求專業幫助,家長可以更好地發揮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為孩子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僅能夠陪伴孩子成長,更能夠實現自我成長和提升,為家庭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國家各項政策、法規已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標志著家庭教育全面納入法治實施軌道。小學作為實施義務教育的主陣地,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時代使命感、教育責任感,希望可以通過社會、學校、教師、家庭四力合作、同心同力、共同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助力教師德育育人能力的提升,助力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助力家長科學育兒能力的提升,實現家庭教育的優質服務,提升家庭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漆濤,田敬峰.多措并舉提升家庭教育指導能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8-25(008).
[2]朱建芳.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導力提升的有效途徑[J].科教文匯,2022(16):21-23.
[3]國曉華.中小學教師家庭教育指導的困境與突破[J].繼續教育研究,2021(06):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