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震琳
在學科教學中,作業既是一個實踐和發現問題的環節,也是鞏固學習成果的環節,因此十分重要。“雙減”政策下,初中地理學科如何優化作業設計,提高作業效能,達成減負增效的目的呢?筆者認為在作業減量的同時,必須要創新設計高質量、有“魅力”的作業,如此才能更好地達成減負增效的目標。
目前,初中學生地理作業負擔過重,一方面是因為作業量多、題難,另一方面是作業設計上缺乏“魅力”,導致學生興趣不足。為什么初中地理作業缺乏“魅力”?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作業的“人性”不足,“溫度”不夠。當下的地理作業形式大多數是題集或作業冊,導致學生的壓力增大,作業的“人性”不足;同時,作業評價上,學生看到的多數是刻板而冰冷的“×”或“√”,作業評價沒有“溫度”。第二,作業欠缺真實的“故事”。作業沒有真實的代入感,不能體現鮮活的真實性,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第三,作業缺乏“美感”。當下很多學生只是快餐式地做作業,沒有時間去思考、求證,也難以形成解決實際問題之后的獲得感和成功感。長此以往,學生會對作業產生厭倦心理,所以這樣的作業毫無“美感”可言。
以上這些問題已成為制約初中地理作業“減負”成功的因素,作業改革也進入深水區。本文借鑒國內教育專家陳如平博士提出的“魅力課堂”理念,設計“有人性、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初中地理作業,希望讓初中地理作業回到育人的根本,并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生長點,達成作業減負增效的目的[1]。
根據“魅力課堂”理念,“魅力作業”的內涵首先是“有人性”,讓作業的核心任務回歸到育人上,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位[2]。第二是“有溫度”,體現接納、關注、交互、共情的師生、生生關系特征,讓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想象、更多的發展空間。第三是“有故事”,從整體育人的視角來設計作業,創設真實的情境,提高學生的興趣,體現作業文化特征。第四是“有美感”,作業的呈現要有美感,學生愿意把作業作為藝術品去創作,他們的興趣、求知欲、好奇心得到極大提高,完成作業的動力更足,形成一種“作業之美”新樣態[3]。
總之,“魅力作業”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在創新設計上更關注作業過程質量,更關注作業的“魅力”,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幸福成長,從而推動學生在學科實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中主動成長,創新發展,讓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助推器。
初中地理“魅力作業”著力在育人方面進行創新,作業設計首要原則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推動學生思維和能力全面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第二個原則是堅持以學為中心,作業要為學生學習服務,構建“去功利、致良知、可持續”的作業模式,讓學生學習更有動力,點燃他們對學習的激情,這是“魅力作業”設計的關鍵。第三是作業的友善性原則,作業設計要讓師生關系更友好,而不是更對立,要增加學生參與作業設計、評價的權限,突出學生在作業設計、評價方面的地位,讓學生的作業自主權真正實現,進而使其更喜歡做作業,這是作業“魅力”形成的重要保障。
1.開展戶外實踐作業
初中地理課程含有豐富的戶外實踐內容,包括野外觀察、社會調查和鄉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4]。另外,初中生的心智還比較稚嫩,過多的課堂書面作業會讓他們覺得乏味,甚至會有強烈的厭倦感。初中地理作業要打破常規,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更多的戶外實踐作業,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和創造能力。在七年級(上冊)“地形圖的判讀”教學中,筆者設計戶外堆沙“魅力作業”,讓學生根據給出的等高線地形圖(如圖1),通過堆沙的方式,在教室外的沙盤堆砌出與等高線地形圖相似的沙堆地形模型(如圖2),加深學生對等高線地形圖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在真實情景中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其感悟人地緊密的關系。

圖1 等高線地形圖

圖2 學生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堆砌地形模型
越貼近自然和生活的真實情境越能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初中地理“魅力作業”能讓學生走出課室,突破傳統思維的限制,發展學生創新和想象力,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能力[5]。
2.開展研學旅行作業
最具“魅力”的地理作業莫過于豐富多彩的研學旅行作業。教師可以設計就近、安全的研學旅行作業。例如,筆者設計假期研學旅行作業,讓學生完成到所在的城區開展特色文化旅游資源調查作業,了解區域自然環境及特產、特色文化旅游景點分布、旅游業發展狀況,最后設計一張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推廣名片。這個作業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
