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久群,龐建勇,繆海波,王曉飛,杜曉麗 (安徽理工大學 土木建筑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020年5月22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主要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政策將積極帶動沿線國家的各類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而在新的發展需求和機遇面前,也伴隨著諸多挑戰。在此背景下,需要大批具有扎實理論知識與豐富工程經驗的技術人才,這就對土木工程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2],教學與人才培養須順應新形勢,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土木工程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高校人才培養既要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也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人才的培養應向產學研路線靠近[3~4]。當下全國高校積極落實相關政策,以深入推進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促成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企業發展的共贏,實現“以產促學、以研促產、產研助學”的共同目標。
然而,產學研項目長久以來面臨著高失敗率和低成果轉化率的問題[3],且這種現狀短期內仍難以扭轉。尤其是區域性地方高校面臨的產學研形勢更為嚴峻,相對不夠豐富的產業條件給新型教育模式的落實帶來一定阻力,產學研的合作層次普遍較低,實踐教學有待完善。產學研模式是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依托各自優勢資源,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但是,畢業生缺乏就業核心競爭力,就業難等局面仍不在少數,已成為制約不發達區域地方高等教育發展的突出矛盾。就土木工程類傳統工科而言,類似問題更加突出,亟待探索一種突破壁壘的有效教學模式,提高區域高校土木工程畢業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教學中的實習環節一直是土木工程培養方案的必修內容,但在大環境下,應對高校擴招和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實習環節存在諸多形式大于內容的弊端,難以達成預期目標。針對培養現狀普遍存在的弊端歸結為以下幾點。
①重復性,教學內容的重復,帶給學生感官疲勞,使得學生喪失對教學內容的深入思考,土木工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沒有豐富的經驗難以應對實際工程中各類復雜問題,而經驗的來源也歸結于對問題的不斷思考和總結。
②教條化,與工程聯系不緊密,實踐性不夠,對實際工作后遇到的工程問題參考性不高。“走馬觀花”的實習形式缺乏深刻思考,難以達到實習實踐真正的效果。土木工程的實際問題從來都是不可照搬復制的,教條化的內容對實際工程的指導意義極其有限。
③片面性,不能形成系統的認識,生產實習條件的局限往往只能夠讓學生了解到少量工程案例,難以做到全面系統的認識。土木工程所運用到的理論知識較為廣泛,如土木工程材料、巖土力學、基礎工程等,所涉及的工程案例類型非常廣泛,片面的認識并不能夠融會所學的多理論知識形成系統的體系,無法搭建系統知識框架。
④脫節化,無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難以實現理論知識體系與就業實踐之間的密切聯系,導致學習缺失目標和追求。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局勢在時刻變化,與將要承擔的社會崗位工作脫節過遠,導致無法培養出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優秀工程技術人才。
實踐的重要性正如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是從實踐中來,也要到實踐中去。土木工程作為實踐性極強的傳統工科專業,人才培養就更應該與時俱進,充分認識實踐的重要性,推進理論與實踐的并行,落實產學研培養模式。自2019年12月突發疫情以來,我國線上教育資源得到大力發展推進[5~6],網絡教學平臺建設豐富。這種成功的平臺建設模式,同樣可以借鑒到信息化的產學研一體教學中。
產學研項目長久以來面臨著高失敗率和低成果轉化率的問題,在經濟不發達的區域更是嚴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
①我國的人口紅利和低附加值產業已逐漸變成過去式,在新的時局下,缺乏科技創新力的傳統模式終將會被淘汰。人才的培養只有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才能具有更優越的競爭力。
②產學研項目涉及多個利益體之間的相互關聯,且隨著合作項目生命周期的推進而變化。當出現內部矛盾沖突時,密切配合的前提就會被打破,導致項目終止。
③缺乏健全的體制和政策,企業的利益獲取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高校的責任和義務界定不清晰,缺乏適當的約束。
伴隨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推進,互聯網+信息化教學模式越來越豐富和完善,在新形勢下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各類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為資源共享和交流提供了各種可能性。在存在諸多壁壘和困難的情況下,難以實現線下的產學研教學的現實背景下,產學研信息一體化教學改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特別是針對區域不發達地區的普通高校,能夠試著開拓新的教學模式,以打破壁壘。
如圖1所示,內循環模式是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資源前提下,形成良好的資源信息共享體系,逐漸實現突破區域壁壘。一般教研型高校是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以安徽理工大學大學為例,其地處四線城市梯度末尾的淮南,區域資源欠缺對學校的發展起到關鍵影響。內循環模式下,集自身的教學、科研和就業于一體,以產學研模式為導向,開辟產學研信息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整合在校專業本科生的培養,在校研究生的科研和就業畢業生的工作背景,形成良好的循環體系,相互促進,既達到推進專業和學科建設,又能解決工程問題。建立以產學研模式運行為導向的信息化交流平臺,促進教學模式改革。通過項目的建設形成一個共享的資源平臺,以土木工程畢業生的工程經驗帶動土木工程新生的學習思路,以經歷的工程案例和問題為導向,實現教學與實踐的掛鉤,培養理論知識過硬,實踐能力較強,并能夠切實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土木工程技術人才,是突破壁壘的關鍵之一。
