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莉
(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34)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隨著教科研發展以及學科建設的不斷推進,各種形式的閱讀計劃活動百家爭鳴,各具特色。而針對入學新生的閱讀推廣活動——“新生共同閱讀計劃”[1],雖然有效但不能持久,針對性單一不夠全面。為了實現高校閱讀的高標準、高品質和高效率,引領高校閱讀新風尚,筆者針對大學階段閱讀計劃進行一系列研究,以期為高校閱讀推廣創新路徑提供參考依據。
閱讀是人類獲取信息、創造知識和傳承文明的重要途徑[2]。閱讀計劃(reading plan)是2019年公布的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指在閱讀之前制訂的讀書計劃。讀者可按照計劃約束、管理讀書行為,從而提高閱讀效率。閱讀計劃的制訂一般有如下步驟:明確閱讀目標和閱讀目的;根據閱讀目的、內容和要求,選擇相關書籍,列出清單;寫出時間分配計劃;傾聽他人意見與建議。
閱讀推廣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效途徑。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積極推行閱讀計劃,不斷在閱讀推廣實踐中融入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結合閱讀目標衍生了許多優秀的閱讀計劃活動案例。如,針對近期閱讀目標的“新生入館培訓”和“新學期書目推薦”,針對中期閱讀目標的每學期“借閱之星”“自信之星”“自強之星”的評比,這些閱讀計劃主題針對性很強,但受眾群體有限,缺乏閱讀的持續性和計劃的前瞻性,很難實現閱讀的遠期目標。
從引領閱讀角度衍生了“閱讀計劃”的雛形。推出了“閱燃星火·共享書香”由閱讀推廣人主打的閱讀計劃,建立起書和讀者之間的橋梁。邀請閱讀推廣人、中國文藝界“草原三劍客”之一的著名作家鮑爾吉·原野每年都會推出“原野十講”,同讀者進行面對面的文學作品賞析活動;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電影學博士謝欣老師,在圖書館開展嵌入式影視課堂,專業解讀影視作品的精髓與理念,引領讀者閱讀經典。此外,品經典的閱讀計劃,在2018年11月22日為紀念金庸先生而特別推出的“盛文品讀會之金庸的俠義江湖”,特別邀約遼寧省語文專家庫成員、沈陽市金牌十佳教師吳紅梅老師,從詩詞角度來欣賞和解讀金庸,讓讀者從另一種視角了解金庸先生及其作品的魅力。以點帶面,以個體效應影響群體效應,逐步提升閱讀空間。
閱讀計劃在不同階段的價值體現也相應不同,價值感知隨著服務增值的不斷變化而變化。隨著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閱讀計劃的不斷實現,閱讀機制的不斷改進,閱讀推廣已然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流態勢,基于此,筆者認為高校圖書館實施閱讀計劃勢在必行。
閱讀計劃對于大學期間的閱讀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對于學科的專業理論研究,給學生指引了方向;通過閱讀計劃的實施,閱讀活動的進行,學生對于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能夠駕馭學習的能力和本領;更重要的是對于閱讀書目的選擇以及規劃、計劃的實施等,體現了閱讀不僅體現在知識體系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內在價值轉化的實踐意義。
閱讀計劃作為高校閱讀推廣活動創新,完成高校學業的重要成績依據,得到學校的重視和實踐,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也能夠加強學科建設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研究,還能夠實現大學生實踐平臺的培養與展示,推動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呈現新亮點、新風貌和新氣象。
閱讀計劃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通過高校閱讀計劃的實行,體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循序漸進多層次、多維度的閱讀價值,更重要的是通過建立一個完善的閱讀體系和一整套的閱讀機制,讓閱讀計劃成為個體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實現最全面最廣泛的閱讀目標。
“以用戶為中心”最直接的出發點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閱讀計劃的實施是一次強調用戶體驗的閱讀活動[3],從選擇書目到提交閱讀計劃,從新目標的設定到計劃落實,每一個閱讀目標的實現都需要學生用心閱讀,專心閱讀,理性閱讀,才能順利完成與專業學科同樣重要的閱讀計劃。
