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晟,任 昊
(1.廣西師范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1;2.北京新動力人才創新研究院,北京 100000)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既要深刻認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的原則要求,又要準確把握本地區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的比較優勢,走出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1]。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是共同富裕的關鍵,而共同富裕的重點在鄉村,難點也在鄉村[2]。
當前學術界對民族地區融入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展開了深入研究。李亮認為應從推進各區域各民族各階層之間共享發展成果、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少數民族參與國家建設、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開放格局等方面進一步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濟基礎[3]。鄭長德認為民族地區總體創新不足,在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革命的新時代,經濟欠發達的民族地區想追趕經濟發達地區,需要進行創新追趕[4]。黃泰巖、詹筱媛提出了必須把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建設納入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總體布局中,推進“換道超車”現代化思路[5]。這些成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一是多以政策導向為主,但缺乏具體的操作路徑;二是多側重于描述性的論述,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較少;三是研究成果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性;四是對民族地區的差異性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更加注重民族地區在實現跨越式發展、融入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過程中具體的操作路徑,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指出了當前民族地區在促進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相對具體的解決方案。
課題組于2018年與好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搭建了“民族地區主要經濟發展指標數據庫”,該數據庫涵蓋了我國6個主要民族地區(廣西、青海、貴州、寧夏、新疆、云南)的重要經濟發展指標,每年都會聘請專家進行完善并對相關數據進行擴充,這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在選取了上述6個民族地區的GDP、產業結構、農村人口比重等可以衡量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后,通過與其他發達地區相關數據做比較,發現了當前民族地區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方面,存在3方面的不足。現以廣西為例,分析如下。
民族地區在重數量不重質量的追趕模式下,長期依賴傳統資源,以資源為主、要素輸出型的發展方式參與國內產業價值鏈分工,在產業鏈中被局限于低端、依附地位[6]。這使得廣西的一些企業面臨著高成本、低收益、產品附加值小、轉換成本和沉沒成本高、市場認可度低的難題。而由于廣西地處西南邊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當地企業利用和整合外部資源的能力,引進先進技術也存在一定困難。
人口事關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的經濟,由于民族地區相對于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就業機會較少,各項生活設施不夠便利,使得勞動力外流現象較為嚴重,直接導致了民族地區的勞動力年齡偏大,農業經營粗放,生產率低且生產結構單一;農村空心化嚴重,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精神慰藉也極度匱乏,這也對當地社會治安造成了挑戰;而勞動力的缺乏對企業的影響更為嚴重,這使得企業承擔了更多的招工成本和人力成本,一些關鍵崗位無法發力,人力資源利用率大大降低。
民族地區的產業鏈常常面臨“斷鏈”“短鏈”等問題,且在疫情影響下,產業鏈韌性不足的問題也愈發凸顯[7]。上述民族地區產業鏈存在的問題,會使得產業鏈應對外部沖擊能力較弱,易受國內外市場、環境的擾動沖擊。因此亟需完整產業鏈條,提高產業基礎能力以及資源配置能力。除此之外,民族地區有很多以加工制造業和種植農業為主要產業的縣域,應推進貿工農一體化,強化并筑牢加工制造業環節和商業貿易環節。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首先引入了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包含了物質產品、調節服務、文化服務、創新型企業等8個核算指標,同時通過實地調查,深入挖掘了廣西在生態資源和產業上的比較優勢。研究發現,廣西具備化工產業和汽車產業的基礎,具備傳統化工制氫的能力,背靠北部灣,在電解水氫能制備、光伏、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上都具備比較優勢。參照新結構經濟學理論,民族地區應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結構,積極探索比較優勢和相關產業,從而完成產業結構提檔升級所需的資源積累[8]。當前應充分發揮廣西具有的生態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這既可以避免傳統過度開采非再生能源所帶來的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有利于民族地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這為民族地區“換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寶貴機會。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我國沿海發達地區已經為民族地區提供了可以借鑒的“參照系”。民族地區在今后的發展中,在金融市場需要通過改革使得當地的農戶、小微企業等得到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從而充分激活市場主體活力;在土地市場方面,應不斷深化農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為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實保障;在人才市場方面,尤其要注意通過一系列舉措來促使人口回流,減少人才流失。
