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佳

工作中的劉秀祥(右一)
在黨的二十大代表中有一位代表讓人印象深刻,他就是十幾年前背病母上大學的劉秀祥。而今,劉秀祥是貴州省的一名普通鄉村教師。當年,劉秀祥背母上大學的事跡曾感動無數國人。今天,他回鄉助學走鄉村行動更值得人敬佩。
窮且益堅的童年。劉秀祥的家鄉是貴州一個邊遠貧困山村,從小學三年級起,他就和患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母親相依為命,每天都要為母親洗臉、梳頭、洗衣、做飯等,那一年,劉秀祥只有11歲。劉秀祥曾說,自己的名字是他自己取的,“秀”是他們那一輩的排行,“祥”意味著安定祥和,和母親平平安安過一輩子,是他最大的夢想。生活雖然很苦,但生活的磨難并沒有壓垮這個孩子,他就像是石縫里的小草一樣,頑強地向上生長去迎接屬于他的那份光明。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在這樣困難的家境下,劉秀祥依然堅持讀書。他很清楚,只有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能讓母親過上更好的生活。劉秀祥聰明好學,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除了照顧母親以外,他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讀書方面,就這樣讀完了小學,并以全縣第三名的成績考上了全縣最好的中學。
免費上民辦初中。劉秀祥真的很聰明,考慮到高昂學費及照顧母親等問題,劉秀祥選擇了免費上民辦初中。他輕松拿下測試第一名進入了民辦中學,而這讓他不用再為初中階段的學費發愁了。就這樣,劉秀祥正式開始了“背”著母親上學的旅程。他在村民的救濟下,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簡易民房,與其說是房子,不如說只是一個能夠遮風擋雨的場所。隨后,他為了救治自己的母親,便開始在晚上做一些手工活來賺取醫藥費,劉秀祥的初中三年幾乎都沒怎么好好睡過覺。由于沒有生活費,劉秀祥便在放學后,去大街上撿垃圾換錢,雖然這期間會遇到同學,甚至還可能被他們嘲笑,但他從來不覺得羞愧,因為這完全是在靠自己的勞動賺錢。在照顧母親之余,他讀書很刻苦,幾乎把所有能擠出的時間都拿來學習,為的就是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初中三年艱辛走來,老師考慮到他的實際情況,勸他報考中等師范,但他夢想的是讀大學,所以依然選擇了讀高中,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安龍一中。
對劉秀祥而言,難的不是考試,難的是學費。中考后的暑假,劉秀祥決定和老鄉去干體力活,爭取能夠在高中開學之前掙夠自己的學費。為了攢夠學費,開學前一個假期,劉秀祥隨鄉親到一個電站打工,每天干的都是重活。由于多年艱苦生活造成的營養不良,他暈倒在腳手架上險些喪命,但他始終沒有退縮。第一次高考成績并不理想,他決定再次參加高考。第二年,劉秀祥考取山東省臨沂大學(原臨沂師范學院),圓了自己的大學夢想。劉秀祥翻開從前的日記,他看到自己曾經寫下的一句話:“當你抱怨你沒有鞋時,你回頭一看,發現竟然有人沒有腳。”
背病母上大學。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下,2008年劉秀祥考上了大學。劉秀祥毅然帶著神志不清的母親來到了大學校園。校領導得知劉秀祥的經歷后大為感動,一時間,“貴州第一孝子”的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隨著劉秀祥的故事經貴州電視臺、《貴州都市報》、《沂蒙晚報》、山東《大眾日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網等媒體報道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大學期間,他努力地學習,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學校,他還參加競選擔任了學生會宣傳部部長和團委宣傳部部長,積極參與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業績,受到學院領導及師生的好評。這期間,他一直是一邊照顧母親,一邊打四五份工來維持母子倆的生活,生活好一點的同時他還幫助許多貧困學生聯系校外兼職。
百善孝為先。羔羊跪乳,寒鴉反哺,在那些關于孝悌的故事流傳了千年之后,劉秀祥以現代的方式翻唱了源自沂蒙的古老歌謠。他用稚嫩的雙肩挑起了一個家,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未來,譜寫了一曲孝老愛親、自強不息的青春之歌。劉秀祥用堅強與孝順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劉秀祥獲得了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山東新聞十大新聞人物、感動臨沂年度新聞人物、臨沂市道德模范、全國道德模范、中華新“二十四孝”等榮譽稱號。
重回家鄉當老師。大學畢業時,學校有打算讓他留校,各大企業也紛紛向他拋來橄欖枝。正在猶豫不決之際,被他資助的小姑娘一通電話,讓他作出決定。女孩說:“哥哥,我不讀書了,家里人讓我嫁人。”劉秀祥不愿看到更多像他一樣的孩子,終生掙扎在泥濘之中,他要讓更多孩子明白“知識改變命運”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2012年畢業后,他放棄優厚的待遇,回到貴州大山里當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他說“走出大山不是為了逃離大山”。因為家鄉教育還不發達,他選擇回來做一名教師,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于是,他又帶著母親回到了望謨。“一定要回到我的家鄉去從事教育,想結合自身的經歷去引導孩子們奮發向上,努力學習。我想,只要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就足夠了。”
