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喜 張梓健 劉 潔 曹志文 焦 琳
中醫根植于以儒家、道家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對自然和人體反饋的不斷總結而形成的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中醫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但進入近現代以來,中醫學的逐步式微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中醫大家的凋零讓中醫的發展舉步維艱,同時在現代科學體系的熏陶下,中醫藥學子的思維模式潛移默化中受著現代醫學的影響,對于中醫思維的構建存在著相當大的障礙,基于此背景下,如何把握中醫思維脈絡,構建中醫思維體系,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醫,成為當代中醫人所亟待解決的一個新課題。
思維方式,又稱為認知方式,這一概念的定義種種不同。有人將其視為人認識活動的“思路”,有人將其視為人認識的“方法”,又有人將其視為從事認識活動的規范等[2]。中醫思維方式作為一種具有獨特東方韻味的思維方式,是在中國古代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生活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于中醫思維方式的內涵,學術界眾說紛紜,尚無統一的定論。
張伯禮院士[3]指出:“中醫思維是在充分吸收了古代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建立了以直觀的綜合的整體思維為主線,以象數思維推衍類比為基礎,以動而不息的恒動變易思維為把握,以追求中和平衡思維為目的的系統哲學思維方法”。楊文信教授認為:“中醫思維范圍寬泛,非獨中醫臨床思維也,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運用中醫哲學思維指導或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4]。李俊等[5]認為:“中醫思維模式以整體關系為思維主線、以象數類比為思維細胞、以中和功能為思維目的、以直覺體悟為主要特征。中醫思維包括整體思維、象數思維、變易思維、中和思維、直覺思維、虛靜思維、順勢思維和功用思維等思維方式以及一系列具體的思維方法”。
從本質上來說,中醫學不是狹隘的經驗醫學,它是一種由哲學基礎和思維導向共同構建成獨立體系的傳統醫學[6]。中醫思維方式是中醫學在中國古代哲學思維的指導下,結合大量的臨床診療實踐所形成的,對于人體生理、病理的本質和規律的樸素性認識的思維方式,而“臨床實踐”則是中醫思維的核心。中醫四診“望、聞、問、切”是實踐手段,借助四診觀察患者的生命健康狀況,這是中醫實踐的第一步。其次如“司外揣內”,即通過診查患者外表的征象,便有可能測之內在的變化情況,這便是一個思辨的過程。最后則需要四診合參,或針或藥,以諸多手段促使患者康復,從而完成回歸患者本身、臨床檢驗效果的過程。
中醫思維方式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受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中醫思維方式呈現出整體性、直觀性與意向化等諸多特點。
2.1 整體性提及中醫思維,必定會提起整體觀念。所謂整體觀念是指超脫事物的局部,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俯視整個事物,從而分析當前的局勢做出相應對策的觀念。在醫療實踐中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僅包括人體自身是一個整體,還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是一個整體,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靈樞·邪客》:“人與天地相應也”。在中醫的生理病理、疾病診斷與治療、養生保健等各方面中,整體思維作為一個根本的思維尺度,作為一個隱含的思維前提,貫穿于臨床一線,形成了中醫的思維方法的一個顯著特點[7]。《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傳統哲學一直將人體自身、人與世間萬物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中醫從理論與實踐也無不貫穿著這種思想。
2.2 直觀性直觀是指通過對客觀事物的直接接觸而獲得感性認識的一種方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直觀地感受到了寒冷與溫暖,于是便有了陰與陽;人們注意到了風吹樹梢,時而柔和時而剛烈,飄忽不定,于是便有了風邪“善行數變”。更進一步說,中國古代先賢自創立了陰陽、五行等學說以來,一直將其作為認識世界的基本模型。以陰陽五行作為認識世界的基本模型,堅持了從整體上把握世界,但陰陽互化,五行相生相克,無一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感悟,這種認識僅僅是直觀上的經驗性的認識。此外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從天文觀測到農業歷法,無一不是直觀的經驗上的積累。常存庫等[8]指出,中醫學的直觀性思維在其體系建構中具有十分深刻而內在的作用。