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真 楊 麗
(1.沈陽化工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142;2.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3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1]。高校圖書館是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圖書館員是紅色文化的傳播主體,理應擔當使命,履職盡責,充分挖掘利用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提升紅色文化在高校的傳播力。
數字閱讀包括閱讀方式數字化和閱讀對象數字化,5G、AR/VR等技術的應用,為數字閱讀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場景;閱讀喜好、閱讀記憶等個性化功能給讀者帶來更便捷、舒適閱讀體驗的同時,也象征著一個全新閱讀時代的到來。
數字閱讀已經成為當下主要的閱讀方式。《2022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由2021年的5.06億增長到5.30億,增長4.75%;人均電子閱讀量由2021年的11.58本增長到11.88本,增長率2.6%。年齡19~25歲的數字閱讀用戶占36.6%,18歲以下的占16.93%;電子閱讀使用度高達93.4%。隨著對內容品質要求的不斷提升,用戶已逐漸習慣并愿意為優質資源付費[2]。從倡導到深入推進“全民閱讀”,社會閱讀場景的整體性重構進一步促進了數字閱讀產業的不斷增長和蓬勃發展。
數字閱讀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紅色文獻新媒體閱讀推廣,基于文獻本體,利用數字人文技術、關聯數據技術、語義技術、VR技術等數字化的思維與技術賦能紅色文獻閱讀推廣全過程的各個環節,把紅色文獻從“靜態”轉化為“動態”,采用由“抽象模糊”變為“生動具體”的另一種形式來表達相同的涵義,其敘述方式更加生動多樣。紅色文獻的閱讀推廣是新時代圖書館傳承紅色基因的新任務,圖書館要在服務理念、資源體系、內容框架、價值取向等方面展開研究,內化調整,打造紅色文獻的新型傳播推廣范式和格局,形成紅色教育長效機制,推動紅色文獻閱讀推廣轉化新形態。
紅色文化蘊含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豐富的革命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優質閱讀內容,理應成為首選閱讀內容之一。進入新世紀,紅色文獻閱讀推廣日益受到重視,高校圖書館的相關活動數量呈現上升趨勢。2019年以來,圍繞建黨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許多圖書館開展了紅色文獻的數字化、平臺化、視頻化工作,舉辦戲劇節目、紅歌會等形式多樣的融媒體紅色文獻推廣活動。如,西安石油大學圖書館創設了馬列書屋、紅色走廊、紅色體驗館、鐵人紀念館、紅色數字資源等虛實結合的一體式平臺,開展了紅色悅讀俱樂部、紅色圖書大講堂、紅歌音閱會、“軍民融合——地方紅色農民畫”等活動,深受讀者歡迎[3]。有學者統計,有8家高校圖書館設置了紅色文獻學習實體空間,開通了常規服務和特色服務;有93家高校圖書館舉辦了共計188項紅色文獻閱讀推廣活動,其中“雙一流”大學圖書館27家,占總數的29.35%;普通本科院校圖書館55家,占59.78%;高職院校圖書館7家,占7.61%;高校圖書館組織或聯盟共3家,占3.26%[4]。可見,紅色文獻閱讀推廣與轉化利用工作愈加受到重視。
高校圖書館紅色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主要包括購買和自建兩種形式。截至2021年1月底,42家“雙一流”高校圖書館中有32家購買或開通試用了紅色文獻資源數據庫,購買或開通數量以1~2個居多,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共試用9個紅色文獻資源數據庫,數量最多[5],普通高校圖書館大部分只開通試用了數據庫,尚未購買。開通試用的數據庫主要有中國歷史文獻總庫——紅色文獻數據庫、愛如生紅色歷史文獻數據庫、“紅色講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政教育視頻數據庫等。另外,井岡山大學、遵義師范學院、嘉興學院等高校的圖書館充分發揮地域資源優勢,以強烈的擔當精神主動作為,挖掘、整合、轉化紅色數字資源,自建紅色文獻資源數據庫[6],為紅色文獻利用提供了方便和保障。
一是不斷完善和改進紅色文獻資源的呈現形式和內容組織,通過深度挖掘、整理紅色文獻資源,拓展其外延和內涵。二是堅持將紅色文獻融入教學科研過程,通過打造紅色空間,編撰紅色教材,開發紅色課件,改編紅色經典,開展紅色游學,舉辦演講、紅歌會、知識競賽等實現線上線下傳播。三是將紅色文獻嵌入思政教育課堂全過程,傳承紅色基因,立德樹人;嵌入專業課程,與專業課教師合作,使紅色文獻與專業課有機結合;嵌入畢業論文寫作,引導研究生和本科生畢業論文關注紅色文獻選題,并由圖書館提供文獻資料、寫作指導和寫作環境;嵌入科研項目,為教師申報紅色文獻研究項目提供跟蹤服務,全面滿足精準信息需求。
