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釗
(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微空間 (Small-Micro SPace)概念,主要取決于其空間的尺度,相較于城市公共空間,微空間的概念并沒有明確提出。城市有機更新的概念,國內最早由吳良庸提出,重點表述了 “采用適當的規模、合適尺度,依據改造內容與要求,妥善處理目前與將來的關系——不斷提高規劃設計質量,使每一片的發展達到相對的完整性,這樣集無數相對完整性之和,達到有機更新的目的”[1]。西方對微空間的研究,要更早一些,更多將微空間聚焦在街角、口袋公園等一系列開放空間中。認為微空間所謂的微是一個相對概念,城市尺度、經濟發展、文化因素以及人口密度都可以對其產生影響[2]。
太原老舊小區定義主要依靠相關政策文件,2019年9,山西省人民政府印發 《山西省城市品質提升行動方案 (2019—2022年)》,2020年2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印發 《太原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老舊小區改造范圍、改造內容、改造目標、實施步驟、工作要求等內容。
即城鎮和工礦區中2000年前建成投入使用、配套設施較差、功能不完善、公共服務及社會服務不齊全、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住宅小區。不包含城中村、棚戶區改造計劃留存和新建的自建房與城市商品房。
對多個老舊小區改造實踐的歸納,老舊小區微空間不僅是傳統意義的面積較大、形狀規整的庭院空間,也包括了小區門前、入戶門廳前、交通走道中的空間。這些空間對于老舊小區的居民以及外來訪客來說,同樣屬于微空間的范疇。根據區位以及功能使用等方面的不同,筆者將老舊小區的微空間分為了五個主要部分:入口空間、公共空間、健身空間、樓間空間、交通空間[3]。
2.2.1 區位交通
區位是老舊小區微空間最核心構成要素,主要由居住功能屬性決定的。與一般的商品住宅小區所不同的,老舊小區居住人群年齡呈啞鈴狀分布,即以適齡入學前后的兒童與退休的老人為主,這類人群的主要出行方式特點為不依靠汽車等交通工具,同時老舊小區也表現在建造年代早,未對地下開發建設。其出行軌跡、停留時間更均衡,更多利用地面交通空間進行通勤。入口空間與集中休閑的中庭空間就因其特殊的區位,成為老舊小區微空間改造的最為重要環節。
2.2.2 空間尺度
相較于先規劃后建設的城市大型公共空間,老舊小區微空間的空間界線屬于固定屬性且不可更改。但在改造實踐中發現,空間尺度同樣對居民的活動分布產生影響,例如大空間,更容易發生廣場舞、太極拳、健身等社區活動,而小型空間,則更多是下棋、打牌等相對人數較少的活動[4]。
2.2.3 空間圍合
對微空間使用同樣需要適度圍合,公共空間的開放同樣不能受到外界的影響。在改造實踐中發現,鏤空圍墻以及綠化分隔是最受歡迎的圍合方式。既保證一定的空間邊界界定,同樣有效實現與外界環境聯系,社區活動具有展示與表演的特性,居民與希望自己的活動能夠與社會活動發生互動,同時他們也不希望受到外界過多的干擾。經過總結,半圍合方式是在本次老舊小區改造中,使用最多的頻率,大面積硬質鋪磚以及景觀性大片綠地是不適宜老舊小區改造的,具有功能性的以長廊、適宜靠近的綠化成為本次改造的主要手法。
2.2.4 功能設施
老舊小區居民有戶外使用時間長的特點, 休息、駐留、 健身活動都需要功能設施的要求。 在筆者改造小區過程中, 對各小區居民調研發現, 有涼亭、有休息座椅、 有掛衣服的桿子、 有安置音箱的電源設施、 有公共廁所等設施成為了改造最為關注的重點。 相反景觀小品、 硬質鋪裝、 復雜的微地形等景觀元素成為了最不被看好的設計。 在老舊小區微空間改造中, 過多的景觀設計反而會影響甚至制約小區居民的活動開展, 主要的活動方式仍舊是以社會交流、 休閑健身為主。
2.2.5 局部氣候
太原屬于北方寒冷地區, 夏季日照同樣強烈,冬季寒冷。 炎熱的天氣以及冬季的西北季風是制約老舊小區微空間使用的客觀因素。 大面積的廣場和開場的空間是不適宜微空間改造的。 利用老舊小區現有的高大灌木, 增加綠植, 能夠有效遮擋夏季陽光和冬季季風。 實踐證明, 此類空間吸引了大量的居民駐留活動, 是改善微空間局部氣候的最好方式。
太原市居住環境的變遷經歷了從以名居為主的自建房至政府代建職工宿舍, 至有社會資本主導的房地產開發, 再至改善城市居住環境、 提升老舊小區內核等多個階段。 建國前, 以傳統北方民居為主,這一時代多為居民自發性行為, 屬于城市自由生長階段。 建國以后, 利用原有工業區的周邊土地以及老城區邊緣地帶, 新建了一批以服務城市與工業園區的職工宿舍。 至2006 年底, 太原市的居住面積總量呈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從不足八百萬平增長至了五千萬平, 同比增長六倍。 商品房的蓬勃發展也起始與這一階段, 房企紛紛入駐太原, 太原居住小區品質有了顯著提升。