研學旅行作業是對傳統作業的創新,學生在教師及家長幫助下自主規劃研學路線,開展社會實踐,探訪社會民情,了解山川河流等地理事物的真實風貌。在完成這樣的作業過程中,學生的收獲是傳統作業不可比的,作業也為學生提供了走出“象牙塔”,來到廣闊社會天地開展社會實踐的重要機會,能讓學生有理論聯系實際的真實體驗,擁有探究未知世界的格局和思維。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規定地理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課時容量不少于本課程總課時的10%。跨學科融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方式,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迸發出新的思想“火花”。
筆者在“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教學時,融合語文學科開展“謳歌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地理詩詞創作作業。通過詩詞創作,學生用詩詞的方式描寫地理事物,謳歌亞洲的地理現象或奇觀,將地理事物詩意化、概況化、深情化。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增強了對美的感受,提高了生活品位。這項作業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學科融合作業通過多學科的知識碰撞,不但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還可以使學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項目式探究作業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作業,需要學生利用更多學科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復雜問題,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地理學科豐富多彩的探究項目成為“魅力作業”創新的“生長點”。項目式探究作業的開放性特點讓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不論內容還是形式,學生都能夠有很大的拓展和創新空間[6]。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交通運輸”時,學生針對學校周邊交通擁堵問題,開展項目調查,運用電子信息地圖、實時交通信息數據和數學統計方法等對道路交通擁堵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查找交通擁堵的原因,提出解決思路和建議,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這樣的地理“魅力作業”能讓學生感受到作業的魅力不單單是“你問我答,你說我做”,還能感覺到“我是可以像科學家一樣研究的”“只要努力,我的想法是可以實現的”“大膽嘗試必定能成功”……當在項目式探究作業獲得成功時,學生就會對自身潛能充滿自信,項目式探究作業成了學生創新和發展個性的“助推器”。
對于初中地理“魅力作業”,教師要摒棄單一的評價方式,根據不同的作業類型,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生作業,讓評價促進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傳統的作業評價主體是教師,學生總是處在被“評判”的被動地位,作業壓力較大。“魅力作業”評價要求教師構建師生、生生平等的關系,通過互動式、討論式的評價讓學生可以和教師、同伴有更多的交流,可以就評價的標準、作業的內容等問題展開對話和交流,可以相互質疑,經過磋商達成共識,讓學生清楚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讓作業評價在愉悅的氣氛中成為學生互相尊重、互相促進的樂土。
初中地理“魅力作業”要求教師摒棄非“對”即“錯”的單一標準,全面評價學生,尊重個體差異。評價標準中要體現多元化,有衡量學生進步和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學習過程與方法的內容,讓學生在作業評價中收獲成功與進步的喜悅,感受到作業評價的魅力。
評價要記錄學生成長的“故事”,教師可借助作業檔案引導學生自我評價和反省,使其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更好地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和對學習負責的精神,讓學生學會學習,為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傳統的作業評價通常只是以孤立、短暫的方式評價學生的作業情況,忽視過程和學生的進步情況,不能及時有效地激勵學生發展。檔案袋評價是關注過程的評價,要求教師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育中,記錄學生成長,促進學生發展[7]。初中地理“魅力作業”評價要記錄學生成長的“故事”,學生可通過日常的作業展示、交流、分享,讓同學、教師、家長對自己的作業進行鑒賞和評價。教師可借助作業檔案引導學生反思,使其發現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學會學習,不斷進步,為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的本領,而在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充滿魅力的初中地理作業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大助力,更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減負”不僅是減少一點作業量,還要讓作業更具魅力,提高育人質量,使學生形成開朗的性格、開放的心態、健全的人格,最終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