助學走鄉村行動。這是劉秀祥工作后的10年人生主題。回到家鄉后,劉秀祥發現孩子們非常自卑和迷茫,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讀書,讀書能夠給自己帶來什么,很多孩子初三畢業后就外出打工,或者早早地結婚生子。于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幫助到孩子們,除了上課之外,劉秀祥發起了助學走鄉村行動,開展各種形式的勵志演講,去幫助孩子們樹立自信心。在課余時間、周末和假期,他都騎著摩托車走村串寨,四處勸學,希望孩子們能夠來到學校讀書,但是一路也吃了不少的閉門羹,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10年來摩托車騎壞了8輛。但經過努力,這些年我們將1800多位孩子重新帶回了校園,我們還牽線資助了貧困學生4200多人。”劉秀祥欣慰地說道。這些年,他們摸索并實踐了一套“八字訣”,即喚醒(老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孝心(培養學生的責任心)、立志(幫助學生樹立理想志向)、反哺(回饋社會)。實踐證明,劉秀祥的這套辦法是可行、有效的。2012年望謨縣民族中學考上本科60人,2013年92人,2018年僅錄取的本科人數高達848人。目前每年有1300多人考上大學。
堅持勵志活動。劉秀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外面的朋友關系,牽線資助山區的孩子,目前牽線資助了15個小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都有,一年資助800元,直到小學畢業。同時,他還為山區的貧困學生和貧困農民募集衣物、文具和書籍。劉秀祥還在縣委、縣政府的安排下到各學校作勵志演講報告,全縣17個鄉鎮都演講了一遍,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去鼓舞和感染更多的人。劉秀祥說:“我能走出去,大家也一定能走出去,現在條件艱苦一點,不要怕,只要有夢想,有行動,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為自己,為家人和家鄉。”曾經坐井觀天的他最后成了幫別人爬出井外的梯子,而幫助孩子們改變命運,他也完成了自己的逆襲。
劉秀祥是一名扎根偏遠地區的人民教師,一名傳承中華孝道的炎黃子孫。從2012年至今,劉秀祥已經在教師崗位上工作了10年,也正是他的淳樸與執著,他的能力與擔當,讓他從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成長為望謨縣實驗高級中學副校長。十年間,他參與了家鄉的發展,也親眼見證了中國鄉村教育的十年巨變。“離開這里,又想念這里、想幫助這里。這就是常說的感恩之心、反哺之心,是小志向,也是大夢想。”劉秀祥說。這些年,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劉秀祥,身上多了許多耀眼的光環: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最美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貴州省黔西南州十大杰出青年、貴州省勞動模范等榮譽。
“我現在就是大山深處的普通教師。”2022年10月22日上午,劉秀祥站在人民大會堂黨代表通道,深情講述如何做好大山深處“守夢人”。劉秀祥的臉上寫滿陽光,目光充滿自信,他對心酸過去的述說點到為止,“我的成長道路特殊一些”,希望大家把“背母上大學”的我忘掉,我現在就是大山深處的普通教師。這就是劉秀祥的情懷、追求,也讓大家對他本人、對他的事業充滿期待。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我們教師怎樣,孩子就怎樣;孩子怎樣,未來的中國就怎樣。可以說,未來的中國就在今天的課堂里。這就是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的夢想與擔當。
向上的成長需要從向下的扎根開始。育新人,是小志向也是大夢想。“工作十年了,我有幸見證和參與到了家鄉的發展,看到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鄉親們都擺脫了貧困,孩子們在大山深處也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我堅信向上的成長需要從向下的扎根開始。我將繼續扎根山區,教書育人,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現在,教育基礎設施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現在的孩子上中學全部能夠住校,學校的教學設施,包括多媒體的設備、圖書資源等等,基本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劉秀祥期待在更大規模、更高水平上努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公平,讓知識改變命運,給未來帶來無限希望。“我要勸更多孩子繼續學業,通過學習走出大山、改變命運,再反哺大山。”
做好大山深處“守夢人”。作為二十大代表的劉秀祥深知自己的責任,他希望在大山深處也可以打造教育的高地。“我非常高興,因為這些年我們培養的很多孩子,大學畢業后又重回大山,我們一起去建設和發展大山,從一個人變成了一群人。”劉秀祥說。他直言:“現場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可以說讓我充滿了無窮的力量。我將繼續扎根鄉村教育,我現在的夢想是,希望大山里的孩子都有更好的未來,希望在大山深處也可以做出教育的高地!”關于未來的設想,劉秀祥表示自己將繼續扎根鄉村教育,“我愿意做大山深處孩子們的守夢人”。劉秀祥用青春鑄就師魂、用行動為黨的事業增添正能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奮斗是青春最靚麗的底色”。劉秀祥也經常對學生們說,“要相信奮斗的力量”。沒有經歷過風霜雨雪的梅花是不會香的,沒有奮斗過的人是不會成功的。新時代青年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教導,“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特別是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這讓作為教師的劉秀祥對鄉村教育無限憧憬。他之所以能夠出席二十大,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不僅僅是因為他個人過去有多艱辛,現在有多成功,更是因為他能夠“痛苦著別人的痛苦”,還能夠“幸福著別人的幸福”,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掃清別人的迷茫,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成就山里孩子的未來人生。他的心愿既具體又宏大:點燃更多孩子的夢想!這就是一個共產黨人的信仰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