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燕 楊敏
尿路感染是最常見的醫院獲得性感染,其主要危險因素是導尿,約占醫院感染總數的35%[1,2]。當人體防御機制受損,并伴有微生物附著、繁殖且持續存在于部分尿路時,尿路感染就會發生。感染波及上尿路引起腎盂腎炎,波及下尿路引發膀胱炎。絕大部分尿路感染由細菌引起,真菌和病毒也可以感染尿道。有研究報告顯示,尿路感染可發生在男性、女性的任何年齡階段,40%~50%的健康成年女性至少經歷過一次尿路感染[3]。CHINET 數據顯示,我國尿路感染病原菌以大腸埃希菌最為多見,約占49%[4]。快速早期診斷的限制加之社區層面抗菌藥物廣泛的不合理使用,使得耐多藥大腸埃希菌已成為我國泌尿系感染的主要威脅。為加強本院感染防控及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現對本院2018~2020 年1391 例患者的尿液標本中病原菌檢出及耐藥情況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報告如下。
1.1菌株來源 從2018 年1 月1 日~2020 年12 月31 日廣安市人民醫院臨床送檢的1391 例患者尿液標本中檢出1391 株病原菌,分離出大腸埃希菌711 株。其中女性患者標本占比67.9% (483 例),男性患者標本占比32.1% (228 例)。年齡1~91 歲,成年人393 例(55.3%),老年人306 例(43.0%),兒童12 例(1.7%)。產ESBLs 菌株352 例,不產ESBLs 菌株366 例。按照僅保留同一患者第一株菌的原則剔除重復分離株。
1.2菌株鑒定與藥敏試驗 細菌分離培養具體操作過程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四版)》[5],鑒定藥敏則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2 Compact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及配套革蘭陰性菌鑒定卡GN 和革蘭陰性菌藥敏卡AST-GN67、AST-XN04,具體結果參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2020 年M100-S30 的標準進行判讀,藥敏紙片為英國Oxoid 公司產品。
1.3質控菌株 質控菌株為大腸埃希菌(ATCC25922、ATCC35218)、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和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均購自美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ATCC)。
1.4產ESBLs 菌株的篩選及表型確證 采用CLSI 推薦的紙片篩選法和酶抑制劑增強實驗檢測ESBLs 菌株,確證實驗使用的頭孢噻肟,頭孢噻肟/克拉維酸以及頭孢他啶,頭孢他啶/克拉維酸。
2.1尿液標本中病原菌分布情況 2018 年1 月1 日~2020 年12 月31 日本院臨床標本共分離出9637 株細菌,其中尿液標本分離出1391 株(14.4%)細菌。1391 例患者尿液標本中分離出1120 株革蘭陰性菌,主要以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異變形桿菌為主;271 株革蘭陽性菌,主要以糞腸球菌、屎腸球菌和無乳鏈球菌為主。見表1。

表1 1391 例患者尿液標本中病原菌分布情況(株,%)
2.2大腸埃希菌科室分布情況 大腸埃希菌4.6%(33/711)的菌株分離來自門診患者,95.4%(678/711)的菌株分離來自住院患者。具體科室分布如下:大腸埃希菌主要分布于泌尿外科、神經內科、普內科、ICU等,檢出率依次為63.6%(452/711)、11.7%(83/711)、5.5%(39/711)、3.5%(25/711)。見表2。

表2 711 株大腸埃希菌的科室分布情況(株,%)
2.3大腸埃希菌抗菌藥物敏感性分析 711 株大腸埃希菌對青霉素類,第一、二、三代頭孢菌素(頭孢噻肟、頭孢他啶除外),氟喹諾酮類以及復方新諾明、四環素耐藥率均>50%;對其他抗菌藥物較為敏感。見表3。

表3 711 株大腸埃希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分析(%)
2.4產ESBLs 大腸埃希菌檢出情況及耐藥分析711 株大腸埃希菌中產ESBLs 菌株352 株(49.5%),ESBLs 陰性大腸埃希菌366 株(51.5%)。產ESBLs 菌株對氨芐西林、哌拉西林以及第一、二、三代頭孢菌類(頭孢他啶除外)耐藥率>95%,對氟喹諾酮類耐藥率>70%。見表4。

表4 352株產ESBLs大腸埃希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分析(%)

續表4
2.5ESBLs 陰性大腸埃希菌耐藥分析 366 株ESBLs陰性大腸埃希菌對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較敏感,耐藥率均<20%。見表5。

表5 366 株ESBLs 陰性大腸埃希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分析(%)
尿路感染根據病原體的差異可分為細菌性、真菌性和病毒性3 種,其中細菌性尿路感染最為常見[6,7]。本院數據顯示尿路感染以革蘭陰性菌(80.5%)為主,其中又以大腸埃希菌(51.1%)分離率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7.7%)、糞腸球菌(7.5%)和屎腸球菌(6.3%),與龍珊珊等[8]的研究基本相符。大腸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中,女性患者分離菌 (67.9%)明顯高于男性患者分離菌 (32.1%),可能與女性的尿道短且直更有利于細菌的入侵和上行感染有關[9]。感染患者中成年人及老年人較為常見,患者年齡1~91 歲,覆蓋全部的年齡階層,故人群普遍易感,需做好感染防控。門診患者分離菌(4.6%)遠遠低于住院患者(95.4%),可能與門診患者感染率以及送檢率更低、住院患者感染免疫狀態差等多種因素有關。此外,住院患者主要分布于泌尿外科、神經內科等侵入性操作較多的科室。
藥敏結果顯示,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哌拉西林耐藥率最高,其次是喹諾酮類以及頭孢菌素類;對碳青霉烯類較為敏感。與相關文獻報道相符[3,10]。大腸埃希菌對加酶抑制劑的耐藥率存在較大差距,氨芐西林/舒巴坦耐藥率為49.0%,而阿莫西林/克拉維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僅為11.4%和6.2%,臨床醫生在選擇抗菌藥物時應謹慎。此外本研究還將產ESBLs 菌株以及不產ESBLs 菌株的藥敏情況進行單獨分析,與不產酶株相比,產酶株不僅對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耐藥率更高,而且對氨基糖苷類、氟喹諾酮類以及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都表現出更高的耐藥率。可能與產酶菌株在表達產ESBLs 的同時,也表達了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等的耐藥基因[2,11]。大腸埃希菌作為產ESBLs 的主要菌種,產ESBLs 是其導致三代頭孢耐藥的重要原因。全國細菌耐藥監測報告顯示[12]國內頭孢噻肟耐藥大腸埃希菌檢出率呈現逐步下降趨勢,從2013 年的66.6%逐步下降至2018 年的52.6%(尿液標本未單獨統計)。本院尿液標本頭孢噻肟耐藥大腸埃希菌檢出率為49.8%,總體情況較好。
綜上所述,本院尿路感染患者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其中大腸埃希菌分離率最高,且對多種常用抗菌藥物耐藥。應加強感染防控、規范臨床侵入性操作,以盡可能減少大腸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發生;強化臨床醫師合理用藥意識,規范抗菌藥物使用以阻斷產ESBLs 菌株的產生以及傳播,同時加強細菌耐藥性監測指導臨床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