閱讀計劃是一份關于高校學生四年的閱讀規劃,主要由四年所完成的閱讀書目,相關閱讀活動簽到、打卡,積分、達標組成。推薦閱讀書目由各學科專業研究領域的專家、教師以及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專業隊伍提供,有學科領域、思政領域、經典領域、綜合領域四大項,通過個人篩選后共24本書被納入閱讀計劃,提交到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相關管理部門。閱讀計劃要求學生每學期完成3本書目的閱讀以及相關閱讀活動打卡,不得更改或半途而廢,要根據激活設定的各個相關的閱讀活動進行積分打卡,按階段逐步實現閱讀計劃,最后按四年的閱讀積分,達標后完成閱讀計劃,才能取得畢業證書。為此,閱讀計劃不能局限于圖書館的閱讀權限,還需要得到校學生處、招生辦、教務處、各院系專業教師隊伍等校內外有關部門的參與和制定,確實讓這份閱讀計劃有目的性、可行性、有效性。
閱讀計劃是在每名學生認真規劃的基礎上開始發揮其價值,同時,高校圖書館閱讀檔案的“錄入”以及“激活”形式、畢業閱讀積分的“達標”等一系列有效機制開始同步實施,學校各職能部門按需分配,積極有效地支撐起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創新的新策略。
“閱讀檔案”錄入即圖書館對新生閱讀計劃的認證。圖書館閱讀推廣部專門負責人將對新生提交的閱讀計劃進行檔案管理,按系統中學生所選的書目整合數據分析,針對各領域的不同書目,開始制定各種相關閱讀活動。每名學生按學校所在各專業進行分類,系統識別后,自動進入每名學生的閱讀計劃檔案,大數據能夠給出各專業學生閱讀計劃所選書目及其他閱讀情況,定期定時跟蹤每名學生的閱讀計劃和閱讀需求。對于計劃外閱讀書目和參與閱讀活動達到一定數量的同學,應給予一定的獎勵和加分。
閱讀活動“激活”實際就是閱讀活動的宣傳以及信息提示。閱讀計劃的實施,除了閱讀書目,還必須參加一些相關的閱讀活動,圖書館閱讀推廣專門負責人將對本館的閱讀活動以平臺推送、宣傳海報、微博留言等形式針對閱讀計劃進行“激活”,提示、提醒每名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圖書館閱讀活動的打卡和簽到,基于閱讀積分會對畢業有直接的影響,學生在制定閱讀計劃時將根據個人閱讀情況和參與閱讀活動的時間進行調節,以最好的閱讀狀態完成閱讀計劃。
閱讀積分“達標”,是閱讀計劃實施情況的最終得分,“達標”就會與其他學科成績一樣,成為大學畢業的重要依據。圖書館結合各院系學科建設以及重點學科的平臺搭建,在圖書館讀書季、文化季以及各社團組織的特色閱讀活動、競賽中,設定各個活動通道的學分制、簽到制、打卡制,充分發揮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優勢和豐富資源的優勢,如專家講座、傳統文化交流、讀書沙龍、朗讀者、影視課堂、古籍文化賞析等閱讀活動,成為學生閱讀積分“達標”活動首選。
閱讀計劃能夠作為大學生文化素養提升的重要依據,也是高校文化閱讀活動體驗與實踐平臺的通行證。閱讀計劃不單單是一個計劃書,還成為大學生文化素養的必修課,作為高校學生評優、競選的評選條件,列入人才培養目標管理之中,逐步成為一種有力的保障機制,而閱讀計劃“達標”積分透明化、公開化,既有權限激勵也有制度限定或成績管理,才能真正實現閱讀計劃有效性保障。
高校文化自信來自校園文化的傳幫帶作用,校園文化最大的受益人就是在校學生。人才培養的多樣化是一流本科教育滿足經濟社會和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必須具備的基本特征[4]。大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一方面來自文化理論以及閱讀實踐的不斷整合;另一方面,作為學科建設與教學科研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日漸成熟且備受重視。可見,閱讀計劃成為高校大學生文化素養(專業理論、個人修養、品德修養等)的必修課具有激勵作用。
高校學生評優、競選等活動多以學科成績為重點依據,而忽略了文化素養能力的重要性。“閱讀計劃”作為大學生文化素養提升的持續性發展和作用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專業理論的學習能力,還能夠在學業以及就業規劃方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更重要的是文化底蘊的厚植,對于個人綜合素養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這些是學科成績無法替代的。所以,閱讀計劃應該規范化、合理化發展,逐步提高“閱讀計劃”在學生中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尤為重要。
閱讀計劃是大學生活中文化汲取的需要,是圖書館閱讀推廣創新成果的展示,同時也是學校各學科建設的重要建設依據,學生從開學到畢業完成閱讀計劃,需要一個清晰明了的信息源、微信平臺、微博等行之有效的對接,特別是針對個人閱讀計劃階段性活動簽到、打卡等查詢,應體現透明化、公開化,讓學生時刻查證閱讀計劃實施的成效,感受閱讀計劃的實施過程暨閱讀成績的價值收獲、閱讀體驗不斷積累沉淀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讀者閱讀的主動性選擇意識增強,并能夠在完成規定書目閱讀的同時,熱愛閱讀。
