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晨,徐萌萌,李揚 (齊齊哈爾大學 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隨著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一系列文件的發布[1],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思路愈加清晰,下一步則是如何把這項政策落到實處。為加強鄉村振興戰略,激發農村經濟的巨大動力與潛能,本次研究選取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景星鎮二龍山村為研究對象,將土地相關理論知識應用于村鎮發展規劃,探討二龍山村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二龍山村科學適宜地發展提出參考建議,總結鄉村建設中的共性問題,真正從鄉村發展的角度出發,為相關領域的新農村建設提供依據。
降低土地流轉交易成本,是實現我國農業市場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目前農村土地流轉不能保證穩定供給,需要合理的價格以保障農民的平等交易和受尊重的權利。本次調研充分認識土地在農村發展中的價值,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土地資源利用機制,完善土地價值管理體系。
調查方法以問卷調查法、比較分析法和實地調研法為主,專家問卷法、資料分析和案例分析法為輔[2]。從二龍山村黨支部領導以及11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的農民中抽取樣本,采用量化調查和質化調查相結合,以數據分析和問卷作為項目內容基礎支撐。
二龍山村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西南部,是龍江縣景星鎮下轄的行政村,距縣城35km,村域總面積4015.65hm2。全村下轄11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數為2986人,總戶數為995戶(通過調研得到的數據)。

圖1 人口概況分析圖

圖2 人口年齡與家庭人口調查圖
村民主要以農業為主,種植玉米和大豆;畜牧業為輔,飼養牲畜。二者相互關聯,種植與銷售渠道較為完善。村內培育大量松子林,由紅松和樟子松嫁接而來,果實飽滿,競價價值高。目前均為小規模生產,銷售形式單一,附加產品少,進入市場的競爭力小,還未形成完整的加工體系。
截止2021年,二龍山村宅基地面積為 243.82hm2;耕地面積為 2564.1hm2;其他用地為1451.55hm2。根據土地平整程度,可將耕地分為甸子地、山地與其他類型土地。山地面積為1648.1hm2,約占全村耕地面積的64.3%;甸子地面積為824.2hm2,約占全村耕地面積的32.1%;其他類型土地面積為 91.8hm2,約占全村耕地面地的3.6%。根據土地用途可將耕地分為牧草地、林地、豆類、玉米。牧草地面積約175.2hm2;林地面積約 41.9hm2;豆類面積約 333hm2;玉米面積約2164.6hm2。
根據土地流轉方式調查得知,二龍山村土地流轉途徑為土地出租與土地托管,其中土地出租約占土地總流轉總數的70%,土地托管約占30%。對二龍山村內十余處土地取樣測試,土地的過分種植導致土地肥力低,而荒地肥力較高,土地利用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圖3 土地利用現狀圖
二龍山村仍以第一產業種植業、養殖業為主,收入渠道單一,村民多憑借生活經驗從事生產活動,技術手段十分有限。
在種植方面,由于村民對農用機器使用能力有限、農業物質設備不足、缺乏農機服務機制,害蟲防治技術不完善、農作物種植品類單一、創新困難。
牛、羊養殖方式普遍為遠地放養,路途遙遠、成本高,村內沒有正規獸醫。對牲畜糞便、家畜病死尸體的處理措施簡單,缺乏無害化處理。
二龍山村的土地利用缺乏科學系統性規劃,用地功能布局不合理。在土地開發利用的同時,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破壞了土地的自我修復能力,改變了土壤性質,致使產量降低、經濟收益減少。
目前二龍山村土地流轉市場作用尚未完全發揮。農民每年自發進行土地流轉,缺乏相應的市場規則和政府職能監督機構,無法在更大的空間內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規模化經營[3]。
村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選擇在外經商或者務工。農業用地經濟收益逐漸減少,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受限,土地資源的集約化程度低下[4]。
二龍山村人口老齡化現象極為嚴重,不論是文化水平,還是農業技術都處于低下水平。受傳統觀念和受教育程度影響,二龍山村部分村民對農用機械的使用存在諸多問題,新興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寸步難行。
現存的活動場地、文化服務站等基礎設施沒有充分發揮利用價值,形同虛設。
教育服務建設方面,村內僅存在兩所廢棄小學,沒有教育機構,村民因孩子教育問題大批量外遷,流失大量勞動力。
排水系統單一。污水、雨水都通過明溝排出,未建設地下排水系統。生活垃圾收集點少,村內畜禽養殖總量大,糞便處理缺少正規途徑和方法。
村衛生所設備不完善。村醫基本都在自己家里就醫,規范性與專業性不足。
“要想富,先修路”,而村內水泥路鋪裝僅占14%,大多為泥土路,銜接性差、通達性不足,給村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
村內對政策推廣、宣傳落實不到位,村民對國家下發的惠民政策了解較貧乏。經調研發現,除了經濟補貼政策以外,村民并不了解國家推行的其他方面政策。
當地生產松子,但銷售受阻,應改革原有銷售模式,抓住電商熱點,采用“網紅加帶貨”的形式,通過網絡平臺對松子進行宣傳,在二龍山村的松子銷售有一定規模后,拉長生產鏈,開發多元化的農附產品。
創建“鄉籌網”作為農村商務平臺,通過網站發布二龍山村土地以及現狀信息進行招商引資,開拓線上市場,為吸引來的企業提供勞動力,減少勞動人口流失。通過出租土地增加村民收入,擴大產業布局,聯通各個村落提高交易市場。利用服務平臺普及知識,及時發布最新政策信息并定期開展有獎問答活動,提高農戶對政策了解的積極性。
用科學數據定性二龍山村土地土壤種植性質,利用服務平臺鼓勵村民土地流轉,并采用機械化種植農業。對比土壤屬性、土地功能、區域位置結合實地調研數據,繪制土地劃地議價模式圖進行規劃、落實。

