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巖 徐進芳 許達亮 高盛富
分支血管開口及閉塞直接影響著冠狀動脈分叉病變介入治療的效果,但分叉病變介入治療、藥物支架等方法均無法解決此問題[1]。現階段,Jailed 球囊是臨床通常采用的治療策略,但分支開口極易受到斑塊移位的影響[2]。與傳統分支保護技術相比,Jailed 球囊技術具有不同的效果[3]。因此,本研究統計分析了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本院心血管科行冠狀動脈分叉病變介入治療的6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F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本院心血管科行冠狀動脈分叉病變介入治療的6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Jailed 球囊技術治療組與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各30 例。Jailed 球囊技術治療組患者年齡46~71 歲,平均年齡(58.32±9.42)歲;女13 例(43.33%),男17 例(56.67%);分叉病變部位:回旋支/鈍緣支12 例(40.00%),前降支/對角支10例(33.33%),后降支/后側支/右冠脈8例(26.67%);既往史:高血壓14 例(46.67%),高血脂12 例(40.00%),糖尿病10 例(33.33%),肥胖10 例(33.33%),吸煙史8 例(26.67%),家族史5 例(16.67%)。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患者年齡47~72 歲,平均年齡(59.14±9.65)歲;女14 例(46.67%),男16 例(53.33%);分叉病變部位:回旋支/鈍緣支11 例(36.67%),前降支/對角支11 例(36.67%),后降支/后側支/右冠脈8 例(26.67%);既往史:高血壓15 例(50.00%),高血脂11 例(36.67%),糖尿病11 例(36.67%),肥胖11 例(36.67%),吸煙史7 例(23.33%),家族史4 例(13.33%)。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為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②預計生存期均≥1 年;③均有支架植入治療適應證。排除標準:①有重度感染;②有藥物洗脫支架或抗凝藥過敏;③近期接受過重大手術治療;④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
1.3方法
1.3.1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 術前給予患者抗凝治療,予以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300 mg 或硫酸氫氯吡格雷300~600 mg,穿刺過程中運用Seldinger 法,在6 F 指引導管指引下給予肝素,途徑股動脈或橈動脈。將2 根非親水導絲分別送入冠狀動脈主支、分支,然后將合適的球囊選取出來預擴張主支,之后將主支支架釋放,分支開口以上支架部分進行稍大一號球囊后擴張(支架近端優化技術)對分支情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決定交換導絲、分支重新進入球囊,并行主支和分支球囊對吻擴張。術后予以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硫酸氫氯吡格雷75 mg/d,持續服用1 年以上。
1.3.2Jailed 球囊技術治療組 術前準備與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相同。將2 根非親水導絲分別送入冠狀動脈主支、分支,將合適的球囊選取出來預擴張主支,然后沿分支導絲預置小外徑球囊,之后向病變處送主支架,將分支適當回撤,將預置球囊近端位于主支支架近段突出或平齊于主支支架近段,將支架釋放,同時對分支預置球囊進行4 atm(1 atm=101.3 kPa)擴張,之后保留支架球囊位置,撤出分支預置球囊,再次對支架球囊進行擴張(10~12 atm),分支開口以上支架部分進行稍大一號球囊后擴張(支架近端優化技術),評價分支血流及開口狹窄情況,必要時再次交換導絲進行分支開口擴張處理。術后處理與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相同。
1.4觀察指標 兩組均進行1 年隨訪。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介入手術時間、曝光時間、置入支架數量、造影劑用量、手術費用。比較兩組術后即刻、術后1 年病變主支血管最大狹窄率與分支血管開口狹窄率。比較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行靶病變重建術、導管相關心肌梗死、心絞痛、再入院、心源性死亡。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Jailed 球囊技術治療組患者的介入操作時間、曝光時間均短于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置入支架數量、造影劑用量均少于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手術費用低于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比較,aP<0.05
2.2兩組病變血管狹窄率比較 術后即刻,兩組病變主支血管最大狹窄率與分支血管開口狹窄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年,兩組病變主支血管最大狹窄率與分支血管開口狹窄率均低于本組術后即刻,且Jailed 球囊技術治療組病變分支血管開口狹窄率低于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1 年的主支血管最大狹窄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變血管狹窄率比較(,%)

表2 兩組病變血管狹窄率比較(,%)
注:與本組術后即刻比較,aP<0.05;與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術后1 年比較,bP<0.05
2.3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Jailed 球囊技術治療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6.67%(2/30)低于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的33.33%(10/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是介入治療中比較復雜的,且比較容易出現并發癥的病變。介入手術治療效果的影響因素包括術式的選擇、術中操作,如術中植入過多的支架,或術中操作未達到支架貼壁,或分支開口沒有處理妥當,可能會導致介入術后狹窄、血栓形成。因此臨床治療中進行針對性防治,避免影響介入術后效果。分叉病變是一種相對復雜的介入治療病變種類,建議選擇介入能力更強,介入經驗更加豐富的正規醫院進行治療。
相關醫學研究表明[4,5],介入治療冠狀動脈分支病變過程中應用Jailed 球囊具有更為簡便的操作,更能促進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有效減少。本研究結果顯示,Jailed 球囊技術治療組患者的介入操作時間、曝光時間均短于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置入支架數量、造影劑用量均少于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手術費用低于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為Jailed 球囊能夠對斑塊移位擠壓分支血管的現象進行阻擋,為引導絲重新送入提供有利條件,從而促進介入操作時間、曝光時間的有效縮短[6,7]。術后1 年,兩組病變主支血管最大狹窄率與分支血管開口狹窄率均低于本組術后即刻,且Jailed 球囊技術治療組病變分支血管開口狹窄率低于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為Jailed球囊保護能夠對分支血管狹窄情況進行清晰了解,球囊指引導絲具有較大的容積,能夠促進斑塊移位的減少[8-12]。Jailed 球囊技術治療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介入治療冠狀動脈分叉病變過程中采用Jailed 球囊技術具有更為顯著的效果。
綜上所述,Jailed 球囊技術用于冠狀動脈分叉病變介入治療中的效果顯著優于分支血管球囊對吻術,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