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基榮
據經合組織最新預測,作為2023年G20輪值主席國,印度將是G20國家中本年度增長第二快的經濟體,僅次于沙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預計印度經濟2023年將增長6.1%,2024年將達到6.8%。有印度媒.體稱,2023年印度將借助內外資源在“印度制造”方面全面發力。
自2014年以來,莫迪政府為“新印度”打造領導型大國戰略,構建與之匹配的領導型大國經濟。而領導型大國經濟戰略的主要載體,是圍繞“印度制造”把印度打造成為全球性制造業大國。從近期印媒報道看,“印度制造”對標的是“中國制造”,而且新德里希望在全球化中占據更大的影響力。
領導型大國經濟戰略是一個動態完善過程。莫迪執政八年多來先后出臺了三次大的經濟倡議或戰略,即2014年的“印度制造”、2020年5月的“自力更生”計劃和2022年10月的“總理速度的力量”項目計劃。不排除接下來印度政府還會推出更大的經濟倡議。在戰略目標上,印度領導型大國經濟戰略最初的目標是到2024年GDP達到5萬億美元,2022年又將該目標修訂為2047年成為發達國家。在三大戰略投入上,“印度制造”投入數萬億盧比;“自力更生”計劃投入20萬億盧比,約占當年GDP的10%;“總理速度的力量”投入100萬億盧比(約合1.2萬億美元)。三大戰略目標可以說一個比一個宏大,投入的資金一個比一個高。
從莫迪政府2014年推出的“印度制造”戰略來看,其旨在將印度轉變為全球設計和制造業中心,為此設定了三個目標和四個“支柱”。三個目標是:將制造業年度增長率提高到12%-14%;到2022年創造1億個制造業就業崗位;確保2022年制造業對GDP貢獻率提高到25%(后來修訂為到2025年)。四大“支柱”分別是:新思維、新部門、新基礎設施和新流程。“印度制造”目前確定的行業超過25個,目的是讓全球投資者與合作伙伴、參與“新印度”的成長故事。
受中美貿易戰和科技戰影響,尤其是三年新盤疫情帶來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破壞和重塑,印度認為迎來了提升“印度制造”的重大機遇。2020年3月,印度推出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打造印度手機制造中心。首期聚焦手機制造、電子零部件和制造業。到2022年11月,生產掛鉤激勵計劃已推廣到印度14個主要制造業部門。生產掛鉤激勵計劃是讓印度在具有比較優勢的戰略部門增加國內生產,包括形成有彈性的供應鏈,增強制造業競爭力并提高出口。印度部分學者將其稱為“替代中國產業”計劃。顯然,這個計劃還不足以使印度轉型為制造業大國。為此,印度政府又推出“自力更生”計劃。該計劃有五個重點領域:經濟、基礎設施、技術驅動系統、充滿活力的人口和需求。印度官方表示,“自力更生”計劃不僅是愿景,也是精心策劃的經濟戰略,旨在讓印度成為全球性制造業大國。
2022年,隨著俄烏沖突進一步動搖日漸脆弱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科技鏈,印度政府又出臺“總理速度的力量”項目計劃礦彭博社等媒體報道宣稱,“這是在加速與中國搶奪工廠和制造業中心。
除了國內出臺一系列計劃、措施之外,從外部環境看,印度認為必須更好地抓住當前有利于自己的國際地緣政治因素。自獨立以來,印度一直希望通過陸路和海上拓展南亞以外的發展空間,謀求在亞洲和全球的重要或丸配性地位和角色。但受限于自身能力,昂度一直郁郁不得志。借助國際局勢發生深刻調整,在全球型大國外交和全球性制造業大國戰略指引下,莫迪政府在國際上多管齊下,加快構建在全球化中的影響力,彌補印度全球定位的不足。例如,借助“印太戰略”框架,謀求構建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印度產業鏈、供應鏈。特別是在美日印澳“四國機制”下成立關鍵和新興技術聯合工作組,加緊在生物、低碳、半導體、網絡、稀土等領域“構建彈性、多元、安全的供應鏈”,并推動系列經濟倡議,以推動印度本國制造業的大發展。
此外,通過商簽系列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深度參與全球供應鏈。2021年以來,莫迪政府先后與澳大利亞和阿聯酋簽署臨時自貿協定和經濟伙伴關系協議,還幾乎同時啟動或重啟了與加拿大、以色列、英國、俄羅斯、阿曼、歐盟、海合會、非洲南部關稅同盟等經濟體的貿易促進談判,意圖通過雙邊貿易協定彌補印度多邊貿易協定的不足,實現印度經濟與全球化的深度融合。
綜合來看,印度能否成為全球性制造業大國,關鍵挑戰還是在印度能否處理好其自身長期存在砧深層次問題。“中國制造”與“印度制造”并非零和關系,誰都很難說能替代對方。2022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136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同比增長8.4%。這說明中印是有互補性的。如果印度落入西方設下的“中印對抗”陷阱,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作者是《環球時報》前駐印度記者)
環球時報2023-02-13