許多圖書館的紅色文獻閱讀推廣活動不斷創造亮點。①紅色珍貴文獻展,展陳珍貴手稿、文件、出版物、照片等。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展出的李大釗《共產黨宣言》譯本和抄本。②紅色文獻推廣,除進行紙質文獻推廣外,還通過電子書借閱機、瀑布流顯示屏、公眾號和微媒體平臺推送電子紅色文獻。③紅色音視頻展播,通過播放紅色音視頻吸引大學生觀看,如蘭州大學圖書館播放了《建黨偉業》《我和我的祖國》等7部紅色經典影片。④紅色文獻數據庫推廣,高校圖書館聯合維普題庫、QQ閱讀、愛迪科森公司、河南新永源公司等數據開發商合作開展紅色文獻數據庫活動。⑤活動形式不斷創新,如遼寧工業大學圖書館舉辦的紅色微電影自拍、紅色作品歌詠賽[7],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舉辦的“紅色經典領讀人進校園”“紅色家書誦讀會”等活動。
2018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徑,創新傳播方式,讓革命文物活起來[8],開啟了紅色文獻閱讀推廣的“里程碑”。尤其是近年來,有關紅色文獻的研究成果呈現日益增長的態勢。以“紅色文獻”為檢索主題,從中國知網的年度發表趨勢圖分析檢索結果,可以明顯看到,2002—2020年,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趨勢基本平穩,年度發文量較少,2020年總發文量不過20篇。從2021年開始,年度發文量快速遞增,2021年發文總量已超過100篇,2022年更是達到140余篇,未來還將呈持續增長趨勢。
紅色文獻新媒體閱讀推廣是一項紛繁復雜的工作,筆者調查顯示,許多高校圖書館對紅色文獻閱讀推廣并沒有給予重要定位,相關工作呈現諸多不足:一是服務體制沒有理順,由于缺乏長效機制,難以激發讀者興趣。二是人力物力投入不足,閱讀推廣方式單一化、同質化導致其缺乏吸引力。三是數字化建設不足,全國2700余家普通高等院校圖書館中只有200余家開通了紅色文獻資源數據庫;42家“雙一流”高校圖書館中有十多個開通;自建紅色資源數據庫的有十余家。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創新圖書館服務,首先要創新服務理念。高校圖書館肩負著傳承紅色基因的任務,必須提升對紅色資源傳播的認知范圍,將閱讀推廣的“靶向”定位為紅色教育,從靶向施策、向深度發力。一方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色基因傳承和傳播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領紅色經典閱讀,牢牢占據紅色教育的主陣地,把握紅色主戰場,發揮圖書館的特色優勢。另一方面,通過講述中國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讓大學生努力成為肩負歷史使命、堅定自信自強、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實現紅色教育對于培養紅色接班人的意義和價值,達到閱讀推廣服務與紅色基因傳承社會價值的雙贏。
高校圖書館對于紅色文獻閱讀推廣的認知和理念仍有待提升,對于紅色文獻閱讀推廣工作需要進行重新定位。數字閱讀背景下,紅色文獻新媒體閱讀推廣應更注重“轉換”“變化”“創新”和“效果”,即在保證核心效果的前提下,將一些不可見、不易見的珍稀紅色文獻轉化成可見、易見的資源,將陌生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熟悉、簡單的問題,將不容易實現轉化為可廣泛利用并加以傳承。因此,高校圖書館須認清新時期的工作目標,提高紅色文獻閱讀推廣的站位,才能更好地利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4.3.1 豐富紙電文獻館藏
為更好地傳播利用紅色文獻,必須不斷推動數據轉化范式更新。一是在廣泛收集紅色文獻紙質資源基礎上不斷充實紅色文獻數字資源庫。二是利用數字人文技術,分析不同數據特征,挖掘內在關聯,實現數據的智能化。三是在海量的基礎數據支撐下,依托人工智能的強大計算能力,滿足讀者的智慧化需求,通過語音、圖像、視頻等豐富載體,為讀者提供更生動、更精準、更智能的沉浸式體驗[9]。
4.3.2 傳播主體組合搭配
組合搭配推廣是將兩個或多個看似不相關的紅色活動巧妙地加以聯結,組合成整體,從而獲得新思想、新觀念的一種活動策劃方法。如紅色文獻閱讀+革命故事演講、紅色遺址游學+制作游記小視頻、游覽烈士陵園+入黨宣誓等。該方式的關鍵是“組合”與“篩選”,“組合”將不同要素結合,再由“篩選”產生創造性方案,組合后的活動具有新作用和新價值。組合搭配推廣可根據內容、形式、標準、客觀因素進行多渠道搭配[10]。組合的活動素材越多,越能創造有價值的方案,活動越容易取得成功。通過創設情境,導入思維,全面有序地接受問題,自主探究新知,利于增強活動的吸引力。
