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煥萍 文輝 寧宇華
(江西省萍鄉市中醫院血透室,萍鄉 337000)
慢性腎功能衰竭(以下簡稱慢性腎衰竭)是指各種腎臟疾病引起的慢性進行性腎功能損害,維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腎衰竭患者賴以生存的主要替代治療手段[1]。自體動靜脈內瘺是可以用于血管通路的一種形式,安全性較好、血流量相對豐富,成為了慢性腎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生命線[2]。因此對于自體動靜脈內瘺的保護尤其重要。近幾年有研究報道顯示,中醫外治法在促進自體動靜脈內瘺成熟、提高內瘺質量、改善患者高凝狀態、延長內瘺使用壽命等方面顯示出了一定的效果[3-4]。本院在此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在臨床上開展了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紅外線照射治療,現報道如下:
納入2019年9月—2021年12月江西省萍鄉市中醫院需行自體動靜脈內瘺成形術的慢性腎衰竭患者50例,均符合慢性腎衰竭診斷標準[5],且符合自體動靜脈內瘺成形術及血液透析治療指征。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兩組,各25例。觀察組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齡為20~80歲,平均(57.44±5.63)歲;病程3~8年,平均(5.12±1.44)年。對照組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為20~80歲,平均(57.58±5.85)歲;病程3~8年,平均(5.21±1.47)年。兩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生命體征不穩定者、有嚴重原發疾病者、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正在使用精神類藥物或酗酒或濫用其他藥物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不能正常交流者。
對照組術后實施西醫內科常規治療:口服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連續10 d。同時輔助術后宣教,指導患者內瘺側前臂抬高至心臟水平,掌握自行監測內瘺血管雜音、上肢漸進運動方式。禁止內瘺側手臂測血壓和輸液,內瘺側手臂著寬松衣物。
觀察組術后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造瘺口中醫定向透藥聯合紅外線照射治療:①中醫定向透藥。將丹參20 g、紅花20 g、川芎15 g、三七15 g水煎至100 mL。自術后第一天用6 cm×7 cm大小的3M透明敷貼進行覆蓋,同時注意保持局部干燥。將中藥液置于恒溫箱加溫至60℃取出,浸濕藥液,擰去水分,覆蓋于內瘺口上2 cm的前臂,將中醫定向透療儀器照射面對準浸藥紗布,距離約15 cm,每次30 min,每日1次,連續治療10 d。②紅外線照射。中醫定向透藥結束后使用紅外線照射內瘺口15 min。期間注意觀察。
比較兩組動靜脈內瘺成熟度、成熟時間、開始使用時間、術前1 d與術后第三十天吻合口及以上內瘺血管的血流量與頭靜脈內徑變化情況、術后第一天與第三十天血小板計數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變化情況。
動靜脈內瘺成熟度評分依據《血管通路專家共識》[6],對血管管腔直徑、距皮下距離、血流量等進行評估,總分10分,評分越高表示動靜脈內瘺成熟度越高。
數據的統計與處理使用軟件SPSS 18.0,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動靜脈內瘺成熟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動靜脈內瘺成熟時間以及開始使用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數據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動靜脈內瘺成熟度、成熟時間以及開始使用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動靜脈內瘺成熟度、成熟時間以及開始使用時間對比(±s)
動靜脈內瘺成熟時間/d分組 動靜脈內瘺成熟度評分/分開始使用時間/d觀察組(n=25) 9.67±0.31 22.52±3.11 28.26±4.04對照組(n=25) 8.62±0.55 27.28±3.45 34.47±4.60 t值 23.710 10.714 10.760 P值 <0.05 <0.05 <0.05
兩組術后第三十天內瘺血管血流量及頭靜脈內徑均高于同組術前1 d(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1 d、術后第三十天內瘺血管血流量及頭靜脈內徑對比(±s)

表2 兩組術前1 d、術后第三十天內瘺血管血流量及頭靜脈內徑對比(±s)
分組內瘺血管血流量/(mL/min) 頭靜脈內徑/mm術前1 d 術后第三十天 術前1 d 術后第三十天觀察組(n=25)262.44±32.71 305.12±38.44 2.99±0.34 6.39±0.26對照組(n=25)263.05±33.65 274.28±36.15 3.01±0.31 6.21±0.24 t值 0.131 5.616 0.412 4.846 P值 >0.05 <0.05 >0.05 <0.05
兩組術后第三十天血小板計數均低于同組術后第一天(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而APTT均高于同組術后第一天(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第一天、第三十天血小板計數及APTT對比(±s)

表3 兩組術后第一天、第三十天血小板計數及APTT對比(±s)
血小板計數/(×109/mL) APTT/s術后第一天 術后第三十天 術后第一天術后第三十天觀察組(n=25)分組221.95±33.05 172.16±15.45 25.68±2.44 29.85±2.25對照組(n=25)222.12±32.47 181.58±16.07 25.71±2.37 27.57±2.07 t值 0.036 4.268 0.086 7.093 P值 >0.05 <0.05 >0.05 <0.05
慢性腎衰竭最終可造成尿毒癥和腎功能完全喪失,還會使得機體發生臨床綜合征。目前臨床上對于慢性腎衰竭的治療方法,可以分為內科療法、替代療法,其中替代療法應用較多。血液透析原理是先為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經血泵把血液引入一個透析器,由半透膜排出[7]。而動靜脈內瘺是人為建立的一條動脈和靜脈之間的短路,屬于患者的“生命線”。因此對于動靜脈內瘺的維護尤為關鍵。
定向透藥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主要通過定向藥透儀將藥物直接從皮膚定向地送到病灶部位[8]。本研究針對慢性腎衰竭患者濕毒內蘊、久病多瘀且內瘺術后經絡損傷、氣血運行不暢的病因病機選擇活血祛瘀、散結止痛的藥物進行辨治[9]。所用中藥方中丹參與紅花可祛瘀止痛、活血通經,川芎能行氣活血、祛風止痛,三七則可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使用紗布浸濕藥液后濕敷,再通過定向透藥使中藥離子作用于皮膚和皮下組織,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10]。尹雪童和李保華[11]研究肯定了中醫外治法在促進動靜脈內瘺成熟中的效果。黎常利等[12]研究也指出中醫外治法在減少動靜脈內瘺并發癥中有顯著作用。紅外線照射則是一種通過穿透皮膚直接使皮下組織與肌肉產生溫熱效應,達到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以及促進局部炎癥吸收的治療手段[13]。有研究指出紅外線照射治療在促進自體動靜脈內瘺成熟和保護內瘺功能方面有顯著作用,除了紅外線照射的熱效應外,其非熱效應在保護血管內皮功能和改善局部炎癥方面也有明確效果[14]。在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后開展紅外線照射能夠起到協同效果,促進藥物吸收[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動靜脈內瘺成熟度評分更高,動靜脈內瘺成熟時間以及開始使用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且觀察組術后第三十天頭靜脈血流量及頭靜脈內徑也明顯優于對照組,證實中醫定向透藥療法配合紅外線照射能夠促進慢性腎衰竭患者動靜脈內瘺成熟,有利于提高內瘺質量,為維持行血液透析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而觀察組術后第三十天血小板計數低于對照組,APTT高于對照組,則主要與中醫定向透藥療法活血祛瘀以及紅外線照射促進炎癥吸收等作用有關。
綜上所述,中醫定向透藥療法配合紅外線照射能夠促進慢性腎衰竭患者動靜脈內瘺成熟,提高動靜脈內瘺成熟質量,減輕患者高凝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