它使中醫學一方面帶上了籠統、模糊的色彩,又使中醫學在理論上給人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2.3 意象化意象思維是從具體形象符號中把握抽象意義的思維活動,集中地表現在“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系辭焉以盡其言”以及“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等命題中[9]。《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氣”在中醫學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但無法直觀的表現出來,因此人們通過觀察云霧的忽聚忽散,縹渺不定,“取其意,忘其象”,從而將云霧意象化后以表現中醫概念“氣”的特性。在其他諸如“命門”“經絡”“四海”“氣街”等中醫專有名詞中,也均為對人體意象化的描述,而無法指出其具體對應部位。《周易》曰:“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由此可見,意象思維是中國傳統思維的重要特征,也是中醫思維的重要特點。
馬克思指出:“那些發展著自己物質的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故而不同的思維方式都有著自己地理的和文化的等諸多因素的起因。因此勤勞的中華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的養育下孕育了世界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中華文明。
3.1 自然地理環境奠定了中醫思維方式的基礎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從整體看,中華文明孕育在東亞大陸,其發源地以黃河為中心,東面毗鄰浩淼的太平洋,西北橫亙著漫漫的戈壁沙漠,西南聳立著險峻的青藏高原,是一個典型的半封閉的大陸性地理環境,得益于這種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華文明能夠在一個穩定的地理空間中完成自身的萌芽、發展與升華,故而這種半封閉的大陸性地理環境為中華文明創造了一個天然的“隔絕機制”,而這正是中華文明得以綿延不絕的前提。
中華文明以中原地區為發源地,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區,其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因位處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且背靠黃河,降水充沛,故而灌溉水源充足,極其適合發展種植農業,這就為古代中國提供了形成農業文明的可能,因此古代中國在這種地理條件下順理成章地形成了農業社會。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對自然條件有著高度的依賴性,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農民們通過仰觀宇宙,俯察天地,對自然規律進行了觀察和總結,既運用于實際生活,也滲透進了古人的思維模式之中。
同時這種條件優越卻又近似與外界隔絕的地理條件,使中國人形成了主要通過調節內部關系以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解決問題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中醫思維方式的形成和發展,即從內部探求疾病的病因和病機變化,尋找治療疾病的方法。其內求思想貫徹于始終,調和觀念則滲透于整體[10]。
3.2 小農經濟決定了中醫思維方式的形成實踐方式是一切思維方式的基礎和源泉,實踐方式決定思維方式,思維方式依賴于實踐方式[11]。中醫思維方式的產生離不開中華民族傳統的小農經濟。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是中國傳統小農經濟的顯著特征。李仁君[12]認為,中國進入農業社會以后,飲食結構受農業生產方式的制約,性格的形成也相應受到影響,并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一種相對穩固的性格模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從事小生產,往往專注于自己家庭內部,而缺乏對外部的聯系與好奇心,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保守和封閉的民族性格,正如《老子》曰:“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種小農經濟對于自然氣候等地理因素有著高度的依賴。氣候的劇烈變化或者地理環境的突變常常導致農業的絕收。在巨大壓力下,古人對于風調雨順有著強烈的祈愿,在天人關系上有著特殊的強調,并在生產生活中深切地體會到人與自然對立統一關系,從而在天人關系上形成了人應當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維觀念,講究萬物一體、天人合一。
3.3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思維方式最直接的浸潤如前文所述,古代中國較早地進入了農業社會,產生了農業文明,經過不斷發展,終于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的大繁榮——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先秦文化的異常繁榮確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調[10]。中華傳統文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作為主體,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發展中傳承的政治、經濟、思想及藝術等綜合體[13]。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文明先后經歷了從先秦諸子百家到兩漢經學、從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從宋明理學到清代樸學的發展歷程,從縱向來看,其文化的發展生生不息,不曾斷絕,是一脈相承的。
