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娟(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近年來國際國內形勢越來越復雜,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為應對新形勢和新挑戰需要探究高校思政教育新資源和新方法,其中蘊含著愛國主義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紅色文化就是一種寶貴的思政教育資源。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豐富的思想與精神內涵,具有著鮮明的價值導向功能,它在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革命建設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重要作用。在新媒體時代應廣泛宣傳紅色文化,運用生命力強大的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優勢,來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積極探究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學有效對策,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思政課堂的優秀資源是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載體,最大化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需要選用適當的實踐教學路徑,如將情境教學法融入紅色文化教育實踐之中,把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有效解讀紅色文化資源的思政教育意義,探究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進而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和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運用還能夠有效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精神,能夠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因此,需構建開放的紅色文化話語體系和完整的思政教學體系,提升思政教師的紅色文化素養,搭建協同育人的網絡教育平臺,健全協同育人的融合機制,從而實現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的有效融合。

為此,由張龍撰寫的《新媒體時代紅安紅色文化傳播研究》一書,有助于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作者以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安為中心,以革命圣地紅安豐富的紅色文化傳播內容為切入點,以紅色文化傳播為線索,采用實地調研的方式,總結了紅色文化傳播現狀與困境;闡述了紅安紅色文化精神和基因的傳承策略,更好地發展中國共產黨的紅色文化內涵。作者分析了影響紅安地區紅色文化傳播的制約因素,在對比和汲取其他地區紅色文化傳播的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新時代紅安文化傳播策略,為紅安紅色文化的開發與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建議和意見。
在書中,作者首先概述了紅色文化的象征由來,分析了紅安紅色文化研究的現狀和紅色文化傳播的意義。在認真梳理了中國經典紅色文化基礎上,詳細介紹了紅安紅色文化的具體內容,如紅安革命根據地的分布、格局、會議遺址和紅安縣人物紀念館等;闡述了紅安紅色文化的外延及內涵,如紅安紅色文化產生的時代背景、紅色人物中的將軍效應和紅色歷史外延;還論述了紅安紅色文化與多種文化的融合性發展,如與紅安的綠色文化、飲食文化和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結合,以及結合紅安當地的歷史名人文化與外來的名人文化進行宣傳。其次,論述了紅安紅色文化傳播現狀。對當地高校學生紅安紅色文化傳播和黃岡市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傳播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闡述了紅安紅色文化傳播主體工作和執行內容。第三,分析了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要求和挑戰,具體闡述了新時代傳播媒介與紅色文化傳播等方面的變化,以及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人文情懷的適應性發展問題。作者認為紅色文化作品對人們心理會造成一定的客觀影響,新時代受眾對紅色文化有一定精神上的需求,因此,還闡述了近代愛國志士文化與紅色文化傳播的共享,以及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價值和制度層面的保護需求。第四,介紹了其他地區紅色文化傳播的經驗,如韶山毛主席故居紀念館和東北抗聯斗爭事跡紀念館,以及重慶、井岡山和遵義等地的紅色文化傳播經驗。最后,論述了新時代紅安紅色文化傳播的策略問題。具體闡述了紅色基因的使用、紅色文化教育的深入發展、旅游事業的開發等紅色文化的開發現狀,然后探究了融媒體時代紅色文化的傳播策略。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應該充分發揮各類媒體的宣傳作用,將各種紅色文化資源播種在全國高校以落地生根、發芽和開花結果,借助新媒體技術實現更為廣泛的和更高層次的紅色文化傳播。當前紅色文化傳播面臨一系列困境,如紅色文化內涵被削弱、紅色文化傳播環境被污染、紅色文化傳播質量不高和紅色文化傳播缺少內在動力、炒現飯的傳播模式和缺少創新的固化傳播方式等,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都不利于紅色文化長期傳播。為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從而進一步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播,需要促使紅色文化精神內核的回歸,積極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創造良好的紅色文化傳播環境。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紅色文化教育話語體系還有待重構,二者協同育人模式還不完善,融合機制不健全,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創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路徑,需要探索紅色文化資源思政教育功能的實踐策略,從融入理念、路徑和載體方面探究融合對策。
首先,要加強紅色文化資源內涵研究,彰顯紅色資源教育內容的區域特色;在思政課堂與實踐教學中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把紅色資源充分融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加強紅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力度;建立健全紅色資源的整合與管理機制;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揚紅色資源的當代教育價值。其次,加強高校與紅色景點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運用紅色資源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如加強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和民族團結教育,以弘揚和培育紅色革命精神。第三,創新思政教學形式和過程,開設紅色資源教育選修課程,以提升紅色資源的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提升紅色資源的實踐教學有效性,增加紅色資源教育經費,開展紅色資源實踐教學活動。第四,制定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效果評價機制,以提高大學生踐行紅色文化的自覺性;拓寬實踐教學渠道,可以邀請專家學者進校開展紅色文化專題講座,開展豐富的“紅色社團”文藝活動,構建完善的紅色校園網絡平臺等。最后,拓展教學方法以提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效果;創新融入載體以增強紅色文化資源教學的實效性;加強組織領導和強化頂層設計,把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教學主渠道和校園文化之中,把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網絡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