多年來, 太原的老舊小區主要集中在解決職工住房的問題上, 受限于時代與政策條件, 由單位組織建設, 并承擔管理和后期維護的職責, 管理職能不獨立、 管理手段落后是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征。 舊有的誰建設、 誰管理模式, 在國企改革、 事業單位改革的浪潮下, 勢必與新時代住房政策相違背, 存續的必要也在逐年減弱[5]。
3.2.1 舊城改造
2015 年, 太原市開始大力推進舊改工作, 棚戶區與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很大改善。
3.2.2 節能改造
2015 年2 月16 日, 太原市開始圍繞建筑節能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
改造包含: 建筑外圍護增設保溫材料、 補充與省級室內采暖系統、 將單一或小范圍集中供熱調整為城市整體集中供熱等方式。
3.2.3 三供一業改造
2017 年12 月22 日, 太原發布 《關于太原市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 “三供一業” 分離移交工作方案的通知》, 拉開三供一業改造帷幕。 改造內容包括:供水分離維修改造、 供電分離維修改造、 供熱分離維修改造。
3.2.4 全面老舊小區改造
2020 年2 月, 太原市人民政府印發 《太原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實施方案》。 目標是2021—2025 年,全市共涉及2962 個老舊小區, 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全市老舊小區改造, 2025 年完成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3.3.1 交通網絡與活動場所
調研顯示, 老舊小區基本都存在人車混流的情況, 在缺乏固有的機動車停車設施的支撐, 私家車占用公共空間變得無法避免。 而空間的核心在于人在其中的活動與使用, 解決老舊小區的停車問題,是在改造工作中作為第一要務。 完善車行通道、 實現人車分流, 合理規劃停車位后, 經過統計最高可以實現對小區空間的退還最多可以達到整個空間總量的50%。 剩余空間作為人性步道與公共場所, 變得更加有操作性。 同時, 作為非機隔離, 也可以通過不同的地面材質、 路緣石的高差處理以及綠化等方式來保證人行空間的完整性不被侵占。
3.3.2 市政配套與海綿城市
老舊小區的市政配套是另一個重要的改造內容,包括雨污水管、 電力電信、 地面路燈照明燈。 這些設計內容似乎與微空間不產生聯系, 然而在實際改造的過程中, 存在了前置條件束縛后期設計的問題。多數的老舊小區, 因其年代久遠, 市政管線鱗次櫛比, 品質參差不齊, 同時雨水與污水的合流也不符合現行規范的要求。 在改造過程中, 缺乏現狀圖紙,只能依靠試勘加調整, 再施工的方式對其進行改造。同時, 海綿城市的設計, 對小區內雨水回收再利用,也是微空間綠化設計的硬性要求, 主要的做法包括下沉綠地、 滲性地磚、 滲水瀝青、 蓄水池等方式。
3.3.3 社區服務與功能設施
老舊小區內老年人與小孩占比較大, 對文體活動需求高, 小區內文化活動場所、 體育活動場地都嚴重匱乏, 已建成的社區文化活動站、 社區衛生服務站、 體育場館、 養老設施面積較小, 使用率不高,也有存在公共服務設施租用場地、 部分建筑為違建建筑。 要通過調研及座談會的方式, 以小區居民為需求主體, 充分發揮民意民愿, 利用小區現有微空間與建筑條件, 增設或者改建公共服務設施及配套建筑。 以不突破當地行政審批要求為原則, 由區政府牽頭, 當地街辦落實, 組織社區和社會組織申請,組成審批聯審制度, 最后由市新政審批服務管理局辦理項目的立項和行政審批相關程序, 做到合理合規、 合法有效, 建議表如表1 所示。
表1 公共服務設施建議表
3.3.4 政策支持與保障措施
要在確立明確的管理體系, 制定相應的管控規則, 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規章制度。 實行規劃設計通則及風貌管控導則等對小區空間改造提出核心指標與指導性要求。 另一方面, 要積極發揮社會作用,利用多元化的管理機制、 保障改造成果的延續和強化。
城市更新背景下, 城市的不斷發展, 城市公共空間應增強功能的完善性。 在微空間改造設計過程中, 應明確掌握改造設計方向和目標, 詳細分析受眾群體的具體需求, 在充分結合城市區域周圍環境與空間的使用情況, 在確保空間環境品質的條件下,緊隨城市的更新方向, 推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