閱讀計劃從新生踏入大學校門就啟動應用價值,作為大學生活中閱讀效應的執行者,通過大學四年的閱讀積累,最終完成閱讀計劃,這本身就是一種自我考察能力的體現,也是不斷接受新挑戰的勇氣,為被動閱讀變主動閱讀,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分享,這種內在價值的轉化,必將推動高校讀書育人的功能。職能部門賦予圖書館一定的職權和管理權限,既有激勵機制也有制度限定或成績管理,讓閱讀計劃的積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達標,若能夠在畢業成績中有一定比重,那么閱讀計劃的長遠性目標就會有望實現。
早期的閱讀計劃原型是“你的書單我買單”,學生把喜愛的書名、作者和簡短的留言寫在紙條上,投在留言箱里,圖書館會按讀者參與的比例進行新書的購買及推送,“讀書會”組織讀者互動交流的同時感受閱讀帶來的收獲感,閱讀推廣點到為止,據此,大學生的閱讀方向基本來自圖書館,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即推即停,效果短平快。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閱讀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閱讀、電子書等,快捷生活中的快餐閱讀,給高校閱讀推廣創新路徑帶來了新沖擊,新思考,新動力。
如今,基于用戶需求驅動,適應時代變化,構建閱讀方式多元化,成為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創新的模式[5]。如華盛頓大學的“新生共同閱讀計劃”指出,通過新生共讀一本書,分享研究經驗,可以促進學生、教師及其他人員之間建立起聯系,實現思想的碰撞,培養新生的共同體意識。再如邁阿密大學開展該計劃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教職員工之間的交流互動,培養新生閱讀、傾聽、反思、交流、學習的能力等。可見,閱讀推廣創新路徑逐漸持久性、常態化、完整性。
作為新生力量,新生始終是高校閱讀推廣的最強主力軍。從新生開始的固化閱讀推廣創新,會潛移默化播種一顆熱愛閱讀的種子,從規定閱讀書目到走進閱讀活動,每一屆新生需要的閱讀環境、閱讀空間以及閱讀內容,通過大數據進行分析、對比、借鑒、館際交流等,不斷給高校閱讀推廣創新帶來新目標、新嘗試、新規劃,同時也帶來一些新問題、新方式、新策略,在逐步完善閱讀推廣創新路徑的同時,更好地助力高校各學科領域的學科建設及教科研的發展。可以說,依靠新生力量的接力賽,高校閱讀推廣創新需要這樣的新活力、新能源、新思路。
閱讀計劃從制訂到實施過程,體現了高校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以及強有力的師資力量。一方面,從閱讀計劃程序的設計以及學校各部門的參與協作,書目的界定,各項活動的設計,充分說明了圖書館架構的閱讀推廣創新發展是循序漸進且有前瞻性;另一方面,閱讀計劃時刻體現閱讀推廣創新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以讀者為主,一切為讀者服務,使讀者在閱讀活動中,感受到閱讀的優越感和成就感,時刻引領校園文化的閱讀方向。這些都足以證明了高校閱讀推廣創新有著強大的發展空間和提升空間,在學校學科建設、科研發展、思政教育等實踐大平臺上,以及未來人才培養,都體現著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創新的有效性、可行性,應該得到一定的重視。
閱讀計劃將全面帶動高校閱讀文化的興起,還需要加大學校“閱讀推廣人”的推薦與宣傳,閱讀推廣人除了作為各學院各學科的一線教師,還應該包括各學院的優秀學生,他們將深耕高校閱讀推廣創新的藍圖,架構起學院各部門、學科建設的文化使者的橋梁,引領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提高高效閱讀能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深化閱讀計劃實施的意義。此外,閱讀計劃還應該及早開始,閱讀檔案的建立越早越好,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在深耕閱讀推廣創新的同時,架構起閱讀推廣的新框架,讓閱讀成為一種常態,一種習慣,這才是閱讀推廣創新的精髓,也是閱讀計劃的靈魂。
閱讀計劃在閱讀推廣過程中仍停留在表象閱讀,沒有長久的規劃和執行力,閱讀推廣創新實效性差。全民閱讀時代的高校閱讀推廣應該不斷完善制度,推進閱讀推廣工作高質量發展。當前,面向兒童的閱讀推廣一直是公共圖書館的重要服務內容[6],一些閱讀計劃已經不僅限于一本書和一門專業課的學習,而是以學科建設、重點專業和人文素養等為主題的閱讀計劃。2011年上海圖書館的市民數字閱讀計劃已經取得了較好的反響[7]。2020年“長春星火閱讀計劃”領讀者閱讀推廣項目,開啟了先鋒領讀者團隊建設的“三年百人”工程,通過發展百名來自社會各行各業的“領讀者”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構筑全民喜愛、全民參與、全民共讀的社會閱讀空間[8]。閱讀計劃不僅為讀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臺,更可以營造和諧溫暖的校園氛圍[9]。閱讀計劃以點帶面的閱讀是今后的發展趨勢,而閱讀推廣的精髓和靈魂就是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