圖4 劃地議價模式圖
4.3.1 農用地的二次整理
以“把土地連成一片,依靠規模獲取效益”為原則,對二龍山村土地進行二次整理。首先,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吸引群眾參與到農用地的二次整理中來;其次,要持續完善農田間的配套設施,提高農業抵御災害的能力,為農民增收奠定基礎,助力鄉村振興。
為保證二龍山村農用地數量基本穩定,優化各種農用地結構,在規劃期內將深挖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潛力。嚴格根據土地類型及功能并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園則園”的原則,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5]。
4.3.2 建設用地的二次整理
目前二龍山村的建設用地整理隨意性大,缺乏科學性。依法保護基本耕地,將土地利用降至最低限度,積極開展耕地保護工作,在適量補充耕地的同時,適度控制建設用地亂占耕地量。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園則園”的原則,對土地結構進行全面調整,將專項計劃具體到每個地塊。
4.3.3 土地地籍的二次整理
農村人口的流失,導致二龍山村內出現一批閑置房,9%的土地地籍不明確,13%的土地地籍存在糾紛,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對這些地塊權屬不明確的土地進行二次整理,理清土地的權屬關系,測量地塊使用面積,明確用途,劃分等級,統一確權。
4.3.4 農村土地的再開發
二龍山村的建設用地并不發達,國家與社會層面對于農村建設用地的研究也僅停留在表面。在符合國家政策和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用閑置宅基地來改建基礎設施用地,并對部分廢棄的宅基地進行復耕,促進農業規?;洜I。
除了改建住宅基地外,也可以采用土地有償的方式,對農戶進行補貼。對于違規、違法使用土地的行為,不進行補償。
著力加強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治理村內環境臟、亂、差現象,整治垃圾亂丟、污水亂潑、廣告亂畫等現象。同時完善以全村及組為單位的公共活動場所和各類基礎服務設施建設。
4.4.1 谷物晾曬場建設
村內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來源,但由于沒有固定晾曬場地,經調研選出幾處適合建設谷物晾曬的場所,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此類問題,得到了村內領導的認可。
4.4.2 設置暗渠
村內排水系統不完善,自來水也沒做到全村覆蓋,明溝排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的交通,增加了交通事故發生率。村內領導可向當地政府提出申請,經上級撥款改善當地排水系統體系。
二龍山村村內居民文化水平較低,青壯年外流現象嚴重,技術型人才不足。政府應積極開展成人教育,開設農民技能培訓課程提高村民文化水平,拓寬知識視野,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儲備。
招引有意愿回鄉的年輕人才,對回鄉人才按學歷進行補貼,鼓勵年輕人才回鄉創業或加入村莊建設,并提供一定的啟動資金,扶持大學生創業項目,多渠道拓寬農產品市場。
近些年來,國家和人民對鄉村振興進行了系統且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6]。但人民的需要和城鄉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也接踵而至,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推進政策的落實。
①提高人民對國家政策的認識,真正做到問計于民。
②因地制宜,確立當地土地利用的適宜標準,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機制。
③構建系統的銜接機制,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代新局勢。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因此,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就要正確處理好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科學合理地安排各類用地,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