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義
當前斷指再植手術在臨床外科手術中比較常見,主要表現為伸屈肌腱損傷、血管斷裂、神經斷裂,由于手指的肌腱結構相對復雜,血管和神經又非常細小脆弱,損傷后具有較大的修復難度,且在斷指處很容易出現關節僵硬及血管、神經、肌腱粘連等問題,如果患者出現各種粘連現象不利于手功能的恢復[1-3]。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發展,生物羊膜在臨床更加廣泛的應用,其具有良好通透性、柔軟性、輕薄質地,能夠有效抑菌,抑制對上皮細胞生成的刺激,防止肌腱、血管、神經粘連并發癥的產生[4]。本研究主要將生物羊膜運用于手外科斷指再植術中,分析其臨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7 月~2021 年1 月在本院接受外科斷指再植術治療6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均存在單指和多指離斷,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18~69 歲,平均年齡(31.9±10.8)歲;損傷肌腱71 條。實驗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19~68 歲,平均年齡(32.3±10.6)歲;損傷肌腱72 條。兩組性別、年齡、損傷肌腱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患者在術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存在單指或多指斷裂;②屈肌腱及肌損傷或存在神經血管損傷,需進行肌腱吻合術及斷指再植術;③術前未累及關節且部分關節具有良好的被動活動,術后能夠配合醫師開展隨訪治療和功能訓練。排除標準:①關節活動性能較差,同時伴隨神經肌肉疼痛患者;②存在精神障礙,無法配合治療患者;③免疫力較低患者;④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1.3方法 對照組給予斷指再植術治療。具體步驟如下:①麻醉和清創:患者均實施臂叢阻滯麻醉后,將氣壓止血帶置于患者上臂近端位置,當氣壓達到40 kpa,采用清洗液對患肢進行清洗,用雙氧水沖洗,去除壞死組織,避免誤將血管和神經切除。清創處理患處后,使用雙氧水再次沖洗。②固定指骨和關節:處理指骨和關節,用克氏針固定指骨和關節。③肌腱縫合:切除指淺屈肌腱,并將屈肌腱腱鞘切除1 cm,用尼龍線對伸肌腱和屈肌腱進行縫合。④血管縫合:先縫指靜脈,再縫指動脈,靜脈和動脈縫合的針距與邊距要均勻。⑤神經縫合:盡量吻合手指神經,對有缺損的神經,取關鍵部位吻合。⑥皮膚縫合:間斷縫合,不要過密或過緊,以免壓迫血管,避開縫接的靜脈和動脈。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生物羊膜治療。生物羊膜治療具體如下:將生物羊膜包裹在肌腱、血管和神經吻合端,未采用其他防粘連材料。患者被動屈伸后觀察肌腱吻合位置是否存在嵌頓,充分進行肌腱滑動,以確保肌腱吻合良好。觀察神經血管術是否吻合,在顯微鏡下對神經和血管進行修復。
兩組術后應密切觀察肢體遠端血運,防止出現血管危象,發現異常應及時迅速處理。給予抗凝、解痙、抗炎等對癥治療。14 d 后拆線,并開展主動、被動屈伸活動,進行康復訓練。多飲水,食用新鮮水果及蔬菜,補充高蛋白、高維生素、高含鈣質食物。術后第2 個月和第4 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術后2、4 個月手指TAM、斷指成活率及肌腱、神經血管粘連情況。①在術后第2、4 個月觀察兩組手指TAM。手部肌腱修復后采用TAM 測定法評估手指總活動度。根據斷指再植術后肌腱功能恢復情況判斷關節近端和遠端主動屈曲角度及前關節伸直受限度,并與健康手指進行功能比較,以“0”作為關鍵伸直標準,不計過伸部分。若患者手指屈伸活動保持正常,且TAM 測定≥220°則為優;若患者TAM 測定≥健側的75%,或者TAM 測定處于200~220°則為良;若患者TAM 測定處于健側的50%~75%,且TAM 測定為180~200°則為可;若患者TAM 測定小于健側的50%,或者TAM 測定<180°則為差[5]。②術后10 d 觀察患者斷指成活和肌腱、神經血管粘連情況。斷指成活:肉眼觀察手指顏色為粉紅色,飽滿度和健側一樣,皮膚溫度和對側一樣或略低于對側,毛細血管充盈迅速[6]。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術后2、4 個月手指TAM 比較 術后2、4 個月,實驗組手指TAM 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手指TAM 比較(,°)

表2 兩組術后手指TAM 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斷指成活率和肌腱、神經血管粘連率比較治療10 d 后,兩組斷指成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肌腱粘連和神經粘連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斷指成活率和肌腱、神經血管粘連率比較[n(%)]
當前在臨床手術中斷指和屈肌腱損傷較常見。斷指再植術經常會伴隨肌腱粘連、神經血管粘連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從一定程度上制約患者的手功能恢復,因此,對手部外科來說,有效預防斷指再植術中肌腱粘連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該位置肌腱及周圍組織結構復雜、精細等,從一定程度上導致手部修復難度較高,很容易發生術后并發癥。斷指再植術手術效果與肌腱損傷程度、性質具有一定聯系,同時與手術過程中采用有效的防粘連措施、手術技術、理療措施、早期康復活動相關,為能夠針對外科斷指再植術選取有效的防粘連材料,研究學者開展了大量研究。
斷指成活主要在于血管、神經、肌腱是否恢復良好。肌腱作為重要的傳輸樞紐,能夠將肌肉及骨骼收縮力量傳遞到骨骼位置,通過滑動發揮作用[7]。血管也是重要的傳輸系統,負責供應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氧氣,并將代謝的產物運走。神經的功能在于控制并調節各器官的活動、使機體對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
生物羊膜是通過輻射滅菌、冷凍干燥等多種技術,采用新鮮羊膜進行制備加工,能夠保留原有羊膜的生物組分,可實現常溫保存,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抗原性[8]。生物羊膜是一種具有無明顯不良反應和良好組織相容性的屏障材料,可廣泛用于手部外傷及神經修復中。臨床應用便捷生物羊膜是由基底膜和上層細胞所構成,具有輕薄的特點,不會對神經和血管形成壓迫。其具有良好的抗細菌和病毒的作用,能減少感染,其基底層中含有豐富的層粘連蛋白和纖維連接蛋白,經過移植后能夠形成連續性膠原膜墊,并在肌腱吻合端進行包裹,能有效隔開牽扯組織和肌腱,防止出現直接接觸,有效防止周圍結締組織進入,對羊膜來說可起到有效的機械屏障[9-11]。生物羊膜具有通透性,不會影響營養物質交換含有豐富的生長因子,能夠促進肌腱細胞增殖生長,同時含有蛋白酶抑制劑,能夠縮短局部炎癥反應時間,更好促進損傷組織修復。斷指成活的關鍵在于血管的吻合質量。生物羊膜質地輕薄,使用生物羊膜不會對血管和神經造成壓迫,并能減輕炎癥反應,不會影響斷指成活率,能有效預防肌腱、血管和神經粘連,并減少瘢痕形成[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2、4 個月手指TA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0 d 后,兩組斷指成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肌腱粘連和神經粘連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手外科斷指再植術采用生物羊膜具有可吸收性、便捷高效性、安全性,用于血管和神經吻合處不影響血管和神經的吻合質量,不影響斷指成活率,能夠預防手部屈肌腱損傷修復及外科斷指修復術后肌腱及神經、血管粘連等問題。
綜上所述,生物羊膜用于斷指再植術中不影響斷指成活率,且能有效防止肌腱和神經血管粘連,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