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美珍
[摘要] 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讀寫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本研究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探尋讀寫相融的有效路徑,從定位讀寫目標、構建讀寫模式、搭設微寫支架、展示讀寫成果等方面著手,引導學生扎實開展讀寫活動,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 讀寫相融;語文要素;微寫;支架
一、整合要素,明確讀寫目標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重視整體性設計,將語文要素循序漸進、由淺到深地安排在整個學段教材中,體現了有序性、關聯性、整體性。教材中的這些語文要素分兩條線環環相扣、緊密連接,縱向線是各年級教材之間語文要素的遞進發展,橫向線是教材內單元與單元之間及一個單元內各部分內容之間語文要素的關聯。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整體教學意識,以語文要素引領各部分教學設計,精準定位學習目標,使讀與寫相一致。以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筆者緊扣本單元語文要素,準確設置了不同內容的讀寫目標,如下表所示:
二、鋪設板塊,構建讀寫課堂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使“讀”和“寫”和諧相融,做到以讀引寫、讀寫互促呢?我們嘗試進行分板塊教學,構建有效的讀寫課堂模式。
板塊一:梳理課文明思路。學習課文前,應先讓學生明晰單元語文要素,以語文要素引領課文學習;初讀課文后,引導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進行歸納梳理,鼓勵學生借助思維導圖、表格等形式來呈現課文的內容脈絡。板塊二:聚焦文段找方法。教學時,以課文為范例,引導學生關注一處或幾處文段的表達方式、修辭手法、框架結構等要素,按照“情境品讀→觀察比較→發現交流→總結呈現”的流程,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評,為后面的練筆打下鋪墊。板塊三:學以致用練一練。在學生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后,創設一個寫話情境,進行隨堂微寫訓練,可在學文中或學文后進行,可仿寫、擴寫、續寫、改寫、想象寫。板塊四:習作打磨展一展。在課堂上呈現部分學生的微習作,組織學生互相點評,圍繞點評進行“二次微寫”,展示部分學生的初稿、復稿,讓他們體會習作打磨的成果。板塊五:課堂延伸賞佳作。開闊學生的寫作視野,由課文延伸到同類的名家經典作品或優秀習作,讓他們在欣賞佳作中,鞏固讀寫相融的學習成果,為完成單元習作進行閱讀積累。
三、搭建橋梁,助力讀寫相融
新課標指出,要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能結合自己的經驗,理解、欣賞和初步評價語言文字作品。因此,教師應致力在課堂上為學生搭建文字的橋梁,讓學生在讀寫情境中習得寫作方法,培養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搭“發現”之橋。葉圣陶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學文時,教師可通過提問、啟發等方式,引導學生去發現寫作奧妙。如學習四年級下冊課文《貓》時,教師啟發學生:作者是通過哪句話概括出貓多重特點的?在介紹貓的特點時,你發現了哪些相矛盾的詞語?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來表現這些相矛盾的特點的?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品讀探究,有了新的發現。例如,文中用總述句先概括貓的總特點;各段落圍繞總特點介紹了多個相矛盾的分特點;文中還用具體事例來表現每一個特點。在學生明確了寫作妙招的基礎上再開展微寫訓練,讀寫相融就水到渠成了。
搭“評價”之橋。組織學生制訂寫話星級評價標準,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習作技巧。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在學完課文《軍神》后,教師請學生寫一段表現人物情緒的話,出示星級評價標準。一顆星:觀察人物情緒表現,有動作描寫。兩顆星:細致觀察人物情緒表現,有動作、神態、語言描寫。三顆星:語言生動,事例典型,能緊緊圍繞一個中心進行細致而形象的描述,有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描寫或側面描寫。接著,按照“解讀標準→初試身手→對照點評→二次微寫→呈現成果”的步驟把評價和微寫訓練融合進行,學生學會了用多種方法來細致形象地描寫人物的情緒,在評價中提升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四、以“微”促“整”,延伸讀寫成果
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堅持開展微寫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提煉、遷移模仿、表達交流的語文能力,也為學生完成單元習作打下良好基礎。
確立“微”目標。微寫訓練的最終目標是指向整篇的完整習作。因此,在開展微寫訓練時要避免出現兩個“不一致”:一是避免讀寫不一致,即微寫訓練與文本表達方向要相一致,使學生每堂課都有所得。二是避免與單元習作要素不一致,即微寫訓練能有效促成學生完成單元習作,使微寫訓練成為單元習作前的組合練習。
豐富“微”形式。隨文微寫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學文中的小練筆、填補文段、批注、微詩歌,也可以是學文后的微日記、微體會、讀書筆記等。只要教師善于激發孩子的微寫興趣,鼓勵孩子堅持寫,不求篇幅長,講究有內容、寫清楚、有真情實感即可。
展示“微”成果。一是課堂展示。在閱讀教學課設立“炫炫我的微習作”環節,讓更多的學生上臺展示作品,并相機開展交流與評價活動。二是課外展示。如每月挑選優秀微寫作品上墻,請被評為“語文之星”的學生代表介紹自己的讀寫經驗等。三是積極發表。在班級微信群、班級網頁發表微習作作品,組織學生把優秀習作向報刊投稿。四是打印成作品集傳閱。要抓住一切時機展示微寫作的進步,讓學生充分體會微寫作的收獲和成就感。
總之,以新課標為指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繼續探索“讀寫相融”的具體路徑,引導學生在讀寫課堂中積極體驗閱讀、觀察、表達、評價等語文實踐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和思維能力,發展欣賞、模仿、表達等多種綜合能力,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項目課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微寫作的方法研究”(項目編號:2020YQJK49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育娟.眼手合一,讀寫一體——以《貓》為例的小學語文教學思考[J].語文新讀寫,2021(06).
[2]方保梅.借助多維支架 提升表達素養——以《那個星期天》教學為例[J].小學語文教學,2022(17).
[3]袁春燕.小學生習作“讀者意識”培養策略[J].廣東教育(綜合
版),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