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藝
2023年9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規范管理、促進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明確,為加強觀眾人數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的規范管理,大型演出活動實行實名購票和實名入場制度,即觀眾在購票時須輸入自己的實名信息,入場時須攜帶本人身份證進行信息核對和人臉識別,“人證合一”才可進入場地。
在實名制施行后,“黃牛”無法如從前一樣囤貨居奇,有些人便做起了“代拍”。買家須將身份信息、門票費用和“代拍費”一同給到“黃牛”。“黃牛”會提前告知“代拍”規則,若拍中則交易完成,拍不中則全額退款,由其背后的“代拍團隊”負責搶票。“代拍團隊”通過編寫模擬真人的搶票程序來加快購票速度,并采用“人海戰術”多線同時運行搶票程序,以增大拍中的概率。
除了通過“代拍”倒賣公開銷售的門票以外,“黃牛”所兜售的邀請函更是被炒到令人咂舌的高價。邀請函即主辦方分發給贊助商和媒體的“內部票”,其觀演位置和視野相對優于普通票。因此,“黃牛”對其的報價遠高于“代拍”普通票。持邀請函入場同樣須“人證合一”,“黃牛”有辦法在賣出邀請函后幫買家錄入身份信息。
實名制施行后,有消費者表示,雖然某些熱門演出仍一票難求,但很多演出的票比以前相對好買一些了。近日,某明星演唱會前“黃牛”集體退票的話題沖上熱搜。不難看出,在實名制施行后,一些“黃牛”的算盤落空,只能主動退票以減少損失。不過,也有“黃牛”不甘心,除了采用老套路販賣所謂“工作證”之外,甚至有人以“內部入場渠道”為噱頭欺騙無票粉絲,在收款后竟將粉絲強行推過檢票閘機,嚴重擾亂公共秩序,終被警方拘留。
逐利的“黃牛”給文化演出市場蒙上了一層灰霧。要更好地回答消費者“如何搶到票”這個問題,需要各方進一步協同配合,特別是加強市場監管。
隨著盲盒爆紅,“潮玩”這一相對小眾的文化產品進入大眾視野。“潮玩”是潮流玩具的簡稱,通常指以設計師、藝術家創作出的IP為基礎,衍生出的一系列周邊產品。除了盲盒以外,手辦、版畫等都屬于“潮玩”的范疇。相關行業報告顯示,中國“潮玩”產品持續普及,預計2023—2026年間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24%,2026年零售額將達1101億元。
有著千億元零售額前景的“潮玩”,其產業鏈核心就在于IP。IP本身具有藝術價值,賦予了“潮玩”一定的收藏屬性。另外,限量發售的“潮玩”,例如盲盒中的稀有款,有增值空間和拍賣價值。因此,“潮玩”二級市場一直熱度不減,不僅吸引大批愛好者參與交易,也引起少數不法分子的關注。
2022年8月,有消費者報警稱,在網上買到某款熱門“潮玩”盲盒的假貨。警方經偵查,揪出一條從制假到售假的產業鏈,涉案工廠在一年時間內累計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潮玩”盲盒9萬余個。稍早,某地警方收到一封投訴舉報函,稱某公司涉嫌未經許可,擅自生產某款“潮玩”。經調查,被舉報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劉某接下了客戶陳某的“潮玩”訂單,由陳某提供原版樣品,劉某的工廠負責打版生產。訂單上的“潮玩”總數為4.8萬個,銷售總額為22.08萬元。在以上兩起案件的辦理過程中,涉案工廠均未能提供相關“潮玩”的《著作權人許可使用合同》或授權文件資料。
根據第三方企業信息查詢平臺的數據,“潮玩”行業頭部企業泡泡瑪特,因IP糾紛起訴他人或企業的開庭公告已超過100個,大部分涉及商標侵權和著作權侵權。

劇本殺場所須加強監管
針對“潮玩”制假售假案,除了根據知識產權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規制,相應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也在不斷完善。2020年,我國完成修訂的《專利法》《著作權法》明確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202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于審理侵害知識產權民事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解釋》,對知識產權民事案件中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故意、情節嚴重的認定,計算基數、倍數的確定等作出了具體規定。
消費者擔心買到假貨,版權所有者擔心被侵權,相關公司擔心遭受經濟損失,這些對于“IP為王”的“潮玩”來說,都是隱患。我國正在不斷加強對于商標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保護,未經許可使用注冊商標、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將被追究刑事責任。無論是生產者、經營者還是消費者,都應加強自身的版權意識,這樣才有利于市場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打開某點評軟件中的休閑娛樂分區,密室、劇本殺這些新興文化娛樂場所被劃為一類,成為“吃飯、逛街、看電影”以外的消費新選。這類以內容為主要賣點的消費場所,隨著其數量增多、規模擴大,問題也頻頻浮現。
一是內容的監管問題。密室與劇本殺的內容主題涵蓋范圍較廣,部分“恐怖程度”較高的劇本中不乏血腥暴力元素,甚至涉及色情內容。這會對消費者造成負面影響,更會對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引導。針對該問題,上海市文旅局早在2021年就發布了《上海市密室劇本殺內容備案管理規定》(下稱《規定》),提出除了商家自審自查,相關部門加強監管以外,商家應當主動向所在區文旅局提交劇本備案;對不適宜未成年人參與的密室劇本殺活動,商家應當在顯著位置或活動前予以提示,并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
二是內容的版權問題。劇本殺與密室這類文化產品的核心在于劇本,然而市場上不乏盜版“劇本包”。中國版權協會副理事長王遷等行業專家指出,如果劇本涉及的文字組合具有獨創性,或者其中插圖為原創,那么劇本殺所用劇本應當屬于原創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商家所使用的劇本,應通過正規渠道獲取,例如購買公開發售的劇本,合法獲取授權,等等。《規定》還提出,商家在備案時,應出具相應劇本的版權合法性證明。
劇本殺與密室這類新興文化產品需要健康的市場,讓創作者能放心地產出更多優秀作品;消費者也能在消費時擁有更多的選擇。
隨著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技術賦能下的文化產業正經歷轉型與重塑。網絡直播、長短視頻、社交電商等數字文化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根據抖音發布的《2022抖音演藝直播數據報告》,這一年中演藝類直播在抖音開播超過3200萬場,場均觀眾超過3900人次。抖音演藝類直播收入同比增長46%。
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問題也隨之而來。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加上部分無良主播為獲利而進行語言誘導和情感綁架,致使未成年人的心理防線被擊潰,消費行為走向失控。
此類事件頻發之下,對于未成年人在數字消費行為上的監管正在加強。2022年5月7日發布的《關于規范網絡直播打賞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直接點出網絡直播中的違規亂象,劃出底線、紅線。例如:禁止為未成年人提供現金充值、“禮物”購買、在線支付等各類服務,要求不得為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主播服務,禁止以打賞額度為唯一依據對網絡主播排名、引流、推薦,禁止以打賞額度為標準對用戶進行排名,等等。明確的條例與嚴格的措施,可見治理之決心。
除了從源頭上進行規范,對于未成年人來說,不僅外界應加大針對相關問題的宣傳力度,家長也應注意孩子的上網規范,做好家庭監管,建立“里應外合”的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