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卓明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對司法治理的功能劃分是相對的,這些功能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經濟功能和道德功能也可歸入廣義上的社會功能類型。這也就是為什么司法機關必須以辯證和系統的觀點看待司法的各類功能,努力追求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
司法作為一項制度化的法律活動,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進行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從法律視角看,司法是以判斷權和裁決權為核心的法律適用活動,其基本職能是審理和裁判。但是,從憲制視角看,我國司法機關不僅指人民法院,還包括人民檢察院;司法活動不僅指針對個案的審理和裁判,還包括司法解釋和司法政策的制定以及指導性案例和典型案例的發布;司法機關的職權不僅包括審判權,還包括司法解釋權、公訴權、判決執行權、司法建議權等。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代背景下,有必要從國家治理視角出發,探究司法的治理功能,即司法機關運用職權所欲實現和產生的治理目標和效果。
根據國家治理所欲促進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心向善等目標和效果,本文嘗試將司法治理的功能劃分為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道德功能。
我國司法機關不僅是法律性質的專門機關,也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立場的政治機關,其政治功能主要體現在維護國家安全、“司法為民”和“服務大局”上。
首先,司法機關作為國家政權組織的重要部分,承擔著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保衛社會主義政權的功能。2021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指出:人民檢察院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積極投入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堅決防范和依法懲治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組織實施恐怖活動等犯罪,提高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同樣,人民法院通過依法審判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和政治秩序的犯罪行為來維護國家政權。檢察官和法官,同時也是政法干警,都是堅持黨的領導和維護政治秩序的重要力量。
其次,“司法為民”既是“以人民為中心”的要求,也是司法講政治的落腳點。司法為民主要體現為:通過公正司法為權利受害者提供救濟,懲罰侵權和犯罪行為,監督和制約公權濫用,保護公民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司法為民還體現在:密切聯系群眾,改進工作作風,提供便利的司法救濟渠道,解決好老百姓打官司難問題,特別是加大對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力度。正因為如此,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要“加大探索檢察機關民事支持起訴工作力度,對訴訟能力較弱的當事人提起追索贍養費、撫養費、勞動報酬、工傷賠償等訴訟依法支持起訴,促進民事主體訴訟權利實質平等,切實維護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
再次,司法所服務的“大局”,即便是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內容,由于關系到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與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和政治穩定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具有政治性質。所以,“服務大局”可被視為司法的政治功能。202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關于支持和服務保障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明確指出:“支持和服務保障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是全國檢察機關共同的政治責任、法治責任、檢察責任。全國檢察機關要自覺融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綜合運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司法機關作為糾紛解決的權威機構,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具有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司法活動的最終目標是化解法律糾紛和社會沖突,恢復和重建社會秩序。要達成這一目標,離不開司法機關通過依法展開的訴訟活動對各方當事人程序性權利的保障和實體性權利的維護;同時,必須通過制度化的法律決定及其理由說明贏得當事人的內心認同,真正平息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此之謂“案結事了”。
司法治理的社會功能還體現在司法機關的訴源治理責任上。2021年9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頒行《關于深化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建設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的實施意見》,這是最高人民法院為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強訴源治理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的意見》而制定的司法政策,旨在“推動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促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當前,不少省市人大已將司法機關的訴源治理責任寫入了地方性法規中。如2021年2月實施的《上海市促進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條例》第九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對調解矛盾糾紛進行業務指導,健全訴訟與非訴訟銜接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在程序安排、效力確認、生效法律文書執行等方面加強對接,為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提供司法保障。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健全公益訴訟、檢調對接等制度,完善參與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機制。”
市場經濟在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法治經濟離不開一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司法在經濟糾紛的解決、經濟秩序的維護以及經濟效率的促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司法機關不僅通過訴訟和裁判活動維護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還通過司法解釋、司法政策和司法建議助力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建設,甚至支持市場主體的生存發展。譬如,2019年3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關于“積極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的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等司法解釋。又如,2020年3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啟動涉案違法犯罪依法不捕、不訴、不判處實刑的企業合規監管試點工作。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檢察院參與最高人民檢察院試點的企業合規建設,促進企業合規經營,支持地方經濟發展。2020年12月,金山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某企業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時,沒有一抓了之,而是通過制發檢察建議的形式提出企業合規的要求,并對企業合規整改情況進行持續回訪考察。后經組織聽證會和評估,該企業已制定較完善的企業合規制度并執行,有效降低再犯可能性。實際經營人姜某主動投案自首并補繳全部稅款及滯納金,具有較強悔罪表現。因此,金山區人民檢察院對該企業作出相對不起訴的決定,對被告人姜某作出量刑減讓的處理。
司法治理的道德功能是指司法機關運用職權發揮懲惡揚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功能。
首先,司法機關通過辦理案件和發布指導性案例發揮司法治理的道德功能。2019年1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第十二批指導性案例,其中就包括“于海明正當防衛案”。該案指導性意見指出:“刑法作出特殊防衛的規定,目的在于進一步體現‘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秩序理念。”“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表述,具有濃厚的道德意蘊,反映了懲惡揚善的價值立場。2020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第25批4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性案例,其中就包含一條指導性意見:為維護受傷害一方的合法權益勸阻他人發生碰撞后不要離開現場的行為具有合法性。
其次,司法機關通過制定司法政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實踐來發揮道德功能。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出臺多個專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司法政策,包括:2015年12月發布的《關于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若干意見》、2018年5月發布的《關于加強“紅色經典”和英雄烈士合法權益司法保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通知》、2021年1月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
再次,最高人民法院還分別于2016年、2020年、2022年和2023年發布了5批共計54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案例。這些典型案例對于崇德向善和道德風尚的形成無疑具有引導和推動作用。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