未來產業是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占據競爭制高點的關鍵。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廣西目前在未來產業上可以從3個方面發力:一是氫能與儲能產業。利用廣西的化石產業基礎和頁巖氣資源,開發化石燃料制氫、頁巖氣制氫。二是海洋經濟。在原有海洋漁業及裝備制造業的基礎上,圍繞北部灣城市群,堅持陸海統籌,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構建漁業科技、海洋能源以及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的高科技未來海洋產業[9]。三是生物醫藥。以南寧和桂林為生物醫藥生產布局區域,以玉林作為中醫藥流通區域,梧州及周邊山區作為中醫藥的種植區域,建立以中醫藥結合生物技術為主導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民族地區的發展,尤其是民族地區的鄉村發展必須依靠人才,本地優勢產業的發展才能吸引人才的回流,本地鄉賢的作用至關重要,將鄉賢與產業發展捆綁,強化產業號召力,打造產業人才生態圈。比如,廣西北部灣在中國-東盟開放合作背景下,打造了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這些產業基地引導民族區域鄉賢進行開發,使得由鄉賢主導的許多相關企業快速發展,吸引了許多外出勞動力回流,使得北部灣經濟區的市縣經濟增長在12%左右。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再一次強調了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并提出要分類引導縣城發展方向。其中,積極培育專業功能縣城、合理發展農產品主要區縣城、發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引導人口流失縣城轉型發展等對于民族地區的城鎮化有深刻借鑒意義。在專業功能方面,貴州省貴陽市憑借數字經濟的先發優勢,建立了一系列大數據產業園,帶動了當地的就業,促進了經濟發展。在合理發展農產品主要區縣上,廣西甘蔗總產量向來位居全國第一,但單純依靠甘蔗售賣,會使得產業鏈狹窄,甚至出現邊際效益遞減、農民無法有效增收的現實問題。因此,應延長產業鏈,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勞動力回流。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戰勝困難、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是最鮮明的政治優勢。民族地區應加強非公有制經濟和地方經濟緊密協調配合,利用統一戰線加強與企業負責人、創新創業人士的合作,進而使得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優勢和專業得以充分發揮,積極投身于各類創新驅動的事務當中,從而將創新能力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將民族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與彰顯個人價值融為一體[10]。其次,要注重網絡宣傳功能,促使統戰工作組織化、網絡化。當前網絡時代已經來臨,民族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也高達80%,統戰工作也要適應此種網絡化趨勢,不斷提高互聯網思維意識,用好網絡化社交工具,從而更高效地完成統戰工作,引導和調動一切力量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人才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根基,是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民族地區相對于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本身就缺乏吸引人才的客觀條件,加之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就業機會等原因,更使得民族地區人才相對緊缺。因此應當充分、高效利用統一戰線資源,積極創新人才引進環境。新時代統一戰線具有豐富的人才資源,民族地區應做好宣傳和服務人才的工作,發揮出新時代統一戰線的統一和團結功能,將海外、國內各地創新創業人才、高新技術人才匯聚到當地,共同促進民族地區的建設。
我國正處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竟卜站然庆柟堂撠毠猿晒?、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手段。當前民族地區仍存在基本公共服務總量不足、分配不均等情況。這主要體現在民族地區在收入、機會、發展、財富諸多方面存在著不平等,這會使得他們在市場中的發展機會與獲取商品及服務方面也存在著不平等現象,這自然也包含共享發展成果的不平等。
基本公共服務本身是政府對于市場失靈做出的積極反應。在促進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首先,應著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并由政府通過系列規章制度開展相關生產、提供相關服務。比如,可以針對適齡兒童提供更為全方面、多層次的教育保障;針對弱勢群體,尤其是患有重大疾病的人群提供更為充分的社會、醫療保障,堅決防止因病返貧的現象發生。其次,還應強化對基本服務均等化的考核機制,且以精準化為導向。最后,基本公共服務的提高與當地資金的支持密不可分,民族地區在資金方面既要注重市場的自由調節之手,又要重視政府的宏觀調控,同時應積極進行招商引資,擴充資金來源,提高投資回報率,從而為公共服務供給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