4.3.3 構建虛實結合的新媒體閱讀推廣平臺
紙質實體文獻和虛擬網絡資源是支撐圖書館紅色館藏資源的結構主體。在實際工作中應科學布局,既要開發館藏實體資源功能,又要重視網絡化服務作用,將二者有機轉化,如將文獻資源轉化為聲像等資源,也可將聲像、圖片、文字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建立紅色“媒資庫”。在實踐中要雙效并舉,以求實用,避免紅色文獻資源配置的結構性缺陷和技術性短板,同時按照文獻內容和形式加以科學策劃和技術整合,打造有吸引力的閱讀推廣平臺及活動。
4.3.4 利用新媒體技術組織開展各種閱讀推廣活動
數字閱讀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利用新媒體技術組織開展各種紅色文獻閱讀推廣活動,需整合運用各類傳播媒介,借助各種力量打出“組合拳”,構建多樣化、立體化、規模化的傳播推廣體系,讓紅色文獻閱讀推廣活動更易成功、效果更佳。
(1)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種媒介,多手段、多渠道組織開展紅色文獻閱讀推廣。根據傳播內容選擇不同的聚合方式,館內部門之間、圖書館與校內各院系之間、不同高校之間、圖書館與社會媒體之間協同合作,合作各方相互促進、優勢互補,擴大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如,2019年全國高校接力開展的“青春,為祖國唱歌”網絡拉歌活動,高校學子在奏響奮進的強音中,營造了紅色氛圍,傳承了紅色基因,弘揚了紅色文化[11]。高校圖書館還應開放紅色網絡資源,主動開展建設網絡聯合平臺、聯合開展活動等外向型服務,體現人文互助的公益精神。
(2)利用微傳播。微傳播是利用信息技術賦能和創新策劃,將一種文獻載體或活動形式轉換為另一種載體或形式,通過創新擴大吸引力和讀者參與度的傳播模式。如,制作紅色主題折頁、專題明信片、紀念章、主題畫冊、紀念包袋等文創產品;邀請專家開設紅色歷史講座,舉辦紅色演講、紅色攝影展、畫展等;組織紅色游學,一本書對應一個紀念地或景點,寓教于游,寓學于行;拍攝紅色專題紀錄片小視頻,利用主頁、視頻網站或微媒體發布;對紅色文獻資源進行加工,構建紅色知識圖譜服務;開展寫故事、制作小視頻、唱紅歌、劇本孵化、改編舞劇、編排紅色主題項目等活動[12]。
(3)嵌入教學科研。圖書館要把紅色文獻資源中的精神特質加以挖掘、凝練,科學地融入教學科研工作,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教學科研資源。轉化的路徑主要有:營造紅色教學環境、建設紅色教學空間、編撰紅色教材、開發紅色課件、改編紅色經典、發展紅色游學、舉辦紅歌會等。同時,還可將紅色文獻融入思政教育課堂和課余的全過程,傳承紅色基因,立德樹人[13]。
4.3.5 利用官網打造紅色資源閱讀推廣“一站式”服務
高校圖書館可建設館藏紅色資源“三合一”網站,打造全館紅色資源閱讀推廣“一站式”服務。以策略、運營、技術、內容為驅動,專注線上紅色資源整合推廣;以讀者體驗為核心,宣傳紅色文獻品牌;以使用效果為導向,開展線上精準引流。紅色資源網站要便于讀者查找和利用各種紅色資源,提供在線展覽或云展覽,努力打造優秀的讀者學習云平臺。建設特色在線數據庫,開放線上獲取訪問;建設專題數據平臺,利用微博、QQ、微信公眾號等發布專題推文。打造視聽區、在線教育區、VR教室、競賽空間等,讓云體驗實景互動。借助大數據實現個性化定制和推送,滿足讀者對紅色文獻的興趣與需求。
高校圖書館應將紅色情感導向與時代背景相統一。通過傳播推廣,讓經典的歷史記憶、精彩的先烈事跡、堅韌的民族精神等在學生的心靈中定格,不斷感染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行為動機,筑起紅色精神高地。利用多元形式和原創推廣方式,讓學生懷著紅色正能量情感學習專業知識,將立德樹人與知識信息導向有機結合,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時代賦予圖書館的使命,也是圖書館服務的特別風格[14]。高校圖書館紅色情感的培養應“走出去”和“請進來”。一是組織大學生走出校門,到革命圣地和紅色遺址等游學、參觀、采訪和體驗,到社區開展演唱紅歌、講演故事、送紅書上門等宣傳紅色文化的社會服務工作;二是定期聘請革命前輩、文化名人、英雄人物作“真人圖書”到館報告,同時,向市民開放借閱權限,接待參觀訪問,讓紅色文化傳播利用更接地氣。
高校圖書館應把數字閱讀背景下紅色文獻新媒體閱讀推廣創新作為圖書館服務的重要工作,高度重視紅色館藏建設,推動紅色文化嵌入教學與科研,講好紅色故事,營造紅色氛圍,挖掘紅色文化的歷史價值、時代元素和精神氣質,拓展傳播渠道,推動紅色文獻走入讀者生活,讓讀者收獲教益。高校圖書館要順應時代潮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積極開發和培育數字閱讀背景下紅色文獻新媒體閱讀推廣服務的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