文化與哲學二者間存在著內在的關聯,中國傳統哲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凝練與升華。中華文化的發展生生不息,不曾斷絕,使得中國傳統哲學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也呈現出一脈相承的特點,而這種生生不息與一脈相承則為中醫的發展提供了豐沃的土壤,它所體現、反映的諸多觀點為中醫理論的建立提供了前期依據。
在古代哲學影響下,中華文明創建了樸素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嵌入了中醫理論之中,如中醫理論中所應用的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等樸素哲學觀點,這便是道家思想在中醫理論上留下的腳印。因此從藏象理論、五運六氣理論、君臣佐使理論等理論中可以看到,中醫學每一個理論的產生都深受中國傳統哲學的熏陶;從天人合一、整體觀念、意向思維等理論中我們又可以看到,中醫理論的每一次重大創新都整合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故而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到幾乎所有中醫理論的根源[14]。
中醫學體系不僅包含醫學內容本身,還包含中醫傳統文化及基于中醫傳統文化而形成的獨特中醫思維體系,所以中醫人才的培養,相比較其他專業人才培養而言有其獨特之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中醫藥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教育。章美玲等[15]指出目前的中醫教育,人才培養中的短板之一是學生中醫思維的匱乏。基于這樣一個背景,筆者認為構建中醫思維,當“正視聽、重文化、承經典、勤實踐”。
4.1 正視聽李衛民[16]指出,中醫的思維方式是非線性的、整體性的,其思維特點是整體恒動觀、天人一體觀、辨證觀等,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具有知覺體悟、取象比類的思維特點,這和西方主流醫學從直觀和微觀出發的分析、還原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明正視聽,需要明正的是中醫思維的真面目,在病情上,立足整體審察,超脫局部微觀;在患者上,立足天人合一,形神一體;正本清源之后,方能談如何構建中醫思維。
4.2 重文化浩如煙海、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成果集中體現了貫穿其中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對于中醫思維起著最直接的浸潤作用,并為中醫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論來源。構建中醫思維,當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作用,充分認識到中醫藥文化的持續發展根源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堅持學習儒家、道家等傳統典籍,加強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能夠有效打破當今中醫人現代科學的思維定式,跳出常規,從而有助于中醫思維的構建。
4.3 承經典中醫的靈魂在于經典,經典中的理論和經驗,都是幾千年中醫思維指導下實踐經驗的結晶,為中醫理論的發展起到了奠基與升華的作用,是當今開發利用的重要資源。強調經典,重視經典,品味經典,就是要注意傳承幾千年留下的寶貴經驗,深究其思維模式,學習經典中的中醫思維方式,才能構建自己的中醫思維。徐靈胎先生云 “果能專心體察,則胸有定見,然后將后世之書遍觀博覽,自能辨其是非,取其長而去其短矣”,亦是如此之意。
4.4 勤實踐中醫對臨床有著高度的依賴性,其理論與實踐是相互聯結、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這一點可以從經典的研讀中清晰地感受到。在臨床實踐中,用中醫理論作為指導診治患者的過程,其實就是構建中醫思維的過程。因此在中醫經典學習之余,早實踐、勤實踐、時時實踐在構建中醫思維方面顯得尤為重要。在實踐中營造一種實戰式生活學習氛圍,邊學習、邊感悟、邊提升,能夠培養中醫人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而增強中醫文化和中醫診療實踐的代入感,逐步構建中醫思維的框架。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醫藥沖鋒在前,全程參與并深度介入,為打贏疫情防控保衛戰做出了重大貢獻,充分顯示出了中醫藥強大的優越性,更進一步地凸顯出傳承好與發展好中醫藥事業的重要性。中醫藥人才培養重在教育,中醫藥教育重在培養中醫思維,把握好中醫思維脈絡,構建好中醫思維體系,傳承好和發展好中醫,是中醫藥領域所面臨的一個時代課題,也是作為中醫學子的我們當仁不讓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