圖1 內循環模式下的產學研信息一體化建設模式
近年來,隨著我國本科教育的不斷膨脹,職業教育被壓縮的現象在逐漸加重,合作教育的政策重心轉向普通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無論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將高校作為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基地,將產學研合作教育視為提升大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結合當前的土木工程教學現狀來看,新生對專業的認識度較低,難以快速形成有效的專業思路,而實習實踐的若干弊端,導致畢業生的實踐能力不夠突出,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同時,隨著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擴招,這種就業壓力向高一層次的研究生逼近,他們同樣面臨極大的就業壓力。
以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21屆土木工程專業320名本科生的就業情況為樣本進行分析,其中:就業226人,升學79人,公務員1人,自主創業2人,待業12人。就業生中就業地報到的占153人,其就業單位均為國企或大型集團企業,也均在土木工程行業內,這47.8%的畢業生可定義為“硬就業”,他們更有機會接觸到大型工程建設,面對的工程問題也會更有代表性。另外,就業生中回生源地報到的占73人,可定義為“軟就業”。其中:高達67.1%的畢業生即將脫離土木行業。可見,“硬就業”的比例非常不容樂觀。統計樣本中升學率占24.7%,其中升學本校的占34.2%,升學雙一流高校的占48.1%。
樣本數據表明:第一,中鐵、中交和中建等以施工為主的建設單位占就業單位的絕大多數,像勘察設計研究院類門檻較高的單位屬鳳毛麟角,對于區域地方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來說,存在明顯的就業層次壁壘;第二,就業城市以長三角經濟發達城市為主,人才流失現象明顯,也反映出本地就業資源的欠缺;第三,升學高校比較集中,多梯度跨越極其困難,存在一定的教育資源不平衡現象;第四,“軟就業”數據往往有失參考性,“硬就業”的數據反映出就業形勢仍比較嚴峻。
以上問題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培養的畢業生缺乏有效的競爭力。
基于內循環的產學研信息一體化教學模式,擬建設思路如圖2所示,其關鍵闡述有如下幾方面。
圖2 產學研信息一體化教學實踐流程圖
①產學研信息一體化系統平臺建設,借助云平臺資源建立資源共享的交流社區,整合教師資源、畢業生資源和在校生資源充實社區建設。以有關土木工程材料、民用工程建筑、橋隧工程建設、軌道交通工程建設和防震減災工程建設方面的相關理論知識,工程實踐典型問題和解決案例,前沿的工程技術和研究熱點等為主要交流內容,分類別、分模塊地整理成線上資源庫。
②教學課堂的準備,教師首先要對整合資源進行梳理,根據理論教學的大綱任務,整理工程實踐的對應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穿插結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提高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對應資源的整理,一部分要結合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另一部分要結合畢業生的信息反饋,以優化資源整合后與理論知識的對應情況。將產學研信息一體化的資源真正有效納入教學也是項目執行的關鍵。首先,對理論教學的內容體系必須有極其清晰的系統認識;然后,將整理的工程實踐經驗銜接到對應理論知識點中,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教學聯系。以工程問題為導向,在理論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興趣,并提高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后的成就感,充分挖掘引導學生的探索意識。根據整合資源的分類,形成教學資源和反饋信息的互制系統。
③教學課堂的實施,由各組成部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研究方向與熱點學習有機地融會到一起,避免造成脫節。理論教學的內容要為實踐的應用做鋪墊,實踐教學的內容要支撐理論學習,研究方向與熱點學習內容要對應實際工程的難點問題和理論的重點部分。
④教師、在校生和畢業生的反饋,要根據反饋信息及時調整交流社區資源,教師的教學內容要順應新時局下的發展需求,在校生要反饋教學內容的難點,畢業生可反饋教學內容的不合理之處,分享自己的工程實踐經歷和心得。
產學研信息一體化建設,倡導產學研教學模式以適應新形勢下土木工程師的培養訴求,無疑增加本專業人才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教師、在校生、畢業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內循環體系,可確定以下預期目標:
①探索促進土木工程專業方向人才產學研信息化教育培養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②通過產學研信息化教育培養工程專業復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③獲得區域地方高校建立產學研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有效機制,以突破區域壁壘。
基于產學研信息一體化教學的土木工程課程教學實踐研究,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以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能夠切實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現代土木工程師為最終目標。結合區域地方高校的特點建立產學研信息一體化教學,以彌補區域生產條件的不足。尤其考慮到當下的疫情防控常態化,學生的實習受到一定影響,教學脫離實踐,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問題。通過擴大內循環,不失為區域性地方高校改革教學模式,培養更具核心競爭力的工程技術人才的一條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